1、第 1 页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文中与韩麦尔先生有关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理解韩麦尔形象。 2、从环境、情节、人物性格的角度,分析理解小说表达的主题。 3、学习感悟“小说人物语言符合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通教学目标 1、2 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 2、3 教学方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上节课, 我们理清了 最后一课 小说的情节, 分析理解了小弗郎士的形象特点,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韩麦尔的形象,并通过对韩麦尔形象的分析,理解这 篇小说表达的主题。 二、师生对话我眼中的韩麦尔先生 1、课下,大家对最后一课温习了吗?温习了几遍?2、下面我们先交
2、流一下 同学们对韩麦尔先生形象的理解?学生举手发言,全班交流,教师顺势引导 在此环节, 教师不做过多的评价, 充分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 顺势做点评。 三、问题研讨 他转身朝着黑板, 拿起一支粉笔, 使出全身力量, 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 读到这篇小说的结尾,我总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写出的不是“打倒普 鲁士?”韩麦尔先生写出“打倒普鲁士! ”不更有血性?不更有反抗侵略者的豪 情吗? 1、下面请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请以韩麦尔先生视角,梳理情节, 研读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第 2 页 等待迟到的小弗郎士,讲说最后一课的原因检查学生背书、自责,告诫人们要牢 记法语上语法课、习
3、字课、历史课,教初级班拼音 作为一名老师韩麦尔先生,所有的情节围绕法语而展开,那么在小说的结尾,韩 麦尔先生也只能用一句,能激发教室里所有人的爱国情感的法语来结束,根据前 文的渲染、蓄势, “法兰西万岁! ”当然是最有感染力的一句话,也最能给读者留 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结尾处韩麦尔先生写“打倒普鲁士” ,前文韩麦尔先生在课堂会做什么呢? 控诉普鲁士的罪恶,揭露普鲁士的残酷血腥,以及对法兰西的蹂躏践踏 结论:小说情节发展的必然性 2、下面请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找一找表现韩麦尔形象的语言、 外貌、动作、神态描写的语句,从人物性格变化的角度研读课文,说说自己的理 解? (1)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
4、地说: “快坐好,小弗朗士,我们就 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不同于往日的“严厉” (2)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 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对最后一课的“庄重” ,最后一课的“庄重”是对失去国土的敬意,是对最后一 课的纪念 (3)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 说: (4)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 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即将离开工作四十年讲台的“悲伤、感伤” ,想要记住这小教室里的一切,看出 韩麦尔
5、先生对小教室、对祖国情感的深厚。 (5)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 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 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 ”他说, “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第 3 页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 们走吧。 ” 韩麦尔先生的出场,不同寻常,一改往日的严厉。面对迟到的学生,他没有拿出 吓人的大戒尺,也没有严厉的批评,只是“很温和地说” ,韩麦尔留给读者的是 温和的教师形象。 “温
6、和”的韩麦尔先生面对国土沦丧,被迫离开工作了四十年的讲台,他带着悲 伤,用温和的方式,庄严的仪式,通过自我的忏悔,讲述语言的意义,升华激发 教室里人们的爱国热情,表达对失去国土的敬意,纪念自己的最后一课。此时的 韩麦尔先生最害怕的就是听到放学铃声,所以放学铃声响起,韩麦尔先生的情绪 越来越激动,越来越悲伤,感染了教室里的所有听课者。一个温和的老师,在最 后一课上,情绪悲伤到如此程度,符合其性格的发展逻辑。 结论:人物出场就定型、性格发展符合逻辑 3、下面请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从表现人物所处环境的角度研读课文,说说自 己的理解? (1)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
7、,就 向我喊: “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在那里看布告, 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 就向我喊:“孩 子,快点吧!别让韩麦尔先生久等! ”挤写出了看布告的人多用不着那么快 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华西特对小弗郎士的喊话,是对迟 到小弗郎士的嬉笑。这一嬉笑反映了阿尔萨斯人们,面对国土沦丧,被剥夺学习 法语的权利,却以看客的心态,把自己置身祖国之外,对祖国命运的漠视。相比 较韩麦尔先生,华西特没有最后一课的庄严,相对镇上的老人,华西特没有被侵 略的忧愁。铁匠华西特的一句话代表了阿尔萨斯、洛林人的普遍心态。被侵略不 可怕,可怕地是面对侵略无
8、动于衷。 “也”为什么是铁匠华西特,而不是面包匠华西特、泥瓦匠华西特? 小说的目的就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里铁匠华西特具有典型的意义。 首先,铁匠一定是身强力壮的中年人;其次,铁匠具有制造武器的本领。按照正 常的逻辑来看,这类人是反抗侵略的中流砥柱。但在阿尔萨斯、洛林,反抗侵略 的中流砥柱却“随波逐流” ,沦为国家的“看客” 。这也照应了下文韩麦尔先生的 那句话: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第 4 页 (2)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 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 到纱厂里去干活儿。 在和平环境下, 家长为了赚钱, 让孩子们放弃学习。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孩
9、子们对于法语的学习,并未真正的 深入进去,也没有产生深厚的感情。 整个社会环境对于侵略无动于衷,对于母语学习不够重视,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 下,韩麦尔先生当然清楚,与其鼓励他们去反抗,事实上,这些人也不会去上战 场。不如让孩子们牢记法语,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播下了一颗爱国的种子。再看教 室内的小环境怎么样呢?教室里有哪些人构成呢? 教室里的人们主要由学生(小孩子) 、镇上的那些老年人和工作了四十多年的韩 麦尔先生构成,这三部分人从年龄结构上看,是老弱群体,属于被保护的对象。 结论:小说中没有多余的人物环境影响人物的言行结语 四、本课结语 都德的最后一课 ,作为培养“家国情怀”的小说,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讲述 的是普通人在国家危难时刻表现出的爱国情感。民族危难之际,拿起武器奔向战 场,这是爱国;不具备奔赴战场的能力沦为亡国奴,铭记祖国语言,始终保持着 对民族的认同感,这也是一种爱国。 五、作业: 课下阅读史雷将军胡同 作品以儿童的视角、京腔京韵的故事和生动流畅的语言,讲述了抗战时期老北京 人在民族气节、 品德大义上的一段传奇。 作品塑造了一位极具个性的 “图将军” , 将其性格中的义气、侠气、局气表现得酣畅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