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语文新课标解读与实践:三上一单元新课标新教法设计三年级上第一单元的内容是:1.美丽的校园,成长的摇篮,梦想启航的地方。2.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3.精读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4.略读课文:不懂就要问5.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6.习作:猜猜他是谁7.语文园地:一是交流平台(讲新鲜感的句子,看到好词要抄写下来);二是词句段运用(含有人的多种器官的8个成语,通过朗读来更好表达句子的意思,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给兴趣小组起名字);三是日积月累,古诗所见。这样的教材编排如果从任务群的角度来看,属于什么任务群?因为每篇写得都是学校生活(都与学校相关),那就是实用性阅读
2、与交流任务群;因为略读课文讲的是革命领袖故事,花的学校又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文章,这一单元也可以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不同的任务群,有不同的教法,把两个任务合并当然也有合并的教法。真实的学习情境:在学校里,在课堂中,看树赏花,在课堂中大胆问起来,读好书。这一单元的主题,我认为“不一样的学校生活”。任务一:写不一样(猜猜他是谁,写他人的不一样)活动一写我自己 活动二写他人 活动三说一说不一样的事任务二:赏读不一样的课堂活动一课堂中的问与不问 活动二小调查、小研究任务三:寻找不一样校园:活动一校园里的花 活动二校园里的树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教,这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其实这一课还可以以“大单元变序
3、教学法”来教,也挺好的。教学思路是:一是把口语交际作为第一个内容来教,因为刚刚开学,看整个教材这一内容理应先教。课堂上,与学生聊一聊,让学生说一说,说出自己“不一样”的暑假生活,然后给学生讲一讲什么是新鲜事。讲后,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新鲜事:自己做的事就是新鲜事,父母带着你去远方玩等也是新鲜的,在家里看了数本新书也是新鲜的,暑假里用手电筒照蝉虫将其做成美食却不敢吃,肯定是新鲜事二是精教不懂就要问。反复研究这三篇课文,我觉得不懂就要问作为略读课文,可惜了。从我多年的教学实践看,这三篇课文,对于引领学生成长来看,从孩子语文素养角度,怎么都得细讲不懂就要问。所以,可把这篇课文从略读课文升格为精读课文。三
4、篇课文的顺序也变成了不懂就要问花的学校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三篇课文到底讲什么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懂就要问是孙中山与其他学生的“不一样”其他学生不敢问,他敢问!花的学校展示给孩子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哲学家独有的、创造性的发现与思考、人人都知道的花的“不一样”说花会跑、会跳舞狂欢、会上学、放假了从学校里冲出来、天空是星星的家、回家找妈妈!大青树下的小学讲得是大青树下的这所学校的“不一样”带着学生寻找到与我们学校13条“不一样”!因为教材的课文多,真的无法按照“课文”的思维教“课文”,只能带学生这样寻找不一样了。三是关于习作猜猜他是谁。2018年首次看到这一教材,读了这个题目,我设计不出如何
5、给刚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讲一习作,越想越没有思路,可谓绞尽脑汁。2019年9月,我首次教三年级。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读了语文教学通讯(2019年7、8期)上的设计,我看了小学语文备课手册,看了微信圈的两位名师的教学实录、教学建议,还细看了两堂名师课。边看边想着可能化的课堂表现,说句真心话,没有一篇设计打动我,也没有找到我想要的设计。今年暑假,看了一套最新出版的统编教材习作书,看到这次习作设计,真的吓死人了!也就是说从2019.9-2022.8,我与全国很多一线老师交流,问他们怎么教这次习作的,这次习作到底是否适应刚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结果是100%的老师说不适应,说这次习作太难了,没有效果。也许
6、是我想得太多。但走进班级里,看到准备写第一次习作的三年级学生,真的不敢上这次习作了。第一次习作,让学生写第三人称的文章,实在是难。另外,还有许多不解,三年级开始习作,三年级习作可以写一个自然段吗?因为从一二年级所学的100多篇课文来看,除诗歌外,所有的课文都三个自然段以上呀!不会教,怎么办?我只能对此做调整,我让他们写自己,把自己的“不一样”写出来。自己的不一样在哪里?一是名字不一样(名字的意义当然不一样),二是住的地方不一样;三是吃的肯定不一样;四是与父母每天所说的也不一样我要带着他们写自己,用几节课写写自己玩。现在,重新思考这一单元,想到了这个问题:这一单元的习作是“猜猜他是谁”,与前面的
7、课文学习、口语交际相关吗?也就是学好三篇课文、练了口语交际就能写好这篇习作吗?答案是非常困难,几乎没有多少相关。我2019年秋季所教,是以“不一样”来引导的。当时用了一个我不知道我是谁引导学生写,我班每位学生都写到了300字左右。那这一单元还可怎么教?我突然发现,这一单元的三篇课文都与“学校”有关,是不是习作可以调整一下,让学生“写写自己的小学”“写写自己在学校读书”,他们都在这所学校里生活两年多了,应该说很熟悉了,稍加引导应该可以写很好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读写不就可以一体运行了吗?四是“日积月累”教学。所见需要学生读读背背,要不要默写?不默写,考试肯定会考,字写错了,不就白背了吗?纠结!我知
8、道,我的学生都能背下来了。古诗词中有“儿童”的不多,其实可以好好讲一讲。我知道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让学生默写了。五是在交流平台中讲新鲜感(不过,新鲜感一词,好难把握)。按理说,讲这个东西应该放在课文中来讲。交流平台中有两个例句,第一个是课文里的,第二个句子是泰戈尔的诗句,这个“更夫”要不要给学生补充讲一讲,这里的学问很多。我们中国的“更夫”是古时打更巡夜的人(泰戈尔的“更夫”是什么意思?我没有查到),课堂上,我只能讲一讲中国的更夫,就是提醒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有的地方提醒人们防火、防盗的人。更夫都是两人一组,一人拿锣,一人拿梆,边走边敲。一夜敲五次。第一次敲,是晚上七点,戌时,叫落更;第二次敲,是
9、晚上九点,亥时,叫二更;第三次敲,是晚上十一点,子时,叫三更;第四次敲,是凌晨一点,丑时,叫四更天;第五次敲,是凌晨三点,寅时,叫五更天。为什么晚上七点就开始敲打了,凌晨五时又不敲打了?因为古人都是早睡早起。更夫是一个职业,十分辛苦,因为一个晚上都不能睡觉,都要守着滴漏(记时工具)或燃香,这样才能准时。不过,这种职业也挺高尚的。孙中山先生的父亲曾是打更的。六是词句段运用,共三个内容。一是一组关于人体器官的成语,这一组,得牢记,因为会出考试题;二是学习朗读,把一些句子朗读好(这一内容放在课文中训练);三是给兴趣小组起名字(学生暂时还没有什么兴趣小组),简单说一说。要想教好这个单元,这三篇课文我这
10、样解读:1.大青树下的小学这是作家吴然的文章,统编版四年级上册教材还有他的文章。我对这位作家非常陌生,读这篇课文才知道。读这篇课文,我有什么想法呢?一是看课文后面的题目,知道编者让学生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我一直对新鲜感不太明白。如果让我来画,我会画哪些词句呢?从“新”的角度,我会画“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因为我真的不知道这三个民族,的确是新的,“傣族”我是知道的,看过傣族的电影、电视剧,教过欢乐的泼水节课文。不得不说,教材提供的资料袋,算不上真正意义资料袋,简单到了极致,一幅画对应民族的名称,因为看了你也无法分清楚。既然是资料袋,怎么可以这么简单呢?从“鲜”的角度,我会画什么呢?所画得
11、的句子应该在课文的第三段里。但画哪些呢,还拿不准。那课程标准,又是怎么解释“新鲜感”的?翻看一下,好像也没有清晰容易操作的解释!有一首爱情歌曲叫新鲜感,歌词内容是:这MP3的年代/情书都能下载/居然还是有男孩/约会带我看海/帅和不帅/都是同个厂牌/说的对白/引发我爱发呆/要追我 不难/怪你自己 没有新鲜感/手段太古板/就不够震撼 讨我喜欢/要追我 不难/要花心思 注入新鲜感/爱我就别偷懒/别嫌烦/我对恋爱很期待/但不至于崇拜/遇到男孩都太乖/有点冤家路窄/谁说恋爱非得照格式来/不够精彩 难怪我 想转台/从这里,可以知道新鲜感的一些解释:就是不要古板,要有震撼力,不要照格式来,一定要精彩这有点让
12、我喜欢上这首歌了。具体什么是新鲜感的句子?这首歌让我有点小明白。看来,我得一边唱着歌,一边到课文里寻找我的新鲜感词句了。二是课文中的这四个句子,还是挺有创作感的。(1)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2)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3)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4)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也赶来看热闹。如果教学生写作,就从这四句话的朗读思考开始。因为这几个句子的写法,笔法很容易学到手,是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的。三是什么是大青树?查了一下才知道真有大青树。大青树(学名:Ficu
13、s hookeriana Corner)桑科榕属的植物。大青树又名高山榕、大叶榕、高榕,高25-30米,胸径达1.8米,树形美观,为著名庭园风景树。分布在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生长于海拔500米至2,2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石灰岩山地或栽于寺庙内。已由人工引种栽培。我到网上查找了大青树,以此再读教材,我发现那图一点看不出大青树的样子。我国许许多多地方没有大青树,2019年建议教材主编最好给给全国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大青树吧,现在还是没有改。那样画,对学生理解大青树不利。该真实时就用真实图片,该艺术时再用艺术化的图片。四是“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
14、钟敲响了。现在的学校多是电铃,不少学生对这样的敲钟很是陌生。这让我想起了我读小学及初中及我工作之初的那所学校里的钟。我读的小学与初中,都是大钟的,这个钟是抗日战争时留下的,是日本鬼子侵略我们中国扔下的一个没有爆炸的炸弹,从中间锯开,小学一半,中学一半。这个钟有着故事,校长给我们讲的,当地的英雄人物也给我们讲的。我读小学、初中时,只要开学不放假,周一至周六的每天5点多,两所学校都要敲起床钟。是这样敲的“当当当当当”每一下间隔很长,起床钟要敲三分钟。我家距离学校五六里,听得清清楚楚。据老人说,十里外都可以听到。这篇课文里的敲钟是上课铃,全国好像都是这么敲的。下课铃怎么敲?课文没有写,应该“当,当,
15、当,当,当!”六七下就结束,不能敲多。早晨集合铃是“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敲得很紧迫,学生赶紧从教室里出来,排队去做操。总之,学校的钟声有不同的敲法,表达的意思完全不一样,老师与学生都能听懂。感谢这篇课文,让我想起了童年学校里的钟声。很遗憾,十多年回我读过的小学、初中看,这个历史之钟,带有一种爱国主义教育之钟没有了。也许被校长给卖掉了,因为两所学校的校史馆也没有。这就是校长的责任。我教这一课,把我童年学校的钟声讲给学生听了,把特别有文化的钟声讲一讲。现在的电铃,真的没有什么文化,整天一样的声音,催命似的!五是课文最后一段写到“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可爱的”是教材主编改的,原文是“民族”
16、。既然改成了“可爱的”,从哪些方面写可爱的?要不要以此让学生去思考。什么是可爱?令人敬爱、令人喜爱、讨人喜欢的深受热爱、令人开心令人愉悦。寻找一下,全文怎么写可爱的?寻找到了,说明编者改得好,寻找不到,说明这个词可能改得不精准。六是最近看到一则信息,一所学校不知道从哪里跑来数只猴子。校长害怕极了,怕猴子伤害孩子,让门卫时时巡查,通知有关部门关注这些野猴子。可是这篇课文出现了“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让学生讨论一下,对比谈一谈。可以写一篇不错的小文章。另外,课文的每一个生字要教活,要一一查清字源,教得明白。2.花的学校泰戈尔的诗,我读得不多,只知道他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知道他诗
17、集的名字,知道他的诗如珍珠一般美,并且知道他晚年的一个故事:泰戈尔在晚年的时候,有一位朋友来拜访他。朋友说:“你可以心满意足地死了,因为你已经写了许多诗歌,在你之前,没有人写过那么多诗歌,英国最伟大的诗人雪莱,只写了两千首诗,你已经写了六千多首,而且每一首都像深海的珍珠与深山钻石那么珍贵!所以,你死而无憾了!”朋友说完,泰戈尔的眼中盈满泪水。朋友说:“你怕死吗?你不是写过一首诗,说死亡是最伟大的朋友吗?”泰戈尔说:“不!我不是怕死,死与生一样美丽。我哭,是因为近年来我写的诗歌愈来愈好。我的心还像个孩子,我的灵感愈来愈多,我愈写诗,愈多的好诗涌上我的心头,而现在我却要走了!真是不巧,到现在我才感
18、觉自己正要写出真正的诗歌!”泰戈尔就这样含泪而逝。我一直很喜欢这段故事,常常用此来讲写作,一个人只要坚持一生去写作,才知道最美的作品不在过去,也不在当下,而是在最后一件作品。泰戈尔发现这一点,其实没有我国宋朝的一位诗人发现的早,这位诗人叫陆游,他临终写了一首诗示儿,这首诗是他一生写的18000多首诗中最好的一首,为何?最后一首!言归正传,说一说花的学校。这一散文诗,我读了多少遍,已经记不清楚了。为什么要读那么多遍?读不明白!这是选自新月集的,新月集,是儿童散文诗集,1886年出版,这本诗集的出版让泰戈尔有了一个新名号儿童诗人!他为什么要创作这本诗集?原来与他第一个女儿出生有关,事业上也不断地取
19、得成功有关。当读到这些资讯时,一位非常伟大的父亲形象出来了。这真是一位优秀的父亲!孩子出生,父亲写着那么多诗来庆祝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奇特。难怪人们这样评价新月集:是天使带给人间的浪漫,是天堂送给大地的诗篇。读这篇散文集,教这篇课文能否把“天使带给人间的浪漫,天堂送给大地的诗篇”之味教出来呢?所以,教此课,一定要把“泰戈尔式的想象力”让学生读到。读第一自然段,泰戈尔式的想象力在哪里?“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读第二自然段,泰戈尔式的想象力在“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读第三自然段,泰戈尔式的想象力在“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读
20、第四自然段,泰戈尔式的想象力在“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读第五自然段,泰戈尔式的想象力在“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读第六自然段,泰戈尔式的想象力在“雷云拍着大手。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读第七自然段,泰戈尔式的想象力在“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读第八自然段,泰戈尔式的想象力在“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读第九自然段,泰戈尔式的想象力在“我自然能够知道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什么是泰戈尔式的想象力?相信如
21、上寻找之后,学生们定能明白。为何说,泰戈尔的诗如珍珠一般,一篇散文诗,9个自然段,段段都有独特的想象,这是少有的。每一段都如一颗珍珠,串起来的就是一个非常美的项链。什么样的作品是好的?段段精彩,肯定是好作品。从这篇散文诗中,我们可以读到,也应该让学生读到。读这篇文章可与学生讨论的地方很多,比如:(1)文中的“他们”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不用“它们”?(2)“于是,一群一群的花”可不可以写成“于是,一朵一朵的花”(3)“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那儿”可不可以是“哪儿”?如果不可以,“那儿”指哪儿?(4)课文的“第三四五段”“第七八九段”,是“我”与“妈妈”的对话,诗人为什么不用引号
22、呢?新月集是写给儿童看的,今天学了这篇课文,看来,可以买一本这本诗集读一读了。3.不懂就要问我教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时就明确反对中小学语文教材设置略读课文。也许发明者创造略读课文在当时有一定的道理,比如那时候课外书少,一册书多编一些课文,让学生达到多读书之目的。现在不一样了,学校都有图书馆,只要想买书,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在深度学习、为真实而教、为真实而学的教学理论下,其实略读课文的职能完全可以通过课文的深度学习完成。我个人预测,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早晚要取消略读课文。因为没有哪个人能用40分钟把一篇课文教得非常通透,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设置这一课型以来,很多老师上过公开课,至今没有发现哪位老师能在4
23、0分钟内把这类课文教得非常通透。研究世界各国母语教材,课文真的没有这么详细分类的。课文就是课文,一个学期就那么多课时,一篇教透,整体习得,获得多种方法,才能面对未来。我常常说,教一篇课文就是挖一眼井,一眼出生命之水的井,而用1-3课时挖一眼井,出不了什么水,是不行的!教上一两周都未必达成。长期以来,我们的精读课文一课只教2、3课时,略读课文只能教1课时,这样教课文,是挖坑式教学,还没有出水就赶紧挖另外一个坑。1978年,语言学界泰斗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著文评论:“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反思我们多年的语文教学,仅仅从精读课文教学来说,我们
24、又有真正的精读课文之教吗?没有,同样是没有。精读不精,略读太略,大多数不过关,那是必然的。不懂就要问,只能用一课时来学,可惜了。反复读这篇课文,真的太喜欢了,觉得这篇课文教一两周都不过分。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三篇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前两篇都是精读课文,为什么不懂就要问是略读课文呢?我个人觉得三上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这一篇最该以精读课文教之,放在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之,作为三年级第一篇课文教之。为何?因为文章的主人公是孙中山,因为这篇文章是讲“学与问”的,用问引领第二学段母语学习,才更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以通透的思维教这篇课文,相信会有很多学生因此而改变。另外,读统编教材,
25、特别是课文后面的习题(略读课文前面的一段话),大家肯定与我一样有一个发现,那就是设置的题目几乎看不到“讨论”一词。如果深入地研究,你会发现,“讨论”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中,但最早用“讨论教学法”却是美国教育家、美国中小学,运用讨论非常好的国家居然是芬兰。我研究芬兰语教材发现这个国家非常重视讨论,被誉为全世界最重视讨论的国家。他们认为,讨论是大家在共同思考。他们在教材中一直强调一个学生如何具有技巧的讨论者。所以,每一篇课文后面都编发大量的讨论题。不懂就要问这一课怎样教才能通透?我认为该把讨论用于课堂中。讨论一:孙中山与其他学生有什么不同?如果他也是只背诵不问,会不会与其他学生一样?孙中山的一生是相
26、当伟大的,那些只背不问的学生一生成就如何?有没有超过孙中山先生的?我国有没有这方面的研究资料?与孙中山先生一起读私塾的学生,肯定有许多人知道,这绝对不是秘密。就这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师生都要准备很多材料,真正在课堂上落实,教学肯定相当精彩。讨论二:课文里的先生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你认为这位先生的教育理念先进吗?这位先生非常重视背诵,学生不问就不讲,因为先生认为长大就自然知道了。同学们,请把课本翻到扉页,我们来认识一位大学教授,他是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的温儒敏教授,这位大学教授也主张小学生要多多背诵,老师不要多讲,长大就明白了。也就是
27、说,这100多年来,我国小学母语教育方法没有多大改变。同学们,你怎么看待这样的教学方法?如果教你的语文老师都采用这种方法教语文行吗?课堂上,师生可以讨论这个问题,别以为学生才三年级,他们肯定会有许多精彩观点冒出。而讨论前,把题目给学生,让学生回家与父母商讨,然后回到课堂,学习就不一样了!讨论三: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从这段话中,能否看出有学生问先生问题被打了?孙中山问先生,为什么没有挨打呢?是不是挨打的学生问了一些与学习无关的问题,或者说问了先生解答不了的问题让先生没有面子,或者说先生每天
28、教书很累问那些没完没了的问题让先生烦躁不安?可以对学生做个统计:一二年级,你问过老师问题吗?老师是怎么对待你的问的?现在及未来,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敢问吗?你对先生因为问打学生之事,如何评价?讨论四:中美贸易战到现在都没有停止。华为掌门人任正非接受多个媒体采访,居然谈到了我们中国应该重视小学教育。从不懂就要问中能否看到我国小学教育非常严重的问题?你认为,任正非先生所说的重视小学教育,是不是让大家重视问呢?上百年来,我们的学生不敢问问题,或者是问得相当少,不少学生读了六年小学一个像样的问题都没有问,这一切都是事实。犹太民族的孩子,父母在接孩子放学回家的路上,大都问今天问老师什么问题,是否把老师难住
29、。你们的父母,每天接你们回家问的是什么?孙中山从小问问题,问出了世界伟人!你们现在是三年级学生,学完此课,你要做什么?问都不问,或者少问、浅问,想搞创新,那是很难的。所以,我个人觉得小学教育,各学科教育,“问”相当重要!讨论五:问号,一年级第一学期,同学们就知道了。诺贝尔物理学家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回国为大学生讲座,一开场,他侧过身来,用手指从鼻尖往上过头顶往脊椎走,让大学生猜一猜这是哪个标点符号。大学生齐说:“问号!”李教授说:“人是由问号组成的,作为学生,一个问题都没有问过,就不是个正常人。今天听我讲课,如果一个问题都没有产生,说明你不是一个真正的人。”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发现!其实不懂就要问,告
30、诉我们要想做一个真正的人,大写的人,就要从小问起来。人要想优秀,要想成为精英,问能少吗?把这么多的讨论落实与课堂,一节课行吗?肯定不行!如果硬要用一节课学这篇课文,又能学到什么呢?这篇课文前的提示说:“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如果真以这一要求学习这篇课文,一节课可以完成,甚至不要一节课就能完成。但这样教此课,“不懂就要问”的素养学生能真正认识、拥有吗?2018年秋季,我国不少省市的老师以略读课语文的方式教过这篇课文了。2019-2021年秋季全国各地的小学三年级学生都学这篇课文了。试问,这篇课文教了之后,那么多班的孩子们,不懂就问了吗?如果整体性没有改观,是不是可以断定这篇课文教一课时是不当的?当然,这篇课文学习之后,可以让学生读一读有关孙中山先生的书,也可以读一读中国及世界伟人的童年故事。读后还可以在课堂上交流、讨论。课上到这个份上,才算通透一点!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