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入新课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也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赋,人民不堪负担,“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隐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知人论世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又因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
2、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773-819)创作背景传:文体的一种,即人物传记。本文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创作背景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杂记文的一种。“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把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范读正音郭橐
3、驼,不知始何名。病偻(l),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始:当初,原来。病偻:患了脊背弯曲的病。类:似、像。故:所以。名:起名,名作动。固:本来。因:于是,就。翻译本段内容并思考:郭橐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研读文本第一段u 郭橐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结:本段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此段,由奇处入笔,名、貌之奇是宾,性格之奇是主,为写其不凡业绩、不凡言论张本。1.“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外貌特征。2.“甚善,名我固当”:残疾者多忌讳他人言及其残疾,此老竟坦然纳受
4、“驼”名,还自谓“橐驼”,可见其坦荡豁达,不因病偻而自卑,其言行中亦隐约可见“顺天致性”之意。研读文本第一段研读文本第二段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业:以为业。豪富人为观游:把种树作为观赏游玩的豪富人。取养:雇用。或:即使。硕茂:硕大茂盛。翻译本段内容并思考:郭橐驼是做什么的?水平如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实:结果,名作动。蕃:多。u 郭橐驼是做什么的?小结:此段,作者从买树者、树、他植者三个角度,极写郭橐驼种树之业绩非凡,令读者悬念陡生:此人宁有养树仙方乎?为后文郭橐驼
5、的言论张本。种树研读文本第二段u 郭橐驼做事水平如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高超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侧面)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正面)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反衬)研读文本第三段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
6、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孳:繁殖。天:天性,自然生长规律。性:性质、方法。舒:舒展。既然已:已经这样。翻译本段内容并思考:郭橐驼种树水平为什么这么高?莳:种植。害:妨碍。故:原来培育树苗的土。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爪:用手指抓,名作动。u 郭橐驼种树和他植者种树有什么不同?研读文本第三段人 物种植方法后期管理结 果郭橐驼他植者本欲舒、培欲平、土欲故、筑欲密。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不害其长、不耗其实。其天者全而其性得根拳、土易、培土或过或不及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暮抚、已去
7、复顾、爪其肤、摇其本。木之性日以离研读文本第四段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x)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sn yng)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理:治理百姓。长:大县的长官称“令”,小县的长官称“长”。祸:造成灾祸,名作动。子:养育。翻译本段内容并思考:“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飧饔:飧,晚饭。饔,早饭。名作动,吃晚饭、早饭。勖:勉励。病:
8、穷困。怠:疲倦。其乎:大概吧(表揣测)u“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研读文本第四段对 比种树误区理民误区做 法结 果实 质手 法种树培育其言其行根拳、土易、培不当促耕、勖植、督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旦视暮抚、已去复顾爪其皮肤、摇其根本鸣鼓而聚、击木而召木性日以离无以蕃生安性,病且怠勤虑害树繁政扰民由此及彼 类比说理研读文本第五段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问:请教。养人术:治民的方法,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民”为“人”。翻译本段内容并思考:作者怎么会从“养树”联想到“养人”的?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传:作传,记载。戒:鉴戒。u 作者怎么会从“养树”联想到“养人”的?研读文本第五段背 景“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唐代从安史之乱以后,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民不聊生。繁政扰民如勤忧害树。真正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本文以寓言式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文章用“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