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司马光新解读新设计(三上)文本教学解读司马光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这单元课文的人文主题是“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即感受和学习人物美好的品质;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并“学写一件简单的事”。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是作为这单元的首篇课文司马光,是一篇文言文,这也是统编教材中小学阶段出现的第一篇文言文。与原来的人教版教材相比,文言文出现的时间从原来的第三学段五年级第二学期提早到了现在的第二学段三年级第一学期,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弘扬国学精粹的良苦用心。不仅如此,从数量上看,原人教版教材只编入4篇文言文,而
2、统编教材编入的文言文共有14篇,且从三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每学期都安排文言文的学习。因此,司马光在其整个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为,要在文言的“启蒙”上下足功夫,既立足于单元环境下学好文言,又要为引领以后的文言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好延伸和拓展工作。01学法启蒙文言文不同于白话文,这是众所周知的。有专家言,在当代语境下,文言太难音难读,句难通,义难懂,文难用,这似乎给文言文的教学套上了恐惧的紧箍咒。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也往往会不知所措。怎么学,才能让学生不害怕,甚至觉得学文言文很有意思?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在第一堂课里做好文言文学法的启蒙,这个非常重要。首先第一点
3、:要认识文体,要让学生知道像司马光这样的课文,就是文言文。“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表示美好的意思,“言”就是“写”的意思,“文言”就是古人写的美好的书面语言,第二个“文”就是“文章”的意思。“文言文”三个字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古人用好的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这种文体就是文言文。第二点:如何学习文言文?一是要朗读。在多样化、多层次地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朗读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要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尤其要把握好文言的节奏和停顿,在学生不会读的情况下,要跟着老师朗读;在学生读不好的地方,老师要反复指导,并辅以示范朗读,像司马光这篇课文中的“光持石击瓮破之”这句话,要反复读,三个动词连在一起
4、,对三年级孩子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也是教材课后习题第一题中明确提出的学法启蒙“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第二个层次是在精读课文的时候,要读出文本所表达的独特情感,融入作者的心灵世界。像“光持石击瓮破之”,在精读阶段可以模拟司马光“持石击瓮”的情境,读出司马光沉着冷静、果断机智的特质。二是要读懂文言文。怎样读懂?一是借助注释。注释是教材的内容之一。借助注释,可以帮助学生大致领会文言文的意思。允许学生“不求甚解”,给学生留下想象和思辨的空间,切不可“字字翻译,句句落实”,给学生留下枯燥乏味的学习印记,这一点,在课后习题中也十分明确:“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切不可在实
5、际教学中盲目提高要求。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对接白话来学习文言文,这个学法启蒙非常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从学习第一课文言文开始,就很好地接触,并进行有的放矢地培养。二是联系插图。课文插图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者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插图的形象、感性,正好能诠释和补充课文内容的抽象和理性,帮助学生通俗易懂地理解课文内容。司马光中安排了一幅插图,这幅插图体现了文章的重点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破之”、“水迸”和“儿得活”大有裨益,尤其是对动词“迸”的体会和涵泳。三是联系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学生积累的很多经验,都是十分宝贵的学习资源,如果能适切地与文言学习相对接,不但能够建立易于理解的形象
6、联系,而且能有效地进行意义建构。司马光一文,全文仅30个字,有不少字的理解,可以联系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比如“戏”,就是学生平时最爱玩的游戏,“凳”就是爬上,“没”就是在水中淹没,等等。对于“迸”的理解,可以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如平常看到的水管破裂,水会“迸”;潮水冲来,礁石边上水会“迸”,激流冲击的时候,水也会“迸”再联系课文中的插图,体会“迸”是水一下子涌出来,喷出来,射出来,很急,很快,水也很多,与文中的“没”相呼应,而不是一般地流出来。这样的理解既形象直观,又意蕴丰富,比较到位。文言文的学法启蒙,还有很多,比如联系上下文,查找课外资料,联系时代背景,联系自我学习方法,等等,不一一例
7、举。需要强调的是,一节课中对学生的学法启蒙,不贪求多,只求精准、明确,反复操练,日积月累,学生定会收获多多。02文化启蒙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学习语文,本质上学的是文化,是母语的文化。这对文言文来说,更是如此。文言文,是古圣先贤对宇宙、对自然、对社会与人生的深邃思考,形成和构建了我国特有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它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性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司马光这篇文言文特别体现了哪些文化的“点”,需要去启蒙和渗透呢?一是复姓文化。中国的“姓”,有单姓和复姓。课题中的司马光是复姓,姓司马,名光,这也是统编语文教材中第一次以人名形式出现
8、的复姓,可以重温一年级时学的姓氏歌,带出复姓,认识“司马光”;二是人物文化。司马光这个人物,包含着重量级的“文化”。你想啊,为什么教材中出现的第一篇文言文选的是与司马光有关的故事,而不选其他人呢?应该说,历史上与司马光小时候相类似的故事也会有很多,可编者为何偏偏选中他呢?这跟司马光个人身上散发着的浓郁的文化味是密不可分的。在史学上,司马光主持编写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和司马迁一道被世人尊为“史界两司马”;在政坛上,司马光官拜宰相,为大宋一颗耀眼的明星;另外,司马光在经学、礼学、诗学和医学等方面,无所不通,南宋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这样记载:“光德行功业,冠绝一时,非斤斤于词章之末者”;特别值得一提
9、的是司马迁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勤奋刻苦,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我以为,用司马光的故事去影响学生,用司马光的精神去感染学生,用司马光的人格去熏陶学生,这是编者想着重体现的真实的“文化”意图,也体现了编者的用心良苦。三是陶器文化。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我国是家喻户晓。但是,这里有一个误解,司马光砸的真是“缸”吗?根据史料记载,司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瓮”。这从课文中也可以得到印证:“一儿登瓮”、“光持石击瓮”,这里说的都是“瓮”,而不是“缸”。那“瓮”和“缸”一样吗?当然不一样。虽然它们都是用土烧制而成的,但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瓮”是一种口小肚大的陶器,而“缸”是底小
10、口大的圆筒状陶器。当然,在古代,瓮和缸,还是两种打击器乐,如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瓮音悠长,缸声洪亮,可以说是刚柔相济,阴阳交泰。四是格式文化。格式文化说的就是书写的格式和书写的习惯。我们现在的书写格式通常是自左向右、从上往下移行,是为横行,而我们古文的书写格式却是自上而下、从右向左,是竖行。我们古人几千年的书写格式和书写习惯,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编入教材的司马光,是以横行为书写格式的。在学生学完课文的终结阶段,有必要向学生呈现以竖行为书写格式的文章:第一遍是加上标点的竖行出现,第二遍是没有加标点的竖行出现,把它还原到文言
11、文最原初的形式,以渗透和对接传统的书写文化。03价值和思维的启蒙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司马光一文,很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一词。文中写道:“一儿凳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而司马光不但没有被吓跑,还想办法拯救“没水”儿,“持石击瓮破之”,最终使“儿得活”,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司马光对朋友“友善”,对朋友有情有义。朋友有了危难,我怎么可以逃避呢?必须想办法救他。这是小小的司马光最了不起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厚德载物”!为了深化课堂里学生对司马光“友善”的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可以设计这样的
12、说话或写话练习:一儿得活以后,会对司马光说什么;得救的小儿的父母,闻讯赶来,会对司马光说什么;其他逃跑的孩子回来后,见到司马光,会对他说些什么。除了价值的启蒙外,笔者觉得还很有必要依据课文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启蒙。这是这则文言文所具有的独特个性。“一儿凳瓮”,“足跌没水中”,我们成人救孩子的方法,通常会把小孩从瓮口中抱出来,使小孩离开水,而司马光救小儿的方法却与成人相反,是“持石击瓮破之”,使水离开小孩。细而思之,这也是当时司马光救小孩的最佳办法,他不可能像成人一样,有足够的力气让小孩离开水,因为小孩掉在口小肚大的“瓮”中,再加上小孩自身的重量,要救他,这是何等的困难!也只有让水离开小孩
13、,既“救法”相对容易,又能达到“救人”之目的,这种与成人不同的逆向思维,成就了小时候司马光做事做人的智慧巅峰。FRUIT MEISHI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1. 认识“司”等5个生字,会写“司”等7个字,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全文。2.借助注释、插图、生活经验等学习资源了解课文大意,理解文言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感悟司马光临危不乱、机智勇敢和仁爱友善的品质。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表达特点,简单地区分文言文和现代文的不同。4.课外拓展阅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阅读宋史司马光传,了解更多的有关司马光的故事。【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姓氏温习,认识文体1.师生互说
14、姓氏:老师先介绍,“我姓陈,耳东陈”,学生按照这样的方式介绍自己的姓氏“我姓张,弓长张”2.引出姓氏歌: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学过了姓氏歌,咱们一起再来复习一下。采用师生对读的形式,一问一答。我们知道中国的姓氏,有的是一个字的,是单姓,有的是两个字的,是复姓,比如像诸葛、东方、上官、欧阳3.揭示课题,介绍人物:今天,咱们来认识一位复姓的大人物司马光。板书课题,读题并指导“司”的写法。“司马光”这个姓名中,姓氏是司马,名是光,因为司马光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在光山这个地方做官,所以他的父亲就给他取名为“光”。介绍司马光,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15、资治通鉴。4.初步感受文体:司马光如果活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岁了。他小时候,聪慧之至,留下了很多的佳话,我们的古人就给他写文章记录了下来。古人写的文章,我们称它为文言文。接下来,就打开课文,来读一读我们小学阶段要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边读边用心地体会体会,读这篇文章,与我们之前读的其他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5.交流认知文体:文言文与现代文不一样,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但有些不好读,意思也有些读不懂等;教师顺势介绍“文言文”,第一个“文”是表示美好的意思,“言”就是“写”的意思,“文言”就是古人写的美好的书面语言,第二个“文”就是“文章”的意思。“文言文”三个字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古人用好的书面语言写
16、成的文章。这种文体就是文言文。板块二:多重朗读,积淀语感1.出示全文,学生自由练读,要求:第一遍读的时候,读准课文里的生字字音,第二遍读的时候,注意句子里的停顿和节奏。2.师生变换角色,合作朗读:第一遍,学生跟着老师读;第二遍是师先读一句,学生接着读下一句;第三遍是学生先读一句,接着是老师读下一句。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句子中的停顿和节奏。3.文白对读,互文感受:同学们,司马光小时候的这个故事,如果是用现代的文字来写,那会是怎样的呢?出示:一群小孩在庭院里游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淹没在水中。大家都吓得放弃他而离开了,司马光搬起一块大石头砸向瓮,瓮破了,水涌了出来,小孩得救了。师
17、生对读:师读一句文言,生读一句白话;读完后,调换角色读,生读一句文言,师读一句白话。板块三:借助注释,叙讲故事1.学生按提示讲述故事: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刚才,我们一起有滋有味地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来,让我们先一起借助注释,来说一说。如果你觉得有些地方比较难,不知道该怎么说,你可以在底下划一条横线,打上一个问号,并请教一下同桌。2.同桌交流,教师巡视,重点感悟不理解的词句。如,第一类,登:爬;皆:全,都;持:拿,搬;迸:涌出。第二类,戏:游戏,嬉戏,玩耍;庭:庭院;没:淹没,浸没;击:打击,砸。在此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渗透将单音节扩组成双音词(组词)的解词
18、方法,像第二类的解词。3.全班交流,共同汇报: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怎样的,结果又是如何?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重点对以下内容进行点拨:(1)区别“瓮”和“缸”:看“瓮”字,猜猜它是什么;看注释,“瓮”是口小肚大的陶器;看插图,知道“瓮”的形状。那“缸”是怎样的?出示“缸”的图片,与“瓮”对比,“缸”也是一种是陶器,是底小口大的,圆筒状。司马光砸的是“瓮”,而不是“缸”,说“司马光砸缸”,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在古代,“瓮”和“缸”,还是两种打击器乐,瓮音悠长,缸声洪亮,播放“瓮”和“缸”的打击声音。(2)推测“众皆弃去”的原因:有的小孩可能因为害怕而“弃去”
19、,有的小孩可能因为惊慌而“弃去”,有的小孩可能因为想到要出人命了而“弃去”,也有的可能因为是去叫大人来救落水的小孩而“弃去”(3)领悟“光持石击瓮破之”:“持”、“击”、“破”这三个动词连在一起,朗读的时候要把握好停顿节奏,做到“声”断“意”连;司马光“搬”起一块“大”石头,“用力”地“砸”瓮,使瓮“破之”,体会当时的司马光临危不乱,机智勇敢,以及着急地、一定要把小孩救出来的仁爱友善和坚定信念;学生模拟司马光的“破翁救友”的情境,切己体察。(4)体会“迸”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你看到过水“迸”出来的情景吗?(水管破裂,水会“迸”;潮水冲来,礁石边上水会“迸”,激流冲击的时候,水也会“迸”)看看
20、课文的插图,再联系课文中写到的“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你想到了什么?司马光砸破瓮以后,水一下子涌出来,一下子喷出来,一下子射出来,很急,很快,水也很多,与文中的“没”相呼应,而不是一般地流出来,小孩的危机被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成功地化解了。板块四:聚焦形象感悟内涵1.再读文言故事,读出画面感: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2.体味写话,价值启示:一儿得活以后,会对司马光说什么;得救的小儿的父母,闻讯赶来,会对司马光说什么;其他逃跑的孩子回来后,见到司马光已经“破翁救友”,又会对他说些什么请选择其中的一项写话。3.全班交流,感悟品质:
21、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临危不惧、沉着冷静、聪明机智)说说你的理由。4.设身处地,思维启发:假如当时你也在现场,你会怎么做?司马光“救友”的方法好吗?为什么?点明人离水和水离人的两种“救友”方法,司马光采用了与成人不同的“水离人”的做法,成就了小时候司马光做事做人的智慧巅峰。板块五:还原形式拓展引领1.对接传统,渗透文化:司马光小时候“破翁救友”的故事,从古代一直流传到今天,离现在将近一千年了。可是古人记录文字的方法,跟我们现在是不一样的,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古文自上而下、从右向左的竖行的书写格式),你会读吗?(加上标点的竖行出现)集体读。变成这样(没有加标点的竖行出现),你还会读吗?
22、自由读,集体读。熟读成诵。2.浓缩简历,引领课外(1)同学们,小时候的司马光就这么聪明智慧,那长大以后,他又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人生呢?请看大屏幕(出示司马光浓缩简历,教师朗读,学生倾听):公元1019年,光出生,因其父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便取名为“光”; 公元1025年,光7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又“破翁救友”,震动京洛,画以为图; 公元1038年,光20岁,举进士甲科,屡得升迁,最后直至官拜宰相,为大宋一颗耀眼的政治明星; 公元1084年,光66岁,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编纂,和司马迁一道被世人尊为“史界两司马”; 公元1086年,光68岁,病死,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一生学识渊博,史学、经学、礼学、诗学和医学等方面,无所不通,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向上,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典范,历来受人景仰(2)了解了司马光的一生,你最佩服他的是什么?(3)你若想了解更多的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课外阅读宋史司马光传,并与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