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本课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接触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验证、推理等数学探索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求新知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情与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新课程教材让所有的学生学习,说明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含量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本身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五年级的学生仍以形象思
2、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时可以从实际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不封闭线路上,三种情况下间隔现象的简单规律。
3、教学难点运用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具(问题单、房子和树的模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五根手指4个间隔,认识间隔。(板题)一个间隔长5米,4个间隔总长多少米?总长120米,一个间隔长10米,又有几个间隔?得出:间隔数=总长间隔长2、青青草原开展植树活动。出示: 我是最公平的!每人在路的一边植30米,每间隔5米植一棵。不公平!2315米交流发现:生活中的有三种植树情况。因情况不同,所植棵数不同。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探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究三种情况下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2、集体汇报交流。学生采取的研究方法可能有摆实物、画线段图、观察小
4、手等。得出结论:两端都植时棵数=间隔数+1只植一端时棵数=间隔数两端都不植时棵数=间隔数-13、根据规律,写出算式。4、小结学习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把这样的规律忘了,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看来我们得到这样的规律很重要,但研究这些规律的方法更重要、更宝贵。5、联系生活 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你发现了吗?总结:我们把研究间隔数和棵数之间关系的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三、巩固新知,应用深化 1、选择。这块地总长78米,每隔3米装一个圆拱架,共需要多少个圆拱架?( )A.783+1=27(个)B. 783=26(个) C.783-1=25在总长78米的大棚内装支架,每隔6米装一根(两端不装),共需要多少根?( )A.786+1=14(根)B.786=13(根)C.786-1=12(根)2、判断。这面墙宽120分米,每隔12分米挂一串灯笼(只挂一端),共需要10串灯笼。( )把一根木头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需要40分钟。( )3、试一试。在全长1000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只装一端),每隔50米安装一座。一共需安装多少座路灯?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