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220蜀221吴222三国时期(220-280)西晋(266-316)十六国(前秦统一北方)东晋(317-420)淝水之战(383)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灭隋朝北朝(439-581)宋齐梁陈南朝(420-589)灭隋朝统一时空坐标时期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起止时间和朝代220-589总体特征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南方开发、承上启下政治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继续发展:三省体制、九品中正制2、少数民族封建化和民族融合大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经济农业1、均田制促进北方经济恢复2、江南得到开发3、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翻车手工业北朝白瓷;南北朝灌钢法文化1、宗教和思想:三教并行2、科学:齐民要术3、
2、艺术:书法进入自觉阶段 士大夫绘画: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阶段特征】【阶段特征】1政治:封建国家长期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政权更替频繁;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士族制度盛行,成为割据分裂的政治基础。2经济:北方的经济几经破坏,几经恢复,延缓了发展的速度;江南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开始了我国封建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3民族关系: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4文化:各民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显著,文学承上启下,艺术大放光彩。三国鼎立形势图建立者:曹丕都 城:洛阳时 间:220-265魏建立者:孙权都 城:建业时 间:229-280吴 建
3、立者:刘备 都 城:成都 时 间:221-263蜀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1.三国与西晋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政权建立:三国相争: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补充: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原因,意义(1 1)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2 2)黄巾起义)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割据势力兴起地方割据势力兴起(3 3)赤壁之战,刘备,孙权势力崛起曹操退回北方无力南下意义: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割据势力混战的局面,有利于
4、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民族交融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西晋灭亡原因西晋灭亡原因统治集团奢侈腐化。统治集团奢侈腐化。统治者对少数民族进行民族压迫,激起反抗。统治者对少数民族进行民族压迫,激起反抗。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严重消耗了西晋的国力严重消耗了西晋的国力1.2 西晋的短暂统一(1)统一历程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2)统一意义:结束了东汉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西晋形势图(3)灭亡: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316年,
5、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一、三国与西晋八王之乱、永嘉之乱释义八王之乱示意图八王之乱:26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史16年之久。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刘聪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史称衣冠南渡。北方地区破坏惨重,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自此,中国进入长期政权分立的时期五胡内迁影响:A.激化了民族矛盾。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内迁示意图原因 A.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
6、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B.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面临生存危机B.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流融合。C.中原内乱,军事力量薄弱。C.北方汉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2 2.东晋与南朝(1)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420年,刘裕夺取皇位,建立宋。其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合称南朝。(2)士族兴起A.含义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B.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政治原因:皇帝依赖士族支持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为士族提供政治保障C.地位: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
7、政权的主要支柱。D.主要特征: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文化:崇尚清谈和玄学。(3)江南开发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南方社会相对安定,长期处于和平环境。表现:南方农业、手工业都有明显进步,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影响经济发展: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重心转移:原先落后的江南经济逐渐赶上黄河流域,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民族交融:推动了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国家统一:为西
8、晋实现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4)南北对峙: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处于对峙状态,东晋南朝逐渐处于下风,到陈朝,覆亡大局已定。背景背景北魏于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年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世纪后期,孝文帝孝文帝拓跋宏拓跋宏在位实行改革在位实行改革内容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元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影响影响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3
9、.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北方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特点:这些政权都采取了汉化政策,但民族隔阂依然广泛存在。(2)淝水之战: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失败,稍微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3)北魏孝文帝改革(4)北朝与隋朝的统一北朝: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隋朝的统一: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一、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一、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一)改革背景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
10、北魏的崛起兴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跋部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古东晋建立代国。发展: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399年拓跋珪称道武帝。(2)北魏的统一标志: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影响:初步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生产发展和民族融合。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阶级矛盾激化: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赋役制度纵富督贫,避强侵弱。民族矛盾激化: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社会动荡不安,各地起义不断。3改革的推动力统治者因素(1)冯太后:出身汉家,以强硬手段掌握政权,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思想动员;精心培养孝文帝拓拔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人才培养;临朝听政
11、,推行初步改革奠基作用。(2)孝文帝:孝文帝即位:471年拓拔宏通过禅让即位权力保证;在冯太后培养下,精通汉文化,通过比较鲜卑文化,坚定改革信念;勤于政事,关心民生;孝文帝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即要巩固统治(改革目的),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主观条件。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卓有成效的新制(1)特点: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建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2)措施:俸禄制:原因:吏治黑暗,贪污成风,影响财政收入,加深矛盾。目的:整顿吏治,巩固统治。内容:由国家征收统一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影响:吏治好转,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北
12、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均田制:(485年)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土地(荒地:露田;熟地:桑田、麻田)。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露田土地不得买卖,桑田、麻田可以继承买卖。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影响: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和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和粮食产量,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三长制:内容:设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影响: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国家对人民推行均田
13、制。租调制:目的: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新生政权。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量的租(粮食,如粟二石)和调(绢帛或布一匹)。作用:改变赋税混乱,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租调收入。意义:发展了生产,缓和了矛盾,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套经济制度,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后期改革奠定了基础。(3)意义: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北魏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孝文帝后期改革的基础2巧设计迁都洛阳(1)原因: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地理: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14、。(2)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3)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4)迁都过程:以“南伐”为借口,493-495年由平城迁到洛阳。3移风易俗:(1)特点;孝文帝亲自主持,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2)内容: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讲汉话: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改汉姓: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通婚姻: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改籍贯: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3)意义: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三)改革
15、的影响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业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使得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人口增加;经济作物的发展;畜牧业的发展。(2)手工业:丝织业和制瓷业繁盛。(3)商业:洛阳多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货币贸易恢复;对外贸易长足发展。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3民族的交流和融合:鲜卑族学习汉族;汉族学习鲜卑族。魏孝文帝不囿于民族偏见,敢于承认自己的落后,冲破阻力,接受先进的文化,学习先进的政策制度和统治经验,以改造自己民族中落后的东西。改革恢复发展了黄河流域的经济;促进了当时以鲜卑为中心的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和
16、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探究拓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民族融合的途径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各民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借鉴和学习了汉族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民族人民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迫使各民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各民族间的征战当时各民族的征战打破了各民族原有的部落组织,有利于民族交融。(2)影响。促进各地区、各民
17、族间经济的交流发展。这种经济上相互补充,互相依存的兼容性,必然形成经济上的民族亲合力,由此而产生政治上的凝聚力。推动科学文化的进步。各民族通过文化及科学上的相互交流和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和科学的发展。促进各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各民族的衣、食、住、行也都程度不同地相互吸收、相互促进。汉族的菜肴制作方法和以谷物为主的饮食结构,逐步被其他民族所接受。各族人民经历了一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动,逐渐接受农耕定居生活与先进的汉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民族融合的实现,为隋唐时期的繁荣统一准备了条件。三)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1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18、2主要内容:北魏时,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役。隋代和唐代前期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至可输绢代役。3意义: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重要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度;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4瓦解原因:土地买卖的频繁和土地兼并严重。(三)江南农业的开发1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1)北民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2)民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3)统治者重视,推行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4)自然条
19、件优越;(5)人民的辛勤劳动;(6)政治中心南移;(7)海外贸易。2开发的表现(1)区域扩展,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2)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农田水利,作物品种增多,产量提高;(3)发展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此外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3开发的影响(1)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2)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3)为隋唐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三大趋势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三大趋势三国两晋南北朝近四百年中,战乱频繁,国家分裂,但历史在动荡中前进。1.民族交融的趋势:
20、蜀国诸葛亮发展同南方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吴国当地居民同汉族开发江南,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内迁,以及十六国混战都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朝统一提供了条件。2.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的趋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社会生产屡遭破坏,而江南地区相对稳定。从西晋末年起,直到南北朝,北方大批农民为躲避战祸,纷纷南迁,为南方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他们同南方人民一起,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江南经济的较大发展,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为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和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3.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
21、史趋势:这其中有局部统一的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前秦、北魏、北周对北方的三次统一。视角视角3全面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全面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1原因原因(1)经济原因: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分散性以及南北各地区经济发经济原因: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分散性以及南北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展的不平衡性。(2)社会原因: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恶性发展,他们把持地方,并在镇压黄社会原因: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恶性发展,他们把持地方,并在镇压黄巾起义中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巾起义中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3)民族原因:东汉到西晋初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后,彼此间及与汉族间尚有一民族原因
22、:东汉到西晋初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后,彼此间及与汉族间尚有一定的隔阂,加上有的汉族统治者定的隔阂,加上有的汉族统治者(如西晋如西晋)奉行民族压迫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奉行民族压迫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有的少数民族贵族有的少数民族贵族(如刘渊如刘渊)乘机建立自己的政权;有的少数民族贵族乘机建立自己的政权;有的少数民族贵族(如苻坚如苻坚)穷穷兵黩武,违背各族人民的愿望,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兵黩武,违背各族人民的愿望,加剧了社会的分裂。(4)政治原因:统治者缺乏完成统一的决心。政治原因:统治者缺乏完成统一的决心。史论归纳史论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四点表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
23、治、经济、文化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政治上,政治上,国家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国家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经济上,经济上,由于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由于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趋向平衡;文化上,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儒、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文学承上启下,丰富多彩;道三教共同发展,文学承上启下,丰富多彩;民族关系上,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为统一多民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三国魏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三国魏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交融时期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交融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政权更迭民族交融南方开发 推 动 推 动东汉三国西晋十六国东晋北朝南朝 割 据 对 峙隋朝 589年方式内容(表现)原因内容(表现)作用经济重心南移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