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导入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学习目标1.了解臧克家及闻一多,梳理课文内容,学习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重点)2.赏析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难点)3.品味诗意语言,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臧克家和闻一多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自主招生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成绩为零分,作文也仅仅写了三句时髦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常规,这位考生绝对与青岛大学无缘。不过,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珠的“伯乐”一一青岛大学主考官闻一多先生。他当时是青岛大学文学院
2、的院长。闻一多从这三句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非凡的文学潜能,果断予以破格录取。后来的事实证明,闻一多先生果然是慧眼识珠,这位青年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这位青年就是后来享誉我国诗坛的著名诗人臧克家,也就是本文的作者。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1980年又写作了本文,介绍了闻先生作为学者和民主战士的感人事迹。“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闻一多,湖北浠水人,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习文字,1925年5月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
3、的格律是闻一多先生系列诗论中最重要的一篇。在这篇论文中,他系统的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 红烛,闪烁看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 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这以后他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五四运动时,参加了学生运动。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加了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一二一
4、惨策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中。1946年7月,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用一多先生不顾别人的劝阻,毅然参加并主持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在会上拍案而起,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使群情为之振奋。会后,闻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记者招待会,在返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先生画像闻一多先生纪念馆云南大学闻一多先生像青岛闻一多像清华大学闻一多先生像作者简介臧克家(19052004),山东潍坊人,我国现代诗坛的泰斗,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名誉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会长。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其主要代
5、表作有老马有的人罪恐的黑手泥土的歌等等。他为纪念鲁迅而创作的的诗歌有的人已经成为了我国现代诗坛的经典之作。解题观察本文标题,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说和做为主标题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为副标题本文的写作对象是:闻一多先生文章的写作内容是:闻一多的说和做两个方面文章选取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片段来表现人物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锲而不舍】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铁,刻。【目不窥园】形容埋头读书。窥,从小孔或缝隙处偷看。【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话十分畅快。【一反既往】与过去完全不同。既,已经;既往,以在,过去。【气冲斗牛】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斗、牛,星宿名,借指天空。【群蚁排衙】
6、整齐地排列。排衙,旧时主官升座,街署陈设仪仗,僚属依次参拜,分立两旁。兀兀分年】一年到头都用心劳苦。兀兀,劳苦的样子。【沥尽心血】用尽心思和力量。沥,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越仰望越觉得其崇高,越钻研越觉得其艰深,表示极其敬仰之总。弥,史加。结构内容特征具体表现目的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结构第一部分(01-07)第二部分(08-20)内容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的说和做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特征“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既“说”又“做”具体表现 从唐诗入手,几年辛苦,凝结成唐诗杂论的硕果;十年艰辛撰写了楚词“补校”;又向“古典新义”迈进。起草政治传单;在李公仆先生的追悼
7、会上作最后一次讲演,壮烈献身。走在游行示威队伍前面。目的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献身民主事业。人物形象请同学们谈谈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又是如何塑造的?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治学的刻苦。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通过细节描写表现闻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它”指深夜灯火。
8、通过环境的烘托,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人物语言描写;表现闻一多先生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他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人物外貌描写;突出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敢做敢说。小结作为诗人的闻一多,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侍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他勤奋钻研的目的。他从没有躲进小楼书斋,逃避显示喧嚣,而是始终把目光投向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关注战乱连绵,关注现实政治,积极勇敢地投身到改造旧世界的运动中去。研读语言,体会诗意“他正向古代典籍钻
9、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这一处用得好,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写法,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具有形象美、音乐美。“钻探”这个词用得好,比“钻研”“研究”词义程度更重,写出了用一多先生对古代典籍的热爱和研究之深。“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旅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写出了闻一多炽热的爱国热情。“吃尽、消化尽”写出了闻一多研究古代典籍的殷切心情,“炯炯目光”写出了他目光的深邃,钻研的精深。闻一多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
10、昌盛起来的方法。闻一多先生治学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药方,这让我们想到了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想到了无数仁人志士的人生选择。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作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写闻一多楚辞校补的问世令人惊讶、引人注目,此处写出了人们对闻一多先生卓越成就的赞叹。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別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句话写得好,读了很让人动情,它表现出闻一多先生赤诚的爱国之心和甘愿为祖国献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的话
11、鼓舞了人们“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志。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闻一多先生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局势的恐怖与闻一多的大义凛然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他的说到做到。语言特色小结(1)生动形象(2)精练含蓄(3)富于感情 本文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很难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4)富于音乐美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艺术特色抓住细节,以小见大巧用修辞,突出特点语言简洁,高度凝练夹叙夹议,抒发情感小结闻一多先生既是严谨治学、成就卓越的学者,更
12、是大勇无畏、视死如归的民主战士。本文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说”和“做”两个方面的事迹,表现了他严谨治学、言行一致的高尚品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而献身的革命精神。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音乐美。拓展延伸红烛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
13、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1朗读闻一多的红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中概括了诗集所表现的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对你有什么指导意义?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请你说说关于言和行的成语或名言,并选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大丈夫敢作敢当;言出必行;言必信,行必果;不要做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