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菱形(1)2目录页CONTENTS PAGE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123453过渡页TRANSITION PAGE说教材l教材的地位和作用l教学重、难点l教学目标4第一章说教材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菱形是特殊平行四边形这一章继矩形之后研究的第二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学生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基础上,对平行四边形知识的延续和深入,同时也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5第一章说教材1.2 教学目标 目标分解知识与技能能理解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并会初步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理论证过程与方法在探索菱形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思考归
2、纳总结”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6第一章说教材1.3 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菱形的概念、性质1,2及其应用难点:经历“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总结”得出菱形的性质难点的突破方法:(1)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拼接不同类型的平行四边形使学生对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形成深刻的印象,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2)讲解这个定义时,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应突出两条:强调菱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相等另外还需指出定义既是判定又是性质(3)菱形的性质,让学生动手利用拼接的方法,探究、思考、归纳重点难点难点
3、的突破方法7第二章说教法本节课我准备采用“激趣操作探究运用归纳”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运用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法,以课件为载体,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经历观察、思考、探究、合作获得知识,形成技能,从而使教学目标得以直观、完美的体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构建主义理论为指导,注重创设思维情境,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操作、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使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让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乐
4、趣。8第三章说学法21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中,教师创设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与点拨,在积极的双边活动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充足的体验和发展。9第四章说教学程序动手操作,得出概念课堂练习,学以致用回顾反思,交流体会激发兴趣,寻找性质知识运用,巩固新知10第四章说教学程序4.1动手操作,得出概念0 20 1合作学习 拼平行四边形 请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我让学生欣赏一组生活中的菱形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菱形的图形美,提高学生的
5、审美情趣,可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11第四章说教学程序4.24.2激发兴趣,寻找性质性质1:菱形的四边都相等性质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几何推理性质转化为几何语言表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刚才的拼出来的菱形,那么它具有哪些结论呢演绎推理提炼性质获取结论12第四章说教学程序4.34.3知识运用,巩固新知(1)菱形的边长和对角线AC的长(2)菱形的面积例1,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与点O,BAC=30,BD=6 求:13第四章说教学程序4.4课堂练习,学以致用菱形的性质1.菱形具有而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A.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B.对角相等C.对角线
6、互相平分 D.对边平行且相等 2.菱形具有而矩形不具有的性质是()A.对边相等 B.对角相等C.对角线互相垂直 D.对角线相等菱形性质的运用课内练习2菱形性质的综合运用挑战自我14第四章说教学程序4.5回顾反思 交流体会轴对称性质2性质1定义在这一部分,我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回顾,归纳本节内容,并鼓励学生归纳出菱形的性质安排了一个“说一说”的环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以填表格的形式从对称性、边、角、对角线四个方面进行类比,以加深学生对特殊平行四边形的理解和认识。15第五章板书设计5.2 菱形(1)02性质定义01例题03练习0416过渡页TRANSITION PAGE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观察、归纳、比较的过程,从而得出菱形的概念,在拼接的过程中也使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菱形是轴对称图形,体验变换思想,从而自觉地运用轴对称性发现菱形的性质,达到解决问题目的。菱形的性质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得出,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发现图形的结论,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归纳的良好品质;让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能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乐趣;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也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发展,合作交流的空间,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设计说明17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