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重要考点复习提纲重要考点一追求智慧的学问1哲学的起源哲学的本义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它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哲学的产生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改造世界)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认识世界)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认识世界)哲学的作用哲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正确理解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1)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世界观区别含义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形成是哲学家研究的结果,是
2、自觉形成的,不是人人都有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特点是系统化、理论化的是零散的、不自觉的联系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二者都来自生活实践,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错误倾向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与普通人无关(2)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方法论区别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归纳提升哲学与世界
3、观、方法论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具体科学区别对象整个世界世界某一具体领域任务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揭示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作用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的指导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错误倾向把哲学看作凌驾于一切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指导作用的看法归纳提升哲学与实践、世界观、具体科学的关系重
4、要考点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从社会实践来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从哲学自身派别来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否认神创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常见观点五行说:生成万
5、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霍尔巴赫: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合理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局限性缺少科学依据;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共同性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区别把人的主
6、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联系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4.哲学上的“
7、两个对子”两个对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区别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是源回答的是世界“怎么样”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世界的问题,是流联系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要正确揭示世界的本原,不仅要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还要坚持辩证法的观点。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归纳提升哲学上“两个对子”的关系重要考点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历史使命产生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
8、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社会科学前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意义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就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提醒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知识,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历史使命。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核心观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基本特
9、征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归纳提升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内涵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有力的工具科学性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发展阶段有许多门类、派别,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
10、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新阶段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历史上优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没有哲学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正是因为哲学发展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新阶段,才使哲学重新焕发生机,有了强大的生命力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地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贡献精髓:实事求是。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贡献所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
11、宁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地位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贡献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探究世界的本质世界的物质性与规律的客观性重要考点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概念(1)准确把握物质的内涵(2)弄清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存在状态不生不灭、永恒存在有生有灭、暂时存在联系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
12、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就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提醒运用逻辑与思维中的知识准确把握概念的知识,理解物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2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方法论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依据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看人脑
13、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内容看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结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重要考点二规律的客观性1哲学的运动概念(
14、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关系理解强调误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提醒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事物以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结合的方式存在,结合逻辑
15、与思维中辩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的知识加以理解。2物质运动的规律(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规律的客观性规律的普遍性原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要考点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认识世界目的性:侧重于行动目标、方式和步骤的确定意识不仅可以认识事物
16、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自觉选择性:强调认识对象的选择能动创造性:突出反映的程度(现象与本质)和时间跨度(过去、现在和未来)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前提条件尊重客观规律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归纳提升正确区分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内涵不同性质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
17、用人们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想”“做”“精神状态”联系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能动作用的第二方面。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影响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客观规律性是第一性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的。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主观能动性能制约客观规律,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认识规律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样,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也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3)尊重客
18、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4)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含义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理论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怎样做到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尊重客观
19、)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发挥主观)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主客观结合两个结合)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反对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两个反对)提醒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辩证法要求: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归纳提升全面把握
20、辩证唯物论原理一般来说,辩证唯物论主要包括两个原理,一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二是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可结合下图来把握:时政术语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把握世界的规律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重要考点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普遍性含义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表现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
21、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提醒联想思维是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反映,结合逻辑与思维的知识,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归纳提升联系的普遍性与联系的条件性(1)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但联系又是有条件的,并非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必然的、直接的联系。(2)普遍联系只是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周围的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3联系的客观性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表现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22、,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提醒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表示人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不能被“创造”“改造”或“消灭”的,但我们可以说“建立新的联系、联系是可变的、联系是多样的”。4联系的多样性含义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方法论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归纳提升全面理解“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哲学依据(1)唯物论角度:是一
23、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辩证法角度:是联系多样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要求。(3)认识论角度: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4)价值观角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重要考点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1)整体与部分的区别与联系整体部分区别内涵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地位功能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联系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
24、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功能(2)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与方法论角度原理方法论强调整体的重要性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强调部分的重要性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提醒整体性是辩证思维的特征之一,认识事物需要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结合逻辑与思维把握辩证分合的知识,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
25、证关系。归纳提升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的关系2系统优化方法系统的基本特征系统优化方法实践方面认识方面整体性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重视整体的功能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有序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时政术语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
26、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世界是永恒发展的重要考点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静止和僵化的保守思想提醒动态性是辩证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思维要正确反映事物实际存在的过程,就必须以动态的方式去思考认识对象。归纳提升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关系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变
27、化: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性质的变化,即量变和质变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联系运动包括变化和发展,有运动才会有变化和发展;发展是运动、变化的更高层次,揭示了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三个概念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不是凝固和僵化的关系图示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1)含义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在日趋走向灭亡的事物(2)区分标准正确标准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错误标准形式的新旧、出现时间的先后、力量的强弱(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新事物角度新事
28、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旧事物角度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社会历史领域角度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归纳提升图示法理解发展的实质重要考点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量变与质变的含义量变质变含义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特点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根本的、显著的变化呈现状态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统
29、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结果事物还是自身,没有变成另一事物事物不再是其自身,变成了另一事物提醒量变说明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由于构成事物的主要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因此事物暂时保持其根本性质不变。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方法论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
30、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向好转变)提醒质量互变规律要求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应当坚持适度原则;结合逻辑与思维理解质量互变的知识,深入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时政术语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原因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否定的含义: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
31、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特点: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方法论:要树立创新意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提醒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结合逻辑与思维不作简单肯定或否定的知识,深入理解辩证的否定。(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
32、性的统一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归纳提升区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道路、途径总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这是指事物发展的全过程的总体方向,而不是指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方向都是前进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任何力量都改变不了的道路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事物发展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途径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都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
33、泉和动力重要考点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含义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正确理解(1)“对立”和“统一”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矛盾的双方本身(2)“事物内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矛盾,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的,说明矛盾是客观的。哲学上的矛盾不能被随意制造或消灭。“事物内部”并非指只有事物内部才有矛盾,事物之间也存在矛盾提醒哲学矛盾逻辑矛盾,结合逻辑与思维矛盾律的知识加深理解。哲学矛盾逻辑矛盾含义不同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形成不同客观存在的主观造成的(可以避免)断定不同两个方面都是真
34、的两个方面不可能同时是真的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1)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区别同一性斗争性含义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特点相对的、有条件的绝对的、无条件的(2)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
35、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片面性。 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要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 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方向转化。归纳提升联系、发展、矛盾的关系唯物辩证法是研究世界状况的。联系和发展从表层回答了世界的存在状况,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而矛盾观点则从深层次揭示了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图示如下:重要考点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地位承认矛盾的普
36、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方法论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时政术语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2矛盾的特殊性含义 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归纳提升矛盾
37、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表现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二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二者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方法论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重要考点一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1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
38、面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世界观原理区别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联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提醒主次矛盾的关键词有“重点”“重心”“关键”“首要任务”“中心环节”“突破口”等。(
39、注重办事情、处理问题);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键词有“主流”“大局”“方向”“性质”“主体”“实质”“本质”等(注重看问题)。2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重点论含义认识复杂事物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认识某一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反面一点论均衡论联系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归纳提升图示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重要考点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
40、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2)重要性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3)怎样做前提: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是唯物论前提。关键:对不同事物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过程和阶段上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和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具体分析。重要条件:要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矛盾,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分析每个具体矛盾时,要“事事”“时时”注意它的特殊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归纳提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关系具体问
41、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区别侧重点侧重于矛盾各自特点,反对“一刀切”侧重于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角度辩证法角度唯物论角度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联系都突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根据不同的时间、条件去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表现2.全面理解矛盾观点与矛盾分析法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联系的观点/孤立的观点要求人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要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入手它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发展的观点/静止的观点要把事物的现状
42、与它的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考察;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更要看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发展只看到事物的现状,看不到事物的过去和未来;只看到事物数量的变化和场所的变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全面的观点/片面的观点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既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探索认识的奥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重要考点一认识与实践1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区别含义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
43、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认识的初级阶段认识的高级阶段联系都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知,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提醒结合逻辑与思维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相关知识,深入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2实践(1)含义含义理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主体: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4、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活动:改造实践不是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对象:客观事物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提醒运用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知识理解实践概念,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2)基本形式: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3)特点特点理解侧重点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强调实践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强调实践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社会性,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的影响;历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