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含答案.doc

上传人(卖家):刘殿科 文档编号:605351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2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新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新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新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新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部编中考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寻觅老广州的传统美食,怀旧粤菜千金难换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经典粤菜都因为手艺繁复、疏于传承等因素,变得买少见少。但是,我们的舌头不会忘掉这些味道,这是一种记忆的味蕾,会驱使我们去寻觅还坚持着烹制怀旧粤菜的餐馆,重温对经典粤菜的深情厚谊。 一,论技法: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说到怀旧粤案,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特点,这也是粤菜叫人称颂的技法之一。但正因为在烹调上的精细,使得手艺的传承大有难度,尤其如今百物腾贵,极花人工的菜式,多数餐厅都忽难从命。但是广州酒家,就仍在坚守这一粤菜精髓,80年来都是招牌

2、菜的“广州文昌鸡”就是一个例子。 讲完鸡再说鸭。南粤宫的一道“荔茸香酥鸭”,最能展现粤菜的繁琐技法。它选用广西荔浦或广东韶关乐昌芋头,做成的芋泥又绵又粉,再加入味料便成为“荔茸”;鸭肉要以隔水蒸法至绵软;关键在于鸭肉酿入荔茸后的油炸,这个过程需要师傅十分有耐心,紧盯着油温与时间,更不能随便翻动,以肉眼可见表层变成金黄色,就可取出沥油切件。如此,需耗费三至四个小时。试问,有多少餐馆愿意为一道菜耗费这一担心机? 广东人烹鸡烹鸭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番禺石基人所创的八宝霸王鸭就是番禺名菜之一。它是在霸王鸭的基础上改进的。为了保持鸭的完整,石基人将鸭完整拆骨不开肚,做工更加耗时费力。一方渔家的八宝鸭就参

3、照这种做法,先将鸭洗净后用特制的配料把鸭腌上一天,将咸蛋黄、绿豆、冬菇、莲子、糯米等馅料酿进鸭中,至饱满后用棉线缝合,轻炸八宝鸭成金黄色,再用葱、姜、香料熬制的高汤扣上两个小时,鸭形丰腴饱满,鸭肉酥烂,腴香浓溢。 二,谈镬气:粗料精制 简中带繁 镬气小炒,大概是最贴近民生的粤菜。吃宵夜大排档,会点上一道又一道小炒,味道好与否,就看是否“够镬气”;寻常百姓家,就会以小炒作为家常便饭的必备菜式,当然自家难以猛火大油做到“够镬气”,但小炒在粤菜中,就是从平民之味出发,演变出的讲究之道,尤以水乡一带,如顺德、番禺等地的小炒为代表,做得更是精益求精。 “炒牛奶”就是一道既有顺德特色,又表现了“粗料精制”

4、的经典粤菜。以浓稠著称的顺德水牛奶为原料,讲究调和牛奶、鹰粟粉和蛋清的比例,还有炒制时的火候与手势;只见师傅将油镬烧到底部通红,倒入花生油搪镬,稍微将镬离火使油温下降后,便倒入牛奶,以温和的力度炒制,师傅将此称之为“软炒”,这不仅能令炒牛奶在起镬后洁白如初,还能保持嫩滑口感。 还有以大火将生米煮成熟饭的“生炒糯米饭”,也是将糯米饭上升到一个层次。生炒更加突显米粒的弹牙口感以及饭香,炒莱加炒饭,主食加主菜相辅相成。 这些随着年月买少见少的精工粤菜,除了考验厨师的出众技艺,也看重对时机的把握调控,一席佳肴,上菜的顺序、上菜的数量、上菜的时间,尤其是镬气小炒,更讲究即上桌即吃,以达到在最佳的尝味期得

5、到最佳味道的口感,所“趁热、起筷”,是对菜式的尊重,也是不辜负大厨的用心。 三,道摆盘:精雕细琢 方显刀工 精致的粤菜大部分都极讲究刀工,而这刀工,除了对食材的处理上,很多时候还用于雕花摆盘上,这才是粤菜至为辉煌的。器皿之上,除了精工粤菜,还有精细的雕龙雕凤,那是跃然于碟上的“艺术品”,与菜式配搭相得益彰,也展现了一席宴席的排场。对于当年的大户人家来说,粤菜不仅要做得精,更要做得有架势,而这些雕花,就是排场的展现。 尤记得曾在番禺宾馆,在一位餐饮界老前辈的安排下,吃了一顿非常隆重的“红云宴”,前前后后12道菜,无一不是用大碟上台,因为那置于碟上的雕花、雕雀、雕龙、雕凤,绝不欺场,每个都细致得栩

6、栩如生,本应是菜肴的衬托,却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当然,现在很多人都觉得这些纯摆设、不能吃的雕花已显得不切实际,加之也增加了一道菜的制作时长,但这种形式感,是粤菜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选自美食导报,有删改)(1)关于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经典粤菜都因为手艺繁复、疏于传承等因素,变得买少见少。B.由于手艺的传承大有难度,尤其如今百物腾贵,多数餐馆都很难烹调精细的、极花人工的菜式。C.“趁热、起筷”,讲究的就是上桌即吃,以达到在最佳的尝味期得到最佳味道的口感。D.这些纯摆设、精致的、不能吃的雕花只体现粤菜讲究刀工,已不切实际,反而增加了一道菜的制作时长

7、,所以不是粤菜的精华,可以忽略。(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将广州酒家、南粤宫、番禺石基八宝霸王鸭与普通饭店的菜式烹饪技巧作比较,是为了体现粤菜精益求精。B.文章主要运用了作比较、分类别、举例子、下定义等说明方法,向读者说明粤菜镬气足,用料精。C.文章以番禺宾馆“红云宴”碟上的雕花摆盘为例,说明了粤菜雕工之精,搭配之巧。D.文章主要向读者诠释了怀旧粤菜传承难的原因。(3)你认为经典粤菜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吗?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D(2)C(3)示例一:不会。因为“我们的舌头不会忘掉这些味道,这是一种记忆的味蕾,会驱使我们去寻觅还坚持着烹制怀旧

8、粤菜的餐馆,重温对经典粤菜的深情厚谊”。现在还有不少有心人去追寻这种味道,还有不少人对粤菜烹饪有浓厚的兴趣。示例二:会。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经典粤菜都因为手艺繁复、疏于传承等因素,变得买少见少”。经典粤菜工序复杂,传承的人越来越少,而且现在社会节奏较快,慢工细火的粤菜烹饪明显已经跟不上社会节奏。 【解析】【分析】(1)D.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第三部分第一句说“精致的粤菜大部分都极讲究刀工,而这刀工,除了对食材的处理上,很多时候还用于雕花摆盘上,这才是粤菜至为辉煌的”。可知雕花也是粤菜的精华,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选项分析有误。 (2)A.没有与普通饭店作比较;B.没有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

9、法;D.原文要诠释的是寻觅还坚持着烹制怀旧粤菜的餐馆,重温对经典粤菜的深情厚谊,而非传承难的原因。所以选C。 (3)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经典粤菜是否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这种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发展谈依据。如根据文本中对怀旧粤菜的说明可知,怀旧粤菜不仅色香味足,而且还体现了烹饪的精髓,所以不会消失。再如根据“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经典粤菜都因为手艺繁复、疏于传承等因素,变得买少见少”一句分析,可看出粤菜烹饪明显已经跟不上社会节奏。所以会消失。 故答案为: D C 示

10、例一:不会。因为“我们的舌头不会忘掉这些味道,这是一种记忆的味蕾,会驱使我们去寻觅还坚持着烹制怀旧粤菜的餐馆,重温对经典粤菜的深情厚谊”。现在还有不少有心人去追寻这种味道,还有不少人对粤菜烹饪有浓厚的兴趣。示例二:会。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经典粤菜都因为手艺繁复、疏于传承等因素,变得买少见少”。经典粤菜工序复杂,传承的人越来越少,而且现在社会节奏较快,慢工细火的粤菜烹饪明显已经跟不上社会节奏。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对象特点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本题属于开放

11、性题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来阐述。2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2015年10月5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1878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屠呦呦带领她的中

12、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他们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 190 次反复试验,终于在第191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

13、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1976年1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作者:杨先碧,文章有删改)(1)选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

14、D.由部分到整体(2)短文第自然段没有采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是( )A.举例子B.下定义C.作比较D.列数字(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最多的疟疾,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B.文章主要介绍说明了青蒿素的提取之困难,青蒿素的形态和治虐原理、显著的治虐效果和局限、不足。C.文章第一段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既于题目呼应,点出说明对象,又引出下文对青蒿素的介绍。D.第段最后一句中划线的“目前”一词从时间上加以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案】 (1)C(2)B(3)A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判断。说明顺序分为时间、空间和逻辑三类,要根

15、据文章的内容来判断。本文主要介绍了青蒿素的作用、性状、治疗效果,以及它所具有的不足,可以看出运用的是逻辑顺序,故选C。(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再根据具体的内容来判断。文章第段:“1976 年 1 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第段:“经过 190 次反复试验,终于在第 191 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第段中,又将中国的青蒿素与美国的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进行比较,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见没有用的说明方法是下定义,故选B。(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6、。解答此题在文中找到与四个选项相对应的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选择。其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第段表述: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 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 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答案:(1)C(2)B(3)A【点评】文章第段以诗经的句子,引出被誉为“青蒿素之母”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第段,分别介绍青蒿素的作用、性状,及对疟疾的治疗效果;第段补充介绍了青蒿素的局限和不足。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极光形成之谜 1950年的一个夜晚,北极夜空上方出现淡红和淡绿色的光弧,时而像在空中舞动的彩带,时而像在空中燃烧的火焰,时而像选在天边的巨伞它轻盈的飘荡,不断变化着自己的形状,

17、持续了几个小时。她多彩多姿,一会儿红,一会儿蓝,一会儿绿,一会儿紫,变幻莫测。这就是美丽的极光。 极光是太阳风将带电粒子吹到地球两极上空,被地磁俘获产生的一种特殊光学现象。 极光在很多地方出现过,但“极光之源”到底在哪里呢?极光是如何形成的呢?极光现象为什么多出现在南北两极呢? 科学家研究认为,太阳活动是极光之源。极光出现的频率与太阳活动有很大关系,极光就像太阳发出的电。太阳是一颗恒星,不断放出光和热。其表面和内部进行各种化学元素的核反应,产生出强大的、内含大量带电粒子的带电微粒物流。这些带电微粒射向空间,和地球外801200千米高空中的稀薄气体的分子碰撞时,由于速度快而产生发光现象。太阳活动

18、是周期性的,其周期大约11年。在太阳活动的高潮期,太阳黑子出现的最多,有人发现当一个“大黑子”经过太阳中心的子午线2040小时候,地球上一定会出现极光。 那为什么极光现象多出现在南北两极呢?原来,地球本身是个近似以南北两极为地磁两极的大磁石。太阳送来的粒子流接近地球时,以螺旋形的运动方式飞向两个磁极。事实上,磁极不能完全控制所有的带电粒子流,在太阳喷发的带电粒子流非常强烈的年份,也能在两极地区以外的一些地方观察到极光。因为空气成分非常混杂,不同气体成分如氧、氮、氦、氖等在带电微粒流作用下,会发出不同的光,所以极光看上去多彩绚丽。有人从地球磁层的角度考虑,认为地球磁层包裹着地球,就像地球的“保护

19、网”,使之避免遭受到太阳风辐射粒子的侵袭。但在南北极的上空,这张“网”并不结实,有较大的“间隙”,通过“间隙”,部分太阳风便会侵入地球磁层。由于南北极上空有“间隙”,因此极光现象多发生在两极地区的上空。 但是,上述观点虽较好的解释了极地地区的极光现象,却无法解释近地面附近出现的极光现象。一些人认为这些极光是由于地面附近的静电放电所产生的。据史料记载 , 离地面1230米都出现过极光。有时人们在出现近地极光的地方,还能闻道臭氧的味道。 因为许多极光现象与彗星明亮的尾巴有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极光现象与彗星联系起来,这对认识极光有一定好处的。尽管极光之谜还没有完全揭开,但人类对它已经有了较科学的认识

20、,也许很快科学家们就能告诉我们极光真正的奥秘。(1)选文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选文第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具体分析选文第段顺序不能调换的原因。 (4)选文第段的划线词语“据史料记载”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5)选出下列有内容与选文不符的一项() A.极光看上去绚丽多彩,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氮、氦、氖等不同气体成分在带电粒子流作用下,发出了不同的光。B.极光现象多出现在南北两极,但在太阳喷发的带电粒子流非常强烈的年份,两极地区以外的一些地方也能观察到极光。C.太阳活动是周期性的,其周期为11年。在太阳活动的高潮期,太阳黑子出现得最多。D.极光形成之谜至今还没

21、有完全揭开,启示我们科学探索之路是永无止境的。【答案】 (1)描写了地球北极神奇而绚丽的极光现象,引出说明对象“极光”,语言生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下定义,科学准确严密地揭示了极光的本质特征。(3)第段写太阳活动是极光之源及极光形成的原因,第段写极光多出现在南北两极的原因;第段的内容分别与第段内容一一照应,结构严谨,所以不能调换。(4)“据史料记载”表明下文的内容有科学依据,起到限制的作用,说明离地面1.23.0米出现过极光的现象是有科学依据的,不是主观臆造的, “据史料记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特点。(5)C 【解析】【分析】(1)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从读者的家督分析作用

22、。(2)答出“下定”的说明方法,然后分析效果:科学准确严密地揭示了极光的本质特征。(3)注意说明的顺序,此题是逻辑顺序,注意前后的逻辑性。(4)注意扣住说明文的语言特征“严密性”的角度作答。(5)“其周期大约11年”。故答案为:C【点评】(1)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5)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神奇的瓦片 瓦,作为

23、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最早使用于西周早期,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随着朝代更迭,瓦被广泛使用,时至今日,我们可以看到故宫奢华的琉璃瓦,也可以看到徽州质朴的粉墙黛瓦。千百年来,瓦的功能除了透风、挡雨、装饰,没有过改变。 但,如今,瓦的功能性被扩大化了,这一改变源自薄膜太阳能企业汉能公司推出的新一代产品“汉瓦”。“汉瓦”的神奇之处在于,这种瓦片不仅具有屋顶建材的基本功能,还具有发电的功能,是更符合现代建筑审美需求的新一代屋面瓦,也是现有市场里太阳能产品和传统屋面瓦的升级产品。 “汉瓦”之所以能发电,核心技术是,它将柔性薄膜太阳能芯片与屋面瓦融为一体,换言之,就是将轻薄、高效、柔性的铜镓硒(CIGS

24、)薄膜太阳能芯片通过内外双层的夹胶封装工艺,精密封装在透光度超过915%的玻璃内层中,这种太阳能芯片能让瓦片像绿色植物一样直接利用阳光,进行薄膜发电。 除了具有发电功能之外,相比传统屋面瓦,“汉瓦”还具有隔热、保温、防火、防渗水、抗冰雹等特性。“汉瓦”具有玻璃材料、U型挡水条、F型卡槽三重防水保护。其中,玻璃材质永久不透水,U型挡水条保证瓦片安装后上下方向不渗水,F型卡槽双扣结构保证瓦片安装后左右方向不渗水。 为了适应不同使用场景,目前上市销售的“汉瓦”包括三个系列,分别是曲面、平板、倒C型三款。不过这款神奇的瓦片售价也不菲,每平方米售价在千元以上。选自东南快报(1)选文中这种神奇的瓦片有哪些

25、功能?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选文第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为了适应不同使用场景,目前上市销售的“汉瓦”包括三个系列,分别是曲面、平板、倒C型三款。不过这款神奇的瓦片售价也不菲,每平方米售价在千元以上。选文第段画线句子中划线的“多”字能否删除?为什么?瓦,作为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最早使用于西周早期,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答案】 (1)除了基本功能外,还具有发电的功能,还具有隔热、保温、防火、防渗水、抗冰雹等特性。(2)分类别、列数字。非常清晰明白地说明了“汉瓦”和种类和价格,使读者一目了然,快速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不能删。“多”是概数,准确反应了瓦的历史悠久,

26、但又没有确定、精准的年代数字。这样更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更符合事物的事实情况。 【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词句概括作答。若内容过多,也可以采取对内容进行简单概括的方法作答。文章中的相关语句有“千百年来,瓦的功能除了透风、挡雨、装饰,没有过改变。”“这种瓦片不仅具有屋顶建材的基本功能,还具有发电的功能。”“汉瓦还具有隔热、保温、防火、防渗水、抗冰雹等特性。”对这几个句子进行概括即可。(2)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

27、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第段中画线的句子把“汉瓦”进行分类介绍,采用的是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千元以上”运用的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其作用结合语句分析作答即可。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答方法:表态(一般不能删)。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本题中的“多”是概数,准确说明了瓦的历史悠久,但又没有精准具体的年代数字,这样更符合事物的事实情况,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据此作答

28、。故答案为:(1)除了基本功能外,还具有发电的功能,还具有隔热、保温、防火、防渗水、抗冰雹等特性。(2)分类别、列数字。非常清晰明白地说明了“汉瓦”和种类和价格,使读者一目了然,快速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不能删。“多”是概数,准确反应了瓦的历史悠久,但又没有确定、精准的年代数字。这样更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更符合事物的事实情况。【点评】(1)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逐段逐句寻找对照,提取中心句和关键词概括回答,1段基本功能:透风、挡雨、装饰,2、3段:发电,4段:隔热、保温、防火、防渗水、抗冰雹。(2)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和说明语言分析。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常用说明

29、方法及特征,依据文字信息来判断,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分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先解释大意,然后说明去掉后意思发生的变化,最后点明加点词对说明语言准确性所起的作用。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给地球降温,别想了漆文 根据2015年签订的巴黎气候协定,到2020年,我们要将全球气温平均升幅控制在比工业革命之前的气温高2以内。如今只剩下不到两年的时间了,我们真的可以做到吗?科学家告诉我们,答案是肯定的,给地球降温并不难,让我们看看科学家有什么妙招。 给地球降温的方法并不少。温室效应的诱因主要是二氧化碳,给地球降温,首先要考虑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固体化起来。那么该如何

30、固碳呢? 固碳方法其一,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岩石,也就是碳酸盐矿物。但直接将二氧化碳气体矿化需要千万年的时间,所以需要先将二氧化碳溶解制成碳酸氢钠溶液,再将其注入地下400米到800米深处的玄武岩层中。为什么选择玄武岩呢?因为它常见、分布范围广,并且碳酸氢钠呈酸性,玄武岩中含有大量的钙、镁、铁,在酸性条件下易溶解,与碳酸氢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盐矿物。另外,在地底深处压强大,二氧化碳不会轻易溢出,就像喝碳酸饮料时,如果你不将盖子打开,封存在罐中的二氧化碳是不会溢出的。 固碳方法其二,植物来帮忙。绿色植物是碳最好的载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将碳固定下来。植物固碳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31、但是需要大量的树木,如果要解决现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将整个澳大利亚都种满树,或者将海洋表面的10%都种上海藻。 除了固碳,给地球降温还有其他方法。地球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我们是否能够减少这些能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呢?有人提议将街道涂成白色以减少热量的吸收,有人提议在太空中装面大镜子,将光反射回去。科学家又有了新的灵感来源火山。 如果仔细观察全球气温变化记录,将每年的气温变化数据制成折线图,它所呈现的并不是一条平滑的直线,而是有升有降,有些地方起伏的幅度还不小。在许多气温急剧下降的数据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不但会喷出火山灰、岩浆,还会喷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进入大气中

32、形成气溶胶颗粒,这些气溶胶颗粒像一层罩子,使阳光难以穿透,还会将部分入射光反射回去,从而产生冷却效应。1991年,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向大气中喷洒了将近2000万吨二氧化硫,在接下来的一年里,由于大量气溶胶的注入使得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下降了约0.5。更为突出的例子是1815年印度尼西亚的坦博拉火山爆发后,1816年被称为“没有夏天的一年”。 如果我们模拟火山喷发,向大气中喷洒大量二氧化硫,不就能够给地球降降温了吗? 但火山爆发会产生严重的后果,1816年,美国东海岸、欧洲和亚洲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都遭到了洪水的侵袭。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火山爆发很突然,大量气溶胶突然进入大气,造成气

33、候突变。如果人为地加入气溶胶,我们可以慢慢来,让飞机全年分散地向地球平流层持续加入少量硫,不集中在某一个地方,这样便不会对某个地区造成剧烈的影响。并且,地球上硫磺储量丰富,足够我们使用了。 科学家给地球降温的方法如此多,看来全球变暖一点儿也不可怕,我们可以轻松解决。真的是这样吗?这些给地球降温的方法真的能够投入使用?答案是否定的。 将二氧化碳矿化,耗资巨大,无法大规模使用,并且谁也不能保证地质变化会不会让封存的二氧化碳溢出。植物固碳,暂且不说我们是否能够种足够量的树木,这些树木的成长需要时间,而在它们成长的这段时间里,谁又能确定二氧化碳不会持续增加,超出它们的承受范围呢? 用硫给大气增加气溶胶

34、的后果更难以预测。气溶胶颗粒也许会抵消一些温室效应,但同时它也会对气候产生其他影响。例如,它不会减缓海水酸化反而可能加剧,因为二氧化硫同样是酸性气体。另外,气溶胶会使热带过度冷却,两极也会降温,造成无法预测的全球性气候变化。气溶胶对降雨的影响比二氧化碳要大,如果投放能够完全抵消温室效应的气溶胶,会使全球水循环过程加剧。 其实,地球工程会对地球有怎样具体的影响,我们只是根据模拟实验和经验推测,并不能完全确定,也不知道如果运用了这些方法,造成的后果是否会失控。 假设这些方法确实有用,也能够大规模投入使用,那么问题解决了吗?并非如此。一旦人们知道了科学家会采取有效措施,可能就会放肆排放二氧化碳,不再

35、担心后果了,这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问题。 地球工程就像是潘多拉的盒子,诱人却危险。美国地球工程科学家瓦格纳说:“如果今天需要投票决定是否启动地球工程,我会投反对票,我希望地球工程永远也不启动。”如果是你,你会投赞成票还是反对票呢?(选自大科技2018年第3期,有删改)(1)本文从说明对象上看是一篇_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 (2)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科学家为何会想到喷洒二氧化硫给地球降温的方法? (4)如果要在“给地球降温,别想了”句末添加一个标点符号,你会加什么呢?请简述理由。 【答案】 (1)事理;逻辑顺序(2)第、两段主要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分明地介绍

36、了固碳的两种方法,让读者有清晰的认识。(3)在气温急剧下降的数据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火山喷发。火山喷发会喷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进入大气中形成气溶胶颗粒,这些气溶胶颗粒像一层罩子,使阳光难以穿越,还会将部分入射光反射回去,从而产生冷却效应。地球上硫磺储量丰富,足够我们使用。(4)加感叹号。态度鲜明地表达了给地球降温绝不可能的观点。同时以触目惊心的标题吸引读者,引发读者的关切与反思。加问号。以问号吸引读者注意力,引发人们对能否“给地球降温”的疑虑与思考,让人们对未来“给地球降温”充满期待。 【解析】【分析】说明文按照说明对象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事物的形体特征

37、,一般采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如故宫博物院;事理说明文旨在介绍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一般采用逻辑顺序,如大自然的语言。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给地球降温的方法不可行”,属于事理说明文。从说明顺序上看,本文第段给出了给地球降温的不同办法,然后第段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不可行,第段作出假设,说明即便可行也会带来更大问题,最后第段警告世人谨慎选择。因此可判断出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解答此题需要了解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如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等。根据第段和第段的“固碳方法其一”“固碳方法其二”可以判断这两段用的说明方法应为分类别。分类别的作用是条理清晰地说明了,根据段

38、首的“固碳方法”,可知此处的作用是条理分明地介绍了固碳的两种方法。据此分析回答即可。首先应在文中找到题目所涉及问题的所在位置,然后联系上下文确定答题范围,对相应内容进行分层筛选,概括作答即可。“喷洒二氧化硫给地球降温”出现在文章第段。联系上下文,第段提到了科学家的新的灵感来源火山。第段阐述原因:在许多气温急剧下降的数据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火山喷发。第段分析了火山爆发降温的原理:火山喷发“会喷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进入大气中形成气溶胶颗粒,这些气溶胶颗粒像一层罩子,使阳光难以穿透,还会将部分入射光反射回去,从而产生冷却效应”。第段写到了“模拟火山喷发,向大气中喷洒大量二氧化硫”,第段提到

39、“地球上硫磺储量丰富,足够我们使用”。因此,应将答题范围确定在第段、第段和第段,将相关信息分条概括即可。文章标题末尾一般不加标点,如果加一般也是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等特殊符号。确定标点范围之后,根据标点符号所传达的情绪及本文的说明内容、作者观点概括即可。如果加感叹号,则是要对题目进行强调,肯定的语气表达了给地球降温决不可能的观点,同时对题目的强调也可以引发读者对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关切与反思。如果加问号,疑问句的形式一般会比较吸引读者对问题答案的探究欲,引发阅读的兴趣。据此概括即可。故答案为:事理;逻辑顺序第、两段主要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分明地介绍了固碳的两种方法,让读者有清晰的认识。

40、在气温急剧下降的数据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火山喷发。火山喷发会喷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进入大气中形成气溶胶颗粒,这些气溶胶颗粒像一层罩子,使阳光难以穿越,还会将部分入射光反射回去,从而产生冷却效应。地球上硫磺储量丰富,足够我们使用。加感叹号。态度鲜明地表达了给地球降温绝不可能的观点。同时以触目惊心的标题吸引读者,引发读者的关切与反思。加问号。以问号吸引读者注意力,引发人们对能否“给地球降温”的疑虑与思考,让人们对未来“给地球降温”充满期待。【点评】本题考查把握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概括全文说明地球温度升高的原因和影响,容易判断是运用逻辑顺序的事理说明文。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

41、法及其作用。答题时应注意,从“方法其一、其二”判断出是分类别,根据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本题考查概括说明内容。答题时应注意,抓关键语句,提取关键词语,提取这些段落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从不同角度分条进行归纳总结。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把握题目常有点明说明对象,引起读者的思考或是阅读兴趣的作用,再分析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冰雪精灵雾凇 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凇一定是信使的精灵。 “寒江晓雾,正冰天、树树松花云叠。昨夜飞琼千万缕,谁剪条条晴雪?冰羽晶莹,霓装窃窕,欲舞高寒阙。烟波照影,翩翩恩与谁约?” 从古至今、赞美雾松

42、的诗词太多了,但好像千言万语都无法描述那种通透灵动的美。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造化,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的赠予。 雾凇非冰非雪,是冬季低温环境中,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者是无数0以下的过冷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黏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冰品沉积物。 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甲】其次,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乙】冬季,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夜间有云时,削弱了向外的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丙】若是掀掉了这床被子,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使得地面温度降低,

43、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丁】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收的冰品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 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 雾滴碰到冷的地而物体后迅迷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秋雾淞(或款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由于雾松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不仅看起来轻盈洁白附着在树米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也具有很多内在的优秀品质。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极的吉林雾松时,都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腑,这是因为雾松蓬松的结构

44、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是空气的天然“净化器 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在有雾松时,负氧离子增多。据测,吉林松花江畔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每立方米可达上子至数千个,比没有雾凇时的负氧离数量多5倍以上。 此外,雾凇还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雾凇由于具有浓厚、结构疏松,空隙度高的特点,对音波反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在形成雾凇的成排密集的树林里,感到幽静就是这个道理。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雾凇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馈赠,就像人生一样,只有做好充分准备,觅得良机,才会成就一场繁华。(选自气象和识2018年第2路作者张敏,有改动)(1)对画线部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45、A.【甲】【乙】【丙】/【丁】B.【甲】/【乙】【丙】/【丁】C.【甲】【乙】/【丙】【丁】D.【甲】【乙】/【丙】/【丁】(2)第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何作用? (3)选文从雾凇外表的_美说到雾凇形成的条件,再说到雾凇内在的_,运用了_说明顺序。 (4)请用平实的语言概述雾凇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 (5)雾凇奇观的形成给你哪些启示? 【答案】 (1)B(2)分类别、下定义;介绍了雾凇的形状及分类,让读者对雾凇的认识更加明晰。(3)通透灵动;优秀品质;逻辑(4)雾凇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雾凇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能让环境变得幽静。

46、(5)雾凇可以带来美丽的自然景观;雾凇可以改变环境,让环境更加优美、宁静;雾凇可以让空气变得更加清新。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梳理和层次的划分。在梳理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各语句所写的内容,对说明同一内容的进行合并即可划分层次。根据本段文字的说明,【甲】句话说明形成雾凇的另一个重要气象条件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乙】【丙】两句具体说明“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这一条件。【丁】句具体说明“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这项内容。据此,答案为B。(2)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第6段运用了分类别和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介绍了雾凇的形状及分类,让读者对雾凇的本质特点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3)考查对说明内容的概括。概括说明文的内容,首先要确定说明对象,然后看文章具体介绍说明这个对象哪个方面,包括事物的特征、外形、功能、性质、状态,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中考专区 > 二轮专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新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刘殿科)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