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草原放牧草原放牧 小学五年级欣赏课教学设计小学五年级欣赏课教学设计 一、一、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根据乐曲的情绪及情感内涵,按照“聆听主题片段 完整聆听全曲分段聆听细致体验视听结合再赏全曲” 的顺序, 在聆听、 模唱、 律动、 描绘旋律线等活动中感受音乐情绪, 了解音乐要素, 梳理音乐结构, 感悟音乐内涵。 (二)理论依据(二)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 中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 重要领域, 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 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 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
2、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 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 二、二、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背景分析 (一)(一) 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分析 1.1.作品分析作品分析 (1 1)内容简介)内容简介 草原放牧选自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 。乐曲取材于蒙古族少女龙梅 和玉荣小姐妹俩与暴风雪搏斗,保护羊群的英雄事迹,表现了祖国新一代热爱集 体、勇于斗争的感人形象。全曲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草原放牧 、 与暴风 雪搏斗 、 寒夜中前进 、 党的关怀记心间 、 千万朵红花遍地开五个部分, 草原放牧为第一乐章,描绘了小姐妹欢乐放牧的情景。 (2 2) 音乐分析音乐分析 总体简介
3、总体简介 草原放牧是一首琵琶协奏曲,由两个对比鲜明的音乐主题组成:第一 个主题清新活泼,充满活力;第二个主题宽广、抒情,抒发了小姐妹对家乡大 草原的热爱。 特点说明特点说明 乐曲的引子是散板,采用了比较自由的节奏,用牧歌式的音乐陈述方式, 营造出了“内蒙牧区”的意境。 第一部分采用四二拍的节拍,小快板的速度,刻画了小姐妹欢乐放牧的情 景。此主题旋律的素材取自歌曲草原赞歌 (吴应炬曲) ,主题谱例如下: 音响中,琵琶与管弦乐队交替演奏此主题及变奏,在不同调式上重复与变 化, 音响效果丰富。 琵琶充分发挥其颗粒性音质的优势, 演绎活泼欢快的旋律, 并与乐队交相辉映。 第二部分采用四四拍的节拍,行板
4、的速度,虽然给了一定的速度,但是音 响中呈现相当大的自由度,音乐走向中带有张驰的变化,抒发了姐妹俩对哺育 自己成长的家乡的眷恋及热爱之情。其悠长的旋律让人犹如置身“天苍苍,野 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草原之上。主题谱例如下: 在这部分音乐中,琵琶时而演奏主旋律,乐队中的大提琴与之呼应,时而 又为双簧管做伴奏,时而与整个乐队相配合,将深深的情感充分的演绎,有荡 气回肠之感。 1.1.相关内容简介相关内容简介 (1 1)作曲家简介)作曲家简介 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是由作曲家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于 1973 年 创作完成的。作品采用结构严谨的协奏曲形式和民族器乐相结合,第一次将我国 传统民族乐器琵
5、琶作为主奏乐器, 与西洋管弦乐队结合, 推动了琵琶艺术的发展。 吴祖强实践当时毛主席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的教导, 当时与琵琶演奏家刘德海萌发将琵琶与管弦乐队结合起来写部协奏曲的想法。 他 们将欧洲作曲中协奏曲的写法与中国器乐传统曲式相结合,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王燕樵也坚持 “传统调式是音乐创作永恒的根基” 的原则, 三位作曲家珠联璧合, 完成了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 。 吴祖强 王燕樵 刘德海 吴祖强,1927 年生于北京,作有管弦乐、协奏曲、舞剧、大合唱、室内乐、 独奏曲等各种体裁和形式的音乐作品,其中较重要的有:弦乐四重奏、交响音画 在祖国的大地上、清唱剧
6、与洪水搏斗,以及与杜鸣心合作的舞剧鱼美 人、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和与刘德海合作的琵琶与管弦乐队协奏曲草原小 姐妹等。此外,他曾将著名的传统乐曲二泉映月、听松改编为弦乐合 奏曲,江河水改编为二胡与管弦乐队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改编为琵琶与 管弦乐队协奏曲,很受观众欢迎。他还创作过一些独奏、独唱曲和电影、话剧音 乐。 王燕樵,1937 年生于北京,现旅居加拿大。1952 年考入中国青年艺术学院 乐队,1957 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60 年被下放到新疆艺术学院工作, 1963 年回中央音乐学院继续学习, 1966 年毕业, 1968 年入中央乐团创作组, 1980 年赴日本研究学习。主要作品有芭蕾
7、舞剧红色娘子军、琵琶协奏曲草原英 雄小姐妹 (与吴祖强、 刘德海合作) , 钢琴协奏曲 战台风 (与刘诗昆合作) , 还有电影音乐大河奔流、婚礼、春雨潇潇、红色背篓等。他于 1964 年参与创作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中国芭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刘德海,琵琶演奏家,教育家。1937 年生于河北沧州。1970 年任中央乐团 琵琶独奏演员。 1973 年和吴祖强、 王燕樵合作创作了琵琶协奏曲 草原小姐妹 , 首开琵琶大型协奏曲之先河。之后与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 西柏林交响乐团合作 演出, 使琵琶艺术走向国际音乐舞台。 1983 年起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副院长, 为当代琵琶演奏的代表人物。刘德海的
8、演奏技术娴熟、自如,表演深刻、细腻又 洒脱,富于激情。近年来不断探索琵琶指法的创新,积极开拓琵琶乐曲创作的新 路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曾改编浏阳河、倒垂帘、远方的客人请你 留下来 等曲目, 参与创作 狼牙山五壮士 、 草原小姐妹 , 创作了 天鹅 、 老童等技巧出新的乐曲,发表论文多篇。 (2)(2)创作背景简介创作背景简介 1964 年,龙梅和玉荣这对小姐妹保护羊群的英雄事迹从草原传到了祖国的 大江南北,一些文艺工作者以此为素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例如芭蕾舞剧、动画 片、木偶剧、歌曲、连环画等形式,对这一事实进行了多元的表达。尤其是动画 片草原英雄小姐妹搬上屏幕后传播广泛,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
9、其中,主题 曲吸取了蒙古族民歌旋律的特点,成为非常好的创作主题。 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三位作曲家完成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这部作 品后, 为了更好地推广, 还将协奏曲改编成了独奏曲, 这样, 两个版本互相推进, 共同推广。 虽然这部作品首演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但经过多年时间的检验,随着改革开 放,它走出国门与世界顶尖级乐团合作,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更为广大的听众, 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它成功的塑造了龙梅和玉荣的英雄形象,成为许多 人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 (二)(二)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情况分析 1.1.基本情况基本情况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五年级一个普通教学班,共 34 人。 2.2.音乐相关能力
10、音乐相关能力 (1)学生能够比较安静地聆听音乐,做到边听边思考问题。 (2)学生经过三年五线谱的学习,能够边看着五线谱边结合字母谱的提示在 感性体验的基础上模唱较为简单的曲谱。 (3) 学生能够区分较为明显的独奏与合奏的演奏形式, 对 “协奏曲” 不了解, 对琵琶有外型的认识及音色的感知。 (三)(三) 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对于 草原放牧 这首经典的琵琶协奏曲来说, 采用从创作源头歌曲 草 原赞歌的片段进入,能帮学生提前熟悉主题音调,为完整聆听体会情绪的变化 与发展做好准备。聆听全曲时,用举手示意表示熟悉的旋律;在分段聆听中,针 对第一主题歌舞音乐的特点,采用演唱和律动来体验
11、;针对第二主题的内蒙长调 音乐特点,采用模唱及画旋律线来体验。最后视听结合观看演出视频,再次梳理 结构,整体感知。 (四)(四) 技术准备技术准备 用 power point 制作的教学课件;用会声会影与 goldwave 软件剪辑的乐曲音 频片段;用 over ture 制作的乐曲主题的曲谱;用优酷下载的乐队演奏视频等。 (五)(五) 教学前期状况、问题及对策教学前期状况、问题及对策 前期教学状况前期教学状况 问问 题题 对对 策策 学生完整地聆听长 达 5 分钟的乐曲 草 原放牧 。 1聆听一首较长的 乐曲对于五年级学 生来说,容易产生听 觉疲惫或者心不在 焉。 在完整聆听的环节设计切合实
12、际的问题,例如 在初听时请学生关注“乐曲的情绪是怎样发展 的” ,及“听到熟悉的旋律举手示意”的要求, 学生带着问题,听觉指向性强,能够集中注意 力;在第二次聆听全曲时采用观看视频即视听 结合的方式进行,由于是建立在刚才分段聆听 的基础之上,把刚才的体验再次回顾并进行对 比,脑中积累着较为丰富的感知,聆听自然也 就会更专注,而且视频的拍摄角度也很讲究, 比较吸引学生。 2.对于协奏曲中主奏 乐器与乐队融合演 奏的形式不熟悉。 利用单声部旋律线条与多声部线条引导学生直 观体验音乐的织体,从而进行整个第二部分的 体验,启发学生想象音乐与姐妹俩形象的关系, 发展音乐思维。 三、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
13、(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目标 喜欢参与本课的聆听、模唱、律动等音乐实践活动,能感受到乐曲所描绘的 蒙古族小姐妹活泼的放牧形象及发自内心的热爱家乡的情感, 能被他们热爱集体、 勇于和困难斗争的精神所感动。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验从 “聆听主题源头” 到 “完整聆听全曲体会音乐情绪” 的音乐欣赏过程, 继续学习“从熟悉主题入手”的欣赏音乐方法。 (三) “知识与(三) “知识与技能”目标技能”目标 1.能在模唱与练唱的基础上较准确地演唱草原放牧的第一主题曲谱,知 道它源自歌曲草原赞歌 。 2.能感受到草原放牧两个部分音乐情绪的不
14、同,能随着第一主题用蒙古 族经典舞蹈动作进行律动;能随第二主题绘旋律线;能分辨出琵琶和乐队的配合 方式。 3.知道草原放牧选自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 ,这是我国第一首琵琶 协奏曲。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重点:(一)教学重点:乐曲草原放牧的欣赏 (二)教学难点:(二)教学难点:两个主题织体的区别感知 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一)故事导入 初听主题初听主题 【环节目标:能安静的聆听故事;感受到歌曲草原赞歌 (片段)活泼、 欢快的情绪;能随着钢琴哼唱歌曲的片段。 】 【设计意图:教师请学生课前了解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课上的讲解将学 生带入情境,重温感人故
15、事。聆听草原赞歌片段,不仅仅是感受歌曲的欢快 情绪,更重要的是即将聆听的草原放牧取材于此,这样,学生聆听和演唱的 过程,就变成了提前熟悉主题的过程。】 活动活动 1.11.1师生谈话,生讲故事师生谈话,生讲故事 教师从蒙古大草原的景色谈起,引至学生讲故事草原英雄小姐妹 。 活动活动 1.21.2聆听赞歌,感受主题聆听赞歌,感受主题 (1)教师播放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主题歌草原赞歌片段,学生静 听。 (2)教师再次播放,学生尝试随录音轻声唱歌词。 (3)学生随琴唱一唱歌词(两遍 第一遍中速 第二遍稍快) 。 (二)聆听乐曲(二)聆听乐曲 对比感知对比感知 【环节目标:能较准确地演唱乐曲的第一主题
16、旋律曲谱,能边听边用旋律线 表现第二主题的宽广与悠长; 能够听辨出两部分音乐中琵琶与乐队及其他乐器的 配合方式,体会乐曲所表达的内在情感。 】 【设计意图: 通过对主题 1 的模唱及律动体验, 感受蒙古族的短调民歌风格; 通过对主题 2 的单旋律描绘,感受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风格,借助双旋律线,引导 学生感受音乐形象和织体之间的对应关系,激发学生进行想象,加深对整首作品 情绪及情感的体验。】 活动活动 2.12.1聆听全曲,初步感知聆听全曲,初步感知 (1) 教师简介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 ,明确即将欣赏的草原放牧选自 这首乐曲。 (2) 教师播放乐曲片段, 学生聆听后看屏幕选择琵琶的音色特点 (清
17、脆、 明亮、 颗粒性) (3) 教师提出“乐曲的情绪是怎样变化的”的问题及“听到熟悉的旋律举手示 意”的要求后播放草原放牧 ,学生带着问题聆听乐曲。 (4) 学生举手说一说聆听的感受, 教师根据学生刚才的举手情况简单评价学生 对于熟悉旋律的敏感程度。 活动活动 2.22.2分段聆听,对比体验分段聆听,对比体验 (1) 教师提出“从乐曲的引子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大草原,你先后都听出了哪些 乐器在演奏?”的问题后,播放引子部分,学生聆听思考。 (2) 复听引子,同时出现演奏顺序图,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描绘柔和的圆 号声、乐队由弱到强的力度变化及琵琶的散板演奏营造出草原的情境。 (3)教师提出“这段旋
18、律有什么特点”的问题后播放主题 1, 学生感受,然后 说一说。 (4)学生随琴唱一唱主题,想一想这个曲调是不是似曾相识。然后教师加以说 明曲作者正是采用了草原赞歌的部分曲调进行创作的。 (5) 教师提出“这小段和主题音调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后,播放变奏成八六拍 的小片段,学生聆听后说一说。然后教师播放第一部分录音,请学生听到 主题的变化举手示意。 (6) 提示学生关注音色及演奏形式的变化后再次播放第一部分,提出“听到 琵琶演奏用姿势模仿”和“听到乐队演奏双手随音乐指挥”的要求,学 生边聆听边实践,然后说一说音色变化的规律,师生一起总结出这个部 分是主题“交替式重复与变化”的特点。 (7) 教师谈
19、话引至蒙古族能歌善舞,然后引导学生实践“抬压腕、动肩”等 典型舞蹈动作,随后播放第一段音乐师生共同律动感受。 (8) 教师提出 “这段音乐跟刚才那段音乐相比, 又给你带来哪些不同的感受” 后播放乐曲的第二部分,学生静听后说一说。 (9) 教师出示此段音乐的主题,学生随琴哼鸣模唱旋律同时用右手食指在空 中绘旋律线。 (10)教师播放第二段主题,引导学生聆听时除去关注主旋律之外,关注另一伴 奏声部,并尝试听到后画一画。然后出示下面旋律线,引导学生说一说, 这样的线条和小姐妹二人抒发热爱家乡的的形象很协调, 和草原的形态也 比较吻合。 (11) 教师播放乐曲第二部分,请学生聆听时兼顾旋律声部与伴奏声
20、部,然后 师生归纳出这一部分是“交融式的映衬与呼应” 。 活动活动 2.32.3复听全曲,深入理解复听全曲,深入理解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两部分音乐各自的特点。 (如情绪、节奏、音色、协奏 方式等) (2) 教师播放琵琶协奏曲演出视频草原小姐妹之草原放牧 ,师生共同 欣赏。 (三)简介乐曲(三)简介乐曲 引发期待引发期待 【环节目标:了解草原小姐妹的曲作者是三个人吴祖强、王燕樵、 刘德海;知道这是我国第一首琵琶协奏曲,在世界上引起重要反响。在产生民族 音乐自豪感的同时能铭记英雄、以英雄为榜样,在新时代立新功。 】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音乐创作背景及作曲家, 进行 “学英雄” “爱
21、 集体”的价值观教育。】 活动活动 3.13.1交流体会,畅所欲言交流体会,畅所欲言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再次聆听乐曲后的收获及感受。 活动活动 3.23.2了解作者,升华情感了解作者,升华情感 (1)教师简单介绍乐曲的地位及三位作曲家。 (2)教师总结:每一个时代都有少年英雄,唐代花木兰替父从军,抗日战 争时期王二小诱敌深入,刘胡兰宁死不屈,草原小姐妹心系集体,将自己的安危 置之度外。希望我们也能珍惜今天的幸福、好好学习,将来有更强大的力量让国 家富强,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六、学习效果评价六、学习效果评价 本课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主要包括互评和他评两个方面。 (一)互评(一)互评 互评主要是在
22、学生在分组及个人唱乐曲主题时, 组与组之间和同学之间进行 积极评价,促进学生友好地沟通与交流。 (二)他评(二)他评 教师结合学生在聆听音乐体验感受及完整表现音乐的情绪及节拍等特点时, 进行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体验。 七、教学设计特色七、教学设计特色 本课教学设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一) 深挖作品的思想内涵深挖作品的思想内涵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草原放牧是我国第一首琵琶协奏曲,它让琵琶这种古老的民族乐器焕发 出新的光彩,并走向世界。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不仅仅因为动听的旋律、多变 的手法,更重要的是作品中蕴含着小姐妹热爱集体、忘我奋斗的
23、美好情感。老师 引导学生从曲作者的创作源头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题曲草原赞 歌入手,结合乐曲不同主题的演唱及律动体验深化了艺术形象,润物细无声的 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二) 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 对比中细致而充分地聆听对比中细致而充分地聆听 草原放牧一课紧紧围绕“听”展开:开始是聆听音乐的源主题即草原 赞歌片段,接着是完整的聆听,再是分部分聆听,最后,视听结合复听全曲。 老师设计的每次聆听都是有目的的,如聆听歌曲片段主要是感受情绪,初听全曲 时,提出“乐曲的情绪如何变化?听到熟悉旋律举手示意”的要求;在分部分聆 听时,运用对比的方法,从音乐要素入手,学生
24、在聆听与比较中感受到蒙古族两 种鲜明的音乐风格;最后采用播放演出视频的形式,视听结合,学生不仅对琵琶 音色有进一步了解,演奏姿势、与乐队的配合方式也尽收眼底。 八、教学反思八、教学反思 (一)充分聆听促体验(一)充分聆听促体验 四十分钟之内如何让学生走进草原放牧?作为一名音乐老师,首先要充 分的聆听,细细的品味,借助文字及音、视频资料,多方位立体感知音乐,将理 解到、 感受到的转化成恰当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特 点,进而去理解其内涵。 教师的多次聆听是基础, 引导学生的聆听是精心的设计。 每次聆听目的明确, 方式恰当,方法多样,学生积极投入各种欣赏活动,在聆听中提高欣赏能
25、力。 (三)(三) 精巧设计引共鸣精巧设计引共鸣 本节课的导入采用 “故事加歌曲” 的形式, 这种方式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也符合乐曲的创作过程,学生积极投入。在对比聆听时根据各部分的特点,第一 主题处采用演唱加律动, 用乐器的演奏姿势和乐队的指挥两种不同动作来体验主 题的演绎方式,较为直观的感受主题“交替式重复与变化”的特点;针对第二主 题,采用哼唱和描绘旋律线的方式,一心二用的感受“交融式映衬与呼应”的特 点,这样,学生对于“协奏曲”这一体裁及具体的乐器之间的配合方式有了比较 深刻的感知,有效地解决了难点。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主题随音乐律动时,截取的音乐片段有点 短,直接开始再加之音乐速度快,学生没有充分的准备,导致律动不够尽兴,有 点匆忙。我想,应该截取长一点或者第一遍主题时学生拍手,紧接着的第二遍再 表演应该会更好一些。再有,观看课堂实录时我发觉音乐的音量有点小,坐在后 排的学生可能听得不太清晰,因此,我还要站在不同方位的多角度,注意音量调 控的问题。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更为灵 动有效的方式引领学生体验音乐之美、感悟深层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