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床前明月光,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低头思故乡。李白李白 海上升明月,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天涯共此时”张张九龄九龄我寄愁心与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李白 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吗?面对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导入新课“记”即游记,“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
2、地点,”夜“点名时间。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记承天寺夜游解题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写作背景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文言的味道、注意:字音、停顿、文言的味道、宁静的氛围、夜游的兴致、复杂的情愫。宁静的氛围、夜游的兴致、复杂的情愫。将要将要门门高兴的样子高兴的样子走动走动 思考思考游乐游乐的人的人于是,就于是,就一起一起院里院里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将要睡觉时,月光从门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4、。疏通文意交叉错杂纵横交叉错杂纵横 原来是原来是只是,不过只是,不过罢了罢了清闲的人清闲的人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清澈透明清澈透明疏通文意1 1、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整体感知时间:时间:地点:地点:人物:人物:事情的起因:事情的起因: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十月十二日承天寺中庭承天寺中庭“我我”和张怀民和张怀民月色优美,难以入睡月色优美,难以入睡(1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是他夜游的原因。又这是他夜
5、游的原因。又因被贬黄洲,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很无聊,很寂寞,于因被贬黄洲,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很无聊,很寂寞,于是,找一个好朋友散散步,聊聊天。是,找一个好朋友散散步,聊聊天。(2 2)起行)起行至(至(承天寺承天寺 )寻(寻(张怀民张怀民)步于步于(中庭中庭 )2 2、作者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去夜游?从文中找出、作者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去夜游?从文中找出游的行踪。游的行踪。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月色积水积水 空明空明 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竹柏竹柏藻荇藻荇 交横交横 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比喻比喻小结:第二小节写月光。小结:第二小节写月光。清澈透明清
6、澈透明 淡雅幽静。淡雅幽静。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先实写,后虚写,先实写,后虚写,虚实相生。虚实相生。用用“积水空明积水空明”比喻月色,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比喻月色,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藻荇交横”比喻月影,写出比喻月影,写出竹柏之影参差交错。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竹柏之影参差交错。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充满诗情画意。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充满诗情画意。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这个清澈透明的世界,映照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这个清澈透明的世界,映照出他光明磊落、乐观豁
7、达的襟怀。出他光明磊落、乐观豁达的襟怀。3 3、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抒情的句子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通达乐观通达乐观闲5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中的“闲闲”应怎应怎样理解?样理解?本文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创造
8、了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主旨归纳 本堂课我们学习了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篇写景散文。第一,两篇文章其中都有“值得语言”的朋友,且题材相似,但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各有不同。第二,这两篇短文,虽然篇幅短小,但综合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答谢中书书以感慨发端,为总起;接下来具体描绘景物,写总体风貌,写四时、朝夕景物之不同,层次清晰;最后,以赞美和感慨收束。记承天寺夜游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课堂小结 文言现象文言现象1 1、重点实词:、重点实词:(1 1)
9、解衣)解衣欲欲睡睡(2 2)欣然欣然起起行行(3 3)念念无与为乐者无与为乐者(4 4)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至承天寺寻张怀民(5 5)怀民亦未怀民亦未寝寝(6 6)相与相与步于步于中庭中庭(7 7)庭下如积水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8 8)盖盖竹柏影也竹柏影也(9 9)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耳(1 1)欲:)欲:想要、打算想要、打算(2 2)欣然:)欣然:高兴的样子。高兴的样子。行:行:行走。行走。(3 3)念:念:考虑,想到。考虑,想到。(4 4)遂:遂:于是,就于是,就(5 5)寝:寝:睡觉。睡觉。(6 6)相与:相与:共同,一起。共同,一起。(7 7)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10、形容水的澄澈(8 8)盖:盖:大概是。大概是。(9 9)但:只是。)但:只是。耳:耳:语语气词,相当于罢了。气词,相当于罢了。2 2、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相与步于中庭 步,名词用作动词,散步。步,名词用作动词,散步。3 3、特殊句式:、特殊句式:相与步于中庭相与步于中庭 倒装句(状语后置),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相与于中庭步。同时也是省略句。同时也是省略句。翻译:(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翻译:(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翻译时我们既要注意调整语序,也要补充主语。翻译时我们既要注意调整语序,也要补充主语。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1)苏轼在记承天寺
11、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从侧面写月光皎洁的句子是:_,_,(2)记承天寺夜游的点睛之笔(主旨句)是:_?_?_。(3)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游承天寺的直接原因是:_。庭下如积水空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水中藻、荇交横何夜无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色入户月色入户1、理解性默写2、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四时俱备(四季)B.夕日欲颓(精神不振)C.晓雾将歇(早晨)D.五色交辉(交相辉映)3、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能以径寸之木 B.实是欲界之仙都C.水陆草木之花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12、.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B.“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是由前文的动景转入静景的描写。C.“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耸,水之明净。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写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表现出万物勃发的生命力。B BB BD D5、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6、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欣然起行 大道之行也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C.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寻病终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B.文章第1、2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C.文章第2、3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A AB BD D1.抄写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2.课外收集描写月色的诗词并背诵;3.课外阅读苏轼的诗文。课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