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必备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7260693 上传时间:2023-11-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必备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必备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必备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必备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把握世界本质与规律【辩证唯物论】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区分哲学与自然科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观点2、基本特征: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马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问题

2、在于改变世界。马哲的科学性:在于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并经过实践的检验。马哲的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3、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方法论要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方法论增强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发挥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方法论要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

4、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防止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物主义观点。义规律的含义,特征及方法论要求(1) 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特征: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内容(1)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1)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要求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5、,而不能违背规律。(2)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3)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主观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3)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发

6、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唯物辩证法】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4.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二者的分歧.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二者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

7、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联系观联系的特征: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内容】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内容】联系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人为事物)【方法论】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直接和间接、内部和外部、本质和非本质、必然和偶然等)【方法论】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

8、移。(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A.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B.地位不同: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A.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

9、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方法论】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B.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优化组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掌握系统优化方法【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方法论】(1)我们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2)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3)要注重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4)要

10、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发展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发展的状态、形式【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建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何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要坚持适度的原则。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途径、道路、前途【原理内容】(1)任何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1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2)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辩证的否定(1) 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辩证的否定观特点: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3)辩证的否定观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

12、展。培养树立创新意识:方法论(1)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2)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补充: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答题要素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1) 唯物论: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是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2) 辩证法: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发展的根本途

13、径,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3) 认识论:认识上有反复性、无性,个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矛盾观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为前提,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的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方法论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反对片面的观点要创造条件,促便矛盾双方朝人利于人们的方向转化,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

14、对立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原理内容二者是共性、一般与个性、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原理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方法论(1)坚持两点论就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又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的次要方面。(2)坚持重点论,要着重把握

15、主要矛盾,又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3)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论】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主观能动性(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社会历史性(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直接现实性(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应用、利用)(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

16、反作用。正确认识能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认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方法论1)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2)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补充: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主观一定要放前边)注意: 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来源是唯一的,途径是多样的)在实践中追求和发现真理(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1、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只有一个。(真理具有绝对性)(真理不能等同于客观实在)真理的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是

17、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要求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这要求要正确对待谬误。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认识真理是一个过程)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的主体(人)总要受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18、。)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不存在终极真理)(真理不能被推翻,只能自己否定自己,辩证否定。)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 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时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

19、推动社会发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方法论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要树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社会意识。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方法论(1)要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2)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

20、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和报酬。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的行

21、为具有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人的行为选择。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对人生道路、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方法论要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和评价标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原理内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积极贡献。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22、,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主体差异性。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内容(1)人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在于社会的责任和奉献(2)人生价值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3)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方法论怎么实现人生价值(1)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2)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主观条件:在砥而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人生价值,需要

23、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民族精神精华的部分力量集中表现在中华文化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文化的总汇,其中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见2、)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全部精神现象(每个国家都有)1、中华文化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时间排序理解包括)现代文化传统文化内容精华 革命文化(革命时期)例如五四精神、长征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例如航天精

24、神、抗疫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传统建筑、传统文艺2、多元一体,从共性(中华文化)和个性(民族文化)的关系上看民族文化表现在中华民族中中华文化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中华民族文化的总汇,其中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中华民族多民族文化具有个性,国内外文化也各具不同,所以要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交融,正确对待外来文化。3、中华文化不断发展便彰显中国特色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选择题格外注意:1、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最核心最深刻的部分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

25、厚的文化软实力。4、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5、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6、民族精神为我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展示,是中华文化的精髓。7、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一个民族生存个发展的精神根基8、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9、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10、中华优秀传统

26、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1、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同一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时代也会有不同的文化。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 文化的功能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总功能)(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的功能。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

27、化素养(2)文化具有教育人民的功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文化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文化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4)文化具有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是国家繁荣振兴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的作用。2.优秀文化塑造人生。(文化对个人)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对民族、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

28、信。中华传统文化 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古为今用,批判继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等方面。 为什么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中华优秀

29、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

30、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根本举措在于文化创新。(1)创新主体:人民群众,一切文化都是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产物。(2)创新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也是创新的根本途径、目的、归宿)(3)创新的基本途径:自身文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正确处理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和借鉴外来有益文化,为我所用)(4)错误倾向: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

31、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中华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

32、,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3.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3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扩展: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与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关系: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时代精神是发展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为时代精神提供生长基础和发展动力,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二者紧密相连。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吸收外来)总结: 1.为什么要进行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1)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2)文化

34、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3)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4)进行文化交流,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我国综合国力。(5)进行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增进国家间的友谊和加强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建设和谐世界。 2.如何进行中外文化交流?(1)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

35、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对待文化多样性的要求)(2)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发展,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维护各国文化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积极推动人类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要求)(3)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文化交融的要求)(4)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保持开放的心态,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

36、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5)立足国情,交流互鉴。把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6)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推进不同文化间交流借鉴融合。(“引进来” “走出去”)(7)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和全盘西化(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未来) 二、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一)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总体

37、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1.立足时代之基: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2.回答时代问题: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三)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

38、合创新1.总体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2.具体要求: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一) 建设文化强国1.建设文化强国,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

39、,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2.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3.建设文化强国,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1)坚定理想信念: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2)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3)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

40、扬时代新风。4.建设文化强国,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1)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2)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国外民众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二) 坚定文化自信1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因(1)作用: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

41、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 底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2. 坚定文化自信的措施(1)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2) 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3)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拓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产生: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4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措施:(如何建设文化强国)(1)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文化自信【详见(5)(6)(7)(8)】,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2)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入生活,扎根生活。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面向人民,反映人民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4)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坚定文化自信:(5)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6)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要弘扬科学精神。(8)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9)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化继承基础上的文化创新,促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看材料,如有体现科技支持,传媒引导,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资金投入强化的经济基础,政府文化政策强化政治基础要补充回答。)第 16 页 共 1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政治 > 统编版(人教部编版2019) >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必备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