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专项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7292543 上传时间:2023-11-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专项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专项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专项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专项测试卷一、单选题(共30题;共60分)1(2分)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商王在处理一些重大事务时,还要征求民众的意见;周王遇到重大问题也要向“国人”(平民)征求意见。这说明商周时期A. 君主权力受到民众的限制B. 原始民主仍有一定影响 C. 民众意见得到充分的尊重D. 早期君主制度尚不完善2(2分)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B. 历史记载受时代和主观立

2、场影响 C. 久远古书文献相互矛盾难以考证D. 历史文献真伪必须得到考古印证3(2分)在漫画版有故事的诸子百家中,不同思想家分别被冠以“一生都行走在路上的人民教师”、“骑着青牛的东方智者”、“说话不利索的法家辩手”等称号。下列言论出自“说话不利索的法家辩手”的是A.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B.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C.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D.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2分)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躲避战祸或为防御少数民族贵族的侵扰,中原地区世家豪强常召集其宗族乡党,择一便于守御之地,屯聚为坞堡。有些坞主控制着大量土地,聚集了数百、数千家人户坞民为其劳作。这一

3、组织A. 强化了庄园经济自给自足色彩B.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C. 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 便利了国家的赋役征发5(2分)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农业动力的变革引发了整个社会纷繁复杂的大改组,促使一个以才学立身的社会阶层活跃于世。这可用于说明战国时期A. 私学取代官学的影响 B. 选官制度变革的内容 C. 诸侯变法的思想渊源 D. 百家争鸣兴盛的背景6(2分)秦代修筑的驰道和直道是我国古代筑路史上的杰出成就。以驰道为干线形成的道路交通网,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具有全国规模的道路交通网之一。这一伟大创举最利于A. 各地之间交流B. 皇帝对全国各地的巡视 C. 加强中央集权D. 实现对全国的思

4、想控制7(2分)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户,上者五六百家”。到文景时代,“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这一现象说明西汉初期A. 经济政策适应了现实需要B. 人地矛盾开始出现 C. 大一统思想促进社会稳定D. 中央集权面临挑战8(2分)战国时期以来,女娲传说和伏羲传说分别流行于我国的南北各地。从西汉开始,他们或被演绎成为兄妹关系,或被演绎成夫妻关系,“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母题成为常见于文人诗赋、砖石和绢画的基本题材。这一变化反映了汉代A. 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B. 南北文化的进一步交融 C. 区域间经济往来频繁D. 文学创作源于神话传说9(2分)有学者认为,唐前期,

5、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构成一个完整的辅助皇权运行的最高政务裁决系统,三省官员在上行和下行政务文书中的签署,体现了按照环节分工、分层决策、互相制衡的政务运行机制。据此可知,当时A. 程序分权有效制约皇权B. 皇权对士族的依赖 C. 文书制度保障政务运行D. 中央集权的加强10(2分)有学者对山西大同地区已发掘的北魏晚期墓葬进行研究时发现,汉族贵族墓中出土的陶俑男戴风帽,女性高髻包巾,身穿斜领窄袖长袍,是鲜卑族的民族服饰;而鲜卑贵族的墓葬形制是方形弧边四角攒尖顶的砖室墓,是典型的汉族墓葬风格。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民族间经济和文化相互融合B. 统治者“封建化”的结果 C. 三教合一推动民众习

6、俗趋同D. 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11(2分)西汉初年,政府在登记平民的户籍时,要详细记载家庭成员的姓名、年龄以及家庭财产的多寡。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如戍边、野外劳作之人,还要填写身高、肤色、体质等信息。据此推之,政府的主要意图是A. 掌握人口变动,征发赋役B. 关心民众疾苦,德治天下 C. 实施轻徭薄赋,休养生息D. 鼓励人口流动,发展经济12(2分)南宋时期,湖南地区共创建或修建数十所书院,其中部分为著名理学家所建造。张拭、朱熹等人分别在碧泉书院、主一书院等进行讲学,他们通过书院活动宣扬理学思想及精神,同时又在书院著书立说,完成理学著作。可见A. 理学与书院相互融合B. 理学成为官方统治哲学

7、 C. 理学受到官学的排挤D. 理学历经两宋走向缜密13(2分)“中国的丝绸,改变了西方人的穿着;而西域的物产音乐,也改变着中国人的日用习惯和音乐风格。中国的儒学,影响了日本、朝鲜的学术发展;而南亚的佛教,也冲击渗透着中国的儒学。”这说明A. 中国古代较长时间对外开放B. 中外文化的相互影响完全对等 C. 文化传播是一个双向的历史过程D. 文化的双向传播促进了世界整体化发展14(2分)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君臣同治的基础是“为天下”和“为万民”,而“非为君也”,君臣皆应以“天下万民为事”;还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据此可知,明清进步思想家A. 认为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8、B. 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C. 试图宣扬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D. 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15(2分)明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出现了一批“经营地主”。与传统的“坐地收租”地主相比,他们常亲临田间指挥生产,强调在经营管理上下工夫,对雇工“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 自由劳动力大量产生C. 政府赋税制度的调整 D. 农业生产收益的提升16(2分)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外交事件,除了开通丝绸之路以外,恐怕就要数郑和下西洋了。郑和带回物产的价值巨大,奇珍异宝多成为御用或用于赏赐,很多都随着明神宗和明宣宗埋入了墓穴。而达伽马等西方航海家

9、从东方带回的珍宝则进入市场,获取巨额利润。这说明A. 社会制度不同,对外政策有别B. 经济水平不同,航海结果有别 C. 社会环境不同,价值观念有别D. 航海水平不同,利润大小有别17(2分)六朝时期,江南世家大族、高官和文人士大夫喜好到深山中探寻美景。而到了唐朝尤其是中唐以后,苏州的太湖、金陵的秦淮河、杭州的西湖等则成为江南闻名天下的旅游名胜。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 城市经济的进步 B.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坊市制度的变革 D. 国家统一的实现18(2分)唐代中枢机构运行状况与前代有所不同,宰相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

10、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反映出当时A. 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B. 中央决策实现民主化 C. 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 中枢对皇权具制约性19(2分)战国时期,儒墨并称“世之显学”。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墨子强调“兼相爱,交相利”。这反映二者思想的共同点是A. 天人合一的观念 B. 主张义利并重 C. 对人与物的关爱 D. 民本思想倾向20(2分)考古发现,江浙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在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的同时,均有作为祭祀礼器的玉琮出土。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A. 兼容并蓄 B. 多元一体 C. 和谐共存 D. 天人合一21(2分)唐初,尚书

11、省“事无不总”,其事权与地位相当重要,(尚书省)都堂、六部、二十四司机构分工合理,编制完备,齐整划一,上下级的统属关系相当明确,三个层级间的管理幅度也较适中,形成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形结构。这一结构A. 使皇帝权力受到制约B. 有助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 C.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D. 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质变22(2分)近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指出殷墟考古实证了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系统展现了商代社会文化面貌、商代文明发展成就。关于殷商历史,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A. 刻写占卜记录的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B. 出土了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 C. 实行内外服制度,

12、政治势力影响东到大海 D. 已经出现了商人和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23(2分)唐代两税法采用“以支定收”的方法,建立中央至地方三级财政主体,将各地上缴的两税分为“上供、留使、留州”三部分,并严禁税外科配。然而一直到唐末,地方官员在两税之外“科配”的现象却禁而不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唐后期A. 官吏考核流于形式 B. 中央集权弱化 C. 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D. 均田制被破坏24(2分)元朝,各行省重大事务必须上报中央,由中央作出决定,但地方也可对处于职责范围内的事务自行裁量,并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A. 不利于地方政治稳定B. 避免政府决策失误的出现 C. 容易造成国家的分裂D. 兼顾

13、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25(2分)南宋的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载“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据此推断最为准确的是A. 宋代造船技术领先世界B. 宋代的海外贸易十分繁荣 C. 宋代陆上丝绸之路中断D. 宋代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26(2分)下表是北宋南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时间(年)960997998102010211063106410851086110011011127北方38.42%18.63%12.49%6.61%5.17%2.86%南方61.58%81.51%8751%93.39%94.83%97

14、.14%表可以用于佐证A.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B. 科举制度难以为继 C. 地方的自主性增强 D. 文官政治最终形成27(2分)明初耕地面积为8.5亿亩,清高达10亿亩左右。明初人口数为6600余万,明末达到近2亿,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增至4.1亿。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 人地矛盾激化 B. 赋役减轻 C. 高产作物推广 D. 国力强盛28(2分)1602年,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刊印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现了世界的整体轮廓,内容涉及地理、天文、人文等信息。但当时一些士大夫将此图斥为“邪说惑众”,并且攻击说:“直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

15、!”。据此可知,当时A. 中国科技发生根本转型B. 向西方学习是社会共识 C. 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D. 中西文化实现全面交流29(2分)据史料记载,明朝徽州地区经商风俗独特:“贾人娶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认识者其数奇贩折(经商亏损),宁终身漂泊死,羞归乡对人也。男子冠婚后,积岁家食者,则亲友笑之。妇女亦安其俗,而无陌头柳色之悔(思念丈夫的惆怅心情)。”这一风俗反映了A. 安土重迁观念改变 B. 农耕经济高度发达 C. 工商皆本思想影响 D. 宗族血缘关系淡化30(2分)明朝建立后,国内局势不定,倭寇经常登陆骚扰;明太祖于洪武四年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明穆宗即位后,北

16、部鞑靼部落持续进犯,东南沿海频发倭患。1567年,明朝政府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开始大规模对海外贸易征税,史称“隆庆开禁”。材料说明A. 明政府对东南沿海控制力减弱B. 日本武士入侵加剧了倭患程度 C. 海禁严重影响了居民日常生活D. 政府为统治需要调整海洋政策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30.0分)31(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学派观点观点出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君人者,

17、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荀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韩非子材料二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春秋公羊传“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礼记王制“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史记秦始皇本纪“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 元朝天下,长官皆其国人是用。至于风纪之司,又杜绝不用汉人南人。宥秘之机,又绝不预闻矣。其海宇虽在混一之天,而肝胆实有胡越之闻。不过视官爵为己私物。是以不及百年,大乱继踵。-叶子奇草木子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

18、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陶宗仪南村辍耕录(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诸子思想主张对提升统治者国家治理能力的作用。(2) 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所蕴含的政治智慧。(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统治灭亡的原因以及对后世国家治理有何启示。3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总称为“海南诸国”。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

19、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设机构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摘自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材料二 胡椒原产于印度对胡椒味道的迷恋,让西方国家大力支持海外探险,开拓水上贸易线路从达伽马开启欧洲到印度的海上线路、郑和下西洋多次到达胡椒港,到英国、荷兰相继在东南亚建立殖民地,再到美国建国初期依靠香料贸易充实国库,胡椒的流通见证了大航海时代帝国的崛起与世贸易的发展。围绕小小胡椒,一部纷繁的贸易史就此展开。整编自【美】玛乔丽谢弗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材料三 统一的世界市场的总体形成大约经历了400多年的时间。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60年代是世界市场的初级阶段,这时世界市场的地理范围是有限的

20、。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市场迅猛发展的时期,这时期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它促进了国际专业化分工及国际贸易的深化。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是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时期,这时期的世界市场垄断资本占主导地位。整编自栾文莲全球的脉动: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与经济全球化问题(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说明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2) 根据材料二,概括“胡椒的全球史”所带来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推动世界市场“迅猛发展”的因素。三、论述题(共1题;共10.0分)33(10分)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图摘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

21、五讲根据材料,从A或B时段中概括一个有关实际人口数与统计人口数关系的现象,并结合所学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试卷答案1【答案】B【解析】根据“商王在处理一些重大事务时,还要征求民众的意见;周王遇到重大问题也要向国人(平民)征求意见。”可得出当时还没有形成专制,君主治国时期仍然要征求民众的意见,这反映出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原始民主还在一定程度上遗存。B项正确;虽然有原始民主遗存,但意见是否能够被采纳,仍然取决于君主意志,因此君主权力并没有受到限制,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征求意见,但并不一定要实施,因此不能体现充分尊重,排除C项;材料与君主制度是否完善无关,只体现了国家治理的模式特征,排除D项。故选B

22、项。2【答案】B【解析】对于启的继位,古书中不同的记载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及视角、史料的差异等而产生的,因此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B项正确;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说法,可以看出夏朝建立时禅让制仍有较大影响,无法得出世袭制是历史必然的结论,排除A项;古书文献结合考古发现是可以考证的,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一生都行走在路上的人民教师”属于儒家,孔子首创私学;“骑着青牛的东方智者”属于道家,道家学说充满哲学性;“说话不利索的法家辩手”属于法家,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指惩罚和奖赏应一视同仁,不应因人

23、的地位不同而区别对待。符合法家思想,C项正确;A项属于墨家思想,B项属于儒家思想,D项属于道家思想。ABD项不属于法家思想,排除ABD项。故选C项。4【答案】A【解析】根据“有些坞主控制着大量土地,聚集了数百、数千家人户坞民为其劳作”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自给自足性强,A项正确;坞堡作为拥有独立的军事、经济的社会组织,增强了地方割据势力,会威胁到中央集权,排除B项;坞堡的大量存在影响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不利于赋役征发,排除C项、D项。故选A项。5【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促使一个以才学立身的社会阶层活跃于世”可知,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阶级背

24、景,D项正确;私学取代官学是文化背景,排除A项;材料不是选官制度变革的内容,排除B项;法家思想是诸侯变法的思想渊源,排除C项。故选D项。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以驰道为干线形成的道路交通网,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具有全国规模的道路交通网之一”,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通过构筑四通八达的全国道路交通网,有效地控制地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具有全国规模的道路交通网客观上有利于促进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这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A项;道路交通网的修建有利于皇帝对全国各地的巡视,但这也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B项;秦朝通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A【解析】根据材

25、料“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并结合所学可知,到文景时代,西汉社会经济恢复,国力增强,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这说明“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适应了现实需要,A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人地矛盾开始出现,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统思想,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中央集权面临挑战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西汉开始女娲传说和伏羲传说由之前的分别流行于我国的南北各地变为被演绎成为兄妹关系或夫妻关系,这反映了汉代南北文化的进一步交融,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

26、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区域间经济往来的信息,排除C项;神话传说是文学创作的来源之一,但不能得出“文学创作源于神话传说”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9【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体现了按照环节分工、分层决策、互相制衡的政务运行机制。”及所学知识可分析出三省之间通过环节分工、分层决策、互相制衡使得政务运行,C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之下,最终决策权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不能有效制约皇权,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士族,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枢机构的政务运行,体现不出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1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魏晚期,汉族服饰带有鲜卑族色彩,而鲜卑族贵族的墓葬带有汉族墓葬风格,

2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北魏时期汉族和鲜卑族之间生产和生活相互融合的结果,A项正确;北魏孝文帝“封建化”政策能够促进鲜卑贵族吸收汉文化,但不能解释汉族服饰出现鲜卑族特征的现象,排除B项;北魏时期并未出现三教合一,三教合一出现于隋朝,而且北魏时期民众习俗并未趋同,排除C项;D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大同地区并非南方,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汉代推行编户制度,详细记载家庭的成员及财产等信息,对于戍边者等的个人形貌特征更是详尽记录。政府的主要意图在于加强对基层社会的管控,确保赋役征发,A项正确;登记户籍和关心百姓疾苦无关,排除B项;登记户口不等于轻徭薄赋,排除C项;登记户口意味着加强对百

28、姓的控制,会限制人口流动,排除D项。故选A项。1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南宋理学家“通过书院活动宣扬理学思想及精神,同时又在书院著书立说,完成理学著作”可得出理学与书院相互融合,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府对理学的态度,不能得出理学成为官方统治哲学,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书院促进理学的发展,没有体现受官学排挤,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南宋时期理学的发展,而且没有涉及理学的内容,不能体现“缜密”,排除D项。故选A项。1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中国的丝绸,改变了西方人的穿着;而西域的物产音乐,也改变着中国人的日用习惯和音乐风格。中国的儒学,影响了日本、朝鲜的学术发展;而南亚的佛教,也冲击渗透着

29、中国的儒学”可知,中国的丝绸、儒学在影响着西方穿着与学术的同时,西域的物产音乐、南亚的佛教也对中国的日用习惯、音乐风格和儒学产生了影响,说明文化传播是一个双向的历史过程,C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中外文化传播的双向影响,“中国古代较长时间对外开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完全对等”表述错误,排除B项;从材料中“西域”、“日本”、“朝鲜”、“南亚”等信息可知,古代文化传播的影响是区域性的,并非世界性,所以不能推动世界整体化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4【答案】D【解析】由题目“君臣同治的基础是为天下和为万民以天下万民为事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可得当时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民本

30、”思想,D项正确;由题目“为天下和为万民以天下万民为事”可得强调的是民本,不是“专制阻碍社会进步”,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没有“新兴资产阶级”,排除B项;题目强调的是民本思想,不是宣扬“自由民主”,排除C项。故选D项。15【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明朝中后期,在江南等经济发达地区,传统的农业单一经营方式已被突破,多种经营兴盛,经济作物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很多农民在种植经济作物时还往往进行一些初级加工,或兼营相关副业,获取更多的收入,以弥补粮食生产之不足,所以材料中地主“亲临田间指挥生产,强调在经营管理上下工夫”,意在增加土地收益,D项正确;A、C项与材料无直接联系

31、,排除A、C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故选D项。16【答案】C【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东西方的经济基础不同,所以对于财富的处理方式(价值观念)也不同。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强调国家都是皇帝的私有财产,而西方商品经济发达,强调保护配有财产,C项正确;当时都处在封建社会,排除A项;题干主旨并非强调航海结果,排除B项;当时中国的航海水平处于领先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1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六朝时江南文人士大夫出外游览的目的地,主要是远离城市的自然山水。到了唐代,江南人们的游览活动向城市聚集和流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南宋时完成的,唐朝

32、安史之乱后才开始南移,不是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坊市制度没有大的变革,坊市仍旧分开,排除C项;唐前期国家一直处于统一,材料中的变化是中唐以后出现的,国家统一不是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1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可知,原则上皇帝下发诏令不能绕过宰相,必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算合法,说明相权对皇权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皇帝下发诏令的程序问题,没有体现行政效率提高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皇帝下发诏令的程序反映了当时相权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但不能够说唐代中央政府决策实现

33、民主化,中国古代是专制主义政体,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到相权的制约,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9【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孟子主张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墨子主张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这反映二者思想共同特点是民本思想倾向,D项正确;天人合一是庄子提出的,排除A项;义利并重是墨子的观点,排除B项;对人与物的关爱符合孟子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2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的同时,均有作为祭祀礼器的玉琮出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出土了极具特色的文物,但却有着共同的玉琮,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B

34、项正确;兼容并蓄是吸收了其他文化的部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天人合一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B项。2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上下级的统属关系相当明确,三个层级间的管理幅度也较适中”等可知,这一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形结构有助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故选B项;三省六部制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排除A项;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垄断的是科举制,排除C项;尚书省主管行政(执行),决策权在皇帝,排除D项。2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出土了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是西周时期,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ACD项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35、2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一直到唐末,地方官员在两税之外科配的现象却禁而不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后,地方官员在征收中央政府规定的税收外,另外加征了税收,反映出中央集权弱化,地方势力上升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员考核,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行政效率,排除C项;两税法施行前,均田制就已经被破坏,排除D项。故选B项。24【答案】D【解析】材料“各省重要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由中央做出决定”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事务的控制;材料“但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务可以自行解决,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体现的是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因此说明的是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兼顾,D项正确;行省制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有

36、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C项;B项避免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故选D项。2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船工艺提升,航海技术进步,指南针也运用于航海,这些因素共同助推了宋代航海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宋代海外贸易的发达,B项正确;宋代造船技术领先世界,说法片面,同时,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是否领先世界,排除A项;宋代陆上丝绸之路中断,在材料中没有描述,排除C项;宋代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说法片面,排除D项。故选B项。2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960年997年,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是38.42%,

37、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是61.58%。”“1021年1063年,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是12.49%,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是87.51%。”“1101年1127年,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是2.86%,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是97.14%。”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据材料北宋南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经济中心逐步南移,教育文化也在逐步南移,A项正确;科举制度在宋代进一步发展和完善,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地方自主性增强,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文官制度是否已经最终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27【答案】D【解析】材料比较清朝和明朝的耕地面积和人口,都大幅度的增长,显示出清朝国力的强盛,D

38、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清朝人地矛盾的突出,A错误;清朝赋税并没有减轻,B错误;C属于明朝时期就已经推广,C错误。28【答案】C【解析】据材料“一些士大夫将此图斥为邪说惑众,并且攻击”可知明朝士大夫排斥外界的事物,说明他们的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C项正确;中国科技在明清时期是对传统科技的总结,并未实现向近代科技的根本转型,排除A项;一些士大夫攻击此图,说明当时中国并没有向西方学习的共识,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中西文化的交流,更没有全面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29【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古徽州地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男子为经商逐利背井离乡已成常态,妇女亦安其俗。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影响下,中国

39、古代存在浓厚的重农抑商、安土重迁的意识。因此,材料说明在这一地区安土重迁的观念发生了改变,A项正确;徽州地区土地少而贫,因此农耕经济并不发达,排除B项;材料反映安徽地区社会重商观念,这种观念是由于明代南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安徽地区社会的重商观念,而安徽地区宗族血缘关系没有提到,排除D项。故选A项。30【答案】D【解析】明朝初年,为防范倭寇与东南沿海反明势力勾结,朱元璋下诏实行海禁,明朝中后期,面对鞑靼部落进犯和倭患双重打击,为增加财政收入,明穆宗放宽对沿海民间贸易的限制,反映出明朝政府根据实际统治需要调整海洋政策,D项正确;明政府对东南沿海控制力减弱与“开始大规模对海外贸易

40、征税”等不符,排除A项;日本武士入侵加剧了倭患程度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排除B项;海禁严重影响了居民日常生活,并非明朝政府调整海洋政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31【答案】(1)作用: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告诫统治者要实行德政,反对苛政;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仁政”主张,希望统治者能够对百姓施以仁政;以德治国理念长期成为统治者的治国理念。荀子继承儒家思想,并受法家思想影响,提出了“礼、法并用”的思想主张,“外儒内法”思想为历代大多数封建统治者所接受。道家老子提出“无为而治”,黄老思想深深影响了汉初的统治者,因而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法家思想提倡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依法

41、治国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现今的中国社会。 (2)智慧:继承中创新;要在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坚持“大一统”原则;和而不同;尊重民族传统,因俗而治。 (3)原因:民族不平等导致矛盾激化;官员腐败;滥发纸币导致财政崩溃;刑法严苛。(三点)启示:注重民族平等;整顿吏治,保证政治清明;实施与国情相适应的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法律适度;重视民生建设。【解析】【小问1】作用:根据“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得出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告诫统治者要实行德政,反对苛政;根据“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得出

42、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仁政”主张,希望统治者能够对百姓施以仁政;以德治国理念长期成为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根据“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可得出荀子继承儒家思想,并受法家思想影响,提出了“礼、法并用”的思想主张,“外儒内法”思想为历代大多数封建统治者所接受。根据“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得出道家老子提出“无为而治”,黄老思想深深影响了汉初的统治者,因而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根据“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可得出法家思想提倡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依法治国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现今的中国社会。【小问2】智慧:结合所学可得出继承中创新;根据“修其教不易其俗,齐

43、其政不易其宜。”可得出要在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根据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可得出坚持“大一统”原则;根据所学可得出和而不同;尊重民族传统,因俗而治等。【小问3】原因:根据“ 元朝天下,长官皆其国人是用。至于风纪之司,又杜绝不用汉人南人。宥秘之机,又绝不预闻矣。”得出民族不平等导致矛盾激化;根据“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可得出官员腐败;滥发纸币导致财政崩溃;刑法严苛等。(三点)启示:结合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可从注重民族平等;整顿吏治,保证政治清明;实施与国情相适应的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法律适度;重视民生建设等方面概括。32【答案

44、】(1)特点:主要集中在海路;海外贸易的国家数量多;规模大;外贸税收成为政府重要财源;政府增设机构掌管对外贸易(市舶司)。原因:宋朝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交通渐趋发达(宋朝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两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2)影响:胡椒贸易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海上探险和殖民掠夺;充实了国库,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荷、英等商业帝国的崛起;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因素: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或工业革命的进行);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原材料的需要;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建立;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或蒸汽机车和轮船

45、的出现)。【解析】【小问1】特点:根据材料一“ 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可知,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特点是:主要集中在海路;根据材料一“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总称为海南诸国”,可知,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特点是:海外贸易的国家数量多;根据材料一“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可知,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特点是:规模大;外贸税收成为政府重要财源;根据材料一“宋朝因此设机构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特点是:可知,政府增设机构掌管对外贸易(市舶司)。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宋

46、朝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交通渐趋发达(宋朝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两宋商品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特点原因。【小问2】影响:根据材料二“胡椒原产于印度对胡椒味道的迷恋,让西方国家大力支持海外探险,开拓水上贸易线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胡椒贸易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海上探险和殖民掠夺;根据材料二“从达伽马开启欧洲到印度的海上线路、郑和下西洋多次到达胡椒港,到英国、荷兰相继在东南亚建立殖民地,再到美国建国初期依靠香料贸易充实国库,胡椒的流通见证了大航海时代帝国的崛起与世贸易的发展”,并结合所学可得出

47、,充实了国库,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荷、英等商业帝国的崛起;根据材料二“围绕小小胡椒,一部纷繁的贸易史就此展开”,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小问3】原因:根据材料三“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市场迅猛发展的时期,这时期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它促进了国际专业化分工及国际贸易的深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或工业革命的进行);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原材料的需要;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建立;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或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等方面说明推动世界市场“迅猛发展”的因素。33【答案】示例(一)A时段现象: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统计人口数长期低于实际人口数。原因:国家分裂,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中央集权削弱;基层组织遭到破坏;土地兼并严重;户籍制度遭到破坏;赋役负担较重;人口流动与隐匿。(3点即可)示例(二)B时段现象:清代,统计人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第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专项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