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四章老子四章古典雅致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老子以及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影响。2.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结合本文掌握先秦文章、词句解读的基本方法。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老 子 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与庄子并称“老庄老庄”。后被。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史载,老子曾担任周朝
2、守藏室之史,以博学闻名,史载,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闻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受关令尹喜尹喜之请著道德经。之请著道德经。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作 者 简 介作 者 简 介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周朝式微,诸侯争霸周朝式微,诸侯争霸,战战乱频频,社会动荡不安,民
3、不聊生。一些乱频频,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一些有识之士洞察祸福之机,深明成败之理,有识之士洞察祸福之机,深明成败之理,认为只有避世韬晦,才能保全个体的人格认为只有避世韬晦,才能保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尊严和生命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统治者要“无为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活。老老子子作 品 简 介作 品 简 介 道德经道德经又称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
4、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后改为道经道经3737章章在前,在前,第第38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81章章。道德经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道德”为纲宗,论述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修身、治国、用兵、养生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内圣外王”之学,文意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万经之王。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德经主题思想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道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
5、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力源。“德德”是是“道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法法”应应效法自然之效法自然之道道,在,在辨证的反向转化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之中发挥其作用。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入汲桶,唾手可得。尼采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谈对待谈对待 学者柳诒征在中国文化史上说:“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此处的“对待”是指相对的两种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朴素的辩证法)课堂任务:文中说了哪些对待之理?思考探究:“有”与“无”疏 通 词 句疏 通 词 句三十辐共一毂g,当其无,有车之用。
6、埏shn埴zh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学习任务】朗读第十一章,读准字音。【学习任务】朗读第十一章,读准字音。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毂:车轮的中心部位。无:车毂的中空处。无:车毂的中空处。埏埴:和泥。埏埴:和泥。以为:以(之)为,把以为:以(之)为,把当作当作户牖:门窗。户牖:门窗。译文: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车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车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中空的地方(来安装车轴)(来安装车轴),才有了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
7、器皿,才有了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间了门窗四壁内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有”(车子、(车子、器皿、房屋)供人方便利用,正是器皿、房屋)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无”(空间)起了作用(空间)起了作用。当:有,只有。当:有,只有。疏 通 词 句疏 通 词 句古代车轮:轮、辐、毂、轴“轮”,最外面部分。“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辐”,连接轮毂的木条。无中生有,无有大用无中生有,无有大用思 考思 考 一般
8、人一般人:只看到:只看到“实实”和和“有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空”和和“无无”的作用;只会利用的作用;只会利用“有有”,不知,不知“有有”的功用是的功用是“无无”造就而成。造就而成。老子老子:把我:把我“无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有、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相互为用;没有“无无”,就无所谓,就无所谓“有有”。“以无事取天下。以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五十七章)“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五十七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二章
9、)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思 考思 考历史角度:“在矛盾冲突尖锐、人心汲汲于功利的社会中,老子独具慧眼,见人所不见,所以能做到有若无,实若虚,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屈为伸,以弱为强,以不争为争,为当时人们指出另一种看待事物的视角与方法,具有启发意义。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建立了中国古代辩证法贵柔的体系,与儒家易传尚刚健体系并峙。两大流派优势互,共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不能把无的地位、作用过分夸大有与无互相依存,相得益彰。”任继愈老子“有无相生”观点,从历史角度看有什么意义和影响?该
10、怎样正确理解?思 考思 考“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第二章二章)事物存在着对立面: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彼此相反,又互相依存。掌握了万物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规律,便能在相反事物中获得力量。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是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老子“有无相生”观点,从历史角度看有什么意义和影响?该怎样正确理解?思 考思 考参考示例参考示例1 1:一个人如果不给自己和别人留出空间,那会有什么后果呢?一个人如果不给自己和别人留出空间,那会有什么后果呢?比如学习与休息,我们能把一天二十
11、四小时都用来学习吗?如果这样做,比如学习与休息,我们能把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用来学习吗?如果这样做,人很快就会崩溃。所以,我们白天学习,晚上休息。睡觉休息恰恰是积人很快就会崩溃。所以,我们白天学习,晚上休息。睡觉休息恰恰是积蓄力量,是为了第二天更好地学习。读书也是如此。如果囫囵吞枣不假蓄力量,是为了第二天更好地学习。读书也是如此。如果囫囵吞枣不假思索地读书,把头脑塞得满满的,不给自己留下思考空间和消化吸收的思索地读书,把头脑塞得满满的,不给自己留下思考空间和消化吸收的余地,读书的效果如何能好?余地,读书的效果如何能好?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说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
12、件,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呢?思 考思 考参考示例参考示例2 2:现在有些人想要的东西太多,太在意有,去占有,去拥有,现在有些人想要的东西太多,太在意有,去占有,去拥有,去享有,而恰恰忘记了无的作用。各种欲念把心都装满了,所以生活会去享有,而恰恰忘记了无的作用。各种欲念把心都装满了,所以生活会很焦虑,很痛苦。人的一生不能一直都想有,还一定要有无。如果换个很焦虑,很痛苦。人的一生不能一直都想有,还一定要有无。如果换个角度把心放空,去掉杂念私欲,做什么事情都刻意给自己的心灵留有空角度把心放空,去掉杂念私欲,做什么事情都刻意给自己的心灵留有空间,留有余地,留出无。之后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没有多
13、余的有形物间,留有余地,留出无。之后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没有多余的有形物质,人生会变得更轻松美好。质,人生会变得更轻松美好。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说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呢?思考探究:“处”与“不处”疏 通 词 句疏 通 词 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行,物或恶w之,故有道者不处ch。【学习任务】朗读第二十四章,读准字音。【学习任务】朗读第二十四章,读准字音。企:企:踮起脚踮起脚。跨:跨大步。跨:跨大步。明:显明,彰显。明:显明,彰显。功:建立功勋
14、功:建立功勋长:长久。长:长久。译文: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不能建功,自我夸耀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不能长久。用道的观点来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的不能长久。用道的观点来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不行:行走不稳。不行:行走不稳。余食赘行:成语,剩饭、赘瘤。余食赘行:成语,剩饭、赘瘤。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比喻
15、遭人讨厌的东西。物:常人。或:常常。物:常人。或:常常。处:为,做。处:为,做。思 考思 考 企者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跨者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是轻浮、急躁的表现,不够谦虚。是轻浮、急躁的表现,不够谦虚。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意在说明什么看法?企立、跨行企立、跨行根根 源源 急于求成急于求成 内心焦躁内心焦躁自见、自是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自伐、自矜 恶恶 果果 本本 质质余食赘行
16、余食赘行令人厌恶令人厌恶 追逐显相追逐显相 看重我看重我“有有”有道者不处有道者不处自然状态才最合适自然状态才最合适以 经 解 经以 经 解 经 天下最完满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有欠缺,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天下最充实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空虚没有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笔直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1)完美人格:不在外形上显露,而为内在生命含藏;重内藏无外见,内藏胜于外见。(2)不追求圆满无缺,否则物极必反。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状态,才不走向极端。(3)凡事要适可而止,做事要留有余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
17、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第四十五章(节选)辩若讷。第四十五章(节选)以 经 解 经以 经 解 经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能有功;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人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确实能使人得到保全,回归大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
18、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思考探究:“知人”与“自知”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qi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了解别人了解别人智慧智慧明达明达战胜别人战胜别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胜自者强胜自者强勤勉而行的人勤勉而行的人不丧失立
19、身之基的人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不消亡,不朽不消亡,不朽长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长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译文:译文: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高明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高明/圣圣明。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明。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勤勉而行的人就是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就能长人才是富有人。勤勉而行的人就是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就能长久不衰,死而不朽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久不衰,死而不朽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疏 通 词 句疏 通 词 句【学习
20、任务】朗读第三十三章,读准字音。【学习任务】朗读第三十三章,读准字音。思 考思 考 知人者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自知者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胜人者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自胜者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
21、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思 考思 考“知足者富知足者富”是说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是说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知足”,就永远不会满足。唯有消除不切实际的物欲,去除不合理的虚荣,懂就永远不会满足。唯有消除不切实际的物欲,去除不合理的虚荣,懂得得“知足知足”,才是一种真正的富足。,才是一种真正的富足。“强行者有志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一个人的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
22、懈。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不能持久。不能持久。“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亡者寿”讲的是人总有一天会走到生命的终点,金钱散尽,讲的是人总有一天会走到生命的终点,金钱散尽,一切都如过眼云烟。生命可以逝去,但精神却能永存。一切都如过眼云烟。生命可以逝去,但精神却能永存。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思考探究:“小”与“大”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
23、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疏 通 词 句疏 通 词 句【学习任务】朗读第六十四章,读准字音。【学习任务】朗读第六十四章,读准字音。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失散。在事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失散。在事物未发生时就做,在祸乱没有产生前就治处理妥当。物未发生时就做,在祸乱没有产生前就治处理妥当。其安易持
24、,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疏 通 词 句疏 通 词 句【学习任务】朗读第六十四章,读准字音。【学习任务】朗读第六十四章,读准字音。译文: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译文: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疏 通 词 句疏 通 词 句【学习任务】朗读第六十四章,读准字音。【学习任务】朗读第六十四章,读准字音。译文:强作妄为就会败事,执意把持就会失
25、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译文:强作妄为就会败事,执意把持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疏 通 词 句疏 通 词 句【学习任务】朗读第六十四章,读准字音。【学习任务】朗读第六十四章,读准字音。译文: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译文: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那样,就不会失败。一如开始那样,就不会失败。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疏 通 词 句疏 通 词 句【学习任务】朗读第六
26、十四章,读准字音。【学习任务】朗读第六十四章,读准字音。译文: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译文: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的道理,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所不学的道理,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以干预。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合抱之木合抱之木”、“九层之台九层之台”、“千
27、里之行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生于毫末”、“起于累土起于累土”、“始于足下始于足下”为开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能成就大事业。这一整段说明了什么道理?疏 通 词 句疏 通 词 句【学习任务】朗读第六十四章,读准字音。【学习任务】朗读第六十四章,读准字音。1.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
28、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无”相依相生。2.善用逆向思维。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写 作 特 色写 作 特 色老子四章选文,表现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涉及修身养性、治国理政。1.辩证分析“有”“无”的关系;2.告诫我们不要“自见”“自是
29、”“自伐”“自矜”,不可急躁冒进;3.提醒我们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重在修身;4.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道理,要慎终如始。课 堂 总 结 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观点一: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观点一: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亚当亚当斯密曾说过:斯密曾说过:“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
30、愈有利于社会。”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动荡。区分竞争的好与坏的标准,就是其是否符合社会规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动荡。区分竞争的好与坏的标准,就是其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要求,以此为标准,儒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符合范和伦理道德的要求,以此为标准,儒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符合“礼礼”“”“义义”标准标准的的“君子之争君子之争”,区别于只顾谋求一己之私利的,区别于只顾谋求一己之私利的“小人之争小人之
31、争”。我们应提倡。我们应提倡“君子君子之争之争”,拒绝,拒绝“小人之争小人之争”。拓 展 探 究观点二:过度竞争导致无序。观点二:过度竞争导致无序。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战争是这样,经济发展是这样,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战争是这样,经济发展是这样,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人类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武器泛滥成灾;人类进行太空竞赛,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人类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武器泛滥成灾;人类进行太空竞赛,导致太空垃圾的导致太空垃圾的“乌云密布乌云密布”;而人类的物质占有竞赛,已使地球不堪重负;而人类的物质占有竞赛,已使地球不堪重负我们我们回过头来,再听听老子
32、说的回过头来,再听听老子说的“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之足,常足矣”“”“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要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时刻提醒自己要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观点三:观点三:“不争之德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助不争而胜。老子所谓的老子所谓的“不争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眼前不争,是依托着不是真的不争,而是眼前不争,是依托着“道道”的无痕迹的争,的无痕迹的争,是为以后发展的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是为以后发展的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
33、不败之地。这既是老子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又表达了一种人格力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既是老子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又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纵观滚滚红尘,凡好争者,终必是得而复失;而不争者,则终是得而不失。德者量。纵观滚滚红尘,凡好争者,终必是得而复失;而不争者,则终是得而不失。德者自得,无德者不得。得失之理,唯在一个自得,无德者不得。得失之理,唯在一个“德德”字上。字上。拓 展 探 究通假字通假字1.曰余食赘行2.易脆易泮3.起于累土同“形”,形体同“判”,分离同“蔂”,土筐一词多义一词多义伐1.自伐者无功2.此五霸之伐也3.齐师伐我或1.物或恶之2.或不免于死3.而或长烟一空见1.自见者不明2
34、.曹刿请见3.图穷而匕首见4.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则1.慎终如始,则无败事2.则耻师焉3.则所用之异也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夸耀功业讨伐或许,可能有的人偶尔,有时显露拜见同“现”,出现被就却就就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1.自见者不明2.其未兆易谋3.不贵难得之货形作动,明察名作动,显露征兆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贵,看重古今异义古今异义1.埏埴以为器2.跨者不行3.强行者有志4.民之从事老子哲言老子哲言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 第八章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 第十二章)3.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第二十三章)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 第七十三章)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经 第八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