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测试卷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约1万年前的稻作遗存,以及打制石器、动物遗骸等,其中动物遗骸包括28种哺乳动物、27种鸟禽类动物、33种螺蚌以及多种鱼类,还发现有可以辨识的植物17种。这些证据说明当时居民生活状况是()A.稻子是唯一的粮食作物B.农业出现推动科技的发展C.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D.采集渔猎和稻作提供食物2.据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2、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A.原始农业是由原始采集经济发展而来B.神农氏为农耕经济的发明者C.人口增长是农耕经济出现的重要原因D.真实地反映了远古生活状况3.当玛雅文明达到鼎盛的时候,迅速增加的人口超过了农业所能保障的极限,考古资料表明,这一时期玛雅统治者选择的应对方式是兴建更多的神庙,更为频繁地举行祭祀活动,仿佛更虔诚地膜拜神灵是唯一的出路。由此可知,古代玛雅统治者的这些做法()A.旨在消除国内的阶级矛盾B.易加剧粮食危机的破坏性C.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减轻了玛雅人的劳役负担4.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认为,掌管洪水的神是带来灾难的恶毒的神
3、;古埃及人认为洪水之神是会带给每个人快乐和善良的神;古代印度人认为,水是万物的起源,是包含大神在内的一切的母体。古人对水的信念源自()A.生产方式B.文化传统C.宗教信仰D.文明交融5.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事项,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书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等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A.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B.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C.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D.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错误6.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贮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
4、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人类的能量一旦解放出来并且投入到许多新的工作中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专门的非农业的工艺的发展。因而,像诸如基本机械原理的发现,纺织、犁耕、轮作制陶以及冶金术等许多发明的迅速出现,就绝非偶然。材料说明()A.农业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B.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C.农业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D.农业的出现导致了社会生产关系重大变化7.唐律疏议中规定,凡是故意以有毒脯肉赠送他人或出售,造成他人中毒的,食品所有者处一年徒刑;造成他人中毒身亡的,处绞刑;他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食用未被焚毁的有害食品而死亡的,食品所有者要以过失杀人罪论处。这说明唐朝()
5、A.最早制定食品安全的法律B.市场管理得到官员的重视C.重视依法监管食品的安全D.食品质量满足了民众需求8.下图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粮食总产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柱状图。据此可知()A.古代农业生产模式未发生质变B.土地兼并是古代农业发展的桎梏C.宋元时期农业生产发展水平高D.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9.1500年欧洲仅有8 000万人口,到1600年欧洲人口增长到1亿,1700年欧洲人口达到1.2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革命的开展B.生育观念的转变C.高产作物的传播D.近代科学的兴起10.水稻在16世纪晚期被引入巴拿马,17世纪晚期被引入南卡罗来纳,从而使得这两个地区分别成为西
6、班牙和英国这两个帝国的谷仓。在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区,水稻成为传统饮食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英国人引进的印度劳工的居住地和西非奴隶集中居住的地方。据此可知()A.西、英在美洲竞争激烈B.拉美人民的主食结构发生改变C.殖民活动影响作物分布D.拉美成为西、英的原材料供应地11.明代,甘薯、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不拘土壤与地形,可在山地种植,也可在沙地栽培。由于土地使用方式和边缘土地植被的改变,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地貌与生态。由此可见,高产作物的引进()A.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B.对社会产生了双重影响C.改变了区域饮食结构D.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12.相对于常温物流,很多产品采用下图所示的物流方式,
7、这()A.可以减少产品的损失B.对物流自动化要求更高C.对运输距离的限制较大D.对信息的依赖程度降低13.曾经被农民欢呼为“神药”的DDT等合成农药,不但有高效的杀灭农业害虫的作用,也把对人类有利的害虫的天敌一扫而光。不少有机合成农药进入土壤、水体后很难被分解,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还进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最终危及人类健康。这说明()A.使用农药对农业生产不利B.科技进步的负面作用不可避免C.经济发展中生态问题凸显D.农业现代化影响食品安全问题14.19世纪末,多数西方国家的中央政府已针对食品掺假现象制定了法律法规。然而,美国食品法却是由州政府制定的,各州从本州州情出发,许多规定并不一致,无
8、法应用于跨州性食品贸易。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导致的结果是()A.联邦政府继续固守自由放任政策B.美国国内食品掺假现象更趋严重C.联邦政府加强地方立法权的管控D.联邦政府践行国家干预主义思潮15.2020年5月8日,联合国粮农组织西非地区代表处表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大约有2.39亿人面临粮食安全问题。随着疫情暴发,这个数字可能会急剧增加。据此可知()A.疫情加剧粮食安全问题B.中国大量增加粮食进口C.各国重视食品安全问题D.中东国家面临饥饿威胁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15分)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深刻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期粮食亩产水平(
9、千克)人均粮食占有量(千克)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春秋战国45.5(全国)307.42.394%秦汉58.5(全国)524.25.7294%魏晋南北朝61(北方)、107.5(南方)583.93.8590%隋唐62(北方)、164(南方)725.56.4290%摘编自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1)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春秋至隋唐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5分)(2)任意挑选两个历史时期,分析一下表中数据出现的原因。(10分)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内容为1493年后美洲与欧亚大陆的人口流动和物种交换情况。1493年后迁移到美洲的新物种人种
10、欧洲白种人、非洲黑种人、亚洲黄种人动植物禽畜马、牛、猪、羊、鸡等农作物小麦、燕麦、大麦、稞麦等水果橄榄、葡萄等疾病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病原体1493年后迁移到欧亚大陆的新物种植物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南瓜、可可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类别,对其迁移过程加以描述,并说明该类物种迁移的影响。(要求:明确列出所选类别,史实准确,表述清晰)18.(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主要种植于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
11、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常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一直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大豆被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大豆在美国干旱地区被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
12、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4分)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古代社会的粮食问题历来受到高度重视,粮食政策的制定往往成为政治斗争的焦点和社会危机的导火索。历代政府均把粮食安全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地位。汉代贾谊认为粮食储备是“天下之大命”。晁错提出“贵五谷而贱金玉”的见解,并大声疾呼:“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粮食专仓储备制度创于春秋战国之际,至隋代已具宏大规模,史称“资储遍于天下”。中国古代粮食流通从西周的官定粮价,到春
13、秋战国的“平粜”,再到西汉、北宋一度出现的政府全面干预,复到近世较为平稳的政府市场互补,经历了一个在曲折反复中逐渐彰显自由市场意识的过程。一些月令书中强调人的活动要与自然的规律相一致,以避免灾害发生,至今仍有科学含义。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材料二15世纪末,圈地运动在英国盛行,它为资本家提供了雇佣劳动力,并将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土豆被殖民者从美洲带到欧洲,17世纪时,土豆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18世纪初,英国人唐森仿效荷兰人的做法,用黏土和石灰混合成泥灰做肥料,施于沙地上,使之变成可耕地。这在英国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1842年,
14、英国和德国兴建了制造化肥的工厂。1861年,美国拥有的收割机已超过10万台。18601910年间,美国小麦产量增长近3倍,棉花产量增长约4倍,畜牧业也有了迅速发展,很快成为世界上小麦、棉花、肉类等的重要出口国。摘编自王荣声近代欧美主要国家农业资本主义发展初探(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粮食安全观的基本内容。(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欧美各国能基本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原因。(6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粮食安全对国家社会发展的普遍意义。(3分)答案与解析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D2.C3.B4.A5.B6.B7.C8.A9.C10.C11.B12.
15、A13.C14.D15.A1.D据材料可知,该遗址发现了稻作遗存以及多种哺乳动物、鸟禽类动物、鱼类的遗骸,说明当时居民生活状况是采集渔猎和稻作提供食物,故选D。2.C题干的意思是远古时期人民都以飞禽走兽为食,到了神农生活的时期,人口增加,飞禽走兽不足,于是神农根据自然时令和土地的情况,制作耒耜(农具),教人民农耕劳作。材料反映了人口增长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出现,故C项符合题意。3.B据材料可知,当玛雅人口的增长超过了农业所能保障的极限后,玛雅统治者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而是更虔诚地膜拜神灵。这种做法对解决人口和粮食问题没有任何帮助,反而浪费了有限的资源,加剧了粮食危机带来的破坏性,故选B项。玛雅统治
16、者膜拜神灵的目的是缓解人口增加带来的压力,而非消除国内的阶级矛盾,排除A项;祭祀和膜拜神灵无法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兴建更多的神庙会加重玛雅人的劳役负担,排除D项。4.A据所学可知,洪水会给苏美尔地区带来灾难,因此他们认为掌管洪水的神是恶毒的神;古埃及人会在尼罗河的洪水退去后利用肥沃的土壤进行农业活动而获得丰收,因此他们认为洪水之神是带来快乐和善良的神;同理,水对古印度人的生活贡献巨大,因此古代印度人认为水是万物的起源。综上所述,古人对于水的信念是受到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影响,故选A项。5.B据材料可知,由于研究角度不同,不同学者对夏小正的认识存在差异,故B项正确。学者争论
17、过大的史料并非没有价值,排除A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学者们对夏小正研究角度不同产生的认识差异,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6.B根据材料可知,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使他们实现了定居,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专门的非农业的工艺的发展,也就是说农业兴起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故选B项。农业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是文明产生的前提,而不是标志,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D项。7.C根据材料可知,唐律疏议中对违反食品安全规定的人处以重刑,说明政府重视依法监管食品的安全,C项正确。8.A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粮食总产量逐
18、渐增多,而粮食人均占有量到明清时期却明显减少,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较快,但传统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没有发生质变,无法解决日渐增多人口的口粮问题,故选A项。9.C据所学可知,15001700年欧洲人口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新航路开辟之后,美洲高产农作物传播到欧洲,使欧洲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因此养活了更多的人口,故选C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排除A项;生育观念转变是导致人口变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近代科学兴起于16世纪,主要涉及天文学和物理学,与农业生产技术联系不大,不是当时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10.C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早期,西班牙、英国在美洲建
19、立了大量殖民地,殖民者在巴拿马、南卡罗来纳、加勒比海地区种植水稻,正是出于殖民活动的需要,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西、英在美洲的竞争,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拉美地区,还涉及北美,排除B项;巴拿马、南卡罗来纳成为西班牙和英国这两个帝国的谷仓,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D项。11.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提高了明代粮食的产量,有利于人口的增长,但同时也改变了土地使用的方式,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因此高产作物的引进对社会的影响是双重的,故选B项。“解决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区域饮食结构的改变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材料信息概括不完整,排除D项。12.A
20、冷链物流使产品从运输到销售各个环节受到低温保护,有利于减少产品变质现象,从而减少损失,故A项正确。冷链物流强调的是使产品在各个环节都处于低温环境,并没有规定物流过程必须采用自动化方式,故B项错误;低温环境使产品保质期更长,有利于增加产品运输距离,故C项错误;相较于常规物流,冷链物流对信息依赖程度更高,对产品信息掌握越充分越有利于对产品的保护,故D项错误。13.C据题意可知,虽然合成农药的出现解决了部分农业问题,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这说明农药的出现既有利于农业生产,也有很大的负面作用,即经济发展中生态问题凸显,故选C项。使用农药对农业生产有利有弊,排除A项;科技进步的负面作用并非不可避免,
21、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使用合成农药带来的问题,其中不仅指食品安全问题,排除D项。14.D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多数西方国家的中央政府已针对食品掺假现象制定了法律法规,但美国的食品法却是由各州政府制定的,无法应用于跨州性食品贸易。据此可知美国食品法需要从州政府制定转变为由中央政府制定,这意味着中央政府将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故选D项。15.A据材料“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大约有2.39亿人面临粮食安全问题。随着疫情暴发,这个数字可能会急剧增加”可知疫情加剧粮食安全问题,A项正确。16.答案(1)趋势:粮食亩产量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
22、。(5分)(2)示例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各国改革承认土地私有的刺激;政府奖励耕织的政策引导;新兴封建生产关系确立;对农业生产者的激励;等。在以上因素共同推动下,耕地总数、粮食亩产量等均有大幅提高。(5分)隋唐:先进农业生产工具的应用(如曲辕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耕地面积增加;国家的统一为农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水利工程的兴修;经济繁荣,政府修建粮仓,改进粮食储备技术;等。(5分)(其他历史时期可从工具改良、良种推广、水利兴修、土地赋役政策、商品经济水平等角度分析)17.答案示例:人种的迁移。(2分)迁移过程: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欧洲人开始了对美洲的殖民扩张,大
23、量欧洲白种人迁入美洲;由于美洲原住民对欧洲白人带来的新型疾病缺乏抗体,造成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大量死亡;而对美洲本土的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欧洲人通过三角贸易将大量非洲黑种人带到美洲;明朝中后期,中国东南沿海私商贸易兴起,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亚洲黄种人通过西班牙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迁入美洲。(6分)影响:对美洲而言,丰富了美洲的人种结构,使美洲的族群混合程度大大提高;致使大量美洲原住民死亡,同时客观上又加速了美洲的社会发展进程;对欧洲而言,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对非洲而言,损失了大量精壮劳动力,使非洲的发展长期滞后于其他大洲。(6分)18.答案(1)特点:我国培育大豆的历史悠
24、久;种植范围从中原地区推广到南方地区;开发出各种豆制品;通过农书总结和推广生产经验;政府推动。(4分)作用:成为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成为重要的备荒物资,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4分)(2)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比较优良的农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4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可知,我国培育大豆的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已经开始种植;据材料一“大豆主要种植于黄河中游地区”“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可知,我国的大豆种植范围逐渐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地区;据材料一
25、“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可知,魏晋时期人们通过农书总结和推广生产经验;据材料一“各式各样的豆制品一直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可知,我国开发出了各种豆制品;据材料一“唐宋时期的文献中常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可知,政府起到了推动作用。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一“各式各样的豆制品一直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可知,成为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促进了人们饮食结构的优化;据材料一“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可知,大豆的种植和推广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大豆还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备荒物资。(2)据
26、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大豆被引入北美”“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和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进而促进了大豆在美国的种植;据材料二“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大豆在美国干旱地区被推广种植”可知,大豆是一种比较优良的农作物品种;据材料二“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可知,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19.答案(1)把粮食安全提升到治国安邦的地位;建立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实行政府干预和自由贸易相结合的政策。(5分)(2)原因: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新航路开辟后,欧美各国引进、改良农作物品种;工业革命开始后,农业迅速发展。(6分)(3)保障粮食安全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保障经济发展安全;重视粮食安全有利于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农民财产;保障粮食安全有利于推动粮食的进出口贸易;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农业发展新道路,加快农业发展。(3分)第 13 页 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