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详细版第一单元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程标准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一、人类文明的产生历程历程表现渔猎采集文明早期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主要依靠采集植物的根茎、果实以及狩猎为生,生产力低下,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发展畜牧业发展意义农业、畜牧业产生(前提)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的芋头;中国培育出水稻、粟(小米);中南美洲大豆、甘薯、玉米等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社会大
2、分工农业和手工业分工农业的发展,要求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交换和贸易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脑力劳动者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早期城市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现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剥削产生创造了条件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阶级和奴隶制)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奴隶制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制度国家形成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
3、、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文字产生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认识文明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文明标志城市、阶级、国家、文字二、早期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出现区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地区主要原因从地理分布上看早期文明基本位于中纬度北温带一带,多临近大河流域。这些地区气候温和,适合人类生存,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阳光充沛,适合农业的发展。总体特征独立发展,多元发展。独立性、多样性、统一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文明时间地理环境政治特点文明成就古代西亚
4、公元前3500左右;前18世纪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充足的水源;在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城市国家发展为君主专制制度;各类官员管理政务和军事;宣言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利益;汉谟拉比法典保护私产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最早的史诗);洪水和方舟传说;60进位制,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古代埃及公元前3500左右;前3100 年左右处于干旱地区,尼罗河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发展,尼罗河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初步实现统一;建立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设有官员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法老最高统治者,君权神授象形文字;神话和文学故事;太阳历;金字塔;建筑、
5、数学能计算圆周率;莎草纸古代印度公元前6 世纪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雨水丰沛,植被茂盛的恒河流域恒河流域一系列国家;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 ),说教提供理论和宗教基础,深远影响佛教;史诗摩诃(he)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创造19数字发明0,提出按位计值;天文、历法、医学等成就古希腊公元前2千纪,曾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公元前8前6 世纪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部分岛屿,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大国兴起。三洲交汇,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繁荣城邦政治;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寡头政治和民主政治;公民大会,奴隶制民主古希腊神话、悲剧、喜剧;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
6、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解读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希腊(海洋文明)西亚(农耕文明)政治方面古希腊地理环境多山少地,交通不便,有助于形成古代希腊小国寡民的城邦,城邦有利于形成公民政治,公民直接参与民主政治,不易形成专制。两河流域开放地理环境,外族入侵的威胁,王国更替频繁;地形平坦,农业发展的需要,形成君主专制制度。经济方面地理环境使古希腊农业不能自给,古代希腊商业、手工业和海外贸易的发达,使希腊的农业和工商业都具有面向市场的特点。两河流域充足水源,土地肥沃,成为世界上最早农业发生地,为了测量的需要,发明了60进位制。思想观念商品经济必须以平等作为交换原则,商业贸易的进行与发展要求
7、有自由环境和商业贸易者整体利益的政策。有助于平等观念形成和民主政治建立。地势平坦,易遭侵略,自然环境的不安全,人与人之间的不安全感增加,编制法典消除冲突。民族性格小国寡民的城邦一旦由于人口的增长而无法负荷时,希腊人就到海外去建立殖民地。优遇的航海条件为这些海外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勇于探索、开拓的民族精神。洪水经常泛滥,难以预测,形成洪水毁灭人类传说,人生观带有恐惧和悲观色彩 。认识世界上古时期,生产力相对落后,人类早期各个文明都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孕育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巨大。人类早期文明一般分布在大河流域,利用冲积平原的有利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希腊港湾众多对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及海外贸易有
8、很大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是造世界古代文明发展的根本原因。文明是平等的,要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拓展西亚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内容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婆罗门主要掌管宗教祭祀,充任不同层级的祭司。参与政治,享有很大政治权力。刹帝利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吠舍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商人。首陀罗地位最低,为前三个等级服务。“贱民”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特点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量刑不一,
9、带有明显的等级色彩,保留某些原始习惯法的印记,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原则等等级森严,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各种姓原则上禁止通婚,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广大公民直接参与;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公民意识。评价是世界古代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法典对人的行为作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依据;巩固了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国家统一;缓解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较完善的贸易细则,促进了经济发展;积极: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护统治,
10、维持社会安定。消极:职业世袭、内部联姻、排斥低等级种姓,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使下层劳动者备受压迫和歧视,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缺乏进取心,延缓了社会发展的进程。积极:激发公民创造力,有利于文化的发展繁荣,人文精神兴起。开西方民主政治先河,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消极: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是一种较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且容易导致集体暴政。抽签选举和轮流执政的参政方式很可能会导致权力的滥用或误用。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形成的因素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造成世界古代文明
11、多样性的根本原因。亚非文明古国以农业立国,而古代希腊以工商业见长;游牧民族以畜牧业见长。地理环境在世界上古时期,生产力相对落后,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巨大。人类早期文明一般分布在大河流域,利用冲积平原的有利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希腊港湾众多对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及海外贸易有很大的影响。周边环境西亚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的交汇处,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不利于文明的稳定,朝代更替频繁。中国、印度周边压力较小,外部压力较轻,文明相对稳定。宗教思想宗教思想是文明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也反过来影响了文明的多样性。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印度的婆罗门教、中国的儒家思想、罗马帝国的基督
12、教都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课程标准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一、古代文明的扩展(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扩展)文明类型农耕文明希腊(海洋)文明扩展因素条件农耕文明区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 、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使其具备了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农耕文明农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口,更多的土地;统治者需要更多的税收。(人地矛盾)古希腊人凭借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古希腊自然地理和工商业为主经济需求;巴尔干半岛南部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兴起。城邦小国寡民,资源少,人口过剩;政治斗
13、争的产物(失败的斗争集团在本城邦难立足外迁)扩展方向北非的古埃及文明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200年左右的时间,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起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亚述帝国不仅统一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历史上空前的大帝国。地域西亚、北非的大河流域及附近农耕区域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方式武力扩张移民方式(或殖民)影响伴随着战争带来灾难;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和交流,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赫梯
14、、埃及新王国、亚述帝国)给殖民地原有居民造成灾难;加强了联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希腊接触并吸收埃及、巴比伦文明;促进了古希腊工商业发展,壮大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和促进民主政治发展认识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古代文明的各自扩展使不同文明区连接起来,是奴隶制帝国兴起的重要条件。二、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兴起条件地理因素:依靠大河或海洋的有利条件,便利了对外贸易和扩张。经济因素:农耕经济发达,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增强了实力。政治因素: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统一;较为完备的官僚机构和军事实力。文化因素:具有发达的文化并向周边地区扩展、渗透。外交因素:利用自身优势和军事实力,殖民扩张;吸收
15、和借鉴不同地区文明。帝国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时间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1世纪12世纪征服扩张兴起于伊朗高原,征服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在灭亡波斯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征服意大利,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征服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地中海变成罗马的内海主要统治措施继承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政权核心和最高主宰,他的权力被认为来自神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集政治、军事等大权于一身公元前1世纪末,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形成君主政治,但保留元老院;奴隶制地方实行行省制(总督与军事长官相互监
16、督和制约);地方实行行省制;在帝国征服地区实行行省制;帝国内经贸联系加强。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注重法律的颁布和推进,法律制度更加完善;由波斯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统治推广希腊文化4世纪末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统治特点君主专制王权至上;君权神授;从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全面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波斯人统治管理继承波斯帝国制度;君权神授;君主专制;马其顿和希腊人统治;注重希腊文化君主制度,有集体统治色彩;注重采用法律规范统治,法律健全;后期注重用宗教统治共同本质上是奴隶制帝国;君主专制;地方行省制度;缺乏理性的治国思想;建立在军事征伐扩张之上;地跨亚欧非辽阔
17、;民族众多、成分复杂;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衰亡公元前4世纪末,被马其顿灭亡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为三个希腊化国家4世纪末帝国分裂,5世纪后期(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扩张影响战争扩张破坏稳定环境,带来深重灾难;客观上进一步扩展和联系了农耕文明区;促进古代东西方经济贸易往来,尤其是在东西方开辟丝绸之路(罗马帝国);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希腊与东方文明交流、交融)认识农耕文明相对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是比较占优势的;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奴隶制大帝国产生;三大帝国先后崛起,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逐渐连成一片 拓展波斯帝国的历史贡献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政治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
18、政治、军事、经济制度,并且为后来的帝国所承袭。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掠夺了大量财富,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亚洲文明,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同时将东方的君主专制政治和希腊的城邦体制结合;在承袭东方体制的同时,希腊自治城市把希腊民主传统和商品经济引入东方。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灾难,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经济帝国的形成,客观上为西亚、北非这一广大地区提供了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舞台。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中介。通过远征而形成的欧亚非三洲一体的希腊化世界,连通了各大文明间的交通,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伴随着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帝国内部不断相互交流和往来,促进了帝国
19、内部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繁荣。帝国和北欧、印度、中国等都有贸易往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发展文化波斯帝国承袭了古代文明,在文化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既为西亚、北非古代文明作了总结,又为后来的希腊罗马文明提供了借鉴。亚历山大东征使东西方文化在历史上实现第一次大规模的冲撞和交融。开启了希腊化时代。西方哲学与古代埃及、西亚丰富的数学、天文学知识相结合,使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东西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也相互影响。罗马的文化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作出了贡献。三、文明的交流总趋势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不断扩大方式武力扩张;和平交往(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人口迁徙、政府推动)
20、。交流史实领域内容技术传播西亚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西亚冶铁技术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使人类逐渐进入铁器时代艺术碰撞西亚神话曾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尤其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字母文字传播起源最初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推广向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祖先影响对世界文化的传递与保存、传播与交流有着重要意义流行原因腓尼基地处埃及和西亚文明的交汇点,商业比较发达,方便记录。字母文字具有书写便捷、易于记忆、有固定顺序与读音的优点
21、东西交流中国的丝绸在波斯帝国时期已到达地中海东岸;东汉的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开辟通往西亚的路线,密切与西亚联系2世纪,已经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与中国进行贸易特点:主要通过丝绸之路(和平交流);区域交流;海陆并用;间接交流到直接交流;认识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建立了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古代东西方都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都作出了贡献;古代东西方由于自然环境不同,文明发展也具有明显的差异;要彼此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互相学习,求同存异,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文明等总结:世界文明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及影响经贸往来是世界文明交
22、流交往的基本形式,虽然没有扩张和战争引发的交流引人注目,但是,和平的经贸往来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人类文明的交往形式。军事征服征服者的文明占据优势地位,往往能够大大加速文明的传播速度。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大大促进了希腊文明的传播,是东西方文明的一次大规模交流和交往。人口迁徙导致不同种族、文明的族群产生接触,从而形成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大大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世界古代史上,西亚地区的人口迁徙最为复杂,文明之间的交流也最为活跃。国家统一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相对稳定的环境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交流将更加便捷,罗马帝国时期,亚非欧文明的交流速度加快,奠定了罗马帝国
23、繁荣的基础。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第三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课程标准1.了解中古时期欧亚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2.认识这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一、西欧封建社会时间515世纪在世界历史上一般称为中古时期或者中世纪背景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民族大迁徙;基本特征政治封君封臣制度(王权衰弱,国家分裂割据)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封闭独立的自然经济)思想基督教会思想占统治地位,控制精神生活。二、封君封臣制度背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查理马特改革)内容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24、。由于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实际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特点等级森严,层层分封;土地为纽带;双向权利义务;层级间相对独立;契约意识影响国王或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形成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王权衰弱)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比较西欧封君封臣制度西周分封制相同点目的相同(维护统治);都有相应的权利义务;给予土地;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地方独立性大不同点封建社会奴隶社会以土地为纽带,靠效忠维系以血缘为纽带,靠宗法制维系侧重军事和经济关系侧重政治关系国王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只效忠直
25、接上级天子是最高统治者,都从属于天子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三、庄园与农奴制度(911世纪)经济阶层政治(权利或者义务)土地类型权利或者义务领主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领主自营地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自备工具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自由农法律上自由自由农份地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自耕自收;缴纳地租,服劳役。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农奴份地耕种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缴纳地租,自备工具服劳役。特点庄园拥有自己的法庭,维持社会秩序自给自足,封闭独立,自然经济性质庄园既是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也是基本的社会政治单位。评价(性质+特点
26、+本质+影响)庄园经济本质上属于农业为主的封建自然经济,是封君封臣制度形成的经济基础;很大程度上导致中古西欧的割据状态,阻碍王权的强化和民族国家统一比较西欧庄园经济东汉田庄经济共同点都是一种政治和经济结合的社会基层单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军事上都有私人武装;都有较强人身依附关系时间起源晚,9C形成流行,11C普及西汉末年形成,东汉盛行途径土地以封地为基础,加以兼并自主地农民的土地土地主要是靠兼并买卖而获得土地类型一段时间内,欧洲庄园主对其大权程度地产不具备完全的土地所有权具有完全的私有权(封建土地私有制)地租形态以劳役地租为主,实物地租为辅以实物地租为主,劳役地租为辅政治权力封建主对庄园的农
27、奴具有法权庄园主对依附农民行使以族权结果瓦解后,西欧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田庄消亡没有带来资本主义四、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表现经济教会是西欧最大封建主,拥有大量庄园和土地,并向教徒征收十一税。政治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教权高于王权,罗马教皇有权废立国王,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思想教会控制着人们精神生活,宗教戒律束缚人性的发展。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他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要接受教会的指导。垄断教育,禁绝“异端”思想。影响经济教会的沉重经济剥削,加重教徒的负担;教会的封建剥削阻碍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政治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教权与王权结合巩固封建统治
28、;长远阻碍世俗王权的强化与民族国家形成;思想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从长远来说阻碍了近代科技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人性的发展认识西欧封建社会属于二元社会,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和以基督教会为代表的教权相互依存,共同维护封建秩序,王权与教权既依存又斗争。五、中古西欧王权加强背景原因封建制初期,封君封臣制度造成王权衰弱。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国王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法理上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中古中后期,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工商业的繁荣;城市自治的推动;市民阶层壮大支持王权统一事业表现法国从11世纪开始,法国国王逐步扩大王室领地,15世纪晚期击败各地封建主,完成国家统一,
29、王权得到强化。(路易十四号称“太阳王”)英国自11世纪中后期逐步王权强大,国王在与贵族斗争中强化权力,到15世纪都铎王朝建立,逐渐形成强大的王权。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纪末,经过“收复失地运动”,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影响结束割据混乱状态,国家逐步走向统一;为西欧民族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削弱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一定程度影响和促进后来的宗教改革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在加强王权的斗争中,法国和英国出现等级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葡西王权加强,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六、城市自治兴起时间1011世纪条件随着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30、耕地面积增加;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主要城市巴黎、伦敦、马赛、威尼斯、佛罗伦萨等争取自治原因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作为谋生手段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居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争取方式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影响有利于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经济)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富有的商人们成为早期资产阶级),推动议会和民主进程的发展;有利于王权加强和国家统一;(政治)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促进理性、世俗的文化发展;促使大学兴起,人才的培养,自由、平等、民主、权利的意识逐步觉醒,
31、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人性解放、谋求人生幸福等自由观念得以张扬。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条件(思想)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重要作用(推动社会转型)城市自治与王权加强关系国王需要城市提供经济支持与军事支援,消除封建割据,削弱诸侯势力,推动国家统一;而市民需要国王授予特许状,获得城市自治,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市民发展工商业需要联合国王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实现国家统一;市民同时也得到一些政治权利。国王为了巩固与市民的联盟,提高市民政治上的权利,这就逐渐形成了西欧在政治上的重大变革。七、总结中古西欧社会的发展变化黑暗时代孕育光明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国家分裂割据教权高于王权,结合矛盾
32、斗争王权逐渐加强,民族国家形成;城市自治出现,议会制度兴起。经济封建庄园和农奴制度。封闭孤立,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城市工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资本主义萌芽思想基督教会在思想上占统治地位大学兴起,思想解放,打破教会对教育垄断比较西欧封建社会中国封建社会时间跨度约5世纪一-1500年公元前475年-1840年形成背景希腊罗马文明,日耳曼民族,基督教影响。小农经济,地大物博,法家思想。政治制度封君封臣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阶级矛盾领主与农奴地主与农民经济制度庄园制土地私有,小农经济为主城市发展自治传统,起步较晚无自治权,类型多,发展早思想文化基督教垄断文化儒家思想占主流八、拜占庭帝国建
33、立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帝国东部逐渐演变为拜占庭帝国。(3951453)特征经济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地理位置优越)政治长时间保持中央集权。6 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曾使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海。法律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与法学汇篡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巩固了统治,影响了世界灭亡原因帝国的征服消耗了资源;游牧民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使帝国陷入混乱;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军事占领。时间1453 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文明影响政治严密的社
34、会组织,完善的政治制度对阿拉伯帝国政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影响法律罗马法大全不仅是拿破仑法典的范本,也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制定法律的依据。经济商业繁荣促进了地中海乃至欧洲范围内的商业复兴,君士坦丁堡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文化对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保存大量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对东欧文化影响巨大,加速斯拉夫人各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东正教世界的形成,奠定近现代东欧文化区域的基本格局。俄罗斯建立9世纪发端于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一度成为东欧最强大的国家。13世纪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16世纪初建立起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154
35、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统治对内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对外继续扩张。17世纪末俄罗斯已经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第四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课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一、阿拉伯帝国建立背景阿拉伯半岛地处三洲五海之地,干旱少雨环境恶劣;多部落并存,长期混战;过程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逐步统一阿拉伯半岛7 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到8 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统治特点政治政教合一,集权专制,政治稳定。最高
36、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宗教等方面的事物(财政和税务部门最重要)经济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文化贡献阿拉伯人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各地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天方夜谭)特点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阿拉伯人处欧亚交界,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他们把古中国的造纸术、古印度的数字先后介绍到西方,促进西欧文化的发展;又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多元包容开放创新保存并传播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
37、保留的古希腊罗马文化译成拉丁文重回欧洲,为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传播到欧洲科技和自然科学。阿拉伯人把东方的技术,尤其是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有利于西方社会的转型;为西欧探索新航路提供了技术支持;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被欧洲借鉴吸收,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工商业发展;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广泛吸收东西方文化;统治者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历史积淀。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阿拉伯帝国政治和文化的继承者建立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攻击拜占庭帝国,征服小亚细亚、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1453 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
38、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到16 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统治特点政治苏丹专制,政教合一。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阿拉伯政治体制的延续者,伊斯兰教的传播者)经济经济繁荣,阻断商路。1516 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文化保存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兼收并蓄东西方
39、文化,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继承东罗马帝国及伊斯兰文化,东西文明得以交流和综合认识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对外征服扩张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这两大帝国对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发展做出了贡献。三、中古时期的印度多宗教共生国家建立统治特点笈多帝国4 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王直接控制恒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仍处于分裂。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德里苏丹国家11 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地区。13 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
40、,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以伊斯兰教为国教认识宗教繁多,民族矛盾,宗教争端等冲突不断四、中古时期的日本和朝鲜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中华文化圈)中古时期的日本秦汉之际中国移民带去冶铁和水稻技术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646年孝德天皇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日本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寺院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制经济: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形成。12世纪末幕府统治建立建立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
41、政治时期。幕府统治特点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衰落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中古时期的朝鲜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特点效仿唐朝制度,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地方划分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传播中国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朝鲜。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派20万大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派军队赴朝鲜
42、作战。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了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总结东西方文明的使者西亚多宗教并存的南亚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东亚政治完备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由于宗教冲突处于分裂状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经济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极其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文化繁荣多民族文化交流、多元化,对世界文明传承、交流、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与冲突中发展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影响、相互借鉴第五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课标了解中古时期非洲与美洲地区的社会状况,认
43、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一、古代非洲文明起源地区民族农业畜牧业生产工具文明扩展非洲西非班图人培育甜高粱、西瓜、棉花驯养牛,引进绵羊、山羊掌握冶铁技术11世纪,班图人将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区域国家时间国家形态主要特征东非阿克苏姆公元前后兴起,4世纪鼎盛地域广大的王国信仰基督教;从事农牧业;国际贸易兴旺;文化繁荣桑给巴尔蒙巴萨摩加迪沙等10-15世纪城市国家广泛使用奴隶;农业进步,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环印度洋贸易发展,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输入非洲。作为交换,当地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等。
44、伊斯兰教的传入。西非加纳马里桑海8-15世纪中央集权大帝国马里: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穿越撒哈拉沙漠商路和黄金交易;扩大贸易,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廷巴克图文化中心;桑海:16世纪极盛;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扩大对外贸易;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南非津巴布韦11世纪末建立,14-15世纪鼎盛地域广大的王国巨石建筑群非洲文明特点非洲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在撒哈拉沙漠深处,发现了大量的农牧业生产的岩画与雕刻,要早于北非的埃及及西亚地区至少2000年地理环境对非洲文明发展影响巨大。非洲的土壤容易风化流失,为保持肥力,不得不休耕;非洲东高西低及高原众多的地形,使河流难以形成大的冲积平原,这些均限制了非洲农业的发展;很多非洲国家便依靠丰富的黄金、象牙等资源进行商业贸易,从而使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具有明显的区域延续性和一定的扩散性。东非的古埃及文明到今埃塞俄比亚地区的阿克苏姆文明,再到今坦桑尼亚地区的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既体现了东非文明的延续性,也体现了东非文明逐渐从北向南的扩散性。西非的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既体现了西非文明的延续性,也体现了西非文明逐渐从西向东的扩散性具有封闭性和区域性,发展进程相对缓慢且不平衡。由于交通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