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2024学年高一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蔡义江论中的诗词曲赋认为“自唐传奇始文备众体,虽已成为我国小说体裁的一个特点,但毕竟多数情况都是在故事情节需要渲染铺张,或表示感
2、慨咏叹之处,加几首诗词或一段赞赋骈文以增效果。所谓“众体,实在也有限得很”。而红楼梦则不然,除小说的主体文字本身也兼收了众体之所长外,其他如诗词、曲歌谣谚、赞诔偈语、辞赋联额、灯谜酒令等等,应有尽有。以诗而论,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等,丰富多彩。这是真正的文备众体,是其他小说中所未曾见的。黑格尔说:“艺术最重要的一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红楼梦通过情景交融创造出诗词和画卷结合为一体的优美意境,将作品所表达的爱情和对生命的追求加以文学化、诗歌化。如第二十六回,黛玉被宝玉的小丫头们关在门外,正悲伤难过,恰巧柳枝花朵上的鸟儿啼鸣,听闻此声,不忍再听。“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3、”,这几句诗便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把人物的内心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作品后半部分,贾府开始走向末路,文中在此阶段对凄凉的环境氛围时常刻画。贾母带着一家老小赏月之时,“夜静月明,笛声悲怨”。这样的场景和氛围下,史湘云吟诗道“寒塘渡鹤影”,林黛玉紧接道:“冷月葬花魂。”此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诗情画意的凄凄凉凉的夜色,更是对故事情节下一步的发展进行了暗示,可谓一举两得。当然,文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让人觉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红楼梦中的诗词也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体现。从每个人不同的诗歌出发,就可以很明显地将不同人物之间的性格差异进行区别。比如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人一动一静,一个外向一个内省,一个积
4、极一个悲观,在她们不同的诗词中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这些悲情的诗句都是林黛玉所写的,体现着她内心柔弱的心理,渴望爱情,而绝不可能是薛宝钗所言。红楼梦中出现的诗词也都有着深刻内涵。第八回写道:“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这一块补天剩下的顽石,后来幻化为贾宝玉,去体验人世间的五味,然而最后的结局却是空空如也。这样的结局,体现出当时封建制度的衰败,鲜明地表达了曹雪芹从自身得到的感悟。“由一家及千万家”,曹雪芹通过以点带面,通过描写贾府的兴衰,折射出当时社会中千千万万个贾府。曹雪芹本身就体验过
5、“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的巨大变故,因而对其中内在规律了然于心。钟嵘诗品序曰:“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作者在书中也深切地感叹道:“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贾府最终彻底败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摘编自代明玉中的诗词探微)材料二:红楼梦中有一部分诗词属于休闲娱乐诗词,它们多出自府中女眷或是贾宝玉之口,虽然不及正统诗人,但是也包含着较为独特的魅力。饮酒宴会诗。在红楼梦中,对休闲娱乐活动的描写多为饮酒宴会。在这些聚会中,人物进行了大量的诗词创作。例如,第二十八回,冯紫英邀请多人来家中喝酒,在席间以“女儿”为主题展开了行酒令活动。冯紫
6、英创作的酒令为“女儿悲,儿夫染病在垂危。女儿愁,大风吹倒梳妆楼”;薛蟠创作的酒令为“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女儿愁,绣房窜出个大马猴”;贾宝玉创作的酒令为“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些酒令均体现出了所作之人的文化修养、品行以及身份定位。结社诗词。在大观园中,诗作繁荣的一项重要原因为创设了诗社。在诗社聚会中,创作了多首梅花诗、菊花诗、咏白海棠诗等。红楼梦中海棠诗社的创设初期就以“白海棠”为主题进行了诗词创作,例如,探春所作的诗词为“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湘云所作的诗词为“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等等。另外,在诗社活动中,还以螃蟹、柳絮等为主题展开了
7、诗词创作活动,这些与梅花诗、菊花诗相同,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习俗以及贵族阶级的休闲文化生活。在红楼梦中,休闲诗词大多源自唐宋诗词,并结合人物性格组成新的酒令或诗词作品。例如,在上文中提到的贾宝玉创作的酒令来源于王昌龄的闺怨,主要表达出了闺中少妇的悲伤与忧愁;探春在诗社首次活动中创作的咏白海棠来源于苏轼创作的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又韵,将梅花孤傲高洁的品质移用与白海棠,赋予了白海棠新意,显示出了人物的高洁情操。小说中多使用唐诗宋词进行再次创作,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点石成金”。在小说红楼梦中的休闲诗词,一部分用于提升饮酒宴会的欢乐氛围,一部分借助事物抒发人物情感。由于这些诗词的创作者多为古代封建贵族阶级的
8、公子小姐,因此主题有所限制,创作诗词也被视为一种高雅的休闲方式。(摘编自胡海燕中的休闲诗词梳理探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除赞诔偈语、辞赋联额等外,单就诗歌来说就有多种形式,文体形式丰富多彩。B黑格尔对艺术的看法,在红楼梦中得到有力证明,书中一些情境的成功塑造,使小说更具文学性。C红楼梦中补天顽石幻化成人形,在人世走一遭却最终落得空空如也,主要反映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D薛蟠在宴会上作的酒令,与其他人的酒令形成对比,表现了不同人物文化修养、品行等方面的特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备众体”是我国传统小说创作者追求
9、的重要目标,而红楼梦真正实现了“文备众体”这一特点。B“忽喇喇似大厦倾”有着深刻的内涵,暗示了贾府的悲惨结局,体现了当时封建制度的衰败。C红楼梦中休闲娱乐诗词具有独特的魅力,有些诗词能够体现封建贵族公子小姐高雅休闲的生活。D两则材料以红楼梦中诗词为论述对象,大量诗词的引用增强了说服力,提升了文章的艺术性。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二中论述的诗词范围的一项是(3分)( )A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林黛玉咏白海棠B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薛宝钗忆菊C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西江月批宝玉二首D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史湘云如梦令咏柳4请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概括诗词在红楼梦中具
10、有的作用。(4分)5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点石成金”的理解及其给我们在写作上带来的启示。(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高跷王子干子豪夕阳,落在了麻石街上,几根浅草,在交错的缝隙中露出了头。袅袅炊烟从古镇中升起,寂静的古镇显得有些冷清。“明天是故事会,娃儿还没看过吧,明儿带你去看看。”饭桌上,父亲对着娃儿说道。“不晓得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看了两个人头、几张花脸嘛。”母亲对“故事会”提不起什么兴趣,夹了块肉,就往娃儿碗里送。父亲听到母亲如此评价,便说道:“那就是你不懂了,这故事会是我们这儿的魂,需要全镇上下,齐心协力,一起完成,以惊、奇、险、彩为
11、主,各种历史人物结合着高难度的动作,敲锣打鼓,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不能丢了老祖宗留给咱的东西。”听到父亲如此说,母亲便只好摆摆手作罢。隔日,元宵。父亲带着王娃儿来到了正街上,王娃儿一眼就瞅见了空中“飘”着一个高高的人。王娃儿拉着父亲的手,着急地说:“爸爸,爸爸,你看,天上飘着一个人哩。”父亲一看,摸了摸王娃儿的头,笑呵呵地说:“那是高跷,你看那人,踩在俩杆子上,把自己撑了起来。那人是咱镇上的高跷王,踩了五米高,你看着,一会儿还有新法子哩。”王娃儿紧张地盯着那人,只见他手里突然变出一把扇,一边大摇大摆地走着一边呼呼扇风,那自豪的表情,好不得意,街上的人一片喝彩。那人听见喝彩声,举起手,将两根
12、手指叠成一个哨,放在嘴里便响了起来,街上的人更加兴奋了。他得意地从人群中跨过,稳稳地走远了。“娃儿,好看吧。这千年的东西都传承下来了,你长大以后不要忘记了自己的根在哪,不要丢了自己的魂。”回到家后,母亲已把晚饭做好,也没询问今天的情况,倒是王娃儿先开了口。“我想去学踩高跷。”母亲听到王娃儿这样说,一下蹦了起来。“什么?学高跷?那玩意儿有什么用,现在这个社会需要的是科学与知识。我不同意,我不同意。”母亲把碗一甩,狠狠地瞪了父亲一眼。“我想成为高跷王子,我也想被别人喝彩。”王娃儿委屈地看着母亲,母亲却不看他,只是瞪着父亲,好似一切源头都是父亲惹来的。“让他去学吧,这东西总要有人传下去。”父亲放下了
13、碗,开口对母亲说。母亲一听,不再说什么,扭头就回了房。第二天,父亲带着他去见了故事会的老师傅。“就是这娃儿想学高跷?”老师傅眯起了眼,摸着胡子问父亲。“对,我想学,我想成为高跷王子。”王娃儿抢着回答道。老师傅一听,把身子往后一仰,哈哈大笑起来:“娃儿娃儿,人儿不大,志向不小嘛。收收收,我看这娃儿,必然会干出番大事来。”每天,王娃儿除了上学,就是去学踩高跷。高跷王,是老师傅的徒弟,老师傅总是在院子里面看着他们,一大一小。高跷王踩着高高的杆子,而王娃儿,只敢远远地看着他,满眼羡慕。“王娃,快去,踩上去。”老师傅拿着棍子催王娃儿赶紧踩上高跷,王娃儿却站在原地不敢动。“师傅我不敢怕疼”王娃儿怯了,摔了
14、几次之后,倒也没了之前要当“高跷王子”的雄心。“不敢?不敢你怎么去当你的高跷王子?上去都不敢,你就只能待在地上,永远待在地上望着他!”老师傅有些生气,拿着棍子指了指高跷王说道。王娃儿听到这,忍着心中的恐惧,踩上高跷。他扶着墙壁望着老师傅,不敢动弹。“走,向前走。”老师傅板着脸,对王娃儿说道。高跷王望着王娃儿,想说什么却说不出口。王娃儿还是不敢动弹。“王娃,你明天不用来了。”老师傅叹了一口气,往屋子里走去。回家的路上,高跷王拉住了王娃儿,他们一起去了江边。“师傅不教你,以后我教你。我就是你的师傅。师傅教会了我,那就应该由我来教会你,以后等我成了老师傅,你也要教你的徒弟。上千年来,就是一代人传给一
15、代人,故事才能传下来。你不要忘记自己的梦想,你也一定可以成为高跷王子。”高跷王望着平静的湖面说。王娃儿看了看高跷王,夕阳照在他的身上,他也在闪闪发光。王娃儿感动了,也坚定了自己的信心。“好,我要成为你。”柳树长出了新芽,湖面的夕阳也恢复了最初的模样,温暖的春天,到来了。第二天,王娃儿还是回到了老师傅的院子里,老师傅没有理会他,高跷王带着他开始踩起了高跷。“一、二、三,来,慢慢向前走。”王娃儿抓着支撑杆,慢慢向前走了起来。老师傅在远处默默看着,“嘭”的一声,王娃儿又摔了。“没事,我再来。”王娃儿咬着牙,颤颤巍巍站了起来。老师傅转过身,眼眶里含着热泪,高跷王也激动地拉住王娃儿,扶着他站了起来。摔倒
16、,又站起;摔倒,再站起。春去秋来,不知不觉,王娃儿也长成大娃儿了,高跷王也要换人了。这些年,故事会因为各种原因停办又开办,开办又停办。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时候,省里来了通知,宣布故事会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会的春天来了,王娃儿的春天也来了。第一次非遗展出,是王娃儿踩的高跷。他知道,今天他就要成为真正的高跷王子了。故事会开始了,街上人山人海,各地来的记者、观众、领导,都要来目睹一下这位“高跷王子”。王娃儿想起了多年前第一次看到高跷王的模样,今天,他终于也站在了他的高度,他向前走着,吹响了自己的口哨这天,母亲来了。这些年来,母亲心底一直都放不下,直到这一刻,她看到了儿子,成为真正的高跷王
17、子,她落下了眼泪。这天,父亲来了。这些年来,父亲一直在支持王娃儿,他相信自己的儿子,也相信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这天,高跷王和老师傅都来了。这些年来,他们也曾迷茫过,他们也不知道这种文化还能传承多久,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守住古镇的魂。但是在今天,他们知道,未来,应该会有更多的“王娃儿”了。在人山人海的人群中,一个小男孩指着王娃儿,对父亲说:“爸爸,爸爸,你看,天上站着一个人。”“那是高跷,那个人是我们镇上的高跷王子”(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亲觉得故事会单调乏味,对它提不起兴趣,因而当王娃儿提出想要去学习踩高跷时,她反应强烈,极力反对。B因为老师傅拿着棍子
18、、板着脸训斥,所以王娃儿心中产生恐惧,踩上高跷不敢动弹,惹得老师傅对他无比失望。C听到人们的喝彩后,高跷王得意地吹起了口哨;多年后,王娃儿也吹起了口哨,表明他爱出风头。D小说中的“春天”意蕴丰富,既指自然界的季节,又指王娃儿能够出演非遗展出,还指故事会迎来发展的新机。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有多处对夕阳的描写,或用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用它衬托人物形象,或用它烘托人物心情,富有表现力。B小说插叙高跷王与王娃儿在江边聊天的情节,交代了王娃儿坚定练习信心的原因,丰富文章内容,使叙事更曲折生动。C老师傅看到王娃儿摔倒后又颤颤巍巍站起来,转过身,眼眶里含着
19、热泪,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出老师傅对王娃儿的疼爱。D小说的显著特点是善用对话的形式展开叙事,这既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又能更好地展示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8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指出明线和暗线。(4分)9文末五段,作者对小说进行了闭合式收尾,产生了独特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材料一: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
20、,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
21、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选自战国策秦策)材料二: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秦白起败赵军,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
22、中,拔之。楚献汉北及上庸地。(选自资治通鉴周纪)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故A拔B一国C而天下D不以为暴E利F尽G西海H诸侯不以为贪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诛”,文中指“责问、谴责”,与成语“口诛笔伐”“杀人诛心”的“诛”意思相同。B“然”,文中指“这样”,与促织“成然之”中的“然”意思相同。C“因”,“凭借、依靠”,与谏太宗十思疏“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两句中的“因”意思不同。D“与”,给予,与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思不同。
23、12下列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张仪分别论证了伐韩之利与伐蜀之弊。他认为,伐韩可以成就王业,伐蜀则会落得兴师劳众,无名无利。B司马错认为,蜀国是西部偏僻的国家,朝政像夏桀、商纣一样混乱,秦国联合齐国攻打蜀国,轻而易举。C文中司马错论述伐蜀理由,见解精辟,逻辑严谨,透过这些言论,勾勒出一个老成持重、审时度势、追求实效的谋臣形象。D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收服了蜀国,使秦国国力增强,后来又派司马错进攻楚国,迫使楚国献出汉北和上庸。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2)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14秦灭蜀是
24、秦统一道路上的重要一步,司马错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论述伐蜀的好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途中晴孟浩然已失巴陵雨,犹逢蜀坂泥。天开斜景遍,山出晚云低。馀湿犹沾草,残流尚入溪。今宵有明月,乡思远凄凄。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描写了傍晚雨后赶路时的所见所感,语言明白晓畅,所写之景如在眼前。B颔联描写雨收天开、树影横斜、山峦初现、晚云低垂的景象,气象宏大,视野开阔。C颈联描写芳草被雨水淋得湿漉漉的,急雨冲成的小水流淌入小溪,尽写初晴之景象。D诗歌虚实有致,有云开雨霁之实景,也有诗人
25、想象中明月当空的虚景,变化自如。16有人评此诗“苍幽合作,无一恒笔”,意思是人物的情感随景物的变换而变化。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_,_”。(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说明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的句子是“_,_”。(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连用四句十分精练的语言叙述了秦王朝在人民反抗下迅速灭亡的历史过程,其中“_,_”两句写秦宫室被焚毁的史实。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
2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又到梅雨季。“梅雨”的命名,不得不赞叹古人的联想之美。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贺铸在青玉案中也写下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寒暖空气相遇,雨水连日不绝,下个三两天是常态,下个十天半个月也 A ,又适逢梅子成熟,由此便有了“梅雨”之名。梅雨期间,天气往往阴晴不定,片刻之前还 B ,转眼就下起雨来,待你连跑带颠躲至檐下,雨又停了。而此刻也是江南最温婉的时节。找片寂静的古镇、觅座宁静的园子、寻条安静的巷子,撑一把伞,过一座桥,行一段路,阅一本书。书香气夹杂着泥土的气息和青草的芬芳,令人沉醉。梅雨时节,有
27、恼人之处,躺下,席子、被单潮兮兮的;坐着,椅子、沙发湿漉漉的。又因连着下雨,因梅而“霉”,再温婉的江南人也会心生抵触。但是,“梅雨”也有可爱之处,不仅因它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更在于它执着、恒久,滋润万物,有着 C 的精神和润物无声的品质。在雨水浸润下,土地丰泽富饶,百姓衣食无忧,江、河、湖也有了别样的景致。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下列句子中的“再”与文中加点的“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离上课就剩半个钟头了,再不走可就要迟到了。B路上的风景再美,也抵挡不住游子回家的脚步。C他再怎么道歉,也弥补不了对我的伤害。D我们把这个节目看完再走也不迟。20“半湿半晴梅
28、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处 B处 C处 D处(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在宇宙深处,存在着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天体,它的引力极其强大,甚至连光都无法逃脱,这就是黑洞。黑洞的形成源于恒星的演化。当一颗恒星燃尽了核燃料时,它会发生剧烈的引力坍缩。这个过程的结果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发生超新星爆炸, 。黑洞有一个特定的边界,穿过这个边界的物体将无法逃脱黑洞的引力。黑洞内部的一个密度无限大且物理规律暂时得不到合理解释的被称为奇点的点使得人们对黑洞充满了猜测和疑惑。信息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即物质的
29、信息不会被创造或销毁。然而当物质进入黑洞后,我们似乎失去了关于它的所有信息,这引发了科学家们之间的争议-黑洞是否 。1974年,霍金提出了一个有关黑洞辐射的理论,即霍金辐射。这个理论指出,黑洞并非完全黑暗,而是会发射一些微弱的辐射,这意味着黑洞会逐渐失去质量,并最终蒸发殆尽。霍金辐射为信息守恒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但科学家们仍在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写成五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当下,
30、“阅读量”“点击量”已成为信息时代的风向标,人们习惯“转发”“点赞”,长此以往,渐渐地丧失了理性的思考,失去自我的价值。只有当人们用理性来思考的时候,才能体现“我”存在的真正意义。你对此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2024学年高一期末联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1C【解析】“主要反映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错,原文是“这样的结局,体现出当时封建制度的衰败,鲜明地表达了曹雪芹从自身得到的感悟”,并非虚无主义思想。2A【解析】“文备众体是我国传统小说创作者追求的重要目标”错,原文是“自唐传奇
31、始文备众体,虽已成为我国小说体裁的一个特点”,可见“文备众体”是我国传统小说的“一个特点”,而非“追求的重要目标”。3C【解析】材料二中的诗词范围是休闲娱乐诗词,比如“饮酒宴会诗”“结社诗词”。C既不是“饮酒宴会诗”,也不是“结社诗词”等。4诗词渲染气氛、烘托环境氛围,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使小说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格。诗词有利于表现小说中不同人物的个性,凸显人物形象。诗词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反映。通过诗词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为情节发展做铺垫照应。(评分参考:每点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5理解:“点石成金”指文学创作者在前人创作的诗词基础之上,通过新的语言
32、形式达到一种全新的艺术效果的二次创作活动。启示:我们在写作中借用古人诗词名句时,不应照抄照搬,应该结合情境、创作目的的需要,灵活应用,这样才能达到更佳的艺术效果。(评分参考:理解和启示各3分,言之成理即可)6D【解析】A项,“母亲觉得故事会单调乏味,对它提不起兴趣”原因不当,原文中母亲说的是“那玩意儿有什么用,现在这个社会需要的是科学与知识”。B项,“因为踩上高跷不敢动弹”以偏概全,王娃儿踩上高跷不敢动弹不是因为老师傅严厉,而是因为他害怕摔倒。C项中“表明他爱出风头”错误,应该是他满怀梦想成真的喜悦与自豪。7B【解析】“插叙”错误。高跷王与王娃儿在河边聊天的情节承接上文王娃儿退缩和下文王娃儿继
33、续学习高跷的情节,是顺叙。8明线是王娃儿从想成为高跷王子到刻苦努力实现梦想的经历;暗线是众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守护和传承。(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9对文中前面涉及的四位人物的情感进行了明确和收束;父子对话的情节与前文王娃儿父子对话相似,遥相呼应;带给读者圆满的阅读体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故事更完整,升华了小说主旨。(评分参考:1分,2分,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10CEH【解析】句意:因此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不认为我们贪婪。“故拔一国”和“而天下不以为暴”是转折关系,中间应该停顿,所以C处断开。“利尽西海”和“诸侯不以为贪”也是转折关
34、系,所以H处断开。“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和“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对称结构,所以E处断开。11B【解析】后一个“然”意思是“认为正确”。二者意思不同。12B【解析】“秦国联合齐国”错,原文是“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并没有提到联合齐国。13(1)我们据有传国之宝,再依照地图户籍,挟制周天子假借他的名义号令诸侯,天下没有谁敢不听。(评分参考:“按”,依照;“挟”,挟制;“莫”,没有。关键词各1分,句意1分)(2)蜀国归属秦国以后,秦国因此更加强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诸侯国。(评分参考:“既”,已经,之后;“属”,归属,隶属;“轻”,轻视,看不起。关键词各1分,句意1分)14伐蜀可以
35、为秦国开疆扩土,富民强国;伐蜀可以获得除暴、平乱的好名声。(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了一场争论。司马错打算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你们说说各自的见解,让我听听。”张仪回答说:“先与魏、楚两国表示亲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轘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道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秦国的军队攻击新城和宜阳,来兵临二周的近郊,谴责周天子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室自己知道已经不能拯救自身,一定会交出九鼎和宝器。我们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用他的名
36、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人敢于不听从的,这就能建立帝王大业了。如今蜀国是西边偏僻(落后)的国家、戎狄的首领,(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足以用来成就威名;得到那里的土地,不足够来获得利益。我听说争名的要在朝廷上争,争利的要在市场上争。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大王不去争夺这些地方,反而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帝王之业远了。”司马错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想使国家富庶,一定要扩大它的领地;想使军队强大,一定让它的百姓富足;想建立帝王之业,一定要广布它的恩德。这三个条件具备了,那么,王业就会随之实现了。现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贫困,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
37、办的事做起。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西北少数民族的领袖,而且有像桀、纣一样的祸乱。用秦国的军队攻打它,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夺取它的土地,能够用来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它的财富,能够用来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蜀国就要归服了。因此,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不认为我们贪婪。这样的话,我们一次用兵,就能名望和利益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劫持周天子必然招致坏名声,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道义的名声。去进攻天下人都不希望进攻的地方,这是很危险的!请允许我讲明这个缘故:周王室,现在还是天下的宗室;齐国、韩国,是周国的友好
38、邻邦。如果周天子自已知道要失去九鼎,韩王自己知道要丧失三川,那么,两国一定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来依靠齐国和赵国,并且向楚、魏两国求援,来解除危难。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不能阻止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那样万无一失。”秦惠王说:“很对。我采纳你的意见。”材料二:巴国、蜀国相互攻打,都来向秦国告急。秦惠王打算讨伐蜀国,但是觉得道路狭窄,难以到达。韩国又来侵扰,秦惠王犹豫不决。司马错请求攻打蜀国。秦国发动军队攻打蜀国。十月夺取了那里的土地,降低蜀王的身份,更改蜀国的国号为侯,派遣陈庄去辅佐蜀侯。蜀国归附秦国以后,秦国因此更加强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诸侯国秦国的大将白起
39、打败了赵国的军队,杀死二万人,夺取代地光狼城。秦国又派司马错调动陇西军队,利用蜀地进攻楚国的黔中郡,攻占了那里。楚国被迫献出汉水以北及上庸等地。15B【解析】“树影横斜”错误,“斜景”为傍晚的阳光。16首联既有躲过雨期的庆幸,也有“犹逢蜀坂泥”道途坎坷的低落;(也有又遇到泥泞道路的低落);颔联诗人因见雨收天晴,云霞满天,山峦初现之景而喜悦;颈联在清新明丽之中,“馀”“残”似有萧瑟落寞之感;尾联联想今宵明月当空,不禁又生出思乡凄凉之叹。(评分参考:各2分,各1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17(1)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2)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3)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评分参考:每空1分,有错字
40、、漏字、多字均不得分)18示例:A不足为奇B晴空万里C坚持不懈(评分参考:每空1分,共3分,不是成语不给分)19B【解析】B项中的“再”与文中加点的“再”都表示“更加”A表示如果继续下去就会怎样。C表示即使继续下去也不会怎样。D表示一个动作发生在另一个动作之后。20A【解析】诗句“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说的是梅雨时节,雨时下时停,阴晴不定,天气也是忽冷忽暖,正是麦收的季节。再分析文中标序号的四个位置处的语句可知,对应诗句“半湿半晴”“乍寒乍暖”的内容“阴晴不定”“最温婉”在文段前半部分,故最有可能放在处或处。后“而此刻”的“此刻”指的是前面的“雨停了”的时刻,处的前文和后文在语意上联
41、系紧密,如果中间插入诗句,会对语意形成断隔,因此诗句最宜放在处。21示例:另一种是形成黑洞违反了信息守恒定律(或“遵循了信息守恒定律”)进一步探讨其真实性(评分参考:每处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22黑洞内部存在一个点,它被称为奇点,其密度无限大,其物理规律暂时得不到合理解释,这使得人们对黑洞充满了猜测和疑惑。(评分参考:每个短句1分,共5分)23【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这段材料首先提到了“阅读量”和“点击量”作为信息时代的风向标,这反映了现代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信息获取和传播的依赖。随后,材料指出人们习惯于“转发”和“点赞”的行为,这暗示了人们在追求快速的信息交互和社交认
42、可的过程中,可能忽视了深入的思考和独立的判断。由此引出对人们习惯“转发”“点赞”行为的思考:当今网络信息鱼目混杂,真假难辨,如果面对眼前的信息,人们不加以思考分析,而只是“转发”“点赞”,不光可能被误导,更可能渐渐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只有当人们用理性来思考时,才能体现“我”存在的真正意义,这强调了理性思考对于个体价值和意义的重要性。由此呼吁人们理性对待网络信息,要学会理性思考。写作时学生可以由材料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简要分析人们习惯“转发”和“点赞”的原因。之后进一步阐述理性思考的重要性:通过举例或论述,说明理性思考在信息时代中的必要性,以及缺乏理性思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探讨自我价值在信息时代中的体现方式,以及如何通过独立思考和深度思考来实现和提升自我价值。最后总结全文观点,强调理性思考和追求自我价值在信息时代中的重要性,并呼吁读者在面对信息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参考立意:1理性思考不可少2在思考中体现自我价值3平衡信息获取与深度思考(学生根据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立意、写作,只要在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符合相关要求,即可酌情给分。答案中的立意仅供参考)【评分参考】满分60分,以44分为基准分,分五类划分作文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