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江西省新干县第二中学等四校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 12月联考试题 本试题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卷 阅读 题 (共 70 分 )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 3 题。( 9 分,每小题 3 分) 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它的产生,承沿了“诗六义”之一“赋”的表现手法,是诗经基础上的发展。赋之名称由诗经而来,它与诗经有着密切关系。赋与楚辞也有承继关系,只要细读楚辞作品即可发现:楚辞中出现了铺陈现象,有些篇章显然已具备较 多赋的成分。但是 ,楚辞毕竟又不同于赋。楚辞内容长于“言幽
2、怨之情”,抒情成分浓;而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抒情成分淡,咏物说理多。宋玉的风赋钓赋,内容为咏物,以不带抒情成分的客观者口吻描述,符合“直书其事”、“体物写志”特征。严格说,楚辞也应是赋的近源。 赋在战国后期形成,秦时只产生了一些杂赋。到汉朝,突发勃兴,涌现出大量的赋家及其赋作品。汉帝国的强盛,使帝王贵族奢侈淫逸之风滋长,伴之而成的,便是歌功颂德文学的畸形发展;汉代献赋制度的产生,促使文人竞相撰著赋作。但它们过于追求词藻、堆砌铺陈、多奇字僻字,又因长于铺陈 ,自不免失之繁琐、累赘、堆砌。而文学成就较高的如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也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它们对研究汉代社会的政治、历史、文化、风
3、俗、地理、艺术等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赋发展到魏晋,出现新趋势:篇幅减小,题材扩大,抒情成分增多。这种趋势,虽汉时已萌发,并出现了一些抒情小赋,但整个文坛尚未形成风气,且数量不多,故而主宰汉文坛的仍是大赋;而到魏晋时,由于赋在风格特征上逐步趋向于诗歌化,因而在赋史上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建安以后文人作赋,大多旨在抒情,而不注重献赋媚上,这使赋成了抒情工具。这一时期的赋 ,多半产生于宴席、聚会场合,文人常常即席命题作赋,因而客观上限制了篇幅。赋的题材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登临、凭吊、悼亡、伤别、游仙、招隐等内容均出现在了作品中,它们不限于咏物,抒情、叙事、咏物并现,且抒情味增浓,文字趋向清丽,逐步摆
4、脱了汉大赋大段铺陈、堆砌辞藻的陋弊,作品中反映现实、表现人生、追求理想、描画田园山水的内容占了主要地位。如曹植洛神赋、王粲登楼赋、陶渊明感士不遇赋等,它们感情真挚,清雅动人,展现了魏晋小赋的清新风貌。这主要是由于赋的作家继承恢复了楚辞的抒情传统,积极接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吸 取了建安诗歌的比兴手法,使赋这一文学形式充分发挥了它的特 长,减弱或避免了它本身的弊病,体现出了以文寓情、借文寄情的文学特性,从而提高了文学鉴赏性与审美性。 南北朝时期,赋走上了骈丽阶段,追求形式技巧,讲究韵律音节。这一阶段,赋的内容单薄,文学价值削弱。艺术形式的追求大大强于思想内容,文辞的骈偶化,成了一种时尚,与文坛上崇尚
5、骈丽的风气紧相呼应。 赋从开始产生、发展,到南北朝,走过了包括从大赋到小赋到骈赋的历程,对一种文学形式来说,它已走向衰落。唐宋以后,形式上还存在的律赋,已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了。而文赋,从文 学价值看,不少作品在文学史上很有地位与影响,如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但仔细辨之,它们已基本上接近散文,丧失了作为赋文体的基本特征,只是标以“赋”题而已,其价值与声誉似乎不能全记在赋的账上了。 (节选自徐志啸赋文体的概念及其产生与发展,有删改) 1下列关于“赋”这一文体的表述, 不 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赋是在“诗六义”之一“赋”的表现手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且赋之名称就是从诗经中
6、来的,可以说诗经是赋的源 头之一。 B在汉帝王贵族奢侈淫逸之风滋长和歌功颂德文学的畸形发展的背景下,又正好产生了献赋制度,文人竞相撰赋,因此汉涌现出大量的赋家及其赋作。 C魏晋时期,出现了赋史上一个新趋势,那就是产生、发展并盛行了篇幅减小、题材扩大、抒情成分增多且风格特征趋向于诗歌化的抒情小赋。 D南北朝时期,赋发展到了内容单薄、追求形式技巧、讲究韵律音节的骈赋样式,它呈现- 2 - 出艺术形式的追求大大强于思想内容以及文辞的骈偶化的特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 A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 ,体物写志”,内容上直书其事,抒情成分淡,咏物说理多。宋玉的风赋
7、钓赋是以不带抒情成分的客观者口吻来描述事物的。 B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文学成就较高,也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对研究汉代社会的政治、历史、文化、风俗、地理、艺术具有一定意义。 C建安之后赋的题材有了拓展,抒情叙事咏物相互结合,有的感情真挚,如曹植洛神赋、王粲登楼赋、陶渊明的感士不遇赋展现了魏晋小赋的清新风貌。 D唐宋以后的文赋,如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要归功 于其作为散文文体而不是作为赋文体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 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楚辞中有些篇章出现的铺陈现象,已具备较多赋的成分,因而赋与楚辞应有承继关系,楚辞也应
8、是赋的近源。战国后期赋形成了,秦时只产生了一些杂赋。 B建安以后的文人作赋,大多重在抒情,使赋成为文人的抒情工具,并且赋的篇幅大受限制而成短篇,这些是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紧密关联的。 C魏晋时期的赋吸收和继承了楚辞、乐府民歌和建安诗歌的优秀传统,减弱或避免了它本身的弊病,体现了借文寄情的文学特性,提高了鉴 赏性与审美性。 D赋到了南北朝时期,已走过了从大赋到小赋到骈赋的历程,作为一 种文学形式来说, 已走向衰落。唐宋以后,形式上还存在的律赋,就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了。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白米粥 江泽涵 太阳刚露了脸,风中还夹着霜露的清冷。“大阿弟,咱快些走哦。
9、”安乙一边催,一边提围巾往脸庞遮。 “哟,这谁哩?”路人这样问。我说一个亲戚,到山上逛风景去。 安乙八年前走的, 对这里已模糊了,而他们也早将她的声影淡忘了。她是昨天夜里回的,娘家人走的走搬的搬,就到了我家,她称我奶奶作表叔婆。 “小叔婆,他们搬哪儿了,您就带我去?”安乙苦苦求着。奶奶一心软就答应了,只交代我千万盯紧了。 沿溪而上,见到两株近二丈高的大梧桐,从中间穿过,一路向北。 我听得安乙的呼吸越来越不顺了。没一会儿,就到了一座蓝色瓷砖的大院子前,是两幢气派的三层楼,在乡下也算富了。安乙可能做梦都没想到。 大门是敞着的,因为姐夫每日差不多就在这时出门的。姐夫?就是安乙的丈夫,以前的丈夫。 安
10、乙至今风姿绰约,何况当时 ?她怀有大志向,嫁给姐夫都快屈死了。姐夫呀,钱、文化、相貌,一样都没有,只山坳里两间瓦房和二亩薄田,仅靠种菜? “这么香啊?”安乙叫出了声,就是说不上来。 香气一缕接一缕的,越来越浓郁,“呀,是白米粥。”我没有说出口。 安乙一把将我拉到了另一堵墙后面。一个女人走了出来,“哗啦” 扇子撑开了,扇子舞,一进一退,一颦一笑。女人叫阿萍,与安乙与我都有些亲,也是我姐辈的。正因此,我至今还称这家男主人作姐夫。 安乙当年想尽法子,劝姐夫卖房卖田,到城里去。姐夫不是不上进,他权衡过,除了种菜,再无一技,这法混不得, 否则,连个退路都没了,他相信种菜也能种出名堂来的。 安乙心一横,抛
11、下刚满周岁的儿子,一个人走了。姐夫起先疯了似的,进城找了一个月,也没一点音信。半年后吧,安乙回来了,还带了个男人,是来和姐夫办离婚手续的。 - 3 - 姐夫想明白了,该放手时就放手。又过了大半年,姐夫和阿萍好上了,奶奶做媒,把事办了,日子又过起来了。 姐夫种菜真就种出了名堂,菜是顶好的,销量也顶大,三年就在这儿造了新房。后来学会了机械化种植,就承包了二十亩地,如今在城里也置了一套房子。 阿萍生了一个儿子,也视安乙的儿子如己出,当然瞒着生母的事。她一面养孩 子,一面操持家务,有时还带着孩子去田里帮忙,真个没日没夜的忙,颈椎脊椎就是在那时落下病根的。 阿萍去年生日,姐夫当着族人的面发誓:“你陪我挨
12、过了最难挨的日子,我永远不会背弃!”羞得阿萍遮脸不及,这该是姐夫说过的最浪漫的话了吧。 这些都听奶奶说的。昨晚我也听到一些。 安乙进城后,那日子也难,跟过两个男人,攒了点小钱就自己做,四年前嫁了一个款儿,过上了梦想中的生活。近两年,男人生意越做越好,在外面也有了女人,不过对安乙没影响,照样过着自己的日子,就是心里有些莫名的空荡。 “快停?来润润胃?”姐夫的声音飘了出 来。 “白?米粥?”安乙的身子颤了一下。 姐夫做菜不行,熬粥的功力老道。我尝过几回,稠稀恰到好处,米粒晶莹剔透,泛着一层白珍珠一样的光,一勺猪油,少许葱花,香美得哟? 安乙的喉咙似在发哽,再看,眼里已噙了泪花。听奶奶说,姐夫当年也
13、每早为安乙熬粥的。有一日,安乙就手一扬,掀翻了碗:“我喝够了,有种就给我做燕窝粥!” 阿萍收起扇子,在石凳落座,一勺一勺吃起来。姐夫自己不吃,也不怎么说话,就坐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 “妈妈?妈妈?”大儿子领着小儿子跑出来。 “来来?”阿萍舀了满满一勺。 大儿子张大了嘴, 小儿子也张大了嘴,还抢到哥哥前头来。 阿萍手一收:“哥哥先来。” 小儿子有些委屈,还是乖乖收起嘴,在旁等着,笑眯眯看着哥哥 吃下,“轮到我啦!”大儿子也笑眯眯看着第二勺送进了弟弟的嘴里。 四个人都在笑,笑声不大,却像水一样,在院子里千回百转。 “我的儿子啊?”安乙两次想冲进去,都被我死死拉住了。她的嘴唇嗫嚅着,终是没说出话,身子一斜,若不是我及时扶住,就倒地上了。 笑声还没了,安乙支直了身子,“走吧?”她的泪水忍不住地肆虐。 安乙的生活不愁一切,但我能明白,她很渴望每天能拥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