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教学设计)(第九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与培训活动).doc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文档编号:914925 上传时间:2020-12-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教学设计)(第九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与培训活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教学设计)(第九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与培训活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教学设计)(第九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与培训活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教学设计)(第九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与培训活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北师大版-选修 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教 学 设 计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曾 XX 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曾 XX 一、教学内容解析:一、教学内容解析: 1. 教学内容: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它主要研究命题 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若p,则q”为真命题,记作pq.称p是q的充 分条件,称q是p的必要条件.所以“pq”与“p是q的充分条件” 、 “q是p的必 要条件”之间是同一逻辑关系的三种不同描述形式,前者是符号表示,后两者是文字 表示.通过对命题真假的判断,研究命题中p与q

2、之间的关系,所以判断充分条件与必 要条件的关键是分清条件与结论,再判断命题的真假. 另外,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和 集合知识的联系在丰富知识外延拓展的同时,从“形”上(韦恩图表示集合关系)帮 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内涵. 2. 知识地位: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高中北师大版数学选修 2-1 第一章简单逻辑用 语第二节的内容. 逻辑是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而“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数学 中常用的逻辑用语, 逻辑用语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掌握了充分、 必要条件的 知识,并灵活运用它们进行推理判断, 才可以说是建立起了保证数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完 整的逻辑结构.为了提高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质

3、量,在“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这节内容 前, 教材安排了“命题”这一节内容作为必要的知识铺垫. 并把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安排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学习充要条件. 在选修中学习逻辑用语,可以结合逻辑用语的使用,对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必修部 分的数学知识加以巩固和提升,同时能够体现出逻辑用语的工具价值,也可以更好地 应用于今后的学习当中,这使得逻辑用语的教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 思想方法: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知识学习过程中,蕴含着观察、推理、归纳、总结等方法, 在知识的形成与运用中,还体现了数学思维的合理性与严密性,以及数形结合、分类 讨论的数学思想,这些都是数学的精髓. 4. 教学重点: 充分条

4、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的形成及判定方法. 5. 教学难点: 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 二、二、教学目标设置:教学目标设置: 1.通过江西鄱阳湖候鸟视频介绍地方文化,教育学生加强生态、环保意识,并由 生活问题抽象到数学问题,从而感悟逻辑关系,引入新课. 2.通过“数” 、 “形”两个例子的设计,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观察、发现、归纳、 概括出充分条件的概念,培养学生数学抽象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3.通过电路图中开关闭合与灯泡亮的设计,让学生经历“直观感受” 、 “数学抽 象” 、 “逻辑关系” 、 “深化理解”四个过程,突破必要条件概念的难点,培养学生的直 观想象、数学抽象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4. 通

5、过探究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与集合间的联系,让学生建立概念间的多元联 系,从“形”上帮助其进一步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内涵,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的 能力. 5.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充 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认识,体验获取知识的感受.师生互动及时评价培养了学生敢于 质疑,善于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规范表达的学习习惯. 三、学生学情分析:三、学生学情分析: 1教学有利因素: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命题、真假命题,高中教材在本节课教学之前安排了 命题、命题的形式(若p则q)和四种命题的学习,以及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大量逻 辑经验的积累都为本节课“充分条件与

6、必要条件”概念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江西师大附中高二(12)班学生基础较好,数学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具 备一定的观察、辨析、抽象概括和归纳类比等学习能力. 2. 教学不利因素: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密不可分的、相对的两个概念,由于概念较抽象, 与 学生的原有思维习惯又有差异, 导致学生不易理解, 容易停留在形式上. 特别是对 “必 要条件”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 此外,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一个开放性的知识交汇 点, 往往涉及其它数学知识或者其它学科知识, 对学生其它知识的掌握也有一定要求. 3. 难点突破策略: 从“数” 、 “形”的两个例子自主探究,感悟到改变命题的条件(有的是增

7、加条件, 有的是替换条件) ,足以使结论成立.让学生充分理解充分条件的概念,同时学会文字 语言、符号语言的表达.通过电路图中开关闭合与灯泡亮的直观感知,体会到条件的 不可缺少,从而感悟逻辑关系,进而加深对命题的新的表述方式的理解,突破必要条 件的难点. 循序渐进,再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集合间的联系上,结合集合的韦恩 图表示,直观、形象的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 四、四、教学策略分析:教学策略分析: 鉴于以上分析,为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设计融合 人教 A 版的教材理念,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 主要贯彻与执行 以下思路: 1. 体现“教师为主导,

8、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更多的是站在一个引路人的角度,告诉学生该向哪里走,怎 么走,让他们自己去走,让学生更多的亲身体验数学的发现之美.通过独立思考、主动 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切实学好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2. 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审视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 题. 例如:在概念教学中,从 “数”与“形”两个角度入手,通过实例让学生亲身感 知充分条件概念的发生与形成过程。为了更好的理解必要条件的概念,电路图模型的 设计突破了必要条件概念这一难点. 此外,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学生从表达形式(符号 表示与文字表示) 、通俗语言的描述(

9、有它就行和缺它不行) 、不同概念间的联系(充 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和集合间的联系)来辅助概念教学. 3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创设丰富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自经历将生 活原形抽象为数学模型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这种生活形 成的数学,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学 生就会学得主动、积极,善于发现、探索和创新 4. 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解决问题是学生难以掌握的. 所以, 先引导学生解决简单问题 (例题 1, 例 2) , 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尝试加以运用 (例 3)

10、 ,这样可以弄清学生“会了什么” 、 “还有什么不会” 。最后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数 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理解认识, 体验获取知识的感受. 五五、教学、教学过程过程: 1. 1. 课题课题引入:引入: 通过江西鄱阳湖候鸟视频,定格鸟在空中飞翔,提出“鸟能飞”与“有翅膀”之 间是怎么样的逻辑关系,从而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感受生活中逻辑关系,从实际问题抽象到数学问题,同时介绍江西 “三色”文化(红色文化、古色文化、绿色文化)之一,并且教育学生加强生态环境 保护意识,体现自然生态之美. 2. 2. 温故知新温故知新、情境导入、情境导入: 回顾命题的定义、

11、 “若 p,则 q”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其真假性的关系. 预设问题 A=正方形 B=矩形 C=平形四边形 (1) 集合间的关系? (2) 能否构造“若 p,则 q”形式的命题?命题的真假性?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主回顾前面所学的内容,强调互为逆否命题的两个命题同 真同假,通过预设问题自主构建命题的四种形式,为充分条件的学习铺垫过渡. 3 3. . 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概念生成、概念生成(一)(一) : 通过预设两个假命题的例子,由学生自主探究不是真命题的原因,如何通过改变 命题的条件,使之成为一个真命题?体现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从而 抽象到一般性的问题,进而生成充分条件的概念: “若p

12、,则q”为真命题,我们就说,由p可推出q,记作pq.称p是q的充 分条件. “若p,则q”为假命题,我们就说,由p不可以推出q,记作pq.称p不是q 的充分条件. 【设计意图】从数、形的两个例子自主探究,感悟到改变命题的条件(有的是增 加条件,有的是替换条件) ,足以使结论成立.让学生充分理解充分条件的概念,同时 学会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表达.概念的否定是理解概念的重要方面,让学生在直观 理解的基础上给出“充分条件”的否定形式.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概念. 顺利 实现由“已有的知识结构”转入“新知构建”的过程. 4 4. .新知运用:新知运用: 通过课本例题的交流和学生自主运用新知举例,加深

13、概念的理解. 例 1 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哪些命题中的p是q的充分条件? (1)若1x ,则 2 430 xx; (2)若( )f xx,则( )f x在 ,上为增函数; (3)若 x 为无理数,则 2 x为无理数; 由学生多角度运用所学知识举与充分条件有关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分析,将新知(充分条件的概念)的构建过程转化为已有 知识 (命题真假的判断) 的应用过程. 让学生多角度举例, 直观感知并深刻理解概念. 5 5. .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概念生成(二)、概念生成(二) : 体会两个不同的电路图中开关闭合与灯泡亮的逻辑关系, 强调灯泡亮与开关闭 合的必然性.经历“直观感

14、受” 、 “数学抽象” 、 “逻辑关系” 、 “深化理解”四个过程, 从而生成必要条件的概念: “若p,则q”为真命题,我们就说,由p可推出q,记作pq.称q是p的必 要条件. “若p,则q”为假命题,我们就说,由p不可以推出q,记作pq.称q不是 p的必要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对电路图的直观感知,体会到条件的不可缺少,从而感悟逻辑 关系,进而加深对命题的新的表述方式的理解,突破必要条件的难点. 概念的否定是 概念理解的重要方面,让学生在直观理解的基础上给出 “必要条件”的否定形式.以 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概念. 6 6. .新知运用:新知运用: 通过课本例题的交流和学生自主运用新知举例,

15、加深概念的理解. 例 2:根据下列各题中给的 p, q 中, 哪些说明 q 是 p 的必要条件? (1) p: x=y, q: 22 xy (2) p: 两个三角形全等, q: 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3) p: ab, q: acbc 由学生多角度运用所学知识举与必要条件有关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分析,将新知(必要条件的概念)的构建过程转化为已有 A B A、B 知识 (命题真假的判断) 的应用过程. 让学生多角度举例, 直观感知并深刻理解概念. 7.7.概念整合、判定步骤概念整合、判定步骤: “若p,则q”为真命题,我们就说,由p可推出q,记作pq.称p是q的充 分条件,称q是p的

16、必要条件. “若p,则q”为假命题,我们就说,由p不可以推出q,记作pq.称p不是 q的充分条件,称q不是p的必要条件. 通过举例,强调概念的相对性,从而体会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步骤. 简记为:分清条件、构建命题、明辨真假. 【设计意图】设计先讲充分条件,再讲必要条件,其意图是:生成充分条件、突 破必要条件、明确概念相对。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自主感受如何判定充分条件和必 要条件. 8.8.新知运用、能力新知运用、能力提升:提升: 通过补充例题的思考探索,加深对概念的不同表述方式的理解. 例3:设 n a是公比r 的等比数列, 使 n a为递增数列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是( ) 1112 .0.

17、0,1.0,1.A rB arC arD a aa,q: x 1. 小组讨论,编制关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问 题。并规定: A 组:给定 a 的范围,请 B 组确定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B 组:给定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请 A 组确定 a 的范围. 活动过程:A 组提出问题 1:已知 a=0,请问 p 是 q 的什么条件? B 组提出问题 1:已知 p 是 q 的充分条件,请问 a 的范围? A 组提出问题 2:已知 a0,请问 p 是 q 的什么条件? B 组提出问题 2: 以 A 组方式反问 A 组: a=1 时, p 是 q 的什么条件? 活动形式:相互讨论、自主探究、小组发言、演板讲解

18、【设计意图】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加深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认识,体验获取知识的感受。既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本节 课的学习内容, 再次巩固所学知识和方法, 为顺利进入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1010. . 课堂小结课堂小结、课后作业、课后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小结如下内容: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断;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与集合的联系. 布置作业,拓展提升所学内容. (1) (必做题)课本第 12 页 A 组 1、2 ,B 组 1; (2) 请找到高中阶段学过的数学内容中三个以上关于充分条件和

19、必要条件的命题 (3)已知 2 :820pxx-+0, 22 :210(0),q xxmm-+ -?是的必要条件,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强化概念,以及在问题解决中推理判断的方法.通过小结,融合知 识,深化理解.布置作业,落实教材习题,强化基础,巩固目标, (2) (3)题目的是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 “会了什么?” 、 “还存在什么问题?”使后 面学习更有针对性. 11. 11. 文化体现文化体现 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描述: 充分条件:“有之则必然,无之则未必不然,” 必要条件:“无之则必不然,有之则未必然, ” 【设计意图】通过对开篇的地

20、方文化和结尾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和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全面认识. 六、板书设计: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设计说明:七、教学设计说明: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 生,使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作为高中数学 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 教学中从 “数”与“形”两个角度入手,通过实例让学生亲 身感知概念的发生与形成过程,同时电路图模型的设计增强了对定义的认识与理解. 然后把定义运用到具体的操作实践,学生自主探究,开展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认识 的飞跃,这样从感性到理性,又由理性到感性的交替提升,让学生感受到理论对实践 的指导作用,完成思维的构建,体现认知规律.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一、定义: (1) “若 p,则 q”真,记pq,则称p是q的充分条件; (2) “若 p,则 q”真,记pq,则称q是p的必要条件. 二、如何判定 三、与集合的联系: :,:p xAq xB且pq,则.A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数学 > 其他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教学设计)(第九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与培训活动).doc)为本站会员(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