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 届高考语文情景默写复习资料(教师用) 一、劝学一、劝学 1 1、劝学善用比喻和对比说理,为了强调学习时用心专一的重要性,文章以弱小的蚯蚓为例从正面设喻、劝学善用比喻和对比说理,为了强调学习时用心专一的重要性,文章以弱小的蚯蚓为例从正面设喻 后,紧接着从反面写道“后,紧接着从反面写道“蟹六跪而二蟹六跪而二螯螯,非蛇,非蛇鳝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躁也也”。”。 2 2、荀子、荀子 劝学劝学 中“中“吾吾尝尝终日而思终日而思矣矣,不如须,不如须臾臾之所学之所学也也”两句拿“思”与“学”进行对比,强调了“学”两句拿“思”与“学”进行对比,强调了“学” 的重要意义。的重要
2、意义。 3 3、 劝学中在介绍蚯蚓的身体特点之后,紧接着说到蚯蚓的表现及原因的三句是“、 劝学中在介绍蚯蚓的身体特点之后,紧接着说到蚯蚓的表现及原因的三句是“上食埃土,下上食埃土,下饮饮黄泉,黄泉, 用心一也用心一也”。”。 4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 劝学中则说:“劝学中则说:“故不积故不积跬跬步,无以步,无以至至千里千里”。”。 5 5、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
3、殚精竭虑思考,却“不如须不如须臾臾之所学之所学也也”, ,踮起脚极目踮起脚极目 远望,也“远望,也“不如登高之不如登高之博博见见也也”。”。 6 6、劝学中认为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劝学中认为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君子君子博博学而日参学而日参省省乎乎己己,则,则知知明而行无过明而行无过 矣矣”。”。 7 7、 劝学中为了说明君子善于借助外物、 劝学中为了说明君子善于借助外物, ,先分析了见者远先分析了见者远, ,闻者彰的原因,接着以车马代步为喻闻者彰的原因,接着以车马代步为喻, ,说道说道: :“假假 舆舆马者,非利足也,而马者,非利足也,而致致千里千里。
4、”。” 8 8、劝学中先设两个比喻,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然后引出观点“、劝学中先设两个比喻,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然后引出观点“积积善善成德,而神明自成德,而神明自得得,圣心备,圣心备焉焉”,”, 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 9 9、荀子的劝学一文中,用来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进行对比论证的句子是:“、荀子的劝学一文中,用来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进行对比论证的句子是:“ 驽驽马十马十驾驾,功在,功在 不舍不舍 。”。” 1010、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上食埃土,下上食埃土
5、,下饮饮黄泉黄泉”是用心专一的缘故。”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1111、“、“蚓无爪牙之利蚓无爪牙之利 ,筋筋骨之强骨之强”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 然“然“非蛇非蛇鳝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躁也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获得成功。 1212、荀子劝学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荀子劝学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
6、“就砺”; 人要改造成为“人要改造成为“知知明而行无过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博学而日参省省乎乎已已”,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1313、荀子劝学中“、荀子劝学中“骐骐骥骥一跃,不能十步一跃,不能十步”两句以良马设喻,来说明学习和做事都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勤”两句以良马设喻,来说明学习和做事都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勤 于积累。于积累。 1414、劝学中与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点一致的句子是:、劝学中与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点一致的句子是:吾吾尝尝终日而思终日而思矣矣,不如须,不如须 臾臾之所学之所学也也
7、。 1515、劝学中体现君子涉猎广泛而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句子是、劝学中体现君子涉猎广泛而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句子是君子君子博博学而日参学而日参省省乎乎己己,则,则知知明而行无明而行无 过过矣矣。 1616、荀子在劝学中用“、荀子在劝学中用“金就砺则利金就砺则利”来强调君子要自我砥砺保持锐气,用“”来强调君子要自我砥砺保持锐气,用“君子君子博博学而日参学而日参省省乎乎己己,则,则 知知明而行无过明而行无过矣矣”来强调君子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来提升自己。”来强调君子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来提升自己。 1717、劝学中“、劝学中“假舟假舟楫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阐明了
8、借助船只要比不借助船只渡水能力大。阐明了借助船只要比不借助船只渡水能力大。 1818、成语“聚沙成塔” “聚水成涓” “集腋成裘”等阐明了慢慢积累,最终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荀子在劝、成语“聚沙成塔” “聚水成涓” “集腋成裘”等阐明了慢慢积累,最终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荀子在劝 学中劝人为善的句子是学中劝人为善的句子是积积善善成德,而神明自成德,而神明自得得,圣心备,圣心备焉焉。 1919、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为喻,从正面说明学习上坚持不懈的重要意义的句子是、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为喻,从正面说明学习上坚持不懈的重要意义的句子是锲锲而不舍,金石可而不舍,金石可镂镂。 2020、在劝学中,荀子以合乎墨线
9、的直木为例,说明事物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状态的句子、在劝学中,荀子以合乎墨线的直木为例,说明事物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状态的句子 是“是“木木直直中绳,中绳,輮輮以为轮,其曲中规以为轮,其曲中规”。”。 2121、后人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一熟语出自荀子劝学中的“、后人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一熟语出自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青,取之于 蓝蓝,而青于蓝,而青于蓝。”。” 2222、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
10、近的句子是:“吾吾 尝尝跂跂而望而望矣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也。”。” 2323、荀子劝学中以“劣马”为例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荀子劝学中以“劣马”为例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驽驽马十马十驾驾,功在不舍,功在不舍。”。” 2424、荀子劝学中,与当代人终身学习的理念相似的一句是:、荀子劝学中,与当代人终身学习的理念相似的一句是:学不可以学不可以已已。 2525、劝学中,作者用木材经墨线比量而取直和金属制作的刀剑经磨砺而变锋利来设喻,引出了“、劝学中,作者用木材经墨线比量而取直和金属制作的刀剑经磨砺而变锋利来设喻,引出了“君子君子博博 学而日参学而日参省省乎乎己
11、己,则,则知知明而行无过明而行无过矣矣”的结论。”的结论。 2626、劝学中,“、劝学中,“用心用心躁躁也也”一句交代了螃蟹只能寄居于蛇、鳝的洞穴的原因。”一句交代了螃蟹只能寄居于蛇、鳝的洞穴的原因。 2727、荀子在劝学中,“、荀子在劝学中,“(故)木受绳则(故)木受绳则直直,金就,金就砺砺则则利利”,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 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828、荀子劝学开篇就提出了“、荀子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学不可以学不可以已已”这一中心论点。后面又以雕刻为喻论述了学习要持之以恒,”
12、这一中心论点。后面又以雕刻为喻论述了学习要持之以恒, 认为刻几下就停下来,那么“认为刻几下就停下来,那么“朽木不朽木不折折”,若能不停地刻下去,则“金”,若能不停地刻下去,则“金石可石可镂镂”。”。 2929、 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 “、 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 “ 君子君子生生非异也,非异也, 善善假于物也假于物也”。”。 3030、在荀子的劝学中,“、在荀子的劝学中,“锲锲而不舍,金石可而不舍,金石可镂镂”两句表明,只要肯下功夫,坚持不懈,连坚硬的金石都”两句表明,只要肯下功夫,坚持不懈,连坚
13、硬的金石都 可以雕刻。可以雕刻。 3131、“、“ 君子君子生生非异也非异也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 善善假于物也假于物也”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3232、荀子在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 “荀子在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 “虽有虽有槁暴槁暴”,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輮輮 使之然也使之然也”,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锻炼才干。”,告诫我们
14、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锻炼才干。 3333、荀子在劝学中从陆路、水路两个方面说明了君子借助外物的重要性,其中“、荀子在劝学中从陆路、水路两个方面说明了君子借助外物的重要性,其中“假假舆舆马者,非利足也,马者,非利足也, 而而致致千里千里”三句是从陆路角度说的。”三句是从陆路角度说的。 3434、荀子在劝学中,为了证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运用了“、荀子在劝学中,为了证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运用了“ 木受绳则木受绳则直直,金就,金就砺砺则则利利”两个喻证,”两个喻证, 从而论证了人必须经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从而论证了人必须经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 知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而行无过(矣)”的
15、境界。”的境界。 3535、荀子在劝学中用风助声势来作、荀子在劝学中用风助声势来作比喻,表明应该善于利用外物辅助的句子是“比喻,表明应该善于利用外物辅助的句子是“顺风而呼,声非加疾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也, 而闻者彰而闻者彰”。”。 3636、荀子劝学中用“、荀子劝学中用“君子君子博博学而日参学而日参省省乎乎己己”一句指出君子智慧明达、言行无过的原因。”一句指出君子智慧明达、言行无过的原因。 3737、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必须重视积累,并从反面打比方说:、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必须重视积累,并从反面打比方说:故不积故不积跬跬步,无以步,无以至至千里千里。 3838、劝学中用“蚓”和“蟹”作比,前者
16、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无“、劝学中用“蚓”和“蟹”作比,前者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无“筋筋骨之强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非蛇鳝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之穴无可寄托者”,原因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原因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用心 躁躁也也”。”。 二、逍遥游二、逍遥游 1.逍遥游指出逍遥游指出“水之积也不厚,则其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负大舟也无力大舟也无力”,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 样。样。 2. 庄子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
17、系列的准备才能庄子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 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我我决决起而飞,起而飞,抢抢榆枋而止榆枋而止。” 3.毛泽东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以及李白的以及李白的“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化用了逍遥化用了逍遥 游中的游中的“水击三千里,水击三千里,抟抟扶扶摇摇而上者九万里而上者九万里”两句。两句。 4. 逍遥游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
18、赖性,从而得出结论,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逍遥游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 依赖性的句子是依赖性的句子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负大大翼翼也无力也无力。” 5. 在逍遥游中,庄周引用齐谐中描写大鹏凭借六月息腾飞而起的阔大景象的句子是:在逍遥游中,庄周引用齐谐中描写大鹏凭借六月息腾飞而起的阔大景象的句子是:“抟抟扶扶摇摇而上而上 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者也”。 6. 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其正色其正色邪邪?其远而无所?
19、其远而无所至至极极邪邪? 7 7.庄子逍遥游中庄子逍遥游中“背负青天,而莫之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者,而后乃今将图南”三句描写了大鹏在九万里高空毫无阻碍地三句描写了大鹏在九万里高空毫无阻碍地 向南飞行的状态。向南飞行的状态。 8 8.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墨西哥时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习近平强的演讲。习近平强 调调,庄子说过庄子说过“且夫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负大舟也无力大舟也无力” (逍遥游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只有让中墨两
20、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 海水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9 9.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为了突出鹏鸟的形象,将夸张用到了极致: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为了突出鹏鸟的形象,将夸张用到了极致:“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 飞,其飞,其翼翼若垂天之云若垂天之云。” 10 0.逍遥游一文,善用对比手法,充满思辨精神。比如同样一杯水,小草与杯子置于其上结果截然不同:逍遥游一文,善用对比手法,充满思辨精神。比如同样一杯水,小草与杯子置于其上结果截然不同: “覆覆杯水于杯水于坳坳堂之上,则堂之上,则芥芥为之舟,为之舟,置置杯杯焉焉则胶,
21、水浅而舟大也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11 1.逍遥游中逍遥游中“风之积也不厚,则其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负大大翼翼也无力也无力。”两句,意思是说大鹏要高飞万里,必须借助强大的两句,意思是说大鹏要高飞万里,必须借助强大的 风负载其巨大的翅膀。风负载其巨大的翅膀。 12 2.逍遥游中逍遥游中,庄子用出行备粮的例子来反驳蜩与学鸠对鹏鸟的嘲笑庄子用出行备粮的例子来反驳蜩与学鸠对鹏鸟的嘲笑,其中其中“适适莽莽苍者,三餐而苍者,三餐而反反,腹,腹犹犹果果 然然”用来说明小事用来说明小事“所待所待”甚小。甚小。 13 3.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的齐谐中说,鲲鹏奋飞时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的齐谐中说,鲲鹏奋飞时“水击三
22、千里,水击三千里,抟抟扶扶摇摇而上者九万里而上者九万里”,但它也并,但它也并 不逍遥,因为不逍遥,因为“去以六月息者也去以六月息者也”,依然有所待。,依然有所待。 14.14.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蜩与学鸠起飞后只能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蜩与学鸠起飞后只能“抢抢榆枋而止榆枋而止”,飞得不高便落到地上,所以它们才不解地,飞得不高便落到地上,所以它们才不解地 诘问大鹏诘问大鹏“ 奚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5.15. 逍遥游 中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鹏鸟在奋力飞行时翅膀的样子的句子是:逍遥游 中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鹏鸟在奋力飞行时翅膀的样子的句子是: “怒而飞, 其怒而飞, 其翼翼若垂天之云
23、若垂天之云。 ” 16.16.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出行准备粮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出行准备粮食的三种情形,到近郊去的人,食的三种情形,到近郊去的人,“三餐而三餐而反反”,回来肚子还是饱饱,回来肚子还是饱饱 的;的;到百里外的人,到百里外的人,“宿宿舂舂粮粮”;到千里外的人,到千里外的人,“三月聚粮三月聚粮”。 17.17.在逍遥游中,庄子用水、风作类比后推出大鹏要展翅高飞也须要有力依凭的句子是在逍遥游中,庄子用水、风作类比后推出大鹏要展翅高飞也须要有力依凭的句子是“故九万里,则风故九万里,则风 斯在下斯在下矣矣。 18.18.逍遥游中用逍遥游中用“而控于地而控于地而已矣而已矣,奚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24、为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两句写到了蜩与学鸠的自我满足并对大鹏不以两句写到了蜩与学鸠的自我满足并对大鹏不以 为然的态度。为然的态度。 19.19.逍遥游中对大鹏徙于南冥高飞升进行描写的句子是逍遥游中对大鹏徙于南冥高飞升进行描写的句子是“抟抟扶扶摇摇而上者九万里而上者九万里”。 2020.逍遥游中写逍遥游中写“棘回答汤的提问棘回答汤的提问”时,描写大鹏南飞的壮观景象的句子是时,描写大鹏南飞的壮观景象的句子是:抟抟扶扶摇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 云气,负青天云气,负青天。 21 1.庄子逍遥游中斥鴳嘲笑鹏鸟,自我夸耀说庄子逍遥游中斥鴳嘲笑鹏鸟,自我夸耀说“我腾我腾跃跃而上,不过数而上,
25、不过数仞仞而下,而下,翱翱翔翔蓬蒿蓬蒿之间之间_ ”,也是飞翔,也是飞翔 的极限了。的极限了。 22 2.庄子在逍遥游中以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朝菌不知晦朝菌不知晦朔朔,蟪蟪蛄不知春秋蛄不知春秋 ”两个例子来说明两个例子来说明“小年小年”之小,生命之短。之小,生命之短。 2323.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大年”,随后以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和一般人相比来,随后以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和一般人相比来 阐述大小之辩的诗句是:阐述大小之辩的诗句是:“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2424.逍遥游中逍
26、遥游中,上承对上承对蜩蜩和和学鸠学鸠嘲笑大鹏的叙写嘲笑大鹏的叙写,下启对朝菌、寒蝉等的论说的句子是下启对朝菌、寒蝉等的论说的句子是小小知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知,小年 不及大年不及大年。 2525.逍遥游论小年时,指出有的生命短暂得不足一月的句子是:逍遥游论小年时,指出有的生命短暂得不足一月的句子是:朝菌不知晦朝菌不知晦朔朔。 2626.逍遥游中作者写斥鴳飞到最高点又回到地面的两句诗是逍遥游中作者写斥鴳飞到最高点又回到地面的两句诗是“不过数不过数仞仞而下,而下,翱翱翔翔蓬蒿蓬蒿之间之间”。 2727. 逍遥游用了列子中的一个典故引出逍遥游用了列子中的一个典故引出“小大之辩小大之辩”,相关句子是
27、:,相关句子是:汤之问棘也是汤之问棘也是已已。 2828.庄子逍遥游中虚构前人言行,以夏棘答商汤的形式对展翅翱翔凌摩霄汉的大鹏再次进行了描写。这庄子逍遥游中虚构前人言行,以夏棘答商汤的形式对展翅翱翔凌摩霄汉的大鹏再次进行了描写。这 时的大鹏时的大鹏“ 翼翼若垂天之云,若垂天之云,抟抟扶扶摇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2929.庄子在逍遥游中,借汤与棘庄子在逍遥游中,借汤与棘的对话,连用两个比喻句来描述大鹏鸟形体庞大,这两个比喻句是的对话,连用两个比喻句来描述大鹏鸟形体庞大,这两个比喻句是“背若背若 泰山,泰山,翼翼若垂天之云若垂天之云”。 3030.逍遥游中在列举完有关大知小知、大
28、年小年的一系列事例后,针对它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区别,逍遥游中在列举完有关大知小知、大年小年的一系列事例后,针对它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区别, 庄子总结了一句,这一句是庄子总结了一句,这一句是“此小大之此小大之辩辩也也”。 3131.逍遥游中的逍遥游中的“蟪蟪蛄不知春秋蛄不知春秋”以昆虫为例,说明小智慧不及大智慧,寿命短的不及寿命长的。以昆虫为例,说明小智慧不及大智慧,寿命短的不及寿命长的。 32 2.逍遥游中宋荣子能够做到逍遥游中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是:的原因是: 定乎内外之分,定乎内外之分,辩辩乎乎 荣辱之境荣辱之境。
29、3333.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故夫故夫知知 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者。3434.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的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的 三类人的句子是:三类人的句子是:至至人无人无己己,神人无,神人无功功,圣人无名,圣人无名。 3535.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
30、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 (且)举世(且)举世誉誉之而之而 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沮”。 3636.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列子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列子“御风而行御风而行”“犹有所待犹有所待”之后,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指出无所待状态的三之后,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指出无所待状态的三 句是句是“(若夫)乘天地之(若夫)乘天地之正正,而,而御御六气之六气之辩辩,以游无穷,以游无穷者者”。 3737.逍遥游中用逍遥游中用“泠泠然然善善也也”来评价列子乘风远行时的状态。来评价列子乘风远行时的状态。 3838.庄子逍遥游中庄子逍遥游中“且举世且举世誉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之而不加劝
31、,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沮”两句强调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两句强调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 不要被世俗的眼光和态度左右。不要被世俗的眼光和态度左右。 3939.庄子逍遥游一文中,用以表明列子要受环境、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依赖的句子是庄子逍遥游一文中,用以表明列子要受环境、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依赖的句子是“夫列子夫列子御御风而行,风而行, 泠泠然善也,旬然善也,旬有有五日而后五日而后反反”。 4040.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和列子虽有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和列子虽有“未数数然也未数数然也”的人生态度,但分别存在的人生态度,但分别存在“犹有未树也犹有未树也 ”和和“犹有犹有 所待者也所待者
32、也”的不足,尚未达到的不足,尚未达到“无己无己”“无功无功”“无名无名”的境界。的境界。 41 1.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宋荣子之所以能够任世人毁誉而不动心,认清物我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宋荣子之所以能够任世人毁誉而不动心,认清物我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 是因为是因为“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4242.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且举世且举世誉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沮”,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 现的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荣辱不惊心态,大致相当。的荣辱不惊心
33、态,大致相当。 4343.庄子逍遥游认为,要遨游无穷无尽的境域而无所依赖,除了要庄子逍遥游认为,要遨游无穷无尽的境域而无所依赖,除了要“乘天地之乘天地之正正”外,还要外,还要“(而)(而)御御六气六气 之之辩辩”。 三、师说三、师说 1 1、韩愈师说中用、韩愈师说中用“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两句,指明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心理原因,也正是这两句,指明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心理原因,也正是这 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 2 2、师说中,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表达他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师说中,韩愈所说的
34、“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表达他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彼童子彼童子 之师之师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 3、韩愈在师说里认为当时的一些士大夫看不起技师、工匠等下层百姓,但“、韩愈在师说里认为当时的一些士大夫看不起技师、工匠等下层百姓,但“今其智乃今其智乃反反不能及不能及”,这”,这 岂不是咄咄怪事。岂不是咄咄怪事。 4 4、韩愈的师说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明确老师的职能后,又以“、韩愈的师说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明确老师的职能后,又以“惑而不从师,其为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也,终不解,终不解矣矣”三”三 句从反面论述从师
35、的重要性。句从反面论述从师的重要性。 5 5、韩愈在师说篇首即给“师者”的职能作、韩愈在师说篇首即给“师者”的职能作用作出明确界定的一句是用作出明确界定的一句是(师者)所以传道(师者)所以传道受受业解惑业解惑也也。 6 6、 师说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师说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 7、师说中,韩愈在总结了从师无须分贵贱、论长幼后,提出了“、师说中,韩愈在总结了从师无须分贵贱、论长幼后,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
36、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择师准则。”的择师准则。 8 8、在师说中,韩愈以孔子的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得出师生关系是相对的结论,并用“、在师说中,韩愈以孔子的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得出师生关系是相对的结论,并用“闻道有先后,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术业有专攻攻,如是而,如是而已已”说明这种师生关系产生的原因。”说明这种师生关系产生的原因。 9 9、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好古文好古文”,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六艺经传皆通六艺经传皆通 习之习之”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1010、韩愈在
37、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得出结论的句子是: “、韩愈在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得出结论的句子是: “圣圣 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111、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并举例说:“、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并举例说:“孔子师孔子师郯郯子、子、苌苌弘、师襄、老弘、师襄、老聃聃。郯郯子之子之 徒,其贤不及孔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1212、韩愈师说中,从职责上,把教师界定为“、韩愈师说中,从职责上,把教师界定为“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
38、受业解惑也”,而把那些童子之师界定为“”,而把那些童子之师界定为“授授之书而之书而 习其句读习其句读者者”。”。 1313、韩愈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批判了“今之众、韩愈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人”“其下圣人其下圣人也亦也亦远远矣矣, 而而耻学于师耻学于师”的态度。”的态度。 1414、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后,接着运用“、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后,接着运用“孔子师孔子师郯郯子、子、苌苌弘、师襄、老弘、师襄、老聃聃”的事例”的事例 加以论证。加以论证。 1515、韩愈在师说中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
39、之族从师的态度进行对比,提出“、韩愈在师说中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从师的态度进行对比,提出“今其智乃今其智乃反反不能不能 及,其可怪也及,其可怪也欤欤”的质疑来批评不愿从师的士大夫。”的质疑来批评不愿从师的士大夫。 1616、韩愈在师说中用“、韩愈在师说中用“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攻”两句强调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两句强调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 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学习。 1717、韩愈在师说中写人们为子择师而他们自己却不从师,韩愈认为人们这样做是“、韩愈在师说中写人们为子择师而他们自己却不从师,韩愈认
40、为人们这样做是“小学而大遗小学而大遗”,并不”,并不 明智。明智。 1818、 师说师说 中韩愈认为对待学生不可求全责备,对待学生也不要鄙夷不屑,原因在于:中韩愈认为对待学生不可求全责备,对待学生也不要鄙夷不屑,原因在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 专专攻攻。 1919、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一些人爱自己的孩子就择师而教而自已却以从师为耻,紧接着说“、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一些人爱自己的孩子就择师而教而自已却以从师为耻,紧接着说“彼童子之师,彼童子之师, 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020、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
41、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吾师道也,夫庸庸知其年之先后生知其年之先后生 于吾于吾乎乎”。”。 2121、 韩愈师说中表述师生关系的句子“韩愈师说中表述师生关系的句子“是故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与荀子在劝学中”与荀子在劝学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是一致的。点是一致的。 2222、韩愈在师说的结尾部分提到了李蟠,也交代了文章写作目的句子是: “、韩愈在师说的结尾部分提到了李蟠,也交代了文章写作目的句子是: “余余嘉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其能行古道
42、,作师说 以以贻贻之之。”。” 2323、韩愈师说中,在阐述了居于下层的人不以从师为耻后,紧接着以“、韩愈师说中,在阐述了居于下层的人不以从师为耻后,紧接着以“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则群聚而笑之”三句阐述士大夫对从师的态度。”三句阐述士大夫对从师的态度。 2424、师说中、师说中, ,韩愈对只知道学习句读韩愈对只知道学习句读, ,不知从师解决疑惑的现象给予了“不知从师解决疑惑的现象给予了“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的 评价。评价。 2525、正如韩愈师说中“、正如韩愈师说中“术业有专术业有专攻攻”一句中所说的那样,每个
43、人都有自己擅长和研究的部分,因此每个”一句中所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研究的部分,因此每个 人都需要“从师”。人都需要“从师”。 2626、韩愈在师说中揭示出士大夫耻于相师的原因。这些士大夫认为师生之间年龄和学问都相近,如果从、韩愈在师说中揭示出士大夫耻于相师的原因。这些士大夫认为师生之间年龄和学问都相近,如果从 师,就会处于“师,就会处于“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的尴尬境地,所以就产生了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相比“”的尴尬境地,所以就产生了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相比“今今 其智乃其智乃反反不能及不能及”的后果。”的后果。 2727、韩愈师说中,“、韩愈师说中,
44、“余余嘉嘉其能行古道其能行古道”一句说明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直接原因。”一句说明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直接原因。 2828、 韩愈在 师说 中用设问的方式指出不从师的危害, 从而说明从师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韩愈在 师说 中用设问的方式指出不从师的危害, 从而说明从师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孰能无惑能无惑?”?” 2929、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本来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但是、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本来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但是 如如果“果“生乎吾后,其闻道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也亦先乎吾先乎吾”呢?韩愈
45、的回答依然是“”呢?韩愈的回答依然是“吾从而师之吾从而师之。 3030、韩愈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韩愈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爱其子,择爱其子,择 师而教之师而教之”;对自身,“”;对自身,“则则耻师耻师焉焉”。”。 313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之圣人“、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其出人也远矣矣, ,犹且从师而问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却“”;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却“而而 耻学于师耻学于师”由此得出”由此得出, ,从师态度不同从师态度不同, ,结果也大为不同。结
46、果也大为不同。 3232、 韩愈 师说 中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批判士大夫之族的 “耻学于师” , 并以孔子为例论证 “、 韩愈 师说 中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批判士大夫之族的 “耻学于师” , 并以孔子为例论证 “圣人无常师圣人无常师” ,” , 论述了“论述了“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阐明从师学道的重要性。”的中心论点,阐明从师学道的重要性。 3333、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矣,欲人之无惑也难,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矣,其中,其中, “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
47、习的重要性。“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3434、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古代圣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古代圣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其出人也远其出人也远矣矣,犹且从师而问,犹且从师而问焉焉”。”。 3535、韩愈在师说中举古人的话“、韩愈在师说中举古人的话“(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来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观点。”来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观点。 3636、韩愈在师说中对“、韩愈在师说中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齿,今其智乃,今其智乃反反不能及不能及”的现象,感叹道“其可怪也”的现象,感叹道
48、“其可怪也 欤!”欤!” 3737、韩愈在师说中将圣明之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认为圣明之人因为“、韩愈在师说中将圣明之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认为圣明之人因为“犹且从师而问犹且从师而问焉焉”,所以更加”,所以更加 圣明;今之众人因为“圣明;今之众人因为“耻学于师耻学于师”,所以更加愚笨。”,所以更加愚笨。 3838、韩愈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如果有人谈到谁是老师,谁是弟子,则大家共同嘲笑;而广大各、韩愈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如果有人谈到谁是老师,谁是弟子,则大家共同嘲笑;而广大各 行各业的人,即“行各业的人,即“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以相师为耻。”,不以相师为耻。 393
49、9、现实社会中,不尊师不虚心求教者常有之,对这样妄自尊大、师心自用的人,我们可以引用师说中、现实社会中,不尊师不虚心求教者常有之,对这样妄自尊大、师心自用的人,我们可以引用师说中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两句来进行劝诚。”两句来进行劝诚。 4040、柳宗元曾感叹:“举世不师,故道益离。”韩愈在师说一文中也接连感叹:“、柳宗元曾感叹:“举世不师,故道益离。”韩愈在师说一文中也接连感叹:“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乎!师道之不传也 久久矣矣!欲人之无惑也难!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矣!”质疑这种不愿从师学习想要人没有疑惑太难的社会风气。”质疑这种不愿从师学习想要人没有疑惑太难的社会风气。 4141、韩愈师说中“、韩愈师说中“生乎吾前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其闻道也固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三句,从如果自己比对方年幼应该向对”三句,从如果自己比对方年幼应该向对 方学习的角度讨论师道。方学习的角度讨论师道。 4242、韩愈师说是一篇赠序,文中点出“赠序”这一文体特点的一句是“、韩愈师说是一篇赠序,文中点出“赠序”这一文体特点的一句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