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九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汇总精编 第 1 页 共 18 页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苏联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 第第 1 1 课课 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一、二月革命 1 1、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原因) :、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原因) : 俄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发展较为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一战”使俄国经济凋敝,同时战争激“一战”使俄国经济凋敝,同时战争激 化了阶级矛盾化了阶级矛盾, 广大人民革命很和反战情绪高涨, 另外, 一战使帝国主义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时间:时间:1917 年 3 月,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 目的:目的: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结果:结果:推翻了
2、沙皇的专制统治,在俄国出现了两种政权并立的局面俄国出现了两种政权并立的局面。两种政权是指资产阶 级临时政府(掌握了实际权利)和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 性质:这次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性质:这次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二、十月革命二、十月革命 1 1、原因:、原因:必要性: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坚持参加一战,疯狂镇压无产阶级; 可能性:经济上: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阶级基础: 俄国无产阶级的壮大; 组织基础: 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熟; 群众基础:人民要求退出一战;思想基础:列宁主义的诞生; 2 2、时间、地点、领导人:、时间、地点、领导人:191719
3、17 年年 1111 月月 7 7 日,彼得格勒,列宁;日,彼得格勒,列宁; 3、策略: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和平过渡。 4 4、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5 5、革、革命任务: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命任务: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6 6、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7、结果: “阿芙乐尔”“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标志“十月革命”的胜“十月革命”的胜 利利。 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背景:十月革命胜
4、利进行中,全俄第二次工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彼全俄第二次工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彼 得格勒得格勒莫尔尼宫莫尔尼宫召开召开; 内容: (1) 、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农民书 ,宣告全 部政权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通过了和平法令呼吁各交战国缔 结不割地、不赔款; 土地法令规定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 ; (2 2) 、成立第一届苏维埃政府,) 、成立第一届苏维埃政府, 列宁为主席列宁为主席 意义:世界上第一个无产意义: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 四、十月革命的四、十月革命的意义意义 十月革命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十月革命是列宁和
5、布尔什维克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 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不仅使俄国人民摆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不仅使俄国人民摆 脱了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也给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指脱了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也给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指 明了前进的道路。它在占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明了前进的道路。它在占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无产阶级专 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世界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世界 历史的新局面。历史的新局面。 部编版九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汇总精编 第 2 页 共 18
6、页 第第 2 2 课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背景:背景:十月革命后,各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武装干涉苏俄革命,苏俄国内也发生反革命叛 乱,他们互相勾结,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为了度过难关,苏俄政府实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目的:目的:为了度过难关,赢得战争,巩固政权; 内容:内容:实行工业企业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食物配给制; 影响:积极影响:为苏维埃政府集中全国物力、人力战胜敌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作出影响:积极影响:为苏维埃政府集中全国物力、人力战胜敌人,取得
7、国内战争的胜利作出 了重要贡献;了重要贡献; 消极影响:它的成功使一些激进的革命者误以为苏俄可以借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消极影响:它的成功使一些激进的革命者误以为苏俄可以借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因此,内战结束后反而进一步加强;随着国内战争结束,苏俄人民,特别是农民不再拥护因此,内战结束后反而进一步加强;随着国内战争结束,苏俄人民,特别是农民不再拥护 这项政策发生了农民骚动。这项政策发生了农民骚动。 二、新经济政策二、新经济政策 背景:背景:国内战争结束,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其中农民不再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农民不再
8、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时间:时间:19211921年年 会议:会议:俄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俄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目的:处理好工农关系,为进入社会主义打下基础目的:处理好工农关系,为进入社会主义打下基础; 内容:内容:农业:实物税(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集制,税后农民可以自由处理余粮; 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鼓励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恢复自由贸易,实行商品买卖,废除生活用品配给制; 结果:结果:到1927年,国民经济基础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 作用:新经济政策作用: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控经济命
9、脉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多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是在国家掌控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多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 引导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有效途径,它促使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引导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有效途径,它促使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为即将到来的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尝试。为即将到来的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尝试。 三、苏联成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三、苏联成立(在平等的基础上): 19221922年底。苏俄、乌克兰等苏俄、乌克兰等1515个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建立了个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
10、和国联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简 称“苏联” 。称“苏联” 。 四、苏联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四、苏联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1、1924年列宁逝世。 2、斯大林斯大林实施第一、二个五年计划(19281933,19331937): 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工业上工业上: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 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大国。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大国。 农业上:农业上:1937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消灭了农村的剥削制度,为工业化年农业集体化完成,消灭
11、了农村的剥削制度,为工业化 的开展提供了粮食和资金。的开展提供了粮食和资金。 五、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及其弊端五、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及其弊端 背景:19361936 年苏联在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后,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年苏联在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后,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 会结构会结构,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一点,通过了新宪法新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 ,同时标志着苏联成为一个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同时标志着苏联成为一个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斯大林模式弊端:斯大林模式弊端
12、: 政治上:权利高度集中,民主法制建设被忽政治上:权利高度集中,民主法制建设被忽视,滋生个人崇拜和官僚腐败;视,滋生个人崇拜和官僚腐败; 部编版九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汇总精编 第 3 页 共 18 页 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严重滞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缺乏持续动力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严重滞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缺乏持续动力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 1、它是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但它使苏联迅速发展成、它是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但它使苏联迅速发展成 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国防实力大大加强,
13、为以后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国防实力大大加强,为以后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 基础,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苏联发挥了积极作用。基础,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苏联发挥了积极作用。 2 2、这一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这一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 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 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因此,从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因此,从长 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凡尔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