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加里宁加里宁 一日之师一日之师, ,终身为父。终身为父。 罗振玉罗振玉 为学莫重于尊师。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谭嗣同 师道既尊师道既尊, ,学风自善。学风自善。 康有为康有为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 不朽之作不朽之作 韩愈韩愈 师师 说说 1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 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 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
2、用法、 特殊文言句式特殊文言句式 。 3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 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韩愈,字韩愈,字退之退之,祖籍河,祖籍河 北昌黎,也称“北昌黎,也称“韩昌黎韩昌黎”。”。 死后谥“文”,故又称死后谥“文”,故又称 “韩文公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文 学家学家,是唐代,是唐代“古文运动”“古文运动” 的倡导者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宋代苏轼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明人 列他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之 首。首。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
3、韩愈、 柳宗元柳宗元和宋代的和宋代的欧阳修欧阳修、三三 苏(苏洵、苏轼、苏辙)苏(苏洵、苏轼、苏辙)、 王安石、曾巩王安石、曾巩。 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是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 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他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他 们提出们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以明道”、 “文道合一”“文道合一”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言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言 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 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故称作“故称作“古文古文”,并使
4、之和“俗下文字”,”,并使之和“俗下文字”, 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骈文对立。师说对立。师说 可以看作提倡古文的宣言。可以看作提倡古文的宣言。 古文运动古文运动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 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 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 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 封建门阀制度,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 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
5、论学业如何,都 有官可做。因此,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 学于师”的恶劣风气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求师学道往往会招 来路人的讥笑。来路人的讥笑。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解题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 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 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如:如:捕蛇者说捕蛇者说、马说马说等等都属“说”等等都属“说” 一类文体。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
6、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 文体,都可按文体,都可按“解说“解说的道理”的道理”来理解。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 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愚愚昧昧 句句读读 或或不不焉焉 相相师师 谀谀 郯郯子子 苌苌弘弘 老老聃聃 蟠蟠 经经传传 贻贻 巫巫医医 (yy) (dudu) (yy) (tntn) (chngchng) (dndn) (pnpn) (ww) (fufu) (xingxi
7、ng) (zhunzhun) (yy) 读准字音读准字音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 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学者:即求学的人学者:即求学的人,者,辅助性代词,这里者,辅助性代词,这里 指“人指“人 ” 所以:用来所以:用来的的 道:道理,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道:道理,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思想理论。平天下”的思想理论。 受:同“授”受:同“授” 惑:疑难问题惑:疑难问题 而:连词表承接,就而:连词表承接,就 知:动词,明白知:动词,明白 之:代词,道理,知识之:代词,道理,知识 孰:谁,疑问代词孰:谁,疑问代词
8、而:连词表转折,却而:连词表转折,却 从:跟随,追随从:跟随,追随 其:指示代词,那些其:指示代词,那些 为:成为为:成为 解:理解。解:理解。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 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古代古代求学的人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必定有老师。老师, 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 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谁谁能没有疑惑?能没有疑惑?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却不跟从老师 学习,学习,那些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 不能解决。不能解决。
9、判断句判断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 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 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 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乎:介词,在乎:介词,在。 闻:知道,懂得闻:知道,懂得 乎:介词,比乎:介词,比 从:追随,跟随从:追随,跟随 而:连词表承接而:连词表承接 师:名词意动用法,以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老师为老师 师:动词,学习师:动词,学习 庸:副词,表疑问,岂,哪庸:副词,表疑问,岂,哪 年:年龄年:年龄 是故:所以,因此。是故:所以,因此。 无:不论,不分无:不论,不分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之:放在主谓之
10、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所:代词,代方位,这里可译成“地方”。所:代词,代方位,这里可译成“地方”。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吾从(之)而师之吾从(之)而师之 省略句省略句 判断句判断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 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 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 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出生出生在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比我早,我早, 我跟从(他)我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出生在我之后(的 人),他懂得道理也可能比我早,我也跟从(他
11、)人),他懂得道理也可能比我早,我也跟从(他) 把他当做老师。我把他当做老师。我学习学习的是道理啊,的是道理啊,哪里哪里要了解要了解 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 位)高低贵贱,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位)高低贵贱,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 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 1、哪些句子指出了人从师的必要性?、哪些句子指出了人从师的必要性?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 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阅读分析阅读分析 3 3、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
12、么?、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 之所存也。之所存也。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2 2、哪句指明了教师的职责?、哪句指明了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总结: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总结: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 中心论点: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从师的从师的 必要性必要性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
13、无惑。 反面论述从师必要性反面论述从师必要性 择师的原则择师的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从两个角度阐释从两个角度阐释 凡先闻道者,都可为师。凡先闻道者,都可为师。 学问面前,人人平等。学问面前,人人平等。 正面阐述道理正面阐述道理 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之:助词,取独之:助词,取独 欲:动词,想要。欲:动词,想要。 出:动词,超出。出:动词,超出。 远:多,形容词。远:多,形容词。 犹且:还,尚且。犹且:还,尚且。 问:请教。问:请教。 下:低于,名词作动词下:低于,名词作动词。 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耻:形容
14、词意动用法,“以为耻”为耻” 圣:前一个“圣”圣明的人,圣:前一个“圣”圣明的人,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 后一个“圣”,圣明。后一个“圣”,圣明。其其:副词,大概;:副词,大概;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 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 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 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学于师耻,状语后置句学于师耻,状语后置句 唉,唉,尊师学习的风尚尊师学习的风尚没有人继承已经没有人继承已经 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难得很哪!古代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难得很哪!古代 的圣人,他们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超出
15、一般人很远,很远,还要还要跟从跟从 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低低 于于圣人很远,却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以向老师学习为耻。所以。所以 圣人圣人更加圣明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愚人(就)更加愚昧。圣 人人之所以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 大概大概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吧!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吧!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 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 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 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文中“古之圣人”
16、“从师”与文中“古之圣人”“从师”与 “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 了怎样的结论?了怎样的结论?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 愚,其皆出于此乎?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 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 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 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 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其:代词,他的其:代词,他的 于于:对于对于 其其:代词代词,自己自己 惑:糊涂惑:糊涂 彼:指示代词,那些彼:指示代词,那些 之:代词,代童子之:代词,代童
17、子 其:代词,指书其:代词,指书 句读:断开句子的知识句读:断开句子的知识 所谓:所说的所谓:所说的 其:代词,那些其:代词,那些 小、大:小(大小、大:小(大) )的方的方 面,形作名面,形作名 遗:遗漏,放弃遗:遗漏,放弃 明:明智明:明智 宾语前置宾语前置 不知句读,不解惑不知句读,不解惑 (人们)喜爱(人们)喜爱自己的自己的孩子,选择合格的孩子,选择合格的 老师来教育他。对于老师来教育他。对于他们他们自己呢,却自己呢,却以跟从以跟从 老师学习为可耻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真是糊涂啊!那些那些孩子们孩子们 的老师,教的老师,教孩子孩子们读书,让他们学习断句的们读书,让他们学习断句的
18、 知识,并非我知识,并非我所说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 题的老师。不理解断句停顿,向老师学习,题的老师。不理解断句停顿,向老师学习, 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 方面学习,而大的方面放弃,我看不出他们方面学习,而大的方面放弃,我看不出他们 是明白事理的!是明白事理的!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 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 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 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 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判断句判断句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 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
19、而笑之。问 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 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师:(:(前前)名词,名词,“的人的人”(后)动词,学习(后)动词,学习 族:类。族:类。 曰:曰:称,说。称,说。 云:说云:说 云者云者:表示“诸如此类的说法”:表示“诸如此类的说法” 则则:连词,就:连词,就 彼彼:代词,当老师的(或当学生的):代词,当老师的(或当学生的) 道:学问道德水平道:学问道德水平 盛:地位高盛:地位高 谀:谄媚奉承谀:谄媚奉承 齿齿:并列,不齿,不与同:并列,不齿,不与同 列,看不起。列,看不
20、起。 乃:竟乃:竟 及:赶得上及:赶得上 巫医巫医乐师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和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互相学习为耻。士为耻。士 大夫这大夫这类类人,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人,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 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 就说:“那个人同某人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就说:“那个人同某人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 不多。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以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以官职官职 高高的人为师,就近乎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谄媚。”唉!拜师学习的传统。”唉!拜师学习的传统 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
21、原因了。巫医乐师和各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原因了。巫医乐师和各 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一提不屑一提的,现在士大夫们的,现在士大夫们 的认识的认识竟竟比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吗!比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 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 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 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对象对象 从师的态度从师的态度 结果结果 论述中心论述中心 1 2 3 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是怎样论述的?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
22、证方法,是怎样论述的? 今之众人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耻学于师 愚益愚愚益愚 通过正反通过正反 对比,论对比,论 证了从师证了从师 学习的重学习的重 要性,抨要性,抨 击击“耻学耻学 于师于师”的的 社会风气。社会风气。 古之圣人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从师而问 圣益圣圣益圣 于其子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择师而教之 小学小学大遗,大遗, 未见其明未见其明 于其身于其身 耻师耻师 百工之人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不耻相师 士大夫士大夫 之族之族 曰师曰弟曰师曰弟 子子群聚群聚 而笑之而笑之 士大夫士大夫 之智不之智不 及巫医及巫医 乐师百乐师百 工之人工之人 纵比纵比 自比自比 橫比橫比 通过对比论证表现出“学通过
23、对比论证表现出“学 者必有师”的重要性,批判当者必有师”的重要性,批判当 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 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师:以师:以为师,名词意动用法为师,名词意动用法 徒:同类的人徒:同类的人 不必:不一定不必:不一定 贤:道德、学问、才能贤:道德、学问、才能 于:比于:比 术业:学问和技艺术业:学问和技艺 攻:研究攻:研究 如:象
24、如:象 是:代词,这样子是:代词,这样子 而已:句末语气词,罢了。而已:句末语气词,罢了。 状语后置状语后置 师不必于弟子贤师不必于弟子贤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以郯郯 子、苌弘、师襄、老聃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为师,郯子这些人,郯子这些人, 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几个 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 (的人)。(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 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道理有的早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道理有的早 有的迟,学
25、问和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 此罢了。此罢了。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 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 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孔子事例孔子事例 孔子师郯子、苌孔子师郯子、苌 弘、师襄、老聃。弘、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孔子曰:“三人 行,必有我师。”行,必有我师。” 证明观点证明观点 “学者必有师”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道
26、之所存,师 之所存也。”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不必贤于弟子,闻道不必贤于弟子,闻道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论证方法: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分论点分论点:圣人无常师:圣人无常师 李家的孩子名叫蟠,十七岁,喜欢古文,李家的孩子名叫蟠,十七岁,喜欢古文, 六经的经文和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学习了,六经的经文和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学习了, 不受(耻学于师的)时代风气束缚,向我学不受(耻学于师的)时代风气束缚,向我学 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写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写 了这篇了这篇师说师说送给送给他。他
27、。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 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好:好:喜爱喜爱 六艺经传:六艺,指六艺经传:六艺,指诗诗 书书礼礼乐乐易易春秋春秋 通:通:普遍普遍。 于:前一个是介词,于:前一个是介词,表被动表被动, 被;被; 后一个也是后一个也是介词介词,从从。 行:做。行:做。 贻:赠送。贻:赠送。 被动句被动句 状语后置,于余学 状语后置,于余学 1 1、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2 2、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 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俗的
28、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 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 扬李蟠倡导从师。扬李蟠倡导从师。 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 (不拘于时(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能行古道) 分论点分论点: 不拘于时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能行古道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一段)(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提出中心论点, 阐述师的作用阐述师的作用 和择师的标准和择师的标准 (二段)(二段) 批判当时的批判当时的 坏风气坏风气 古今对比古今对比(纵比)(纵比) 自己与孩子对比自己与孩子对比(自比)(自比) 巫医乐师等与士巫医乐师等与士 大夫
29、对比大夫对比(横比)(横比) (三段)以孔子为例,论(三段)以孔子为例,论 证从师的正确态度证从师的正确态度 (四段)交代写作的缘由,委婉发(四段)交代写作的缘由,委婉发 出倡议:好古文,不拘于时行古道!出倡议:好古文,不拘于时行古道! 阐述道理阐述道理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引用论证 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全文通过对从师问题的讨论,全文通过对从师问题的讨论, 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 对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强烈“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强烈 批判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 “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 同时也深深感受到这位伟大文豪同时也深深感受到这位伟大文豪非非 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 业精于勤,荒于嬉;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韩愈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韩愈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