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见下渝州。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人连用 “峨眉山、 平羌江、 清溪、 三峡、 渝州” 五个地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二、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妙处。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2、凭君传语报平安。 1.“双袖龙钟泪不干”描绘了诗人怎样的神态? 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你知道这两句妙在 哪里吗 四、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 “千寻”一词有何作用? 2.这首诗后两句借景说理,语带双关。请赏析这两句并说说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 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政治抱负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五、下列各项是对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主题角度看,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作者失
3、意的境遇以及寂寞苦 闷的情怀。 B.从艺术表现角度看, 这首诗前两句俯仰古今, 写出时间绵长; 第三句登楼远眺, 写出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则描绘了诗人的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C.诗人“独怆然而涕下”的原因是因为时间的消逝与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 ,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1.描绘了一幅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 精亮月影的美丽画面。 2.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描绘的画面。解答时抓住诗句中的“峨眉山” 、半轮秋 月、月影、江水进行画
4、面的描述,语言生动形象。如:描写了一幅峨眉山巍峨耸 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 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的美丽画面。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 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 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通过五个地名点出行程,既有“仗剑 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构成一种清朗秀美 的意境。 二、 1.“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最象, 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2.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
5、友人)团聚的情感。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 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 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涨”字为动词,极富动态美。水注 池涨,诗人的羁旅愁思也在慢慢变得浓厚。 2.诗歌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两个“巴山夜雨”中, “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 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 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 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
6、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 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 眠,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三 1.因思念亲人而伤心落泪的情态。 2.示例:这两句直率真切,自然天成,脱口而出,字浅意深,以一颗急切的赤子 之心表达了诗人出门在外对家园的强烈思念,意境沉郁,含蓄悠远。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感悟能力。 “龙钟”是沾湿的意思,这句诗的 意思是揩眼泪巳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 亲人无限眷恋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赏析诗句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关 键词;二
7、、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四、体会修辞手法 的表达效果;五、揭示其蕴含的哲理。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 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 完全是马上 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自然天成,脱口而出,写得十分传神。走马相逢,没有纸 笔, 也顾不上写信了, 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 岑参此行是抱着 “功 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 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四、1.“寻”是古代计量单位, “千寻”极言飞来峰上塔之高耸,为后文“立足 高远才能排除重重障
8、碍实现理想”的议论作铺垫。 2.这两句诗借景抒情,借登高望远表达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 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的人生哲理,抒发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 政治抱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词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 要求学生读懂全诗, 理解诗歌的形象和主旨。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此处的 “千寻塔”指: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第一句中诗人用 “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为下文 的议论做铺垫。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形象、 把握诗歌主题、 分析诗歌采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 要求学
9、生理解诗歌内容, 把握诗歌的主题, 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借 景抒情、动静结合、托物寓意等) ,结合具体的人生经历,理解诗歌所揭示的哲 理。这首诗是诗人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 抒胸臆, 寄托壮怀, 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 实行新法的前奏。 这首诗借站在山顶, 浮云就遮不住眼睛,来揭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还可以理解为人在 任何时候都不要惧怕困难和挫折。 因此, 最后两句话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揭示了的人生哲理是: 作者表明自己站的高, 看的远, 不怕对改革的非议、 阻扰, 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五、C 【解析】 试题 C “诗人 独怆然而涕下 的原因是因为时间的消逝与空间的寂寥”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诗人“独怆然而涕下”的原因是怀古伤今,联系到了过 去,家国及自己。那些先者贤人被重用,而自己不然,深有怀才不遇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