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 的统一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 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 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北宋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_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 都东京,史称北宋。 2.局部统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 了_的分裂局面。 易错点拨 979年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不是完成了对全国的 统一燕云十六州、甘肃、吐蕃、云南等地
2、还被少数民族控制。 新课导学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知识点一 赵匡胤 五代十国 3.强化专制集权的措施与影响 (1)措施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设诸路_统 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分散机构权力:在中央, _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 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 无权调兵。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 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_,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新课导学 转运司 枢密院 通判 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实
3、行_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 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2)影响:这些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 化了专制集权。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新课导学 崇文抑武 思维提升 宋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分割权力,相互制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新课导学 1.北宋与辽国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 称为“_”。 2.北宋与西夏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 “_”。 3.北宋财政危机: _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
4、况日益恶化。 新课导学 岁币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知识点二 岁赐 养兵 唯物史观 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尽管历史上有友好交往,也有兵戎相见,但 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友好交往,和平相处。各民族间还是一直不断互相交 往、互相借鉴、互相依存,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课导学 1.庆历新政: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曾发起以整顿_为宗旨的改革,史 称“庆历新政”。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很快归于失败。 新课导学 王安石变法知识点三 官僚机构 2.王安石变法 (1)时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内容: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3)目
5、的:富国强兵。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等手段,力图在_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 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_制,取代募兵制。 (4)评价: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一些 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 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新课导学 调控经济 征兵 1.南宋建立:_年,宋高宗即位后退保南方,史称南宋。统治稳定后,将都城定 在临安。 2.抗金斗争: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_指挥的 “岳家军”战绩卓著。 3.绍兴和议:1
6、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_一线划 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新课导学 南宋的偏安知识点四 1127 岳飞 大散关 史料1宋建国后,太祖赵匡胤鉴于唐末五代王纲解纽,武将跋扈,遂推行以文治国的国 策。用天下之士人,以易武臣之任事者,故儒道之振,优于隋唐。史称宋之政治,为士大 夫政治。士大夫政治之基本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优礼士大夫,二是与士大夫共天下。 士大夫政治如何对皇权加以制衡呢?措施有二:一曰理念,二曰制度。 史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 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7、朱熹朱子语类 课中探究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探究点一 史料实证 (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士大夫政治出现的原因和作用。 课中探究 提示 (1)原因:统治者吸取前代的政治教训,为防止武将干政而重用文人治 国;皇帝对士大夫高度重视;儒家学说的全面回归;北宋士大夫很注重个人气 节和操守。作用: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扩大统治 基础,巩固统治。 (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并 分析作者的看法。 课中探究 提示(2)措施:设诸路转运使综理地方财政;解除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将兵权收归 中央;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作者看法:
8、北宋时期的这些做法 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造成了地方权力过小、财政困难、军 事力量薄弱,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后患,最终北宋被少数民族灭亡。 历史解释 唐朝和北宋加强皇权的比较 (1)相同点: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 北宋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参 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课中探究 (2)不同点 三省设置:唐朝加强三省的职能;北宋三省有名无实,相权被进一步分割,枢 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别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 最高行政机构设置:唐朝初年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北宋以中书门下 为最高行政机构。
9、 课中探究 史料(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课中探究 澶渊之盟探究点二 史料实证 史料中的“(辽)与朝廷和好”指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 该事件的积极作用。 课中探究 提示 事件:澶渊之盟。积极作用:使辽和北宋的人民安居乐业;保持了宋 辽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史料1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史料2北宋禁军人数变化图 课中探究 北宋两次改革的历史背景探究点三 史料实证 史料1、2分别反映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是什么? 针对上述社会问题,北 宋进行了哪两次改革? 课中探究
10、 提示 原因:北宋和辽、西夏作战中败北,签订和约,损失大量财物,导致财政 负担加重;冗兵。 两次改革: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历史解释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教训 (1)改革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 复杂性和艰巨性。 (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 个人命运为转移。 (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魅力。 课中探究 史料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 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课中探究 岳飞
11、的历史地位探究点四 史料实证 (1)史料中的“匈奴”是指哪一民族? “靖康耻,犹未雪”中“靖康耻”指 哪一历史事件?发生于何时? 课中探究 提示 (1)女真族。靖康之变。1127年。 (2)人们为什么立祠纪念岳飞? 课中探究 提示 (2)岳家军纪律严明;抗金斗争使南方相对稳定,符合当时广大人 民的利益。 1.东汉建立后,光武帝“退功臣而进文吏”;宋朝开国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二者都 () A.加强了君主专制B.解决了藩镇割据 C.抑制了土地兼并 D.削弱了君主专制 课堂评价 【解析】“退功臣而进文吏”“杯酒释兵权”都是统治者削弱功臣势力、加强君主专 制中央集权的措施,故 A 正确; 结合
12、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出现割据混战的局面,不符合题意,B错误; “退功臣而进文吏”“杯酒释兵权”都是统治者削弱功臣势力、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的措施,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并且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不可避免,C 错误; “退功臣而进文吏”“杯酒释兵权”都削弱了功臣势力,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D 错误。 A 2.宋会要辑稿职官解释某一 官职时说:“贰宰相,批大政,参庶 务。”材料中的“贰宰相”的正式 名称是 () A.同平章事B.参知政事 C.三司使D.中书省 课堂评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分析 材料和正确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 变的史实的能力。宋朝为了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在宰相“同平章
13、事”行使行 政权时,增加了一个“参知政事”作为 副相,以达到分割宰相的行政权的目的。 B 3.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实现和平相处的主要途径 是 () A.战争 B.议和 C.和亲 D.册封 课堂评价 B 4.王安石说:“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 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 说:“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 取民 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 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 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课堂评价 【解析】 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
14、 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 剥;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 民仍是沉重的负担。可见王安石与司马 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 助困济贫,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 因此选择C项。 C 5.“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A.宋辽对抗B.南宋与金对峙 C.宋夏和议D.北宋与金对峙 课堂评价 B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1.辽朝 (1)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领_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 为辽。 (2)官制: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 务,_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
15、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 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新课导学 耶律阿保机 辽与西夏知识点一 南面官 2.西夏 (1)建立:_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 称西夏。 (2)官制: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 谓的官称。 新课导学 1038 1.金朝建立:1114年,女真族首领_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 金朝,定都会宁府,会宁府也称上京。 2.对峙局面形成: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1153年,金迁都_,改名为中都。 新课导学 完颜阿骨打 金朝入主中原知识点二 燕京
16、 3.猛安谋克:金朝保持的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凡女真民户,每三百户 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_。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 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4.“大定之治”:12世纪后期_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 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 新课导学 猛安 金世宗 1.蒙古崛起: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_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被尊 为“成吉思汗”。此后半个世纪,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招降吐蕃诸部, 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2.元朝建立:1260年,忽必烈即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_ 年,定国号为大
17、元,忽必烈就是_ 。 3.元朝统一: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 完成统一。南宋宰相_被俘,坚拒劝降,后来在大都从容就义。 新课导学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知识点三 铁木真 1271 元世祖 文天祥 4.巩固统一的措施 (1)驿站制度:为巩固统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 和生活服务,也运输官府物资;相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2)地方管理 行省制度: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 形成常设机构,称为_,简称行省。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 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
18、行省。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较高。 宣政院:_地区由全国最高佛教机构宣政院进行管理。 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图经略台湾。 新课导学 行中书省 吐蕃 易错提醒 唐代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不同。唐代的中书省是中央决 策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而元代设置的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 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新课导学 1.蒙古族和回族的形成:蒙古族和回族基本上是在_形成的。蒙古原是漠北的 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 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族长期相处,形成了一个新的族群, 成为回族的前身,时称_人。 2.四
19、等人制:为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元朝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 策,依次为蒙古人、_人、汉人、南人。 新课导学 元朝的民族关系知识点四 元朝 回回 色目 3.阶级矛盾激化:随着时间推移,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 级矛盾却日益严重。_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 4.民族融合:不久元朝灭亡,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 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以及回回以外的色目人,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新课导学 14 易错提醒 蒙古贵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实行民族分化政策,这一史 实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四个等级之间的矛盾、蒙古贵族和地 主阶级的矛盾、各
20、民族之间的矛盾。这些社会矛盾的存在不能掩盖事实上 元朝统治的本质,即蒙古贵族勾结各族地主,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农民阶级 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仍然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 新课导学 史料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 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 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五十 课中探究 辽、西夏的政治制度的特点探究点一 史料实证 结合史料,分析辽、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 课中探究 提示 特点:辽和西夏都沿用唐代官制。辽统治者采取“蕃
21、汉分治” 的政治制度。西夏仿效北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推行汉法。作用:促进 了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 历史解释 少数民族封建化 (1)概念:少数民族封建化是指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主要体 现为生产方式和文化的改进。 (2)特点: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 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中心。 (3)表现:少数民族各族逐渐改变以往的游牧生活,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成为 农业居民;采用汉族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从部落或者奴隶社会 过渡到封建社会。 课中探究 史料1151年,海陵王完颜亮因为上京地处极北,偏僻而且不便统治,于是决 定将都
22、城迁往地点居中的燕京(今北京)。工匠们经过两年的辛勤劳作,终于 大功告成。1153年,完颜亮举行盛大的仪式,浩浩荡荡南迁,进入中都燕京。 从此,金朝的统治中心南移到了中都。 摘编自金史 课中探究 金朝迁都的原因探究点二 史料实证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金朝迁都的原因。 课中探究 提示 上京地处极北,不便统治;为了对先进的中原农耕地区进行有效管理, 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 史料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古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 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 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 官员前往督之,其
23、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 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 不逮元。” 课中探究 行省制探究点三 史料实证 史料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课中探究 提示 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 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元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 行有效的统治。 历史解释 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 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
24、免、考核,地方权力 逐渐被分割、削弱,最终集权于中央。 (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课中探究 史料忽必烈竭力维护蒙古贵族利益,实行民族分治,将元朝人分为蒙古人、 色目人(除蒙古族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汉人(主要指北方的汉族,也包 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南人(指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四等。他 在元大都皇宫内引种漠北“誓俭草”,以“示子孙无忘草地”。 课中探究 元代民族政策探究点四 史料实证 据史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元世祖忽必烈的民族政策。 课中探究 提示 忽必烈在推行汉法的同时不忘蒙古渊源,竭力维护蒙古贵族的利益; 实行民族
25、分化政策,加剧了民族矛盾,导致人民反抗。 1.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A B C D 课堂评价 C 2.郭靖和杨康是金庸先生脍炙人口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重要人物,他 们名字中的“靖”“康”来源于导致北宋政权灭亡的“靖康之变”。灭北 宋政权的是 () A.西夏 B.唐 C.辽 D.金 课堂评价 D 3.“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 羊群”蒙古族歌手腾格尔的这首经典名曲天堂,我们经常吟唱。在 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建立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A.成吉思汗B.忽必烈 C.完颜阿骨打D.耶律阿保机 课堂评价 【解析】
2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元朝的建立者是忽必烈。 B 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 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 咨禀教他(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课堂评价 B 5.小李的祖先是世代居住于长江以南的居民,元朝时期按照规定他的祖先属 于 () A.第一等级B.第二等级 C.第三等级D.第四等级 课堂评价 D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1.农业 (1)复种制:宋朝时,一年两熟的
27、_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 年三熟。 (2)经济作物: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 一定突破。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_,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3)边疆地区的开发: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 显著进步。 新课导学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知识点一 稻麦复种制 宋朝 2.制瓷业 (1)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 (2)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_和釉里红。宋元时期,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 物质象征。 3.矿冶业:北宋时,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 大大提高了金
28、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4.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_ 的发展。 新课导学 青花瓷 造纸业 1.市场: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宋 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不仅官方设置_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2.货币: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导致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 朝十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_作为主币发行。 3.海外贸易: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主要外贸港口有_、 泉州、明州等。 4.城市: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 多彩。_是当
29、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新课导学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知识点二 榷场 纸币 广州 元大都 1.过程 (1)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2)北宋: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 (3)南宋: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 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_”。 (4)元朝: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 _,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新课导学 经济重心南移知识点三 苏湖熟,天下足 大运河 2.影响: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
30、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 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_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 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新课导学 南北分卷 1.门第观念的变化 (1)隋唐时期: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 (2)宋朝:_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 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时人将这些变化概括为“取士不问家 世,婚姻不问阀阅”。 新课导学 社会的变化知识点四 科举 2.人身关系的变化 (1)贱民阶层: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贱民阶层。到宋朝,他们的数量显著减少。 (2)家内服役:前代的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 _。 (3)租佃制:
31、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 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新课导学 雇佣 3.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放松: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 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 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新课导学 史料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 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 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一家最有名的钱庄,票据首 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 些经纪人。
32、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 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 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摘编自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课中探究 宋代商业探究点一 史料实证 据史料,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出现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课中探究 提示 因素:出现汇票;政府担保的银行票据;专业经纪人;批发和零售的 形式;专业经理;理财专家;等等。原因:政局相对稳定,政府重视;中国科 学技术居于当时世界的最前列;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贸易的高度 繁荣;国内市场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海外市场的形成。 历史解释 影响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因素
33、(1)社会政局是否稳定。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反之,国家四分 五裂、战乱不止,就会严重影响商品交换的进行。 (2)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农业发展带来农产品的增加和农民的农产品剩余,手工 业发展带来手工业产品的增加,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需要交换,这个过程就是由商人通 过商业完成的。所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 (3)国内交通和中外交通的状况。比如,秦朝修筑驰道、隋朝开通大运河和元朝开凿大 运河(如通惠河),这都有利于国内贸易的发展。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也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课中探究 (4)货币的发展。货币的统一,柜坊、飞钱和纸币的出现,便利了
34、商品交换的 进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5)政府采取的政策严重影响着商品交换的进行。在我国古代,统治者采取 的不同政策会对商业产生不同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都严 重阻碍了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南宋统治者鼓励海外贸易,带来了 南宋时海外贸易的兴盛。 课中探究 史料1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 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 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丝织品,以临淄和襄 邑(在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 等丝织业经过唐末
35、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 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简明宋史 课中探究 经济重心南移探究点二 史料2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简明宋史 课中探究 朝代 地区 西汉 (公元2年) 唐朝 (752年) 南宋 (1210年) 黄河中下游地区42.832.353.2 江淮地区15.223.445.6 西南地区3.97.19.2 史料实证 (1)根据史料1,概括说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 课中探究 提示 (1)秦汉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已成为丝绸生产中心,并且植桑、丝织技 术向南、向北发展;唐朝中
36、叶以后,南方丝绸生产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北宋 时,江浙和四川成为丝织业中心。 (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 课中探究 提示 (2)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大,开垦过度;历代帝王多在北方建 都,就近砍伐林木,破坏生态平衡;唐末五代以来,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南方自然条件更适宜植桑养蚕。 历史解释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 先进的工具和技术。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
37、。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课中探究 1.下面知识卡片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些特征。据此推 断这一朝代是()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 课堂评价 D 五大名窑名闻天下 交子、会子等纸币与铜钱等并行使用 都城居民普遍用煤作燃料 2.“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 不绝。”材料反映的现象发生在 () A.秦都咸阳B.汉都长安 C.隋都洛阳D.宋都东京 课堂评价 D 3.如下图所示,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大运河航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隋朝大运河 元朝大运河 A.洛阳城市经济衰落B.政府加强了对南方
38、的控制 C.政治中心向北迁移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课堂评价 C 课堂评价 【解析】元朝时河道发生改变,主要是指修建了通惠河和会通河,二者主 要是集中在北方地区,材料未涉及洛阳的发展,且洛阳的经济衰落不符 合当时的史实,故A项错误; 元朝时期的运河与隋朝相比,重点在北方,因此不是政府为了加强对南 方的控制,故B项错误; 根据所学可知,元朝以大都(今北京)为都城,因此大运河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元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故C项正确;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题目无关,故D项错误。 4.宋朝时人说:“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张 载也说:“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贫 贱之中,以至公相。”此现
39、象表明,在宋代 () A.社会变革助推社会阶层流动 B.贵族政治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C.从政不问出身成为社会共识 D.科举制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课堂评价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社会阶层 的变动。“朝廷无世臣。且如公 卿,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 表明社会阶层的流动,结合所学可 知,这是受到了社会变革的影响,故 A项正确; B、C、D三项均过于绝对,排除。 A 5.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 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导致 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十分盛行 C.土地私有制强化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课堂评价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 魏时期,
40、国家掌握大量无主土地, 故国家分配土地于农民的均田制 得以推行。唐朝以来土地兼并日 益严重,国家掌握的土地减少,无 法再推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故选C项。 C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1.背景 (1)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 来说不及_和道教。 (2)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_运动。他们力图挖掘儒家经书 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 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新课导学 儒学的复兴知识点一 儒学复兴 佛教 2.代表人物:北宋的_、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因此这一学派也 被称为“程朱理学”。 3.主
41、要内容: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_ 的理论体系。它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人 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 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新课导学 程颢 认识论 4.经典著作:朱熹从早期儒家典籍礼记中抽出大学_两 篇文章,加上论语孟子二书,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 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5.历史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课导学 中庸 思维提升 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并非“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 儒学的普及化、通俗
42、化。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的理学不仅强化了 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 广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中。 新课导学 1.宋词:词是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以豪放派 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_、李清照的词作成就最突出。 2.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_的成熟, 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3.话本:宋元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 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新课导学 柳永 文学艺术知识点二 戏曲艺术 新课导学 山水画 4.书法: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5.绘画:成就以_最为突
43、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 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易错点拨 元曲元杂剧 元杂剧是一种戏剧形式,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包括歌唱、 音乐、舞蹈、表演、道白等诸多要素。广义的元曲,包括元代杂剧和元代散 曲两大类。 新课导学 1.三大发明: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雕版印刷已 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_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 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 重要贡献。 新课导学 科技知识点三 毕昇 2.科学家 (1)沈括:其所著_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2)郭守敬:其最突出的成就是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
44、,主持全国范围 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_。 (3)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 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新课导学 梦溪笔谈 授时历 新课导学 少数民族文字知识点四 1.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 2.金: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3.西夏: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 4.蒙古 (1)成吉思汗: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 _作为游牧民族自己撰写的历史,在史学史上具有特殊价值。 (2)忽必烈:委派藏传佛教高僧_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 号,既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广泛拼写
45、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也是汉语拼 音化的最早尝试。 新课导学 蒙古秘史 八思巴 史料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 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 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 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 欲”,又叫“物欲”和“嗜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其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 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 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说,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
46、的原理,以 获得知识”。 摘编自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课中探究 理学的积极影响探究点一 史料实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课中探究 提示 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 性;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 历史解释 程朱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程朱理学家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 从而使传统儒学的道德信条式的语录变成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程朱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 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程朱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
47、段,带有明显的佛 道化特点,例如吸收禁欲主义思想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的道德主张。 课中探究 史料1 北宋李成的晴峦萧寺图 课中探究 宋元文学艺术探究点二 史料2马致远的元散曲天净 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史料实证 (1)透过史料1,你获得了哪些有关宋代绘画特点的信息?体现了宋代怎样的 社会风貌? 课中探究 提示 (1)信息: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 时代:宋代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 大;理学兴起,注重内心修养;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文化普及。 (2)史料2的元曲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时代风貌? 课中探
48、究 提示 (2)天涯孤旅的哀愁。元代社会的黑暗;文人社会地位的低下;异族 的压迫。 历史解释 宋词繁荣的原因 (1)封建经济发达:宋代商品经济和城市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2)市民阶层扩大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够歌唱表演的词曲适应了市井生活的需要。 (3)社会矛盾尖锐: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一些作家转向于采用词这种更能抒 发感情的文学形式,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中探究 史料1下面是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课中探究 宋元科技探究点三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 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水利轻工 兵器 项数22252092577
49、88 史料2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 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 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体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 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课中探究 史料实证 (1)据史料1,回答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 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 课中探究 提示 (1)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科技领域(或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历法、 气象、地学、农学等领域)。原因: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历代统治者 重视农业,因而与农业有关的科技得到发展。 (2)指出史料2中提到的三大发明广
50、泛应用于哪一时期。概括三大发明传入欧洲的影响。 课中探究 提示 (2)时期:唐宋时期。(宋朝,火药被大量制造并广泛应用于军事,三大发明在宋朝 基本成熟。)影响: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马克思指出了中 国三大发明的外传,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火药 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推翻封建贵族的统治;指南针为欧洲资产阶级打开世界市场并为 其建立殖民地提供了便利;印刷术促进了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 和宗教改革。) 历史解释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辉煌的原因 (1)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不仅为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也对科 技发展提出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