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第 2 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一)教学目标1、利用孟德尔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的有关知识,比较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异同,根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之间的平行关系,推断基因位于染色体上。2、假说演绎法,模拟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过程,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2、教学难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孟德尔提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2)1909 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3)同时,细胞生物
2、学的研究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萨顿以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4)著名遗传学家萨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也就是等位基因,他们的分离和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5)萨顿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二、萨顿假说1、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染色体 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2)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3)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 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4)非等位基因在形成
3、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 I 的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2、分析减数分裂中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三、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选择什么做实验材料?果蝇2、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易饲养、繁殖快;后代多,一只雌果蝇一生能产生几百个后代;果蝇相对性状多且明显,便于观察统计;有四对染色体,数量少而且形状有明显差别.3、设计果蝇杂交实验假说演绎法第一步: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第二步、提出假说:控制白眼基因(w)在 X 染色体上,而 Y 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若第三步: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第四步:得出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四、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1、 果蝇的体
4、细胞中有 4 对染色体, 携带的基因有 1.3 万多个; 人的体细胞中有 23 对染色体,携带的基因有 2.6 万多个(一条染色体上应该有许多个基因)2、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发明并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 并绘制了第一幅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 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五、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1、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着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如图中的B 与 b,C 与 c、F 和 f。2、相同基因:虽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但不是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如图中的 A 与 A、E 与 E。3、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5、如 A、B 与 F 等,这些非等位基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4、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如 A 与 B、C 等,这些非等位基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5、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6、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六、性别决定方式1、XY 型性别决定在生物界中是较为普遍的,包括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某些种类的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一些雌雄异株的植物也是 XY 型性别决定方式2、ZW 型性别决定:雄性( n1 )对常染色体 + ZZ雌性( n1 )对常染色体 + ZW3、XO 型性别决定蝗虫、蟋蟀雄性( n1 )对常染色体 + XO雌性( n1 )对常染色体 + XX4、ZO 型性别决定直翅目昆虫中的少数个体雄性( n1 )对常染色体 + ZZ雌性( n1 )对常染色体 + Z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