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总论ppt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2411866 上传时间:2022-04-14 格式:PPT 页数:144 大小: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总论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4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4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呼吸内科呼吸内科 总 论2Company Logo中医内科学定义、性质、范围及发展简史1 1中医内科疾病分类方法2 2中医内科疾病的的治疗法则3 3中医内科学的辩证方法4 43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临床思维方法阐述内科所属疾病的阐述内科所属疾病的病因病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规律的机、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规律的一门一门临床临床医学医学。中医内科学的定义4中医内科学的性质 是一门临床专是一门临床专业课,是临床学科的基础,业课,是临床学科的基础,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水了中医临

2、床医学的发展水平。平。5中医内科学的范围中医内科学的范围 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l外感病:伤寒论、温病学l内伤病:金贵要略,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l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内伤易感外邪,外感日久可造成或加重内伤。6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与发展起源与发展萌芽阶段萌芽阶段殷商时期殷商时期(公元前(公元前21002100年年- -公元前公元前256256年)年) 奠基阶段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公元前(公元前770770年公元年公元220220年)年) 充实阶段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魏晋至金元时期(公元(公元220220年年- -公元公元1

3、3681368年)年)成形阶段成形阶段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公元(公元13681368年年- -公元公元19111911年)年)7(一)萌芽 (殷商时代)西周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食医、兽医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殷代甲骨文记载:疾首、疾腹、疟疾、蛊病等内科病。8(二)奠基(春秋 秦汉)脉法五十二病方脉法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治百病方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9附:内经与伤寒杂病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1.1.始于战国而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是一部划时始于战国而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是一部划时代的医学著作,全面的代的医学著作,全面的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其中,其中最显

4、著的特点是体现了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和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对内科疾病,对内科疾病分别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系统,风、寒、暑、分别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系统,风、寒、暑、湿、燥、火等病因,以及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来加以认识,湿、燥、火等病因,以及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来加以认识,为后世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打下了基础。为后世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打下了基础。 2.2.东汉张仲景总结前人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东汉张仲景总结前人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会,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内的六经辨证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

5、论治体系和脏腑辨证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论治理论体系。10(三)充实(魏晋 金元) 1.1.病因学病因学、症状学、诊断和治疗学的充症状学、诊断和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实和发展2.2.学术理论的创新学术理论的创新11(1)病因学隋代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病因证候学专著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病因证候学专著晋晋葛洪葛洪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南宋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分内因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外因、不内外因。12(1)病因学隋代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病因证候学专著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病因证候学专著晋晋葛洪葛洪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肘后备

6、急方:尸注、癞、沙虱。南宋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分内因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外因、不内外因。13(2)症状学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述病候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述病候784784条,对胸痹的条,对胸痹的 症状如疼痛的性质、部位与预后作了描述。症状如疼痛的性质、部位与预后作了描述。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出消渴病易发疮疡。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出消渴病易发疮疡。唐王焘外台秘要指出消渴病唐王焘外台秘要指出消渴病“每发则小便至每发则小便至甜甜”的特征。的特征。 此时期还对伤寒、温病、疟疾、肺痨等传染病作此时期还对伤寒、温病、疟疾、肺痨等传染病作了描述。了描述。对心痛、虚劳、脚气、水

7、肿在辨证上有了较大提高。对心痛、虚劳、脚气、水肿在辨证上有了较大提高。14(3)治疗学肘后备急方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治疗瘿病肘后备急方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治疗瘿病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用常山、蜀漆治疟疾;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用常山、蜀漆治疟疾;白头翁、苦参治痢疾;槟榔治寸白虫;谷皮治脚气白头翁、苦参治痢疾;槟榔治寸白虫;谷皮治脚气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收载大量方药,反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收载大量方药,反映了当时的成就。映了当时的成就。152.2.学术理论的创新:学术理论的创新: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 (寒凉派)(寒凉派)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

8、、下三法 (攻下派)(攻下派)李东垣重脾胃李东垣重脾胃 (补土派)(补土派) 朱丹溪提倡朱丹溪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 (养阴派)(养阴派)金元四大家16(四)成形(明清)(1 1)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2 2)王纶名医杂著指出:)王纶名医杂著指出:外感法仲景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杂病用丹溪明代17(3 3) 王肯堂证治准绳;王肯堂证治准绳;(4 4) 张介宾景岳全书;张介宾景岳全书;(5 5) 秦景明症因脉治;秦景明症因脉治;(6 6) 李宗梓医宗必读;李宗梓医宗必读;景岳全书的阴阳互

9、补,医宗必读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至今仍具重要意义的治泻九法至今仍具重要意义 。18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宗金鉴医宗金鉴张氏医通张氏医通辨证录辨证录临证指南医案临证指南医案证治汇补证治汇补医学心悟医学心悟医林改错医林改错血证论血证论外感温热篇外感温热篇 湿热病篇湿热病篇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清代191.中医内科学 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现代20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方法中医内科疾病分类方法1.1.按病因分:外感、内伤按病因分:外感、内伤2.2.按病机分:热病、杂病按病机分:热病、杂病3.3.按脏腑分:依据藏象学说按脏腑分:依据藏象学说“病机十九条病机十九条”21 中医内

10、科疾病分类方法中医内科疾病分类方法外感病外感病 伤寒六经病证伤寒六经病证 温病卫气营血证温病卫气营血证 、三焦病证、三焦病证 内伤病内伤病 脏腑病证脏腑病证 : : 五脏病证五脏病证气血津液病证气血津液病证 : :以脏腑分类为主导以脏腑分类为主导, ,将与气血将与气血 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失常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失常 密切相关的疾病归属此类密切相关的疾病归属此类. .肢体经络病证肢体经络病证: : 以脏腑分类为主导以脏腑分类为主导, ,将与肢体经将与肢体经 络相关的疾病归属此类络相关的疾病归属此类. .“病机十九条病机十九条”22 二、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二、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以以病因病因命

11、名的命名的 中风、中暑、虫证等中风、中暑、虫证等 以以病机病机命名的命名的 郁证、痹证、厥证等郁证、痹证、厥证等以以病理产物病理产物命名的命名的 痰饮等痰饮等以以病位病位命名的命名的 胸痹、肝着、肾着、肺痈等胸痹、肝着、肾着、肺痈等以以主症主症命名的命名的 咳嗽、喘证、呕吐、泄泻、眩晕等咳嗽、喘证、呕吐、泄泻、眩晕等 以以主要体征主要体征命名的命名的 黄疸、积聚、水肿、鼓胀等黄疸、积聚、水肿、鼓胀等 23 三、中医内科疾病的特点三、中医内科疾病的特点1 1、中医内科、中医内科外感疾病外感疾病的特点的特点: : 病因为六淫、戾气等外邪病因为六淫、戾气等外邪, ,发病常与季节有关发病常与季节有关,

12、 ,起病起病 较急较急, ,病邪多由皮毛病邪多由皮毛. .口鼻而入口鼻而入, ,由表传里由表传里. .多多具有季节具有季节 性性. .传变性传变性, ,若兼夹戾气若兼夹戾气. .疫毒疫毒, ,则具有则具有传染性传染性. .流行性流行性. .2、中医内科中医内科内伤杂病内伤杂病的特点的特点: : 病因多由饮食病因多由饮食. .劳倦劳倦. .情志所伤情志所伤, ,其特点是其特点是多因素相加多因素相加. . 多脏腑相关多脏腑相关. .多病性复合多病性复合. .多病证杂见多病证杂见, ,其基本病机为其基本病机为 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脏腑气血阴阳失调. .在病情演变过程中在病情演变过程中, ,往往脏病及往往

13、脏病及 脏脏. .脏病及腑脏病及腑, ,因复感外邪因复感外邪, ,或多种病理因素的产生或多种病理因素的产生, ,而而 出现寒热虚实错杂的证候出现寒热虚实错杂的证候, ,并可多症重叠并可多症重叠.24中医内科疾病的辩证方法及治疗法则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总论总论25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 一、辨证原则一、辨证原则1 1、全面分析病情强调整体观念、全面分析病情强调整体观念2 2、掌握病证病机特点恰当选用方法、掌握病证病机特点恰当选用方法外感时病外感时病主要应按主要应按六经六经、卫气营血卫气营血和和三焦三焦进行证候归类。进行证候归类。内伤杂病内伤杂病 主要运用主要运用脏腑病理脏腑病

14、理变化分析病机特点。变化分析病机特点。3 3、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26外感时病:外感时病:主要应按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进行证候归类。内内伤伤杂杂病病 肺系病证:主要按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之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脾(胃)系病证:主要按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之病机特点进行辨证分析 心系病证:应按血脉运行障碍和神明失司之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肝系病证:主要按肝气疏泄不畅、肝胆升发太过、肝风内动等病机特 点进行辨证论治 肾系病证:主要按肾阴、肾阳不足的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27辨证 辨病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28 在同一疾病可以有不同的证,称为“同病异证”。 不同的病又可以有相同的证,称为“异病同证”。

15、 中医内科学对许多疾病的诊断均以证为名,反映了辨证论治的治疗体系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中医治病的基本指导思想。 通过通过辨证辨证就能够突出疾病的就能够突出疾病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给予相应,给予相应施治。尤其是在辨病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有时可通过施治。尤其是在辨病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有时可通过辨证取得疗效,解决问题。因此,辨证取得疗效,解决问题。因此,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根本手段。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根本手段。29 辨病是对中医辨证的必要和有益补充,有利于进一步对疾病性质的认识,有助于掌握不同疾病的特殊性及发展、转归。 30 中医内科临证时既要辨证,

16、亦要辨病。其中中医内科临证时既要辨证,亦要辨病。其中辨病辨病论治论治是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过程中是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过程中基本矛盾基本矛盾的手段;的手段;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过程中,是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过程中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手段。因此辨病与辨证是相辅相成的,在辨证的的手段。因此辨病与辨证是相辅相成的,在辨证的基础上辨病,在辨病的同时辨证,辨证与辨病相结基础上辨病,在辨病的同时辨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有利于对疾病性质的全面准确认识。合,有利于对疾病性质的全面准确认识。31二、治疗原则二、治疗原则 . . 调节整体平衡原则调节整体平衡原则 2. 2. 审证求机论治原则审证求机论治

17、原则 3. 3. 明辨标本缓急原则明辨标本缓急原则4. 4. 把握动态变化原则把握动态变化原则 5. 5. 顺应异法方宜原则顺应异法方宜原则 6. 6. 据证因势利导原则据证因势利导原则7. 7. 先期治疗未病原则先期治疗未病原则8. 8. 重视调摄护理原则重视调摄护理原则32 1 1、调节整体平衡可以从、调节整体平衡可以从调整阴阳调整阴阳入手(阴阳平衡)入手(阴阳平衡) 去其有余:温、清、利、下 补其不足:即补其阴阳之偏衰-补阴与补阳 2 2、调节整体平衡,还要求对各种治疗措施和方药、调节整体平衡,还要求对各种治疗措施和方药 的运用都应的运用都应适可而止适可而止,不可矫枉过正,以防机,不可矫

18、枉过正,以防机 体出现新的不平衡。体出现新的不平衡。 攻邪勿伤正,补虚不留邪,清热不伤阳,散寒 不伤阴,补脾不碍胃调节整体平衡原则调节整体平衡原则33 “同病异治同病异治”与与“异病同治异病同治”就是审证求机论治在临证中的基就是审证求机论治在临证中的基本应用。本应用。“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说明,说明“证证”是决定治法方是决定治法方药的最可靠依据。药的最可靠依据。 “ “同病异治同病异治”的应用的应用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生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生在不同的患者身上,或处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病理变化不同,所表现或处在疾病发展

19、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病理变化不同,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同。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同。 “异病同治异病同治”的应用的应用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即形成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即形成相同的证候时,可以采取相同的治法。相同的证候时,可以采取相同的治法。 审证求机论治原则审证求机论治原则34 在临证时必须分清疾病的标本、主次、轻重缓急,而采取在临证时必须分清疾病的标本、主次、轻重缓急,而采取“甚者独行,间者并行甚者独行,间者并行”,也就是,也就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和和“标本同治标本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这就是明辨标本缓

20、急治疗原则。的方法进行治疗,这就是明辨标本缓急治疗原则。 1.急则治其标急则治其标: 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紧急危重的证候,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紧急危重的证候,影响到病人的安危时,就必须先行解决,而后再治疗其本的原影响到病人的安危时,就必须先行解决,而后再治疗其本的原则。则。 2.缓则治其本缓则治其本: 是指在病情缓和的情况下,应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因为是指在病情缓和的情况下,应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因为标病产生于本病,本病解决了,标病自然随之而解。标病产生于本病,本病解决了,标病自然随之而解。 3.标本同治标本同治: 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须采取标本同治的原则。在标本俱急的情况

21、下,须采取标本同治的原则。 明辨标本缓急原则明辨标本缓急原则标本的概念标本的概念35 疾病的过程是正邪斗争,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疾病疾病的过程是正邪斗争,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因此必须把握其动态变化,分阶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因此必须把握其动态变化,分阶段进行治疗。段进行治疗。外感外感初期阶段初期阶段邪气正盛,正气未衰,病较轻浅,可急发散祛邪;邪气正盛,正气未衰,病较轻浅,可急发散祛邪; 中期阶段中期阶段病邪深入,病情加重,更当着重祛邪减其病势;病邪深入,病情加重,更当着重祛邪减其病势; 后期阶段后期阶段邪气渐衰,正气未复,既要继

22、续祛除余邪,又要扶正邪气渐衰,正气未复,既要继续祛除余邪,又要扶正 以祛邪,使邪去正复。以祛邪,使邪去正复。内伤内伤初期阶段初期阶段一般不宜用峻猛药物一般不宜用峻猛药物 中期阶段中期阶段大多正气渐虚,治当轻补;或有因气、血、痰、大多正气渐虚,治当轻补;或有因气、血、痰、 火、火、 郁结而成实,须用峻剂而治者,亦只宜暂用;郁结而成实,须用峻剂而治者,亦只宜暂用;末期阶段末期阶段久虚成损,则宜调气血,养五脏,兼顾其实。久虚成损,则宜调气血,养五脏,兼顾其实。 把握动态变化原则把握动态变化原则36 因时治宜因时治宜 因地治宜因地治宜 因人治宜因人治宜 治疗应结合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特点,考虑用药治疗

23、应结合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特点,考虑用药的原则,称为的原则,称为“因时治宜因时治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则,称“因地治宜因地治宜”。 根据病人年龄、体质、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根据病人年龄、体质、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为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为“因人治宜因人治宜”。顺应异法方宜原则顺应异法方宜原则37 据证因势利导原则要求顺其病势,就近祛邪,以获据证因势利导原则要求顺其病势,就近祛邪,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得最佳治疗效果。 据证因势利导原则据证因势利导原则38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对

24、有可能发生疾病的个体和人群,及早是指对有可能发生疾病的个体和人群,及早 提出预防措施,运用药物培补人体的正气,提出预防措施,运用药物培补人体的正气, 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 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医者可根据疾病是指医者可根据疾病传变规律传变规律,防其传变,对,防其传变,对 可能受到传变的脏腑和可能受到影响的气血津可能受到传变的脏腑和可能受到影响的气血津 液,采取预防措施,阻断和防止病变的发展和液,采取预防措施,阻断和防止病变的发展和 传变,把病变尽可能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以利传变,把病变尽可能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以利 于疾病的彻底治疗,取得最好的疗效。于疾病的彻底治疗,取得最好

25、的疗效。 先期治疗未病原则先期治疗未病原则39 恰当的调护,有利于正气的恢复、邪气的祛除和促进恰当的调护,有利于正气的恢复、邪气的祛除和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忽视调摄护理,不仅会延误康复时间,还病人早日康复。忽视调摄护理,不仅会延误康复时间,还会出现会出现“食复食复”、“劳复劳复”等情况,以致病情反复,因此,等情况,以致病情反复,因此,必须重视调摄护理。必须重视调摄护理。重视调摄护理原则重视调摄护理原则40第二节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41 概述概述 一、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一、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气六气: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 是自然是自然

26、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统称为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统称为“六气六气”。六淫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统称为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统称为六淫病邪。 二、二、 六淫的致病特点六淫的致病特点1 1、六淫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皆由外感。、六淫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皆由外感。 2 2、由于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以及人体的个体差异,虽、由于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以及人体的个体差异,虽 在同一季节里,也可感受不同的病邪而发生不同的在同一季节里,也可感受不同的病邪而发生不同的 疾病。疾病。 3 3、六淫致病,既可以是单一的,更多是混合的。、六淫致病,既可以是单一的,更

27、多是混合的。 4 4、六淫之邪侵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转化。、六淫之邪侵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转化。42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一、风风邪的致病特点有四:风邪的致病特点有四: 1 1、风性轻扬、风性轻扬 2 2、风性疏泄、风性疏泄3 3、风性善动、风性善动 4 4、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善行而数变 43 易于侵犯人体的上部和肌表,故临床常见头痛,感冒等病证。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性轻扬风性轻扬44 其侵袭人体,可使肌腠开泄,故多见恶风,自汗等症状。 风性疏泄风性疏泄45 其临床表现多见动摇不定,所谓:“风胜则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如痉证的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至

28、角弓反张,即属于风。风性善动风性善动46 其症多游走不定,变化迅速,如痹证中风邪偏盛的行痹,常见游走性关节肌肉疼痛等。 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善行而数变47风寒 风热 风入经络 症状症状 恶寒,发热,无汗,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流清头痛身痛,鼻流清涕,咳嗽,痰稀。涕,咳嗽,痰稀。舌苔白润,脉浮而舌苔白润,脉浮而紧紧 发热,微恶风寒,少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头痛,咳汗或无汗,头痛,咳嗽,痰粘或痰黄,鼻嗽,痰粘或痰黄,鼻流浊涕,咽痛口渴,流浊涕,咽痛口渴,苔薄,舌边尖红,脉苔薄,舌边尖红,脉浮数浮数 肢体关节游走疼肢体关节游走疼痛,或拘急不利,痛,或拘急不利,项强,口眼歪斜,项强,口眼歪

29、斜,甚则四肢抽搐,甚则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角弓反张,牙关关紧闭,舌苔薄白,紧闭,舌苔薄白,脉浮弦脉浮弦 病机病机风寒束表,肺卫不风寒束表,肺卫不宣宣 风热袭表,肺失清肃风热袭表,肺失清肃 风邪入络,络脉风邪入络,络脉痹阻痹阻 治法治法 疏风散寒疏风散寒 疏风清热疏风清热 祛风通络祛风通络 方药方药 荆防达表汤加减荆防达表汤加减桑菊饮或银翘散加减桑菊饮或银翘散加减 防风汤,牵正散,防风汤,牵正散,玉真散等加减玉真散等加减48二、寒二、寒1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 2、寒主收引,其性凝滞、寒主收引,其性凝滞 寒邪的致病特点有二寒邪的致病特点有二49寒邪侵表 中寒 症状症状

30、 恶寒,发热,无汗,头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身痛或骨痛项强,身痛或骨节痉痛,痛处不移,得节痉痛,痛处不移,得热痛减,遇冷痛剧,热痛减,遇冷痛剧,筋脉拘急不利。筋脉拘急不利。舌苔薄白,脉浮紧。舌苔薄白,脉浮紧。 恶寒战栗,肢体冰冷,挛痛面青,恶寒战栗,肢体冰冷,挛痛面青,咬牙,神志迟钝,昏迷僵直,呼吸咬牙,神志迟钝,昏迷僵直,呼吸缓慢,口鼻气冷,皮肤隐紫。缓慢,口鼻气冷,皮肤隐紫。舌苔白滑,脉象沉伏。舌苔白滑,脉象沉伏。 病机病机 寒邪伤表,肺卫不宣寒邪伤表,肺卫不宣寒邪直中,伤及阳气寒邪直中,伤及阳气 治法治法 辛温发汗,散寒解表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助阳破阴,温里祛寒助阳破阴,温里祛寒方

31、药方药 麻黄汤加减麻黄汤加减 四逆汤加味四逆汤加味 50三、暑三、暑暑邪致病特点有三:暑邪致病特点有三:1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善发散、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善发散 : 暑邪致病可致人体阳气亢盛,腠理开泄,而致汗暑邪致病可致人体阳气亢盛,腠理开泄,而致汗 液过渡外泄,液过渡外泄,耗气伤津耗气伤津。2 2、暑气通心:、暑气通心: 若暑热内犯心营,心神被扰,可出现高热昏迷,不若暑热内犯心营,心神被扰,可出现高热昏迷,不 醒人事等症。醒人事等症。3 3、暑多夹湿:、暑多夹湿: 由盛夏时节,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湿热蒸腾,故由盛夏时节,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湿热蒸腾,故 常见暑热夹湿的症状。常见暑热夹湿

32、的症状。51中暑暑热 暑湿 症状症状头昏胀痛,胸闷,头昏胀痛,胸闷,恶心欲吐,身热烦恶心欲吐,身热烦渴,短气,四肢无渴,短气,四肢无力,或皮肤干燥,力,或皮肤干燥,色红而热,少汗或色红而热,少汗或汗多肤冷,尿短赤,汗多肤冷,尿短赤,甚则突然昏倒,谵甚则突然昏倒,谵语,抽搐。舌干少语,抽搐。舌干少津,脉细数无力。津,脉细数无力。每发生于盛夏或高每发生于盛夏或高温作业温作业 入夏时常发热,肌入夏时常发热,肌肤灼热,汗少,或肤灼热,汗少,或午后热甚,口渴引午后热甚,口渴引饮,食少,倦怠乏饮,食少,倦怠乏力。力。 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微红,舌质微红,脉细数。脉细数。 身热不扬,恶风少身

33、热不扬,恶风少汗,胸闷腹胀,恶汗,胸闷腹胀,恶心,纳少,口苦粘心,纳少,口苦粘或淡,大便溏薄,或淡,大便溏薄,肢体酸困。肢体酸困。 舌苔腻,脉浮数。舌苔腻,脉浮数。病机病机暑热蒙心,气阴两暑热蒙心,气阴两伤伤 暑热亢盛,耗气伤暑热亢盛,耗气伤津津 暑热夹湿,郁于肌暑热夹湿,郁于肌表表 治法治法 清暑生津清暑生津 清暑益气,养阴生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津 清暑化湿清暑化湿 方药方药 人参白虎汤加减人参白虎汤加减 王氏清暑益气汤加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减 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正气散加减 52 四、湿四、湿 (外湿)(外湿)湿邪致病特点有四湿邪致病特点有四 :1 1、湿为阴邪,粘滞固着,不易速去、湿为阴邪,粘

34、滞固着,不易速去 2 2、湿性重浊、湿性重浊 3 3、湿性趋下、湿性趋下 4 4、湿邪侵犯人体,最易伤害脾胃、湿邪侵犯人体,最易伤害脾胃 531、湿为阴邪,粘滞固着,不易速去 故湿邪为病,往往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2、湿性重着 3、湿性趋下 4、湿邪侵犯人体,最易伤害脾胃 “重”即沉着,重着:湿邪困遏,阻滞气机的升降出入,清 阳不 升,在上则为头重如裹,昏蒙眩晕;在中则胸脘痞闷, 胃纳不香;湿滞经络则四肢沉重,倦怠乏力。“浊”即秽浊:湿邪伤阳,气化不利,易出现水湿浊秽的病证, 症见面垢哆多,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混浊,妇女带下稠浊,舌苔垢腻等。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

35、故湿邪为病, 多见淋浊,带下,脚气,足肿等下部病证。但外湿伤人,又可与风邪 相合,郁遏卫表,而致肢体酸重,肿痛。如湿毒浸淫肌肤,可出现 多种皮肤病。 因“脾恶湿”,湿盛则伤脾,故外湿与内湿有 一定的联系,可以 互为因果。 54湿困卫表 湿滞经络 湿毒浸淫 症状症状 身热不甚,迁延缠身热不甚,迁延缠绵,微恶风寒,汗绵,微恶风寒,汗少而粘,头痛如裹,少而粘,头痛如裹,肢体酸重疼痛,或肢体酸重疼痛,或兼见胸膈闷胀,脘兼见胸膈闷胀,脘痞泛恶,口中粘腻,痞泛恶,口中粘腻,大便稀溏,白色淡大便稀溏,白色淡黄。黄。舌苔白腻,脉浮数。舌苔白腻,脉浮数。 关节酸痛重着,固关节酸痛重着,固定不移,或腰膝关定不移,

36、或腰膝关节漫肿,转侧曲伸节漫肿,转侧曲伸不利,或下肢肿胀。不利,或下肢肿胀。 舌苔白滑或白腻,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脉濡缓 皮肤疥癣,疮疖,疱皮肤疥癣,疮疖,疱疹,脚生湿气,局部疹,脚生湿气,局部瘙痒,流黄水或见尿瘙痒,流黄水或见尿浊,女子带下腥臭。浊,女子带下腥臭。 舌苔黄腻,脉滑数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病机 湿邪困表,卫气被湿邪困表,卫气被郁郁 湿邪袭络,留着关湿邪袭络,留着关节节 湿毒郁表,浸淫肌肤湿毒郁表,浸淫肌肤 治法治法 芳香化湿芳香化湿 祛湿通络祛湿通络化湿解毒化湿解毒方药方药 藿朴夏苓汤加减藿朴夏苓汤加减 薏苡仁汤加减薏苡仁汤加减 二妙丸加味二妙丸加味 55五、燥五、燥 燥为秋

37、令主气,故燥邪为病,多发生于气候干燥燥为秋令主气,故燥邪为病,多发生于气候干燥 、湿、湿度较低的秋季。外感燥邪有温燥和凉燥之别。度较低的秋季。外感燥邪有温燥和凉燥之别。 温燥:温燥:初秋有夏火之余气,燥与热合,出现类似风热的症状;初秋有夏火之余气,燥与热合,出现类似风热的症状;凉燥:凉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合,出现类似风寒的症状。深秋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合,出现类似风寒的症状。 燥邪的致病特点:燥邪的致病特点: 既具有外感病临床表现的一般特征,既具有外感病临床表现的一般特征, 又有燥邪上犯上焦又有燥邪上犯上焦肺经,耗伤津液的症状。肺经,耗伤津液的症状。56 温燥 凉燥 症状症状 头痛发热

38、,微恶风寒,咳嗽少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咯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口痰,咯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口渴喜饮,唇干咽燥,心烦,大渴喜饮,唇干咽燥,心烦,大便干结。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舌红少苔,脉细数。 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咽干唇燥,干咳痰少,痰质咽干唇燥,干咳痰少,痰质清稀。清稀。舌干苔薄,脉象浮弦舌干苔薄,脉象浮弦 病机病机 燥邪袭肺燥邪袭肺 肺津受伤肺津受伤 凉燥束表凉燥束表 肺气不利肺气不利 治法治法 清宣凉润清宣凉润 宣肺达表宣肺达表 化痰润燥化痰润燥 方药方药 桑杏汤加减桑杏汤加减杏苏散加减杏苏散加减57六、火六、火火邪的致病特点有三:火邪的致病特点有

39、三: 1. 1. 火为阳邪火为阳邪,发病急骤,变化较多,病势较重,发病急骤,变化较多,病势较重 表现为热表现为热 证、实证,且最易耗伤阴津:可见高热面赤口渴引饮,证、实证,且最易耗伤阴津:可见高热面赤口渴引饮, 烦躁不寐。烦躁不寐。2. 2. 火性阳热,易生风动血:火性阳热,易生风动血: 如火热燔灼肝经,耗伤阴液,如火热燔灼肝经,耗伤阴液, 使筋脉失养,而致肝风内动,称热极生风,可见高热,使筋脉失养,而致肝风内动,称热极生风,可见高热, 抽搐,项强,角弓反张等症状;火热太盛,灼伤脉络,抽搐,项强,角弓反张等症状;火热太盛,灼伤脉络, 迫血妄行,可引起各种出血证,如吐血,衄血,咯血迫血妄行,可引

40、起各种出血证,如吐血,衄血,咯血 等。等。 3.3.火性燥动,可扰乱神明:火性燥动,可扰乱神明:如内陷心包可见神昏谵妄、如内陷心包可见神昏谵妄、 不省人事等症;火热内扰,心神失守,可出现烦躁不不省人事等症;火热内扰,心神失守,可出现烦躁不 安等精神失常症状安等精神失常症状 58火热炽盛 症状症状 高热烦躁,面目红赤,气粗,口渴饮冷,口臭,便秘,溲赤,斑高热烦躁,面目红赤,气粗,口渴饮冷,口臭,便秘,溲赤,斑疹吐衄,或神昏谵语,直视,痉厥。疹吐衄,或神昏谵语,直视,痉厥。舌色红绛,舌苔黄腻,或燥黄起刺,脉滑数或脉实舌色红绛,舌苔黄腻,或燥黄起刺,脉滑数或脉实 病机病机 火热壅盛,充斥三焦火热壅盛

41、,充斥三焦 治法治法 泄火解毒泄火解毒 方药方药 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解毒汤加减 59第三节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60概述概述一、内生五气的概念一、内生五气的概念 内生五气,是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是内生五气,是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是在疾病过程中由于人体气、血、津、液和脏腑生理功能在疾病过程中由于人体气、血、津、液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从而产生类似风、寒、湿、燥、火外邪致病的的异常,从而产生类似风、寒、湿、燥、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病理现象。二、内生五气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二、内生五气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 相同点相同点两者均有类似风、寒、湿、燥、火两者

42、均有类似风、寒、湿、燥、火 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不同点不同点前者是在疾病过程中由于人体气、血、津前者是在疾病过程中由于人体气、血、津 、 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所产生。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所产生。 后者是在异后者是在异 常情况下,气候突变,或人体抵抗力下降,常情况下,气候突变,或人体抵抗力下降, 机体不能及时应变,六气就成为外感病的致机体不能及时应变,六气就成为外感病的致 病因素。病因素。61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强调脏腑病位)(强调脏腑病位)一、 内风1 1、病因病机、病因病机 肝病肝病则风从内生,称为则风从内生,称为“肝风内动肝风内动”。 2 2、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轻则头晕

43、目眩四肢麻木,抽搐或轻则头晕目眩四肢麻木,抽搐或震颤,重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震颤,重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3 3、病理属性、病理属性 虚虚实实62肝阳化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阴虚风动症状症状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头晕目眩,肢体麻木,肌肉肌肉 跳跳 动,震颤,或动,震颤,或头痛如掣,语言不利,头痛如掣,语言不利,步履不实,面赤,甚则步履不实,面赤,甚则突然昏仆,口眼歪斜,突然昏仆,口眼歪斜,不醒人事,舌红苔薄,不醒人事,舌红苔薄,脉弦。脉弦。壮热如焚,头痛,壮热如焚,头痛,两目上视,项强,两目上视,项强,甚则角弓反张,甚则角弓反张,神志不清

44、。舌红,神志不清。舌红,苔黄,脉弦数有苔黄,脉弦数有力。力。颜面潮红,精神颜面潮红,精神疲倦,手足心热,疲倦,手足心热,四肢抽搐,肌肉四肢抽搐,肌肉跳动,口干舌燥。跳动,口干舌燥。舌红绛,少苔,舌红绛,少苔,脉大无力。脉大无力。病机病机肝阳上旋,阳亢化风。肝阳上旋,阳亢化风。邪热亢盛,伤及邪热亢盛,伤及营血,内陷心肝,营血,内陷心肝,煽动内风。煽动内风。阴血不足,筋脉阴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失养,虚风内动治法治法平肝熄风潜阳平肝熄风潜阳清热凉肝熄风清热凉肝熄风滋阴养血,柔肝滋阴养血,柔肝熄风熄风方药方药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加减汤加减羚角钩藤汤加减羚角钩藤汤加减大定风珠

45、,补肝大定风珠,补肝汤加减汤加减63二、内寒二、内寒1 1、病因病机、病因病机 脾肾阳虚脾肾阳虚而生,其中尤以肾阳虚衰为主。而生,其中尤以肾阳虚衰为主。 2 2、病变脏腑及临床表现、病变脏腑及临床表现 表现为表现为脾肾阳虚脾肾阳虚的证候。的证候。 64阴寒内盛脾肾阳虚症状形寒怕冷,四末不温,甚形寒怕冷,四末不温,甚则四肢逆冷,呕吐清水,则四肢逆冷,呕吐清水,或腹中冷痛,下利清谷,或腹中冷痛,下利清谷,或呼吸缓慢,口鼻气冷,或呼吸缓慢,口鼻气冷,或神志迟钝,面肢浮肿。或神志迟钝,面肢浮肿。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舌淡,苔白滑,脉沉细。 面色苍白,腰膝酸冷,面色苍白,腰膝酸冷,或呕恶频作,脘腹冷痛,

46、或呕恶频作,脘腹冷痛,畏寒喜暖,或五更泄泻,畏寒喜暖,或五更泄泻,小便清长。小便清长。舌淡胖,边有齿印,脉舌淡胖,边有齿印,脉沉细无力。沉细无力。 病机阴寒内盛,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阳气虚衰脾肾阳虚,阴寒凝结脾肾阳虚,阴寒凝结治法助阳祛寒助阳祛寒温补脾肾温补脾肾方药四逆汤加减四逆汤加减附子理中汤加减附子理中汤加减65 三、三、 内湿内湿1 1、病因病机及病变脏腑、病因病机及病变脏腑 以以脾脾的运化、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聚而成湿。的运化、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聚而成湿。2 2、病理因素、病理因素 内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内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3 3、病理特点、病理特点 内湿黏腻,

47、更易阻滞气机,导致中焦气机不利,内湿黏腻,更易阻滞气机,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脾胃升降失常。4 4、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湿郁化热,或湿热内生,则可形成湿热证候。由湿郁化热,或湿热内生,则可形成湿热证候。由 于湿热阻滞的部位不同,因而出现不同的病证。于湿热阻滞的部位不同,因而出现不同的病证。66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湿热蕴结胸膈湿热蕴结胸膈,上蒸于口,可见口舌生疮、糜烂,上蒸于口,可见口舌生疮、糜烂, 或口干口苦等。或口干口苦等。湿热郁结肝胆湿热郁结肝胆,胆汁泛滥肌肤,可发为黄疸。,胆汁泛滥肌肤,可发为黄疸。湿热阻滞大肠湿热阻滞大肠,清浊不分或肠络受损者,可出现泄,清浊不分或肠络受损者,

48、可出现泄 泻与痢疾。泻与痢疾。湿热下注膀胱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可出现淋浊、尿血。,气化不利,可出现淋浊、尿血。湿热损伤冲任湿热损伤冲任,女子可见赤白带下。,女子可见赤白带下。 67寒湿中阻湿热内蕴脾虚湿困症状脘腹痞满作胀,脘腹痞满作胀,或恶心呕吐,不或恶心呕吐,不思饮食,或头重思饮食,或头重如裹,身重或肿,如裹,身重或肿,或腹痛,肠鸣,或腹痛,肠鸣,泄泻。泄泻。苔白腻,脉濡缓。苔白腻,脉濡缓。 发热,倦怠,脘腹发热,倦怠,脘腹痞闷,呕恶厌食,痞闷,呕恶厌食,胁痛,口苦,口黏胁痛,口苦,口黏口渴而不欲饮水,口渴而不欲饮水,大便泻利,小便短大便泻利,小便短赤,频急,疼痛,赤,频急,疼痛,或见目

49、睛、肌肤黄或见目睛、肌肤黄染,周身瘙痒。染,周身瘙痒。舌苔黄腻,脉濡数。舌苔黄腻,脉濡数。 面色萎黄不华,神面色萎黄不华,神疲乏力,脘腹胀满,疲乏力,脘腹胀满,纳谷欠香,多食则纳谷欠香,多食则胀,大便溏软,甚胀,大便溏软,甚或濡泻肢体困重。或濡泻肢体困重。舌质淡胖,或有齿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腻,脉痕,舌苔白腻,脉濡细。濡细。 病机寒湿内郁,困遏寒湿内郁,困遏脾运脾运 湿热蕴中,脾胃气湿热蕴中,脾胃气滞滞 脾虚不运,湿邪内脾虚不运,湿邪内停停治法温中化湿温中化湿清热化湿清热化湿健脾化湿健脾化湿方药胃苓汤,实脾饮胃苓汤,实脾饮加减加减甘露消毒丹加减甘露消毒丹加减香砂六君子汤加减香砂六君子汤加

50、减68四、内燥四、内燥1 1、病因:、病因:是津液耗伤的一种表现。是津液耗伤的一种表现。 2 2、病机及病变脏腑:、病机及病变脏腑:主要病机是津液耗伤,阴血亏主要病机是津液耗伤,阴血亏 耗,病变可涉及耗,病变可涉及肺、胃、肝、肾肺、胃、肝、肾。 3 3、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以口咽干燥,皮肤干涩粗糙,毛发干枯以口咽干燥,皮肤干涩粗糙,毛发干枯 不荣,肌肉消瘦,大便干结等津伤血少不荣,肌肉消瘦,大便干结等津伤血少 的症状为主,故又称为的症状为主,故又称为“津亏津亏”或或“血血 燥燥”。69肺胃津伤 肝肾阴亏 症状症状 时发低热,干咳无痰,时发低热,干咳无痰,口渴欲饮,大便干结,口渴欲饮,大便干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医疗、心理类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医内科学-总论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