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说教材渡荆门送别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 的 诗歌都是描写山水, 在写景中抒发情感的诗。 它有着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情操的陶冶和 古 代文化积累传承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 、了 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 、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 手法。 (4) 、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过程与方法: (1) 、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 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 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 、 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
2、品的意境美。 (3) 、揣摩品 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 并使之了然于心, 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 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象。 再现诗歌画面, 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设 计依据:背诵和默写是首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和 感染。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 膀, 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写景的文章和诗歌,也具备一定的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
3、习的能力; 但本班学生存在学习习惯较差, 不善于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不 足。 五、说学法: 1、 朗读教学法: 在教学本首诗时,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体会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 内 容。 2、 尝试学习法: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学生讨论、 交流的过程中, 严 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 六、课时安排:1 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李白出生地?李白什么时候离家远游?李白是如何走上仕途的?(3” ) 李白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 年)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 。关于其出生地 有多种说法, 一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
4、隆县(712 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 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 。另 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至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 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 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其父李客, 生平事迹不详。李白出生于盛唐 时期。二十五岁就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 庭湘江,东至会稽(绍兴) ,寓居在安陆(今湖北 省安陆市) 、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 直 到天宝元年(742 年) ,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 安,供奉翰林,他文章风采名震 天下,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 荡四方的流浪生 活。 设计依据:李白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但又是
5、大家都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我们读过李 白 很多诗歌,了解他一些趣事。但对他的一生缺乏系统了解,因此选择其中三个问题,来 激发 学生的兴趣。 2、正课:(24”) 活动一:一读见韵律(5” ) (1) 、出示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停顿准确,根据自己理解用语音表现。 (2) 、学生 自读,组内展示,组内评价。 (3) 、朗读展示,合作评价,教师示范。 设计依据:初读是 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接触和了解,学生有自己的朗读方式,充分利用学生 的自主性,开展小 组合作竞争学习,但要初步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教师的引领很重要。 活动二:二读晓内容(5” ) (1) 、自读看注解,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
6、、全班 合作,四个小组分别说出四联诗的意思。 (3) 、全班合作,其他小组纠错。 设计依据:诗 句的表层意思,学生借助注解和工具书就可以了解,学生间互相纠错,有利 于激发思想, 形成争鸣,加深印象。 活动三:三读知情感(5” ) (1) 、小组朗读,说说每句诗歌蕴含了诗人什么情感。 (2) 、 全班合作,四个小组分别说出四联诗的情感。 (3) 、教师点拨,询问学生朗读处理的依据, 适时补充背景。 设计依据: 对于诗歌的情感学生有自己的体会, 通过对朗读的技巧处理, 进一步加深对诗 歌 情感的体会,老师起到引领和帮助的作用。 (1) 、提问:你认为哪些诗句写得特别生动优 美?诵读展现。 (2)
7、、提问:你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刚才诵读的句子描绘 出来吗? 设计依据:对于诗歌美感的体会,是学生欣赏能力的一种培养和提高。以联想和 想象为基 础,以优美的词句描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与中考的诗歌 鉴赏接轨。 活动五:六背寻美词(5” ) (1) 、提问:你认为在朗读这些诗歌的时候哪些词语需要注意 和强调? (2) 、提问:这些词语你能换成其他词语吗?试一试。哪个词语更好? 设计依据: 用词的精妙是诗歌的典型特点。学生通过朗读的处理以及词语变换比较,能进 一步体会到 诗歌炼字的精准,将之用于写作,同时与中考的诗歌鉴赏接轨。 3、当堂练习:10 (1) 、从 表 达
8、 方 式 看 , 诗 的 首 联 属 于 _ , 它 交 代 了 远 渡 的 _ 和 此 行 的 _。 (2) 、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 言改写这两句诗。 (3) 、 .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 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4) 、.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 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设计依据:当堂练习进口 教学重点和难点, 实时监测学生对本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并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查 漏补缺。同时减轻了学生课后作业的负担。 4、小结: (2” ) 学生学习活动小结。 设计依据:课堂小结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形成整体 印象,加深记忆和理解。同时学生明 确了自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否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有利于下次学习转化为正向的动力。 八、说板书: 渡荆门送别 李白 远渡地点 出蜀目的 向往 颔联 远景 惊喜 近景 喜爱 故乡水送行舟 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