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通解通解第九课:第九课:“三阴三阳三阴三阳”与提纲与提纲(三)(三)一、“太阴病”架构与提纲 “太阴”,主里,是纯寒纯寒证候。 其与“阳明”相对,共用共用“里位里位”:吐、利、胀。 病性相反:阳明主热,太阴主寒阳明主热,太阴主寒。 太阴主寒,是其证候特征。太阴主寒,是其证候特征。 此处的此处的“寒寒”有两点:有两点: 首先,就是首先,就是“寒饮寒饮”,或者称为,或者称为“水饮水饮”、“痰饮痰饮”。 “寒饮寒饮”为病,三焦皆有。为病,三焦皆有。 在外,见水肿。在外,见水肿。 分泌物:白带、鼻涕、创口的流清水。分泌物:白带、鼻涕、创口的流清水。 “里病三症里病三症”:“胀胀”、“利利”、“吐吐”
2、。 第二,就是第二,就是“阳气阳气”不足。不足。 证候病机:证候病机:太阴病,是各种原因导致里寒内盛,津液不布而成寒饮,出现“胀胀”、“利利”、“吐吐”三症三症。若是病入营血,则会出现出血症,或者瘀血证候。 脉象多变,往往结合“里病三症”,则可确定为太阴病。 舌象,没有特殊性,也需要结合“里病三症”,则可确定为太阴病。太阴病总纲:太阴病总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下之,必胸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下之,必胸下结硬。(宋下结硬。(宋273) 附:附:金匮玉函经金匮玉函经:“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
3、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痞坚。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痞坚。” 高版高版伤寒论伤寒论:“伤寒四日,太阴受病,腹满吐食。下伤寒四日,太阴受病,腹满吐食。下之益甚,时时腹痛,心胸坚满。之益甚,时时腹痛,心胸坚满。” 唐本唐本伤寒论伤寒论:“太阴之为病,腹满,吐,食不下。下太阴之为病,腹满,吐,食不下。下之益甚,时腹自痛,胸下坚结。之益甚,时腹自痛,胸下坚结。” 脉经脉经:“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下之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下之益甚,腹时自痛,胸下结坚。益甚,腹时自痛,胸下结坚。” 太阴病太阴病提纲修改提纲修改: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
4、下、自利,时腹自痛。若下之,益甚,胸下结硬。时腹自痛。若下之,益甚,胸下结硬。 此条讲太阴病的总提纲。此条讲太阴病的总提纲。 对于本条,如何理解?对于本条,如何理解? 从从“若下之,益甚若下之,益甚”说起。说起。 “下之下之”“下法”,承气汤类方,病情“益甚”。 “益益”,是“更加”的意思; “甚甚”,是“严重”、“厉害”的意思。 此方在组成上,性质是寒凉寒凉之品。 “下之”则是太阴病的禁忌禁忌。 禁止寒凉禁止寒凉:反证太阴病是纯寒证候,忌讳“寒寒热热”。 “自利不渇者,属太陰,以其蔵有寒故也。自利不渇者,属太陰,以其蔵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輩。(宋当温之,宜服四逆輩。(宋277)”。 禁
5、止攻下禁止攻下:提示太阴病不可使用芒硝、甘遂之品。 扩展:扩展:三阴病忌寒凉泻下。 “腹满腹满”寒饮内盛、阳气不足,阻滞气机。 有的是胃脘部,有的是小腹部。 推广:推广:胸部胀满,“胸痹”病。 与阳明病胀满相区别:最根本区别则是太阴属寒,阳明为热。 “吐吐”,说文解字:“写也写也”,“写”是通假字“泻”, 玉篇:“口吐也口吐也”。增韵:“出也,舒也。出也,舒也。”, 自我保护的机制。 寒饮内盛,胃气上逆寒饮内盛,胃气上逆。 伴有呃逆、泛酸之类。 平时呃逆泛酸胃气虚。寒证。 “食不下食不下”纳呆,或纳少。 寒饮内阻,胃气虚弱,从而中焦“化物”、“运转”变弱导致。 伴口腻感,或者口中无味。 “自利
6、自利”:寒饮内盛,水走肠间寒饮内盛,水走肠间。 “自自”,是“自然”的意思。 “利利”通“痢”,不独是现代说的“痢疾”,通指腹泻。 “自利”,下利物,有可能是清水,也有可能是完谷不化。多数不臭。 “白沃白沃”; “赤白沃赤白沃”,更有甚者就是血液,则是“赤沃”。 “时腹自痛时腹自痛”:寒饮阻滞气机,寒饮阻滞气机,“不通则痛不通则痛” 其部位多样化 伴阳气不足,是喜温喜按。 “胸下结硬胸下结硬”,此是“腹满”的严重体现。 “下之”后,寒饮加重。二、少阳病的架构与提纲 少阳病与厥阴病,主半表里,来源伤寒论第148条当中的“此为半在里半在外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也”。 错误认为:中间体。错误认为:中间体
7、。 少阳病与厥阴病均是里证是里证,具备“里病三症”:吐、利、胀。 主寒热错杂: 少阳热多寒少,厥阴热少寒多,是一对阴阳。 少阳与厥阴特殊功能特殊功能:就是沟通阴阳,或者说维持平衡。 叫做“枢纽”。 人体与外环境的沟通,都是靠少阳与厥阴维持。 少阳病少阳病,就是外来邪气(外邪由太阳而来)或内生痞内生痞(体内水火失调)阻滞膈部(少阳部位),导致阳枢不利,从而出现上热中饮上热中饮的病理状态病理状态,表现表现出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喜呕、舌苔少津、脉弦数的临床症状。少阳病总纲:少阳病总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宋(宋263
8、) 此条为少阳病的总提纲。 描述简单,不痛不痒。 但是蕴涵深意,提示证候病机。 “苦苦”、“干干”、“眩眩”三症。三症。 “苦”,为火味热证; “干干”,则是因热而起 临床上“口苦、咽干口苦、咽干”具有很强的连带性; “眩眩”,苍颉篇:“眩,视不明也眩,视不明也。” 单纯火热不会致“眩”。 热邪夹饮热邪夹饮,“视不明”,医学从众录眩晕:“眩,昏乱旋转也。眩,昏乱旋转也。”。 证候病机:寒热错杂,热多寒少。 “口口”、“咽咽”、“目目”三窍三窍“阳窍”,或者“上窍”。 提示:病位偏于“上”,或者“阳”。所以在伤寒论中称为“邪高邪高”。 少阴病是寒热错杂,上热多中寒少寒热错杂,上热多中寒少的证候。
9、 对于此条,不能固守不能固守,一定要以病机证候为准。 三、三、“厥阴病厥阴病”架构与提纲架构与提纲 厥阴,主里,沟通阴阳沟通阴阳: (1)、沟通三阴自身的气血 (2)、沟通少阳。 (3)、沟通人体阴阳,首尾相续,循环不断。 真阳外越,或称为真阳外越,或称为“真厥阴证真厥阴证”。 厥阴病,典型是上热下寒中间痞上热下寒中间痞。 “上热上热”,热证,例如口干口渴、心烦不安,或口苦、咽干、目眩。 “下寒下寒”,则是太阴病的临床表现:“里病三症里病三症”,吐、利、胀。 厥阴病的特殊情况:“真厥阴证真厥阴证”。 寒饮内盛,真阳衰微,致使真阳外越,导致阴阳离绝。 辩证要点:辩证要点:身虽热却喜盖衣被,口干渴
10、但饮水不多且喜热饮,或簌水不欲饮,手足躁动但神志清楚,脉虽大但按之无力。(一)、厥阴病提纲简要 1、厥阴病本病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宋(宋336) 2、真厥阴证 真厥阴者,是真寒假热证,理当回阳救逆,真厥阴者,是真寒假热证,理当回阳救逆,通脉四逆汤类。通脉四逆汤类。厥阴病总提纲:厥阴病总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宋下之利不止。(宋336) 此条是厥阴病总纲。 “消渴消渴”上焦火旺,津液亏损。 火旺火旺“饥”;“不欲食不欲食”饮寒。 下焦饮盛上犯“气上撞心气上撞心”。 水火交争“心中疼热心中疼热” “食则吐食则吐”,胃气虚,上逆则呕吐。 “吐蛔”? 本能反应:取暖避寒取暖避寒。 厥阴病,阴寒里证,忌忌纯寒下法,否则就会“下之利不止下之利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