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舟中晓望孟浩然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注释】舳舻(zh l):指首尾衔接的船只。舳,指船尾;舻,指船头。利涉:出自易经“利涉大川”,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全诗写寻访天台和赤城,未对二者进行正面描写,而以侧面的烘托渲染来引发人们对天台和赤城如仙如幻的联想。B首联和颈联生动地勾勒了一幅秋江晨渡的水国景象:秋日的早晨,诗人在青山迢迢、江水浩渺的越国水中挂帆起航。C颔联以平淡的问答暗示诗
2、人的孤独:江面上船只熙来攘去,为生计奔波,唯有诗人去寻访恍若人境之外的天台山。D尾联写诗人远望天边的朝霞,怀疑那就是赤城山,一个“疑”字尽显赤城山的奇幻景象以及诗人对它的向望之情。2.这首诗宋刻本的标题是“舟中晚晚”,尾联“霞色晓”为“霞色晚”,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为什么今本的处理更为妥当。(6分)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孟浩然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注】 江中孤屿:涧南园附近汉江中的一个小岛。王迥:号白云先生,家住襄阳鹿门山,是孟浩然的好友,
3、两人关系相当密切。鲛人:传说中的海底怪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先描写汉江泛舟和登江中孤屿,再回忆与王迥游江和登江中孤屿,最后抒写诗人对王迥的思念,全诗行文流畅,浑然一体。B开头两句写潮水退后,清悠悠的汉水中小岛显得更加突兀;这两句诗扣题面而不直接写登孤屿,只以“水落沙屿出”暗示。C“夕阳”句为景语,“中坐”句为情语,“兴非一”指兴致无穷,不一而足;这两句将两人一起游览的情景清晰地展现在眼前。D“南望”句写因为思念友人王迥,遥望他所住的鹿门山;“恨如失”写诗人回到家中,因不能入仕而顿生满腔怨恨,若有所失。2试从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对“鲛人潜不见,渔父歌
4、自逸”一联作简要赏析。(6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阅。潼关汪元量蔽日乌云拨不开,昏昏勒马度关来。绿芜径路人千里,黄叶邮亭酒一杯。事去空垂悲国泪,愁来莫上望乡台。桃林塞外秋风起,大漠天寒鬼哭哀。注释此诗为汪元量送南宋被俘的皇帝赵隰到甘州出家后,返回大都,路经潼关时所作。邮亭:古时的驿站。望乡台:汉成帝时,边兵被迫离境,筑台望乡。桃林塞:即桃林,在今潼关以东,灵宝以西地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交代行踪,接着写潼关所见所为及所感,最后想象旧君所在地的偏僻荒凉。B.全诗主要采用借景抒情的方法,除颔联直抒胸臆外,其他三联写景,寓情于景。C.因为害怕见
5、到家乡真实情形,任凭怎样思念家乡,诗人也不登望乡台眺望家乡。D.全诗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的形象,忠君爱国却报国无门,回天无力,徒有哀伤。2.尾联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阅。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王维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注释】晁衡,原名仲满、阿倍仲麻吕,日本人。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改姓名为晁衡。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任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职。大历五年卒于长安。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扶桑:传说中的地名,相当遥远。近现代“
6、扶桑”指日本。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头四句极写大海的辽阔无垠和日本国的渺远难即,以便造成一种令人惆怅、迷惘和惴惴不安的浓重氛围。B.“向国”联写面对自己的国家只能看太阳升起,回国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风,不言艰险而艰险之状自明。C“乡树”联是说故乡的树木在扶桑国的大地上,而晁衡的家住在那孤岛中,言下之意是说日本国比扶桑更远。D“别离”联向友人提出了殷切的忠告:分别之后将要天各一方,我们应该努力保持互通音信,不能失去联系。2.试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方面对“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一联作简要赏析。(6分)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阅。送刘司直赴安西王维绝域阳关
7、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注】苜蓿:植物名。原产西域各国,汉武帝时,张骞使西域,始从大宛传入。天马:骏马的美称。史记大宛列传说:“初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一联中“绝域”指极远的地域,“胡烟”“塞尘”点明此去的前方是边塞,那里路途遥远,寂寞荒凉,环境恶劣。B.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相互映衬,抬头偶见归雁,前方路上极少行人,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哀伤与压抑之情。C尾联言此去应让外族害怕,使他们不敢再强求和亲,既是对友人
8、的希望,也寄寓诗人效命疆场、安边定国的豪情。D全诗熔写景、说史、抒情于一炉,从写景到说史,再从说史到抒情,曲折有致,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2.试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方面对“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一联作简要赏析。(6分)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阅。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1.“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9、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青玉案(金)元好问落红吹满沙头路。似总为、春将去。花落花开春几度。多情惟有,画梁双燕,知道春归处。镜中冉冉韶华暮。欲写幽怀恨无句。九十花期能几许。一卮芳酒,一襟清泪,寂寞西窗雨。1.简析上片“落红吹满沙头路”的作用。2.从全词看,词人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凤栖梧王庭筠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南去北来人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紫蟹黄柑真解事。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粲登临【注】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注指王粲的登楼赋,王粲投靠刘表却不被重用,流寓襄阳十余年,后登麦城城楼,写下这篇名作。
10、1.本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2.本词结句历来为人称道,妙在何处?请结合全词分析。九、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茶 瓶 儿李元膺去年相逢深院宇,海棠下、曾歌金缕。歌罢花如雨。翠罗衫上,点点红无数。今岁重寻携手处,空物是人非春暮。回首青门路。乱红飞絮,相逐东风去。注:金缕即金缕衣,是一首曲调柔媚的歌曲。青门:古长安城门名。1. 这首词上片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2. 请从虚实的角度对全词进行赏析。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山花子春恨陈子龙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寂景阳宫外月,照残红。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注】陈子龙
11、,明末官员、文学家。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前朝官员纷纷变节。陈子龙组织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景阳宫:景阳宫为陈朝的宫殿,在今南京市。当年隋灭陈时,陈后主与二妃子匿于井中而被俘。1. 词的上阙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2. 本词题为“春恨”,恨的内容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附:参考答案和解析一1.D【解析】“暗示诗人的孤独”分析不当,实际要展示的是诗人不落凡尘的孤标异韵。)2.【答案】“挂席”是扬帆的意思,从首联看,扬帆起航,远望东南方向,高山水乡还很遥远,这是清晨起航的情景。从颔联看,
12、大船首尾相接,“争”字展现起航时心情的迫切,而“来往接风潮”,更有乘风破浪的意思,这与日暮归帆的祥和不同,更接近早晨忙碌的景象。【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即诗句内容的能力。作答本题,可从分析首联和颔联着手。首联的“挂席”即扬帆,结合“东南望”“青山水国遥”,可知此联写清晨起航情境。颔联“争”字表现出心情迫切、兴致勃勃,“来往接风潮”有乘风破浪之势,这些与晚归时的祥和景象不同,应该是出发时的情境。【诗歌赏析】这首舟中晓望,就记录着他约在开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游天台山的旅况。实地登览在大多数人看来要有奇趣得多,而他更乐于表现名山在可望而不可即时的旅途况味。首联写船在拂晓时扬帆出发,“挂席东南望”,开
13、篇就揭出“望”字,可见情切。颔联写水程,承前联“水国遥”来。“争利涉”以一个“争”字表现出心情迫切、兴致勃勃,而“来往接风潮”则以一个“接”字表现出一个常与波涛为伍的旅人的安定与愉悦感,跟上句相连,便有乘风破浪之势。第三联是诗人自问自答:“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这里遥应篇首“东南望”,点出天台山,于是首联何所望,次联何所往,都得到解答。尾联写诗人的想象,“坐看”照应“望”字,“坐看霞色晓”,是一种怡然欣赏的态度,可是这里看的并不是“赤城”,只是诗人那么猜想罢了,“疑”字显然又引起新的悬念,写出了旅途中对名山向往的心情。二1.D【解析】D项,“因不能入仕而顿生满腔怨恨”诗中无根据,“恨”指内
14、心不安,怅然若失。2.【答案】传说中的鲛人,潜伏在水中;江上的渔父唱着歌儿,怡然自得。(1分)从水底到水面,从虚无到实有,(1)将传说中的鲛人和江上的渔父交织在一起,(1分)多角度地表现汉江的神奇美丽,(1分)既写游汉江之乐,(1分)同时也为后文回忆与王迥泛舟作铺垫。(1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的能力。诗歌赏析题的解答,首先用现代汉语译述要求赏析的诗句,然后分析诗句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如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由远及近、对比映衬等,再揭示表达效果,即反映了什么样的内容,传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等。【诗歌鉴赏】此诗可分三部分。前六句为一部分,描写诗人汉江泛舟和登江中孤屿的
15、情景。先写潮水退后,清悠悠的汉水中,小岛显得更加突兀。这两句诗扣题面而不直接写登孤屿,而只以“水落沙屿出”暗示。紧接着重写汉江:大石下的回水潭,深不可测。岸边的翠竹,密密匝匝。传说中的鲛人,潜伏在水中。江上的渔父唱着歌儿,怡然自得。诗人将汉江、汉江两岸的景色、传说中的鲛人、江上的渔父交织在一起,多角度地表现汉江的神奇美丽。既写游汉江,同时也为后文回忆与王迥泛舟作铺垫。第二部分共四句,回忆与王迥游江和登江中孤屿。诗兴非一,兴致无穷,不一而足,由于有第一部分作铺垫,这里只以“夕阳”一句景语,“中坐”一句情语,就将两人一起游览的情景,清晰地展现在眼前。最后两句为第三部分,抒写诗人对王迥的思念。因为思
16、念王迥,遥望王迥住的鹿门山;回到家中,仍然怅然若失。诗以美丽的汉江为背景,以游汉江为情节,把相思的感情通过具体的生活抒写出来,真挚而又绵长。结构上以游汉江开始,以归家作结,中间插入一次游汉江的回忆。全诗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如同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三1.C 本题考查诗歌理解和赏析能力。C项,“莫上望乡台”的原因分析有误。因为家乡已在异国铁骑的践踏之下,所以才不忍心等望乡台眺望家乡。2.虚实结合的手法。上句写诗人从桃林塞西望,只见秋风四起,这是实写,下句是诗人想象旧君所在的地方偏僻荒凉,由实而虚,表达了对旧君的牵挂和亡国的哀愁。【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本诗,关键要明确“虚”“实”(之
17、)所在。本联写了两处之“景”,一是“桃林塞外”之景,是“秋风起”,二是“大漠”之景,是“天寒鬼哭哀”。前一处“桃林塞外秋风起”之景是诗人目起之处所看到的实景,当为实写;后一处“大漠天寒鬼哭哀”之景是由“秋风起”引起的想象,当为虚景。四1.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D项,“殷切的忠告”分析不当。诗句中“若”有怎样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我们分别之后就要天各一方,怎么才能够互通音信呢!表达的是担忧之情,而非忠告。2.【答案】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出没奔腾,兴风作浪:(2分)这两句通过想象,虚构了两种怪异之物,(1分)构成一幅光怪陆离
18、、恢宏阔大的动态画面,制造了一种神秘、奇诡、恐怖的氛围,(1分)表达了海上航行的艰险和对友人安危的关怀。(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用现代汉语准确地译述诗句,然后指出“想象”和“虚构”的艺术手法,并分析画面神秘、奇诡、恐怖的氛围特点,最后点明如此构思的作用,即突出海上航行的艰险和对友人安危的关怀。【诗歌鉴赏】古代赠别诗通常以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发端,借景物描写来烘染离情别意。这首诗不同,开头便是一声深沉的慨叹:茫茫沧海简直不可能达到尽头,又怎么能知道那沧海以东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三四两句一问一答,寄寓诗人深情:中国以外,哪里最为遥远呢?恐怕就要算迢
19、迢万里之外的日本了,现在友人要去那里,真象登天一样难啊!头四句极写大海的辽阔无垠和日本的渺远难即,造成一种令人惆怅、迷惘、惴惴不安的浓重氛围,使读者刚接触到作品就从情绪上受到了强烈的感染。接下来四句,是写想象中友人渡海的情景。要在一首短诗中把海上航行中将要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说完道尽,难以办到,所以,王维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手法,从有限中求无限。“向国”两句写面对自己的国家只能看太阳升起,回国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风,不言艰险而艰险之状自明,不说忧虑而忧虑之情自见。“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两句写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出没奔腾,兴风作浪。这两句通过想象,虚构了两种
20、怪异之物,构成一幅光怪陆离、恢宏阔大的动态画面,制造了一种神秘、奇诡、恐怖的氛围,表达了海上航行的艰险和对友人安危的关怀。“乡树”联是说故乡的树木在扶桑国的大地上,而晁衡的家住在那孤岛中,言下之意是说日本国比扶桑更远。最后两句,诗人设想晁衡战胜艰难险阻,平安回到祖国,但又感叹无法互通音讯,这就进一步突出了依依难舍的情谊。五1.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哀伤与压抑之情”分析不当。“时有雁”指偶尔有雁飞过,以“时有雁”映衬“少行人”,不是对比。同时,该联意在进一步表现路途的寂寞荒凉,为说史和抒情作铺垫,并无哀伤与压抑之情。2.【答案】苜蓿
21、草将随着汗血马传入中原,葡萄种也汉家使臣一起传入内地。(2分)这一联将历史与现实巧妙结合,以想象代实景,描绘了一幅丝绸路上的特异风光。(2分)其中蕴含颂扬汉使沟通两地文化的历史功绩之意,以此勉励友人远赴安西,像汉使一样建功立业。(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用现代汉语准确地译述诗句,然后指出“历史和现实巧妙结合的艺术特点,最后点明颂扬汉使、勉励友人的写作意图。【诗歌鉴赏】诗的前两联介绍友人赴边的道路情况 。第一联“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 ”指出路途遥远,环境恶劣。这两句是写这条西去路的前方是边塞,接近胡人居住的地区,那里,烽烟弥漫,沙土飞扬,一望无垠,满
22、目凄凉。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相互映衬,进一步表现路途的寂寞荒凉。正值三春季节,南国正是“江南草长,群莺乱飞”之时,无奈春风不度玉门关,一路上唯见偶尔飞过的归雁;平视前方,漫漫长路上极少有行人往来。第三联似承实转,虽然仍是写景,但色调感情陡转。这一联历史与现实结合,以想象代实景,描绘了一幅丝绸路上的特异风光。其中蕴含颂杨汉使,沟通两地文化的历史功绩之意 ,以此勉励友人远赴安西建功立业。最后一联正是承着这一诗意转出“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这里以“不敢觅和亲”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唐王朝的臣服 。这两句看似泛指,实际上是针对“刘司直赴安西”而言的,希望刘司直出塞干出一番事业,弘扬国威
23、,同时也寄寓了诗人本人效命疆场、安边定国的豪迈感情。六1【答案】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表达了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2.【答案】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诗歌鉴赏】词的上片,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即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和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
24、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不由得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原味翻译】一轮中秋月,金色流光浮动,像飞天明镜,精细打磨。高举酒杯,借问嫦娥:白发披头,青春背我,奈何!乘万里长风,凌空而下,察看山河。砍去月中枝叶婆娑的桂树,人们说,洒向人间的月光会更亮更多。七1【答案】落花满地,点明暮春的时令特点,营造出
25、哀怨、伤感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2.【答案】全词表达了对春去的伤感、年华已逝的感慨、幽怀无以言表的苦痛和孤独寂寞之情。【诗歌鉴赏】上片描写眼前春光。满庭的鲜花被风吹落,似乎总是认为春天即将过去。年复一年,漂泊在外已经好几个春天了。面对春光,看到燕子双双飞舞,不由得感慨燕子多情,不管花开花落,它们总在执着地追逐春光,反衬了自己漂泊而不归的“无情”以及老来寂寞。下片由落红转入对人生的慨叹。铜镜前不知不觉韶华已暮,容颜已老。这时想要抒发满怀豪情壮志,遗恨的是不能再书写好的诗句了。面对美好时光消逝,青春已逝,词人禁不住发出人生几何的感叹。如今坐在西窗之下,听着淅淅沥沥的风雨声,暮春的寒气浸入心
26、头。寂寞孤独之感油然而生,借酒浇愁,一卮芳酒就是一襟清泪。【原味翻译】满庭的鲜花被风吹得七零八落,似乎总是认为春天即将过去了。年复一年,我漂泊在外已经好几个春天了。看到燕子双双在屋内飞进飞出,禁不住要感慨燕子多情。站在铜镜前,不知不觉韶华已暮,容颜已老。这时想要抒发满怀豪情壮志,遗恨的是再也不能书写好诗句了。几十年的人生啊,还剩几何?如今坐在西窗之下,听着淅淅沥沥的风雨声,暮春的寒气浸入心头,寂寞中借酒浇愁,一卮芳酒就是一襟清泪。八1.【答案】写离开故国三千里之远,西风劝归,表达了思念家乡、不能归去的悲痛之情。写自己南去北来,人已老去,表达了羁旅漂泊、年华逝去的悲伤之情。借用王粲登楼作赋,以王
27、粲自况,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苦之情。2.【答案】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写飞雁不断,水天茫茫,描绘了一幅雁飞秋水图,渲染了忧伤茫然的气氛,烘托出诗人内心深深的思乡之情。以大雁南飞来衬托自己的思归之情,以水天茫茫来象征自己前路茫茫,归家无期。含蓄深远,意蕴无穷。【诗歌鉴赏】首句描绘出一片衰微荒凉的景色,暗喻词人却抑郁的悲凉的心情。“十二阑干”是家中的庭院回廊,也代表家人的温馨。“故国三千里”是说家乡多遥远。想到自己宦游一生,南北奔波颠沛,垂垂老矣。韶华已逝,生命已如残阳,而自己依旧人在旅途奔波劳碌。下片继续写思乡之情。紫蟹、黄柑都已上市,此时秋风劲吹,似乎是劝我回去品尝家乡的美味。王粲写登楼赋,心
28、情寥落,那是乡愁,更是自己的怀才不遇。句中“寥落”二字语意双关,既写王粲又写自己。任途坎坷,“寥落”不下王粲,思归之情也不弱于王粲。结句如一幅水墨画,把思归的情怀表述得深沉辽远,绵绵不绝。【原味翻译】衰柳稀疏,青苔满地,面对如此凄凉荒野,越发恋念故土家人了。那十二阑干的庭院回廊,好温馨的家啊,可惜故乡远在三千里之外。想到自己宦游一生,南北奔波颠沛,如今垂垂老矣,只可惜依旧行走在残阳高挂的驿站里。紫蟹、黄柑该已止市,秋风劲吹,似乎是劝我回去品尝家乡的美味。王粲写登楼赋,正是心情寥落的时候,而此时水天相连,茫茫一片,有一只雁正奋飞不断。九1.【答案】上片勾勒了一个娴静妩媚而善歌的女性形象。春深时节
29、,海棠花下,女子轻歌慢吟,曲调柔美,歌罢落红点点,点缀在翠衣上。春景的美丽烘托了女子的美好。2.【答案】上片是虚写。写去年此时在深幽清寂的庭院中,词人遇到了女子,女子在花下浅吟低唱,与海棠花融为一体,美丽非凡。下片是实写。词人写眼前景物,感叹物是人非,回看通向都城的大道,红英乱落,飞絮满天,像是要追寻着东风远去。本词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昔日情人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逝去的叹惋。【诗歌鉴赏】词的上片写去年此时,深幽清寂的庭院中,词人遇到了一位女子。正值春深似海,海棠花开,姿影绰约。那位女子花下,浅吟低唱,其风韵体态,与海棠花融为一体,艳丽非凡。静中见动,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娴静妩媚而善歌的女
30、性形象。下片写今日此时重寻去年踪迹,还去年相会的地方,如今物是人非,美妙的春光只能使词人感到无限怅惘。接下来,词人将笔轻轻宕开,去写眼前景物。回看通向都城的大道,红英乱落,飞絮满天,象是要追逐着骀荡的东风远去。这些景物,令人联想一去不返的青春岁月,连同那梦一般温馨的回忆,都随着春光远去了。【原味翻译】去年此时,在深幽清寂的庭院中,与那女子相遇了。正值春深似海,海棠花开,姿影绰约,而那位女子花下浅吟低唱,一曲唱罢,飞花如雨,她的罗衫上落满无数飞花。今日此时重寻去年踪迹,同是那庭院深处,海棠花下,飞花片片,然而那位脉脉含情,风姿飘逸的佳人却已“人面不知何处去”了。回看通向都城的大道,红英乱落,飞絮
31、满天,象是要追逐着骀荡的东风远去。十1.【答案】上阚描绘了一幅悲凄的残春月夜图。暮春时节,杨柳迷离,小雾笼罩,杏花飘零,人未成脶,宫殿冷寂,月光残照。营造了悲凉衰败、冷清孤寂的艺术氛围,为下阚的抒情做铺垫。2.【答案】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词借春色已逝的遗憾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怨恨。“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两句,形象地描绘了亡国的惨痛现实;“无情双燕子,舞东风”两句,以双燕依然在东风中翩翩飞舞,讽刺投奔新贵门下的原明室官员。【诗歌鉴赏】上片写残春之景:雾柳“迷离”,杏花“零落”,钟响“五更”,三样景物绘塑出悲凉衰败、冷清孤寂的艺术氛围;一轮冷清的明月笼罩着“寂寂景阳官”,映照
32、遍地落花残红。景阳官为陈朝的宫殿,作者以景阳宫残景,喻明亡的惨痛,以景喻事,寓痛于景,令人痛恨至极!下片直书人事。“蝶化”二句以形象化的笔墨写亡国的惨痛现实。前句用遗衣化为彩蝶的典故,喻明朝的龙子龙孙,遗衣已化蝶,金缕丝已尽,灭亡殆尽了;后句则以雕梁画栋的残破比喻明王朝悲凉的残局。末二句以双燕依然在东风中飞舞,讽刺投奔新贵门下的原明室官员,无情无义,极力钻营。语淡而情深,滴恨之情,力透纸背。【原味翻译】晓雾弥漫,迷离的杨柳在摇曳,凋零的杏花在飘落,五更的钟声响起了。寂静凄凉景阳殿上的月儿照着残花,一片寂寞。还记得遗衣化为彩蝶的故事吗,明朝皇族的贵胄死后的五彩遗衣也化作了蝴蝶,连金丝缕也销蚀殆尽,昔日的皇官,玉宇琼楼早已朽蚀一空。只有那些无情的燕子不懂亡国之恨,在风中欢快地飞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