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祝福祝福之际,众神降福,却惨死于风雪之中作品简介:祝福属于鲁迅“归乡”小说系列,是鲁迅抨击封建礼教、呼唤“改造国民性”的小说。小说收入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列为首篇,以厚重的内涵,表现了一个启蒙思想者在徘徊和彷徨中对社会的深邃思考。“祝福”原是浙江绍兴一带的风俗,是当地一年中最为重要的祭典,以祭神祭祖、祈年求福为主要内容,极为庄严肃穆,一定在深夜举行,不允许妇女参加。小说正是从鲁镇“旧历年底”写起,人们在准备“祝福”这一“年终大典”中,展开了鲁镇发生的故事。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1918 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
2、日记,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作品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他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是现代世界文坛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三、写作背景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中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驱使下,1924年2月7日鲁迅先生
3、创作了这篇小说。四、导入 祝福,原是浙江绍兴一带的风俗,是当地一年中最为隆重的祭典,以祭神祭祖、祈年求福为主要内容,极为庄严肃穆。而在年关将至欢乐时刻,在全镇沉浸在祝福祈福氛围中时,她却在风雪交加中默默死去。欢庆与逝去,祈福与悲惨,交织在鲁镇的上空。她是谁?她经历了什么?她为何死在了众神降福的时刻?学习活动:一、初读文本,整体把握:明确小说的主要人物,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2、标注段落,按照小说“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结构梳理小说情节。二、精读文本,细节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1、祥林嫂是她的名字吗?人们为何称她祥林嫂?作者为何在70段再次重申“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2、在祥林嫂不同的
4、阶段,有不同的画像,请找出典型的三处,并加以分析。3、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简要分析。4、祥林嫂对不幸的命运抗争过吗?你怎样理解她的抗争行为?请总结祥林嫂的形象特征。5、鲁四老爷形象是如何塑造出来的?6、祝福中让“我”来叙事,有什么作用?环境描写分析 1.文中多次写到“雪”,请找出并分析其作用。2、文章以祝福为题,在文中多次写到祝福场景,分析这样写的好处。三、涵咏品鉴,畅谈感受 1、文章意在表现什么?2、你对文中的人物有什么看法。1、标注段落,按照小说“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结构梳理小说情节。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_2)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3_33)开端:祥林嫂初到
5、鲁镇(34_53)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54-65)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追问:这属于哪种叙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倒叙: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渲染了悲伤的氛围,奠定了文章情感基调;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拓展1:小说的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情节。作用:可以使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先将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者结局交代出来,再按照顺序叙述故事。作用:这样容易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
6、暂时中断正在叙述的事件,插入与该事件或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作用:这样可以对小说的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构成必要的补充,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补叙:在行文中用一小段话对故事前面已经交代过的人或事件进行补充交代,这样追加的内容一般没有情节,也不需要有过渡。作用:可以使故事内容更加完整。平叙: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作用:可以使故事发展的头绪更加清楚,照应更加得体,但要交代清楚事件的始末时间等。概括人物形象1、祥林嫂是她的名字吗?人们为何称她祥林嫂?作者为何在70段再次重申“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人们称呼她为祥林嫂,是因为她的第一个老公名为祥林,体现了男尊女卑思想
7、,在当时女性地位的低下;当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已经再嫁给了贺老六,“仍然”称呼她为祥林嫂,无视了她改嫁的事实,体现出当时人们对改嫁行为的不认可,是“以女不嫁二夫”的所谓忠贞思想坚持。概括人物形象2、在祥林嫂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画像,请找出典型的三处,并加以分析。脸色两颊眼睛衣着饰物精神状态初到鲁镇青黄青黄红的红的顺着眼顺着眼白头绳,白头绳,乌裙,蓝乌裙,蓝夹袄,月夹袄,月白背心白背心生活艰辛,但还生活艰辛,但还有青春活力,安有青春活力,安分、温顺、对生分、温顺、对生活抱有希望。活抱有希望。再到鲁镇青黄青黄 消失消失了血了血色色顺着眼,顺着眼,有泪痕,有泪痕,无神无神白头绳,白头绳,乌裙,蓝乌裙
8、,蓝夹袄,月夹袄,月白背心白背心遭受惨重打击,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又难以内心痛苦又难以表达表达临死前黄中黄中带黑带黑消尽消尽了悲了悲哀的哀的神色神色眼珠间眼珠间或一轮或一轮破竹篮,破竹篮,空的破碗,空的破碗,破竹竿破竹竿极度悲哀,内心极度悲哀,内心痛苦,对生活已痛苦,对生活已经彻底绝望,精经彻底绝望,精神完全麻木。神完全麻木。三次描写,写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形象地表现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对祥林嫂一次次逼迫、残害。3、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简要分析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又愚昧、迷信,逆来顺受,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的旧中国劳
9、动妇女的典型。(点明身份地位)她做工时“不惜力气”“足以抵得过一个男工”,体现了她的勤劳能干;命运对她不公,丧夫、丧子,周围人的无情和冷眼,遭受多重打击依然顽强生存;改嫁时深受“一女不事二夫”封建节烈观影响以死抵抗,听信柳妈建议花巨资“捐门槛”,表现了她的愚昧、迷信,受封建思想毒害至深。4.祥林嫂对不幸的命运抗争过吗?你怎样理解她的抗争行为?请总结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抗争表现:逃:山中出逃,鲁镇做工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问:对鬼神的怀疑,对死后的挣扎。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但是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
10、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反映了祥林嫂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观念与迷信思想。5、鲁四老爷形象是如何塑造出来的?间接描写(书房):“一部四书集注”“一堆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到老也还只读理学方面的入门书,看来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康熙字典是“未必完全”的,基本是摆设,平时也不读什么书。一副对联“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个细节表现出鲁四老爷的慵懒和颓唐。对联内容为“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可稍后在写到祥林嫂于祝福前夕死去时,鲁四老爷却一点也不“心气和平”。火气十足,一再骂人,可见其虚伪。直接描写 语言描写、动作神态描写:在听闻祥林嫂的死讯后,鲁四老爷说“不早不迟,
11、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说话是“且走且高声”的。他恼怒表现了他的冷酷无情。6、祝福中让“我”来叙事,有什么作用?让“我”(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无疑增添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同时,只有良心未完全泯灭的“我”才能够回忆和讲述祥林嫂的生平,与之相比的是小说中的其他人都对祥林嫂抱着漠然麻木的态度。在小说结构上,“我”起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追问: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具有新思想、心地善良,推诿、不敢担责任的知识分子。-1 1、初到鲁镇、初到鲁镇顺着眼顺着眼2 2、再到鲁镇、再到鲁镇顺着眼,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眼角带着泪痕3
12、3、讲阿毛故事、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瞪着眼直着眼,瞪着眼4 4、捐门槛、捐门槛分外有神分外有神5 5、不让祝福、不让祝福失神、窈陷失神、窈陷6 6、行乞、行乞眼珠间或一轮眼珠间或一轮7 7、问有无灵魂、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忽然发光-讲理学,大骂新党讲理学,大骂新党“寿寿”字、对联、字、对联、残缺陈旧的书籍残缺陈旧的书籍皱眉皱眉,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可恶!然而可恶!然而”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在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在祝福时沾手。死后骂她是祝福时沾手。死后骂她是个个“谬种谬种”支持她婆家支持她婆家把她抢
13、回,把她抢回,自私伪善,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冷酷无情,自觉维护封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建礼教。迂腐保守迂腐保守尊崇理学和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孔孟之道,懒散,虚伪懒散,虚伪是当时农村中地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政治上迂腐、物。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守保守,思想上守旧、反动,为人旧、反动,为人自私、冷酷。自私、冷酷。他是造成祥林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要人物。柳 妈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受压迫的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劳动妇女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
14、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受封建礼受封建礼教和封建教和封建迷信思想迷信思想的毒害的毒害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和祥林嫂一样和祥林嫂一样是旧社会中受压迫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虽然同情是旧社会中受压迫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虽然同情祥林嫂,但由于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很深,祥林嫂,但由于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很深,最终也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最终也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鲁鲁 镇镇
15、的的 人人 们们祥林嫂再到鲁镇时,人们祥林嫂再到鲁镇时,人们“音音调和先前很不同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也笑容也冷冷的了冷冷的了”对于她的故事,开始是同情,对于她的故事,开始是同情,很快就感到很快就感到厌烦厌烦,常打断她的,常打断她的话,走开去,后来还故意用别话,走开去,后来还故意用别的孩子去逗引她,的孩子去逗引她,戳她的痛处戳她的痛处,对她进行对她进行嘲弄嘲弄。祥林嫂死后,短工祥林嫂死后,短工“简捷地简捷地说说”“”“我说不清我说不清”“”“淡然地回淡然地回答答”,漠不关心。,漠不关心。被封建被封建思想支思想支配,不配,不觉悟。觉悟。群众之群众之间隔膜、间隔膜、冷漠。冷漠。家中家中一律一律忙
16、忙,都在准备着都在准备着年年如年年如此此,家家如此家家如此的的“祝福祝福”大典大典。不同人对祥林嫂的影响:四叔、四婶:他们歧视再嫁的祥林嫂,给祥林嫂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特别是在捐出门槛之后,祥林嫂自以为争得了祝福的权利,“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但是四婶的一声断喝“你放着罢,祥林嫂!”击碎了她最后一点残存的希望。当一切艰辛努力都付诸东流,怎不让人万念俱灰?她活下去的最后一点火星被无情地踩灭了。其他“人们”:有向祥林嫂灌输封建迷信思想的柳妈,还有鲁镇其他人。他们对祥林嫂表现出令人战栗的凉薄与冷漠,甚至还有对苦难的“赏鉴”,这是吹走祥林嫂内心最后一点温暖的“寒气”。“我”:“。“我”思想进步,
17、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问题,作了含糊回答,有善良的一面,也反映“我”软弱和无能。(三)环境描写分析文中多次写到“雪”,请找出并分析其作用。.第一次是作者初到鲁镇时写的“天色愈阴暗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此处作者着力写雪的大而乱,有意描写祝福前夕鲁镇忙乱的景象。扣紧题目,渲染出鲁镇阴沉凝重的气氛。第二次描写是在作者听闻祥林嫂死讯后,深夜神伤“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这一段对“雪”的描写意在衬托当时“我”孤寂悲愤的心情。第三次是在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文中插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一句,在阴沉的积蓄中,雪花开始降
18、落,这其实是暗示着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最后一次出现在结尾,“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爆竹声联绵不断.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文末再次描写雪的大而猛,这其实是寄托作者对亡灵的最沉重的哀悼,将其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读者面前,这种感情与祝福时家家户户的欢乐喜庆如此格格不入,强烈的反差带给了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憾。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文中有关“雪”的描写给全文抹上浓烈的悲剧色彩,也在读者在心上投下沉重的悲剧阴影,从而大大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2、文章以祝福为题,在文中多次写到祝福场景,分析这样写的好处。开头写到:“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用心女人
19、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再现了当时人们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的社会现状,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忙碌制作“福礼”的是女人们,但“拜的却只限于男人”体现了女性地位的地位,为祥林嫂悲惨命运作了伏笔。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让读者初步了解什么是“祝福”,大典中的规矩禁忌,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20、给下文情节作铺垫和映衬。从整体上看,年底“祝福”的忙碌情景与祥林嫂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也暗示她最终悲惨的结局。鲁四老爷家的“祝福”中写到:“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 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鲁四老爷的反复告诫集中体现了反动的理学观念和封建卫道士的淫威,揭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思想根源。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结尾写“祝福”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揭示了悲剧的社会根源,
21、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通过三次“祝福”的环境描写,一个深受封建迷信的毒害、封建礼教的束缚、淡薄冷漠的鲁镇便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相互交融,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旧社会的杀人本质就在本文的环境描写中凸显出来。【拓展2】环境描写的作用(1)环境方面(环境本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奠定基调;象征、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人物方面(环境与人物)烘托人物心情、心理;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思想、性格。暗示命运。(3)情节方面(环境与情节)暗示或推
22、动情节发展。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引出下文内容。与开头或结尾相呼应,结构完整。(4)主旨方面(环境与主题)揭示主题。深化主旨。研究者认为,“祥林嫂的故事”的文本结构是“她的死乃由造成”。这是一个开放的文本,可以有多种解释,思考这个问题。要求:探讨祥林嫂悲剧(被打败)原因。1、从祥林嫂一生几次重大变化,分析悲剧原因。2、哪些人对祥林嫂的死产生了影响。守寡不成,被迫改嫁。祥林嫂没有任何个人选择自由,尽最大努力的反抗也无效果。其主谋是祥林嫂婆婆,婆婆的做法,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如果是维护封建礼教一女不事二夫,她就应该让祥林嫂守节,她可把祥
23、林嫂抓回去,但不能强行出卖。因此,婆婆虽然打着礼教幌子,其实又是礼教的破坏者,她使用十分野蛮的手段来达到自家的功利目的,使祥林嫂被打上了“不干净”的烙印。封建礼教并不允许做出这样卑劣的事,这种行径当受社会舆论谴责,但却没有,这也反映了社会道德的沦落。守家不成,无路可走。祥林嫂再回鲁镇,是被大伯赶了出来,生计无着。房子是祥林嫂和第二任丈夫共有财产,丈夫死后,祥林嫂本应有居住权,但却被大伯赶出来,失了生活根基。这里没有道德可言,只有封建家族的恃强凌弱、唯利是图。守命不成,末路行乞。祥林嫂对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是接受认同的。在听信柳妈灌输后,惶恐不安。捐门槛无效后,失去了活下去的精神依托,彻底崩溃。在
24、临死前,对魂灵有无产生了疑惑。她希望人死后有魂灵,因为她想看见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魂灵,因为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不同人对祥林嫂的影响:四叔、四婶:他们歧视再嫁的祥林嫂,给祥林嫂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特别是在捐出门槛之后,祥林嫂自以为争得了祝福的权利,“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但是四婶的一声断喝“你放着罢,祥林嫂!”击碎了她最后一点残存的希望。当一切艰辛努力都付诸东流,怎不让人万念俱灰?她活下去的最后一点火星被无情地踩灭了。其他“人们”:有向祥林嫂灌输封建迷信思想的柳妈,还有鲁镇其他人。他们对祥林嫂表现出令人战
25、栗的凉薄与冷漠,甚至还有对苦难的“赏鉴”,这是吹走祥林嫂内心最后一点温暖的“寒气”。“我”:“。“我”思想进步,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问题,作了含糊回答,有善良的一面,也反映“我”软弱和无能。3、文学理论是这么定义小说的:小说是用散文写成的,具有某种长度的虚构的故事。复旦大学中文学系教授、作家王安忆对小说的界定:“小说是心灵的历史。”鲁迅在一定现实的基础上虚构了祥林嫂的故事,他想让我们经历怎样的心灵历史,传递给我们什么?1、鲁迅虚构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在鲁镇这个封建礼教依旧未变的环境中,在一次次的突发事件中,在鲁镇人冷漠麻木的对待中,虽然有一次次的反抗,却终归走向身心俱灭的结果,惨死在祝
26、福之夜。让我们经历了封建礼教思想蚕食生命的过程,体会到当时国民麻木冷漠的现状,描绘出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底层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揭示出黑暗的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也展现了当时知识分子面对社会痼疾时的踌躇彷徨。虽然封建礼教不在,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也不会发生,但时国人面对他人悲剧时的麻木冷漠,知识分子面临社会问题时的犹豫彷徨,依旧存在于现实之中。我们应以此为鉴,时刻警醒自己,不做“看客”,勇于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鲁迅在鞭挞黑暗中,寻找“改造国民性”的良药,以笔为刀,揭开麻木的创口,让自私与冷漠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让横亘在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人在阳光普照中消散!如今的我们,也要效仿鲁迅,即使身处黑暗之中,也要提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