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祝 福鲁迅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世界十大文豪”之一。年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
2、领土的作家”。小说:呐喊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故事新编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杂文:热风坟二心集三闲集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花边文学 散文集与散文诗集:诗歌: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学术专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翻译作品单行本:艺术论 文学与批评 现代小说丛译 爱罗先珂童话集 死魂灵 地底旅行 现代日本小说集 出了象牙之塔 近代美
3、术史潮论 小彼得 俄罗斯的童话 坏孩子和别的奇闻 域外小说集 北大校徽:鲁迅原版 学习活动:祝福的真相一场谋杀 假如你是一名侦探,到鲁镇访友,恰巧碰到“我”,“我”把祥林嫂的事情讲给你听了,你觉得事有蹊跷,于是准备探查一翻,寻找真相。一、案件:布局精巧,别有用意 1、“我”在讲述时采用的是倒叙手法,请根据小说情节顺序梳理小说内容,完成表格。思考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情节顺序情节内容叙述手法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倒叙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表格示例:情节顺序情节内容叙述手法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倒叙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4、倒叙作用: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增强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把祥林嫂寂然死去的结局提前,营造了小说浓厚的悲剧气氛。2、如果将倒叙还原为顺叙,以祥林嫂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重新梳理祥林嫂的故事,将会是怎样的呢?请阅读小说进行梳理,完成表格。说说从时间上看这些经历有什么特点。年龄经历时间叙述手法大约二十六七 丈夫离世,逃到鲁镇帮佣冬
5、初顺叙年龄经历时间叙述手法大约二十六七丈夫离世,逃到鲁镇帮佣冬初顺叙大约二十七八被人劫回,被迫改嫁春天大约二十八九生孩阿毛,过得平稳年底三十、三十一丧夫失子,再到鲁镇帮佣春、秋大约三十二三重述遭遇,捐献门槛,不让祭祀新年大约三十七八沦为乞丐,凄然死去新年 从其经历可知,祥林嫂的故事几乎都发生在春天,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表格示例:二、遇害者: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从祥林嫂一生经历来看,其主要的遭遇(如被迫改嫁、丧夫失子、凄然死去等)几乎都发生在春天,而实际上她却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最后在新年祝福夜凄然死去。请深入阅读小说,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1、小说中对祥林嫂肖像进行了三次详细的描写,分别是祥林
6、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和临死之前,细读相应内容,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和精神变化,填写表格。时间穿着脸色眼睛外在形象内在精神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之前时间穿着脸色眼睛外在形象内在精神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只是顺着眼老实温顺生机活力再到鲁镇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逆来顺受憔悴痛苦临死之前头发全白,全不像40上下的人,提着竹篮,拄着竹竿,下端开了裂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瞪着眼,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未老先衰麻木绝望
7、 2、祥林嫂无名无姓,但在小说中却有多种称呼,请一一找出来,并分析这些称呼背后的社会角色含义,从中可以体现出祥林嫂怎样的社会角色?示例:称呼社会角色解读祥林嫂比丈夫大十岁的童养媳,娘家不明,无名无姓、无依无靠且没有自由身的孤身女人寡妇死了丈夫,要求做守一辈子活寡的贞节烈女女工食物不论、力气不惜、比男人还能干的劳动妇女回头人寡妇再嫁,不能从一而终、不干不净的未亡人木偶人捐门槛后不能参加祭祀、受到精神重创后的行尸走肉般的活死人乞丐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无人救助、百无聊赖的穷苦人谬种命太硬、克死两任丈夫、又死得不是时候的坏东西总结出祥林嫂的形象与命运 3、面对如此悲惨的命运,祥林嫂也曾经一次次抗争过,不
8、甘任人宰割。找出她抗争的表现,并谈谈你对她这些抗争行为的理解。抗争表现:第一次:瞒着婆婆逃出来,为自身的独立显出了勇气。第二次,被婆婆强嫁,闹得异乎寻常,不惜一死。第三次,她硬着头皮,第二次到鲁镇求老主人收留。第四次,捐门槛,用自已的血汗钱去赎一世的“罪名”,只求别人把自已当人看待,争得一个做奴隶的资格,死后免受酷刑。第五次,临死,怀疑魂灵的有无,她苦了一世,但求死后安息,对神权提出了怀疑。(拓展延伸)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是否合理?谈谈你的看法。理解角度提示:抗争行为本身的意义 祥林嫂抗争的目的 抗
9、争的结果 三、案发现场:祝福声声风雪寒 1、祥林嫂死在了祝福之夜,“祝福”场面的描写也成了案发现场环境描写的重中之重。小说中共有三次“祝福”场面的环境描写,请找出来并分析各自的作用。提示: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神拜佛,祈求好运。而像祥林嫂这样的穷人却要为人们的“福礼”而付出艰辛劳动。这首先突出了穷富之间的矛盾,预示了样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也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描写,暗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依然顽固。样林嫂的悲剧也是必然的。这样典型的环境描写。既能揭示人们之间的关系
10、,好与坏,穷与富,同时也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场面的描写。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更具有代表性。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祝福用的牲醴,使得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利。为了重新获取“祝福”的权利,在柳妈的怂恿之下,祥林嫂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的喝止。至此祥林嫂的最后一丝免于侮辱与痛苦的希望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過上了死亡的道路。这种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
11、象。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揭露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总结: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市地区。它涉及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等。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2)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3)烘托人物的
12、突出特点;4)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5)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6)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2、小说中共有四处描写“雪”景,请找出来并分析各自的作用。提示:第一处: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作用:为祥林嫂悲惨的死做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第二处:雪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作用:衬托当时我孤寂悲愤的心情。第三处:微雪点点的下来了。作用:暗示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第四处: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作用:这
13、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主题。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渲染故事气氛;2)烘托人物形象;3)推动情节发展;(暗示、铺垫)4)暗示社会环境;5)深化作品主题。(表达、揭示、暗示)四、嫌疑人:谁是凶手 祥林嫂最后凄然地死去了,死在了祝福之夜。鲁四老爷家短工说是穷死的。可你是一名侦探,经过你的调查,你发现真相并非如此,祥林嫂是被害死的。那么,谁是害死祥林嫂的凶手呢?原来很多人物都有嫌疑。请你结合小说内容和写作背景,完成下面的侦探任务。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
14、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因此,妇女的思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要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创作了小说祝福,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流弊和余毒。探究与分享:阅读小说内容和写作背景,探究以下人物成为凶手的理由。鲁四老爷、四婶 祥林嫂的婆婆、大伯 柳妈 鲁镇其他人“我”示例:鲁四老爷、四婶 (1)祥林嫂第一次来做工时,四叔只说了五句话,其中两次说到“然而”都省略了,其省略的内容应该是这样的第一次:虽然她婆婆的行为野蛮粗暴,然而作为婆婆也有这样的权利。第二次:虽然你这样说,但未
15、必真能再荐一个像祥林嫂这样能干的人。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这说明四叔是一个自私伪善、严守封建礼教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2)祥林嫂第二次来做工时,四婶对她说了三句一样的话,比较异同。明确:“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四婶慌忙的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祥林嫂,你放着罢!”“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两句话的语气是很不一样的,前
16、者语气舒缓,后者倒装句式,命令的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祥林嫂第一次感到“疑惑”,她并不明白自己的“罪过”;而第二次她已经捐了“门槛”,认为自己已经“赎罪”了,可以被“宽恕”了。可是四婶的断喝让她明白自己永远不能被这个冷漠的社会“接受”。她的精神崩溃了。他们自私伪善,冷酷无情,严守礼教。四叔授意不允许祥林嫂沾手,四婶在祭祀时的几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她受到了致命的打击。是他们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鲁四老爷、四婶背后体现的是封建政权。祥林嫂婆婆、大伯 婆婆带人掳走祥林嫂,逼迫她再嫁;大伯收屋赶走祥林嫂,他们断送了祥林嫂两段
17、短暂而平稳的生活。祥林嫂想在鲁四老爷家做工,为祥林守一辈子的寡,婆婆却逼她再嫁,让她成了一个不贞不洁的女人。大伯收走房屋,赶走祥林嫂,使得祥林嫂承受丧夫失子后,无法给贺老六守寡。祥林嫂婆婆、大伯行使的是封建社会的族权、夫权。柳妈 她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柳妈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祥林嫂造成了难以支
18、撑的精神重压。柳妈背后体现的是封建神权。鲁镇的人 祥林嫂再到鲁镇时,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都冷冷的了”。对于她的故事,开始是同情,很快就感到厌烦,常打断她的话,走开去,后来还故意用别的孩子去逗引她,戳她的痛处,对她进行嘲弄。祥林嫂死后,短工“简捷的说”“我说不清”“淡然的回答”。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鲁镇人背后体现的是旁观者心态,看客心理“我”祥林嫂对“我”的三
19、问:人死后有无魂灵,有无地狱,死后的一家人能否见面。“我”对祥林嫂的三答:“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我”在回答的时候心理活动:悚然、踌躇、吃惊、胆怯。因为“我”不知道实情,不愿意说假话,更不愿意承担责任。“我”一个见过世面、有知识的先进革命者。面对祥林嫂最后的灵魂提问,“我”逃避,表现出无法救助的无能为力和软弱妥协。结论:表面上:这些人都是凶手,他们合谋害死了祥林嫂。实质上: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害死了祥林嫂小说主旨 五、结案: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 思考:导致祥林嫂最终走向死亡的,有没有她自身的原因?谈谈你的看法。提示:祥林嫂自己:认同接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想从一而终却不得,想参与祭祀而不
20、得,面对封建礼教的不公,祥林嫂以封建礼教的标准要求自己,也认为自己有罪。尽管她有“逃”“撞”“捐”“问”的反抗,但是反抗的终极诉求是回到旧有的秩序中,祥林嫂是精神困境的自缚者。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路的是这个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毫无道德底线的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周围民众的冷漠麻木、祥林嫂自身的愚昧。这是一场不可避免的人间悲剧。既然是一出悲剧,为何还以“祝福”为题?祝福是鲁镇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充满了“男尊女卑”等封建礼教色彩,祝福之时也正是封建思想对人们影响和制约最深的时候,也是人们对祥林嫂歧视和迫害最甚的时候。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
21、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以此为题可突出主题。“祝福”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祝福”展示了初到鲁镇的祥林嫂的勤劳能干,“祝福”时使一向勤快能干的祥林嫂受到了鲁家的冷遇和歧视,即使她倾其所有,花费了“历年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也没有改变。这使她受到了致命的击,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总是惴惴的,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
22、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最后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惨死雪夜。小说中“我”的作用 事件的叙述者 事件的见证者 情节的参与者 线索人物 课堂练习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记叙了旧中国一个底层劳动妇女祥林嫂在封建思想毒害之下悲惨的一生。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线索构思全文的。B 这篇小说语言简练而又传神,作者善用白描手法,通过描写祥林嫂的眼睛,向读者展示了祥林嫂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C 小说中的“我”并不是鲁迅,而是作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相对于那些以祥林嫂的痛苦为乐的民众,“我
23、”不失为一个有正义感、有觉悟的新党。D 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主观愿望还是想为样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对祥林嫂追问死后是否有鬼神一事支吾不清,表明了“我”胆小怕事、不敢承担责任的心理,也反映了当时的小知识分子的软弱性。B 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两颊还是红的”,说明她有旺盛的生命力,第二次来鲁镇“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角还带些泪痕”,说明她青春活力已消失,而且精神受到严重挫伤。C 作者详细描写短工的言行表现周围人们的冷漠、麻木、同情,暴露国民的病态,体现“改造国民性”的主题。D 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与开头相呼应,渲染了热烈的祝福气氛,反衬了祥林嫂惨死的悲凉,在冷静的语调中蕴含了无限的激愤。3、小说的序幕和尾声能否删掉?为什么?4、本文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我”一个远离故乡的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人,而不用其他人,如鲁四老爷、四婶、冲茶的短工或者柳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