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3720044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87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第一节第一节 针刺法针刺法l针刺法含义针刺法含义:利用经络学说原理,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作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2一、毫针刺法一、毫针刺法l1、针的检修 l毫针结构毫针结构l针尾:针柄的末端,一般用钢丝或者铝丝缠绕成圆筒状,以便在温针灸时装入艾绒l针柄:手持处,铜丝或者铝丝将针的一端呈螺旋形紧密缠绕,是持针着力的部位l针根:针身与针柄的连接处l针身:针柄与针尖之间,宜光滑、挺直、有弹性l针尖:毫针尖端的锋锐部分(针芒),状似松针,接触腧穴刺入人体中医护理技术操作()3常用规格常用规格 l常用规格常用规格:

2、40-90mm 28-31号针(号越大,针越细)l长短长短:寸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毫米 15 25 40 50 65 75 90 100 115l号数号数:号 26 27 28 29 30 31 32 33直径(mm)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0.26中医护理技术操作()4检修检修 l(1)针尖有无钩曲,针尖钝和针尖偏正l如有,则用细砂纸或者细磨石磨好,使针正直光滑,尖而不锐,圆而不钝l(2)针身:有无锈蚀、急弯或者一般弯曲l(3)针根:有无锈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52、针的选择、针的选择l根据病人

3、的性别,年龄,形体胖瘦,体质强弱,病情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腧穴的具体部位,选择合适的针具。临床上以针刺的深度选择规格:例如例如:刺入0.5寸,选1.0寸的针男性、体壮、形肥、病变深粗、长女性、体弱、形瘦、病变浅细、短中医护理技术操作()63、消毒、消毒(1)针具消毒l汽锅(高压蒸汽)消毒法汽锅(高压蒸汽)消毒法:针具用纱布包好,15磅气压,120高温下,消毒15分钟l煮沸消毒煮沸消毒:纱布包好后,水煮,水沸后15-20分钟l75%酒精浸泡酒精浸泡:75%酒精浸泡30分钟 置针用的用具以及镊子:2%来苏溶液或者1/1000昇汞溶液浸泡1-2小时注意注意:有传染病的必须另行放置(2)操作者手

4、的消毒肥皂水将手洗干净,水干后,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操作时手不可以接触针身,必须协助时用消毒纱布或者干棉球(3)病人皮肤的消毒2%碘酒棉球擦拭,75%酒精脱碘擦拭方式:由腧穴局部向四周绕圈擦拭中医护理技术操作()74、根据针刺的穴位,指导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意义:腧穴的正确定位 针刺的施术操作 持久的留针 防止晕针、滞针、弯针、折针病重体弱、精神紧张的人,坐位易产生疲劳,容易发生晕针病重体弱、精神紧张的人,坐位易产生疲劳,容易发生晕针体位不当,施术或留针时移动体位,容易发生弯针、滞针、体位不当,施术或留针时移动体位,容易发生弯针、滞针、折针折针l仰卧位:头面、胸腹、上下肢前面l侧卧位:身侧少

5、阳经脉、上下肢外侧l伏卧位:头顶、脊背、腰尻、下肢背侧、上肢部分穴位l仰靠位:前头、颜面、颈前l俯卧位:后头、项、背部l侧伏位:头侧、面颊、耳前后部位l坐位:项、背、肘膝关节的多个部位中医护理技术操作()8(二)针刺适应症、禁忌症(二)针刺适应症、禁忌症l1、适应症:各种急、慢性病症l2、禁忌症:病人疲乏、饥饿、精神高度紧张时 皮肤有感染、瘢痕或或肿瘤部位 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腧穴中医护理技术操作()9(三)进针的原理(三)进针的原理l简单原理:是针刺一定的穴位或者部位,达到通经脉与调气血的作用,使人体阴阳平衡,治疗疾病。l进一步原理:经过穴位与经络,经络与脏腑都有相互联

6、系,人体所有经穴都分布在经络循行的路线上,各条经脉与脏腑相关,任何疾病不论其因多么复杂,浅则中经络,深则中脏腑,只要诊断明确,循经而不错,则穴位便可以直捣病腑,达到调气血,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10(四)针刺手法(四)针刺手法1、进针法:、进针法:l刺手刺手:右手持针,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状如持毛笔 作用:掌握针具,实行手法 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将针迅速刺入皮肤,行针时 用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弹震刮搓等手法及出针操作l押手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者辅助针身 作用: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保持针身垂直,减少刺激l得气(得气(need

7、le sensation针感)针感):针刺入穴位达到一定的深度时,病人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并从局部向一定方向传导的现象,术者手下有沉紧感。中医护理技术操作()11一般针感 当针刺腧穴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当针刺腧穴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痠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或出有痠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或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现象。少导和扩散现象。少 数患者还会出现循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瞤动、震颤等反应,有的还经性肌肤瞤动、震颤等反应,有的还可见到受刺腧穴部位循经性皮疹

8、带或可见到受刺腧穴部位循经性皮疹带或 红、白线状现象。当患者有自觉反应红、白线状现象。当患者有自觉反应的同时,医者的刺手亦能体会到针下的同时,医者的刺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沉紧、涩滞或针体 颤动等反应。颤动等反应。灵枢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邪气脏腑病形说:“中气穴,中气穴,则针游于巷则针游于巷”,就是对针下得气的描,就是对针下得气的描述。述。中医护理技术操作()12进针手法l l 单手进针法:即用刺手单手进针法:即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腹端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

9、将针刺入,直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此刺至所要求的深度。此法用于短毫针进针法用于短毫针进针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13进针手法l l 指切进针法:左手拇指指切进针法:左手拇指或者食指端切按于腧穴或者食指端切按于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贴左手指甲面将针刺紧贴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适用于短针进针。入。适用于短针进针。中医护理技术操作()14进针手法双手进针法(夹持进针双手进针法(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持法):左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针尖固定于所刺腧穴端,针尖固定于所刺腧穴的表面皮肤位置,右手捻的表面皮肤位置,右手捻动

10、针柄将针刺入。适用于动针柄将针刺入。适用于长针的进针。长针的进针。中医护理技术操作()15进针手法舒张进针法:左手拇、食舒张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的拇、食指间刺入。适手的拇、食指间刺入。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针刺。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针刺。中医护理技术操作()16进针手法提捏进针法:左手拇、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腧穴部食二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皮肤捏起,右手持位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适用于肌肉针刺入。适用于肌肉菲薄处的进针。菲薄

11、处的进针。中医护理技术操作()172、针刺的角度、针刺的角度含义: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含义: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l(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成)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成90度角,适用于人体大部度角,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进针分腧穴进针l(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适用于肌肉较浅度角,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者体内有重要脏器不宜直刺之处薄处,或者体内有重要脏器不宜直刺之处l(3)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适用于肌肉菲薄度角,适用于肌肉菲薄的部位的部位中医护理技术操作()183、针刺的深度、针刺的深度l体质:身体瘦弱

12、,浅刺;身强体肥,深刺体质:身体瘦弱,浅刺;身强体肥,深刺l年龄:年老体弱,浅刺;年轻体壮,深刺年龄:年老体弱,浅刺;年轻体壮,深刺l病情:阳证、新病,浅刺;阴证、久病,病情:阳证、新病,浅刺;阴证、久病,深刺深刺l部位:头面、胸背、肌肉菲薄处,浅刺;部位:头面、胸背、肌肉菲薄处,浅刺;四肢臀腹、肌肉丰满处,深刺四肢臀腹、肌肉丰满处,深刺中医护理技术操作()194、行针的基本手法、行针的基本手法行针行针:又名运针,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又名运针,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行使的各种针刺手法及进行补泻而行使的各种针刺手法(1)基本手法)基本手法:提插法提插法:

13、毫针刺入腧穴后,使毫针刺入腧穴后,使毫针在穴位内进行上下、进退毫针在穴位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手法,毫针从浅层向下的操作手法,毫针从浅层向下入深层,为插;毫针从深层向入深层,为插;毫针从深层向上出浅层,为提上出浅层,为提捻转法捻转法:毫针毫针刺入肌肤一定刺入肌肤一定深度后,右手深度后,右手拇指和中、食拇指和中、食指持住针柄,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手捻动的操作手法。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20(2)辅助手法)辅助手法l循法循法:针刺不得气时,可以用循法催气。针灸大成指出:“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

14、,针下自然气至沉紧”。中医护理技术操作()21(2)辅助手法)辅助手法刮柄法(划柄刮柄法(划柄法):法):素素问问离合真邪论离合真邪论有有“抓而下之抓而下之”之法;姚止庵之法;姚止庵注云:注云:“抓,抓,以爪甲刮针以爪甲刮针也也”。中医护理技术操作()22(2)辅助手法)辅助手法弹柄法弹柄法:素问离合真邪论有弹而努之之法,其后针灸问对亦说:如气不行,将针轻弹之,使气速行。本法有催气、行气的作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23(2)辅助手法)辅助手法飞法飞法:针后不得气者,用右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食两指执持针柄,细细手拇食两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

15、复数次,状如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医学飞鸟展翅,故称飞。医学入门载云:入门载云:以大指次指捻以大指次指捻针,连搓三下,如手颤之状,针,连搓三下,如手颤之状,谓之飞谓之飞。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强。中医护理技术操作()24(2)辅助手法)辅助手法摇柄法摇柄法:针灸问针灸问对有对有摇以行气摇以行气的记载。摇法有二,的记载。摇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感应;以加强得气感应;一是卧倒针身而摇,一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传导。中医护理技术操作()25(2)辅助手法)

16、辅助手法震颤法震颤法:针刺入一定深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本法可促使针下震颤。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得气,增强针刺感应。中医护理技术操作()26(3)补泻手法)补泻手法补法:泛指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补法:泛指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l捻转补泻捻转补泻 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

17、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为泻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为泻l提插补泻提插补泻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为补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为泻为泻l迎随补泻迎随补泻 进针时,针尖顺着经脉循行方向刺入,为补进针时,针尖顺着经脉循行方向刺入,为补 进针时,针尖逆着经脉循行方向刺入,为泻进针时,针尖逆着经脉循行方向刺入,为泻l呼吸补泻呼吸补泻 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 病人吸气时

18、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l开阖补泻开阖补泻 出针时迅速按针孔,为补出针时迅速按针孔,为补 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针孔,为泻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针孔,为泻l平补平泻平补平泻 均匀提插捻转均匀提插捻转中医护理技术操作()27(4)留针与出针)留针与出针 留针时间:15-20分钟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28(4)留针与出针)留针与出针 出针:右手持针柄,轻轻出针:右手持针柄,轻轻捻转,将针先慢慢提到皮捻转,将针先慢慢提到皮下,再迅速出针下,再迅速出针左手持无菌干棉球压住针左手持无菌干棉球压住针孔周围皮肤,待针拔出后孔周围皮肤,待针拔出后轻轻压迫防止出血轻轻压迫防止出

19、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29(五)针刺意外情况处理(五)针刺意外情况处理1、晕针、晕针l概念概念:针刺过程中,病人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心慌、恶心,甚针刺过程中,病人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心慌、恶心,甚至四肢厥冷,出冷汗,脉搏微弱,或神志昏迷,血压下降,大便失禁等晕厥至四肢厥冷,出冷汗,脉搏微弱,或神志昏迷,血压下降,大便失禁等晕厥现象。现象。l原因:原因:(1)针刺感过强,或者操作手法过于强烈,穴位和经络反应过强)针刺感过强,或者操作手法过于强烈,穴位和经络反应过强(2)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对针刺恐惧,多发生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者)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对针刺恐惧,多发生于初次接受针刺

20、治疗者(3)患者体质过于虚弱,尤其有心脏病的患者)患者体质过于虚弱,尤其有心脏病的患者(4)病人高度兴奋,过度疲劳或者饥饿时)病人高度兴奋,过度疲劳或者饥饿时l处理:处理:(1)如果由于坐位晕针,立即停止针刺,将毫针全部取出,令病人平卧,解开)如果由于坐位晕针,立即停止针刺,将毫针全部取出,令病人平卧,解开衣扣衣扣(2)给病人饮温开水或者糖水)给病人饮温开水或者糖水(3)重者针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重者针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4)仍然不省人事者,配合现代医学抢救方法。)仍然不省人事者,配合现代医学抢救方法。l预防:预防:l(1)初次针刺或者精

21、神紧张者,做好解释工作)初次针刺或者精神紧张者,做好解释工作l(2)饥饿、汗后或者疲劳的患者,先进食水、休息)饥饿、汗后或者疲劳的患者,先进食水、休息l(3)尽量采取卧位针刺,少取穴,针刺时密切注意病人的变化)尽量采取卧位针刺,少取穴,针刺时密切注意病人的变化中医护理技术操作()301、晕针、晕针l人中:属于督脉,人中沟上人中:属于督脉,人中沟上1/3与中与中1/3焦点,治疗癫狂、焦点,治疗癫狂、小儿惊风、昏迷等小儿惊风、昏迷等l素髎:属于督脉,鼻尖正中,治疗鼻病证、昏迷、新生儿素髎:属于督脉,鼻尖正中,治疗鼻病证、昏迷、新生儿窒息等窒息等l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穴位,位于腕横纹上内关:手厥阴心包

22、经穴位,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寸,掌长肌腱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治疗心痛、心悸、呕吐、眩晕、休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治疗心痛、心悸、呕吐、眩晕、休克等克等l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穴位,位于犊鼻穴下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穴位,位于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脊寸,胫骨前脊外一横指,治疗癫狂、胃痛、肠痈等病证。外一横指,治疗癫狂、胃痛、肠痈等病证。l犊鼻:髌骨下,宾韧带外侧的凹陷犊鼻:髌骨下,宾韧带外侧的凹陷l百会:督脉穴,后发际正中直上百会:督脉穴,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治疗头痛、头晕、寸,治疗头痛、头晕、中风、癫狂等中风、癫狂等l关元:任脉穴,前正中线上,脐下关元:任脉穴,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治疗遗尿、腹痛、

23、寸,治疗遗尿、腹痛、阳痿、不孕、虚劳等阳痿、不孕、虚劳等l气海:任脉穴,前正中线上,脐下气海:任脉穴,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治疗腹痛、泄寸,治疗腹痛、泄泻、经闭、虚脱等泻、经闭、虚脱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31 2、滞针、滞针l概念概念:针刺入穴位后,提插捻转涩、困难,甚至针刺入穴位后,提插捻转涩、困难,甚至不能提插捻转,也不能出针不能提插捻转,也不能出针l原因:原因:(1)患者精神紧张,肌肉痉挛收缩)患者精神紧张,肌肉痉挛收缩(2)操作者捻转提插幅度过大)操作者捻转提插幅度过大(3)操作者单向捻转,导致肌肉纤维对针身的缠)操作者单向捻转,导致肌肉纤维对针身的缠绕绕l处理:处理:(1)消除紧

24、张情绪,放松肌肉)消除紧张情绪,放松肌肉(2)按摩针刺周围,或者用手指弹动针柄)按摩针刺周围,或者用手指弹动针柄(3)静卧片刻或者在针刺附近再刺一针)静卧片刻或者在针刺附近再刺一针(4)由于单向捻转导致的,进行反向捻转)由于单向捻转导致的,进行反向捻转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作好解释,消除顾虑。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作好解释,消除顾虑。并注意行针手法,避免连续单向捻针并注意行针手法,避免连续单向捻针中医护理技术操作()32 3、弯针、弯针l概念:针身在体内发生弯曲概念:针身在体内发生弯曲l原因:原因:(1)留针过程中,患者移动了体位,或者毫)留针过程中,患者移动了体位,或者毫针受到意外的碰撞

25、、压迫针受到意外的碰撞、压迫(2)操作者进针时用力过猛,或者选穴不准)操作者进针时用力过猛,或者选穴不准确,针尖碰触到坚硬组织确,针尖碰触到坚硬组织l预防: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预防: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患者的体位要选择恰当,并嘱其不要随意患者的体位要选择恰当,并嘱其不要随意变动。注意针刺部位和针柄不能受外力碰变动。注意针刺部位和针柄不能受外力碰压。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334、断针、断针l概念概念:针的某一部位发生折断针的某一部位发生折断l原因:原因:(1)针身,尤其是针根损伤)针身,尤其是针根损伤(2)捻转时用力过猛)捻转时用力过猛(3)弯针时用力抽拔)弯针时用力抽

26、拔l处理:处理:(1)镇静,用镊子或者止血钳取出断针)镇静,用镊子或者止血钳取出断针(2)断裂处与肌肤相平时,轻轻按压周围皮肤,再用镊子)断裂处与肌肤相平时,轻轻按压周围皮肤,再用镊子取出断针取出断针(3)断裂位于肌肤深层,)断裂位于肌肤深层,X光下定位手术取出光下定位手术取出l预防:应仔细检查针具质量,不合要求者应剔除不用。进预防:应仔细检查针具质量,不合要求者应剔除不用。进针、行针时,动作宜轻巧,不可强力猛刺。针刺入穴位后,针、行针时,动作宜轻巧,不可强力猛刺。针刺入穴位后,嘱患者不要任意变动体位。针刺时针身不宜全部刺入。遇嘱患者不要任意变动体位。针刺时针身不宜全部刺入。遇有滞针、弯针现象

27、时,应及时正确处理。有滞针、弯针现象时,应及时正确处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345、针后异常感、针后异常感现象现象:出针后,患者不能挪动体位,或重、麻、账的感觉过强,或原有出针后,患者不能挪动体位,或重、麻、账的感觉过强,或原有症状加重,或针孔出血,或症状加重,或针孔出血,或 针处皮肤青紫、结节等。针处皮肤青紫、结节等。原因:原因:(1)肢体不能挪动,可能是有针遗留,未完全出完,或体位不当,致)肢体不能挪动,可能是有针遗留,未完全出完,或体位不当,致肢体活动受限;肢体活动受限;(2)对过于重、麻、胀针感者,多半是行针时手法过重,或留针时间)对过于重、麻、胀针感者,多半是行针时手法过重,或留针时

28、间过长有关;过长有关;(3)原有病情加重,多因手法与病情相悖,即)原有病情加重,多因手法与病情相悖,即补泻反,病益笃补泻反,病益笃之由;之由;(4)局部出血、青紫、硬结出现者,都因刺伤血管所致,个别可能由)局部出血、青紫、硬结出现者,都因刺伤血管所致,个别可能由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处理:处理:(1)如有遗留未出之针,应随即起针,退针后让患者休息片刻、不要)如有遗留未出之针,应随即起针,退针后让患者休息片刻、不要急于离开;急于离开;(2)对原病加重者,应查明原因,调整治则和手法,另行针治;局部)对原病加重者,应查明原因,调整治则和手法,另行针治;局部出血、青紫者,可用棉球按压和按

29、摩片刻;出血、青紫者,可用棉球按压和按摩片刻;(3)如因内出血青紫块较明显者,)如因内出血青紫块较明显者,应先作冷敷以防继续出血,再行热应先作冷敷以防继续出血,再行热敷,使局部鲜血消散。敷,使局部鲜血消散。预防:退针后真清点针数,避免遗漏。行针手法要柔和适度,避免手法预防:退针后真清点针数,避免遗漏。行针手法要柔和适度,避免手法过强和留针过时。临诊时要认真辩证施治,处方选穴精炼,补泻手法过强和留针过时。临诊时要认真辩证施治,处方选穴精炼,补泻手法适度。要仔细查询有无出血病史,对男性患者,要注意排除血友病。适度。要仔细查询有无出血病史,对男性患者,要注意排除血友病。要熟悉浅表解剖知识,避免刺伤血

30、管。要熟悉浅表解剖知识,避免刺伤血管。中医护理技术操作()356、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症状症状:患者突感胸闷、胸痛、气短、心悸,严重者呼吸困难、患者突感胸闷、胸痛、气短、心悸,严重者呼吸困难、紫绀,冷汗、烦躁、恐惧,甚则血压下降,出现休克等危紫绀,冷汗、烦躁、恐惧,甚则血压下降,出现休克等危急现象。检查时,肋间隙变宽,外胀,叩诊呈鼓音,听诊急现象。检查时,肋间隙变宽,外胀,叩诊呈鼓音,听诊肺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肺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气管可向健侧移位气管可向健侧移位。X线胸透可见线胸透可见肺组织被压缩现象。有的针刺创伤性轻度气胸者,起针后肺组织被压缩现象。有的针刺创伤性轻度气胸者

31、,起针后并不出现症状,而是过了一定时间才慢慢感到胸闷、胸痛、并不出现症状,而是过了一定时间才慢慢感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呼吸困难等症状。原因:针刺胸部、背部和锁骨附近的穴位过深,刺穿了胸腔原因:针刺胸部、背部和锁骨附近的穴位过深,刺穿了胸腔和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腔而导致气胸。和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腔而导致气胸。处理: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处理: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要求患者心情平静,切勿恐惧而反转体位。一般漏气息,要求患者心情平静,切勿恐惧而反转体位。一般漏气量少者,可自然吸收。医者要密切观察,随时对症处理,量少者,可自然吸收。医者要

32、密切观察,随时对症处理,如给予镇咳、消炎类药物,以防止肺组织因咳嗽扩大创口,如给予镇咳、消炎类药物,以防止肺组织因咳嗽扩大创口,加重漏气和感染。对严重病例需及时组织抢救,如胸腔排加重漏气和感染。对严重病例需及时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等。气、少量慢速输氧等。预防:医者针刺时要集中思想,选好适当体位,根据患者体预防:医者针刺时要集中思想,选好适当体位,根据患者体形肥瘦,掌握进针深度,施行提插手法的幅度不宜过大。形肥瘦,掌握进针深度,施行提插手法的幅度不宜过大。胸背部腧穴应斜刺、横刺,不宜长时间留针。胸背部腧穴应斜刺、横刺,不宜长时间留针。中医护理技术操作()36(六)针刺注意事项(六)

33、针刺注意事项l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手法不宜过强,行针刺,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手法不宜过强,尽量选择卧位针刺尽量选择卧位针刺l2、妇女怀孕三个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位的腧穴;怀孕、妇女怀孕三个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位的腧穴;怀孕三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三阴交、合三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穴位禁刺,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谷、昆仑、至阴等穴位禁刺,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也不进行针刺也不进行针刺l3、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部

34、腧穴不宜针刺、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l4、针刺时严格无菌技术,一穴一针、针刺时严格无菌技术,一穴一针l5、皮肤有瘢痕、感染、溃疡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皮肤有瘢痕、感染、溃疡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l6、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l7、针刺时密切观察病人的状态,及时发现不良反应、针刺时密切观察病人的状态,及时发现不良反应中医护理技术操作()37二、皮肤针刺法(梅花针、七星针)二、皮肤针刺法(梅花针、七星针)l概念概念:5-7枚不锈钢针排列成梅花、或七星状固定枚不锈钢针排列成梅花、或七星状固定于针杆的一端形成锤状,叩击穴

35、位或者皮肤,可于针杆的一端形成锤状,叩击穴位或者皮肤,可以调节脏腑、经络,改善局部血循环,达到治疗以调节脏腑、经络,改善局部血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是中医传统的疗法,对脑血管病后疾病的目的。是中医传统的疗法,对脑血管病后遗症、运动神经疾病、局部血流疾病有很好的效遗症、运动神经疾病、局部血流疾病有很好的效果。果。中医护理技术操作()38二、皮肤针刺法(梅花针、七星针)二、皮肤针刺法(梅花针、七星针)l(一)原理(一)原理:针刺部位根据经络学说以及大脑半球皮层控制区及十二经脉分布,叩击相应的部位,来调整局部和整体,通过内连脏腑,由表及里,使气血经络、脏腑功能得到保健机体、预防疾病的作用中医护理

36、技术操作()39(二)针对的疾病(二)针对的疾病1、头部l(1)运动区: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在头皮上运动区: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的投影,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0.5厘米处,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迹前缘相交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迹前缘相交处分为五等份:上分为五等份:上1/5为下肢、躯干运动区为下肢、躯干运动区 中中2/5为上肢运动区为上肢运动区 下下2/5位面部运动区位面部运动区主治:主治:运动区上运动区上1/5对侧下肢、躯干的瘫痪对侧下肢、躯干的瘫痪 运动区中运动区中2/5对侧上肢瘫痪对侧上肢瘫痪 运动区下运动区下2/5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

37、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部分或者完全丧失语言能力,基本运动性失语(部分或者完全丧失语言能力,基本上保留理解语言的能力),流涎等上保留理解语言的能力),流涎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40头部区域定位头部区域定位中医护理技术操作()41(二)针对的疾病(二)针对的疾病(2)感觉区:运动区后移感觉区:运动区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厘米的平行线分为五等份:分为五等份:上上1/5下肢、头、躯干部感觉区下肢、头、躯干部感觉区 中中2/5上肢的感觉区上肢的感觉区 下下2/5面感觉区面感觉区主治:上主治:上1/5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后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后头、颈项部疼痛,头晕,耳鸣头、颈项

38、部疼痛,头晕,耳鸣 中中2/5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 下下2/5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颞颌关节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颞颌关节炎炎(3)舞蹈震颤控制区:运动区前移)舞蹈震颤控制区:运动区前移1.5厘米的平行厘米的平行线线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综合征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综合征中医护理技术操作()42(二)针对的疾病(二)针对的疾病 2、脊柱两侧、脊柱两侧部位部位:后颈部,胸背部,腰背部,骶部,尾部的皮后颈部,胸背部,腰背部,骶部,尾部的皮肤区肤区主治:神志病,五官病,皮肤病,脊柱病,急性休主治:神志病,五官病,皮肤病,脊柱病,急性休克,以及强身保健克,以及强身保

39、健刺法:沿脊柱两侧由上向下叩击,分刺法:沿脊柱两侧由上向下叩击,分3行进行叩打,行进行叩打,第一行距离脊柱第一行距离脊柱1厘米,第二行距离脊柱厘米,第二行距离脊柱2厘米,厘米,第三行距离脊柱第三行距离脊柱3-4厘米,以有轻度出血为宜厘米,以有轻度出血为宜3、头部的其他部位、头部的其他部位前额,颞部,头顶部,枕前额,颞部,头顶部,枕部部主治:头痛,面瘫,三叉神经痛,眼病,脱发,头主治:头痛,面瘫,三叉神经痛,眼病,脱发,头晕,高血压,耳鸣等晕,高血压,耳鸣等刺法:前额可横刺刺法:前额可横刺3-4行,颞部以颞为中心向上可刺行,颞部以颞为中心向上可刺激激5-6行,头顶部以百会为中心,前后左右各四行,

40、行,头顶部以百会为中心,前后左右各四行,枕部以头顶到发迹区域纵向枕部以头顶到发迹区域纵向3、4行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43(二)针对的疾病(二)针对的疾病 4、胸部胸部(1)前肋间皮区(肋骨中间的皮肤)前肋间皮区(肋骨中间的皮肤)主治:哮喘,乳房病,心绞痛,肝胆病,肺气肿,主治:哮喘,乳房病,心绞痛,肝胆病,肺气肿,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刺法:沿肋间间隙由内向外叩刺刺法:沿肋间间隙由内向外叩刺1-2行,行,1次次/2-3日日(2)后肋间皮区)后肋间皮区主治:肋间神经痛,肝胆病,肺气肿,带状疱疹主治:肋间神经痛,肝胆病,肺气肿,带状疱疹刺法:同上刺法:同上(3)胸骨旁线两侧皮区

41、)胸骨旁线两侧皮区主治:心血管病,肋软骨病,食管癌主治:心血管病,肋软骨病,食管癌刺法:沿胸骨旁两侧自上而下各刺刺法:沿胸骨旁两侧自上而下各刺1-2行,行,1次次/3-4日日中医护理技术操作()44(三)皮肤针针刺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三)皮肤针针刺方法以及注意事项l1、刺法、刺法:软柄皮肤针的持针是将针柄末端固定在掌心,软柄皮肤针的持针是将针柄末端固定在掌心,拇指在上,食指在下,其余手指呈握拳状握住针柄。皮肤拇指在上,食指在下,其余手指呈握拳状握住针柄。皮肤常规消毒,针尖对准叩刺部位,使用手腕之力,将针尖垂常规消毒,针尖对准叩刺部位,使用手腕之力,将针尖垂直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刻弹起,反复进行。直

42、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刻弹起,反复进行。l2、强度:可分轻叩,中叩,重叩。轻叩为补法,重叩为、强度:可分轻叩,中叩,重叩。轻叩为补法,重叩为泻法。泻法。(1)轻叩:叩打时使用腕力较轻,冲力也小,患者稍有疼)轻叩:叩打时使用腕力较轻,冲力也小,患者稍有疼痛感,皮肤局部有潮红痛感,皮肤局部有潮红适用于老、弱、幼及初诊患者适用于老、弱、幼及初诊患者以及敏感度高的部位如眼部。以及敏感度高的部位如眼部。(2)中叩:叩打时用腕力稍大,冲力亦较大,患者有轻度)中叩:叩打时用腕力稍大,冲力亦较大,患者有轻度痛感,局部皮肤有潮红丘疹,但不出血痛感,局部皮肤有潮红丘疹,但不出血适合除头面适合除头面的其他部位的其他部位

43、(3)重叩:叩打时腕力较重,冲力大,患者有明显痛感,)重叩:叩打时腕力较重,冲力大,患者有明显痛感,局部皮肤发红,并可有轻微出血。局部皮肤发红,并可有轻微出血。适合于青壮年,实适合于青壮年,实证,肩背、臀、肌肉丰厚处证,肩背、臀、肌肉丰厚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45叩刺法演示图循经叩刺穴位叩刺或局部叩刺中医护理技术操作()474、适应症和注意事项、适应症和注意事项适应症适应症(1)头痛:可在头部,后项部沿督脉,膀胱经,胆经循行)头痛:可在头部,后项部沿督脉,膀胱经,胆经循行叩经叩刺,重点叩百会,风池,太阳,上星等。叩经叩刺,重点叩百会,风池,太阳,上星等。(2)失眠,多梦:选夹脊穴,膀胱经穴,重

44、点叩刺心俞,)失眠,多梦:选夹脊穴,膀胱经穴,重点叩刺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头部叩刺安眠穴,神庭。四肢选神门,肝俞,脾俞,肾俞,头部叩刺安眠穴,神庭。四肢选神门,三阴交。三阴交。(3)痛经:选腰骶部两侧,任脉,肾经,脾经循行部位,)痛经:选腰骶部两侧,任脉,肾经,脾经循行部位,重点叩刺气海,关元,肝俞,肾俞,三阴交等。重点叩刺气海,关元,肝俞,肾俞,三阴交等。(4)肌肤麻木,牛皮癣:局部叩刺加悬灸。)肌肤麻木,牛皮癣:局部叩刺加悬灸。(5)班秃:局部叩刺加背俞穴。)班秃:局部叩刺加背俞穴。(6)弱智儿童:叩刺头,颈,项部,华佗夹脊。)弱智儿童:叩刺头,颈,项部,华佗夹脊。(7)缺乳:取背部第

45、)缺乳:取背部第35胸椎旁开胸椎旁开2寸,胸前两侧乳房周围寸,胸前两侧乳房周围及乳晕部,两乳房作放射状叩打,乳晕部作环形叩打。用及乳晕部,两乳房作放射状叩打,乳晕部作环形叩打。用轻刺激法,每日轻刺激法,每日1次,配合针刺少泽穴。次,配合针刺少泽穴。中医护理技术操作()48注意事项:注意事项:l(1)操作前应注意检查针具,当发现针尖有钩)操作前应注意检查针具,当发现针尖有钩毛或缺损,针尖参差不齐者须及时给予修理。毛或缺损,针尖参差不齐者须及时给予修理。l(2)严格消毒或者使用一次性皮肤针,局部皮)严格消毒或者使用一次性皮肤针,局部皮肤肤75%酒精消毒酒精消毒l(3)重叩后,局部皮肤须用酒精消毒并

46、注意保)重叩后,局部皮肤须用酒精消毒并注意保持针刺局部清洁,以防感染。持针刺局部清洁,以防感染。l(4)局部皮肤有创伤或溃疡者,不宜作用本法。)局部皮肤有创伤或溃疡者,不宜作用本法。l(5)叩刺时针尖必须垂直而下,避免斜,钩,)叩刺时针尖必须垂直而下,避免斜,钩,挑,以减少疼痛。挑,以减少疼痛。l(6)循经叩刺时,一般每隔)循经叩刺时,一般每隔1厘米左右叩刺一下,厘米左右叩刺一下,可循经叩可循经叩816次。次。中医护理技术操作()49三、皮内针法三、皮内针法(一)操作方法(一)操作方法1、皮肤严格消毒l麦粒型针 l图钉型针 2、留针时间:夏天1-2天,冬天3-7天,定时按压埋针处,1-2分钟/

47、4小时中医护理技术操作()50三、皮内针法三、皮内针法(二)适用范围(二)适用范围 慢性顽固性疾病 神经衰弱,高血压,哮喘,腕踝关节扭伤,头痛,肩痹,三叉神经痛,牙痛,胃痛,月经不调,痛经,胆绞痛,面肌痉挛 咳嗽,眼睑瞤动(三)注意事项(三)注意事项1、埋针部位的选择:关节附近不宜埋针,胸腹部(呼吸运动)不宜埋针2、严格的无菌技术:埋针时的消毒,埋针后不可浸水,局部注意清洁3、埋针后,病人感觉疼痛或者妨碍肢体活动,则取出针后,另外选择合适部位中医护理技术操作()51四、水针法(穴位注射,穴位封闭)四、水针法(穴位注射,穴位封闭)l概念概念:也称穴位注射,是中西结合的一种疗法,它是根据所患疾病,

48、按照穴位的治疗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选用相应的腧穴和药物,将药液注入,充分发挥腧穴和药物对疾病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l用具用具: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为1ml(用于耳穴和眼区穴位)、2ml、5ml、10ml、20ml;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及封闭用长针头。中医护理技术操作()52(一)水针法的作用和特点(一)水针法的作用和特点l1、既有针刺对穴位的机械性刺激,又有药物的化学刺激,二者可以协调,更有利于调整机体的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l2、穴位注射的方法稍微复杂,但容易掌握,方便,疗效确切。l

49、3、用极小剂量的药物取得和大剂量肌肉注射同样的效果,不仅能提高疗效,而且能减少药物用量,使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也相对减少l4、一般患者穴位注射后可以随意活动,缩短了留针和治疗的时间l5、注射药物刺激范围大,且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可在穴位内保持较长时间的刺激,延长了治疗效果的时间中医护理技术操作()53(二)适用范围和禁忌(二)适用范围和禁忌1、应用范围:水针疗法的应用范围较广,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1)运动系统疾病 (2)神经系统疾病 (3)消化系统疾病 (4)呼吸系统疾病 (5)心血管病(6)外科、皮肤科疾病(8)妇产科、小儿科疾病(9)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50、)542、禁忌证:无绝对禁忌,但有几点需要注意:、禁忌证:无绝对禁忌,但有几点需要注意:(1)操作前,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反应,注射药物的局部可有酸胀)操作前,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反应,注射药物的局部可有酸胀感,感,4-8小时内有轻度不适小时内有轻度不适(2)年龄较小、体质较弱的婴儿、体质过于虚弱的成人、有晕针病史者禁止穴)年龄较小、体质较弱的婴儿、体质过于虚弱的成人、有晕针病史者禁止穴位注射位注射(3)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射一个穴位换一个针头。使用前)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射一个穴位换一个针头。使用前应注意药物的有效期,不要使用过期药。并注意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医疗、心理类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