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京师大教师教育学院南京师大教师教育学院 姚锦祥姚锦祥讨论的主要内容讨论的主要内容一、基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的意义一、基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的意义二、从课程标准出发分析与处理教材内容的思路二、从课程标准出发分析与处理教材内容的思路三、课程内容核心概念的分析与教材重点的选择三、课程内容核心概念的分析与教材重点的选择 一、为什么要依据课程标准分析教材?一、为什么要依据课程标准分析教材?1.1.课程标准是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的依据课程标准是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的依据2.2.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3.3.课程标准是教材处理、教学和评价的依据课程标准是教材处理、教学和评价的依
2、据4.4.从课程标准出发分析教材是新教材观的体现从课程标准出发分析教材是新教材观的体现评价评价设计设计分析分析学习学习需要需要分析分析分析分析课程课程内容内容分析分析学习学习基础和基础和兴趣兴趣教学教学目标目标及其及其任务任务拟定拟定教学教学策略策略与与活动活动安排安排教学教学评价评价活动活动安排安排学习学习评价评价形成性形成性总结性总结性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分析分析教材教材内容内容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材内容目标目标 任务任务 活动活动一、从课程标准出发分析教材内容的意义一、从课程标准出发分析教材内容的意义1.课程标准是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2.2.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
3、的依据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单元主题与课程内容主题主题存在着对应关系)(教材单元主题与课程内容主题主题存在着对应关系)(以中国近现代史内容为例)(以中国近现代史内容为例)课程内容的主题课程内容的主题1.7 1.7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图存1.8 1.8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91.9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革命兴起1.10 1.10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11 1.11 人民解放战争人民解放战争1.12 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
4、渡社会主义过渡1.13 1.13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14 1.14 改革开放时期与中国特色社改革开放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教材内容主题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活动课: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20212021年重庆市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年重庆市新高考适应性考试)1841年12月,当鸦
5、片战争战事正酣,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亚当斯发表演说:“一般的看法都以为争执不过为了英国输入几箱鸦片,中国政府因其违法输入而予以查抄,但是我却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看法。这只不过是争端中的一个偶然事故,而并不是战争的原因战争的原因是磕头!”这就是西方学界十分流行的“文化价值冲突论”,认为鸦片战争的爆发主要是中西文化观念不一,中国人不以磕头为耻,但西方人难以接受。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亚当斯的观点。亚当斯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亚当斯的观点亚当斯的观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是仪礼冲突,即西方学界十分流行的“文化价值
6、冲突论”观点评析的基本要求观点评析的基本要求 1.1.观点是什么?你对这种观点有怎样的看法?观点是什么?你对这种观点有怎样的看法?(确立论点或拟定论题)2.2.你为什么持这样的观点?你为什么持这样的观点?(用史实进行论证)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英国发动战争的动机)2)鸦片战争的导火线(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3)鸦片战争的结果(英国发动战争动机实现程度)3.3.这个观点的实质是什么?这个观点的实质是什么?(总结问题所在)课程标准有关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水平要求课程标准有关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水平要求 3.课程标准是教材处理、教学与评价的依据(课程标准承担着考试说明的功能)高考试题考查内容以教材内容为
7、依托,体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的要求水 平水 平3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水 平水 平4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4.4.从课程标准出发分析教材是新教材观的体现从课程标准出发分析教材是新教材观的体现什么是旧教材观和新教材观?什么是旧教材观和新教材观?旧教材观:教教材新教材观:用教材教主要区别:
8、教科书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为什么不能教教材?为什么不能教教材?教材内容不同于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不同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与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有联系。教学教学内容内容教材教材内容内容课程课程内容内容教材内容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三者关系二、怎样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分析教材内容?二、怎样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分析教材内容?1.1.了解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的关系了解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的关系2.2.分析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程内容分析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程内容3.3.通过教材分析明确课程内容的具体要求通过教材分析明确课程内容的具体要求4.4.在分析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形成教学目标在分析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形成教学目标5.5.从教学目标出发
9、选择和处理教材内容,从教学目标出发选择和处理教材内容,设计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设计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二、怎样以课程内容为依据分析教材内容二、怎样以课程内容为依据分析教材内容1.了解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分析教材的基本步骤建立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程内容结构课程内容结构在教材分析中明确课程内容要求明确课程内容要求结合课程、教材内容和学情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结合课程、教材内容和学情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结合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设计学习任务设计学习任务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选择教材内容选择教材内容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 1.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2.中华文明起源
10、和早期国家起源的特征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起源的特征 3.认识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国家起源的关系认识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国家起源的关系 4.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所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所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1.1 早期中华文明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1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国家起源的关系;3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4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2 早期中华文明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要求分析早期中华文明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要求分
11、析历史历史知识知识早期早期中华中华文明文明课程课程内容内容历史历史认识认识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2.建立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程内容的认知结构 1965 年 5 月 1 日,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的一个小山坡上,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这种形状的牙齿,在人类学中被称为铲形门齿。第第1课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元谋人门齿化石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考古发现,考古发现,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
12、同而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中国中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 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 万至20 万年的北京人。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思考点思考点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你能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吗?学习聚焦学习聚焦 石器时代人类先后以打制和磨制的石器作为工具。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以元谋人的考古发现以元谋人的考古发现为课文导入为课文导入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的
13、文化遗存古人类:元谋人与北京人文化遗存:打制石器,用火 距今约1万年,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当时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目前,我国已发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 1万多处,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距今约70005000 年,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分布着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姜寨聚落遗址是
14、由5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也差别不大,反映了尚未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姜寨聚落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文化遗存与文明起源的关系:文化遗存与文明起源的关系:姜寨聚落遗址提供了仰韶文化的证据姜寨聚落遗址提供了仰韶文化的证据新石器时代中期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代表:文化遗存代表: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半坡,彩绘,种植粟)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5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同时,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
15、。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和女神庙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约200万年的历史。原始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扩大财富和权力。人类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新石器时代晚期代表:新石器时代晚期代表
16、:辽河流域:红山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黄河流域:龙山文化黄河流域:龙山文化长江流域:良渚文化长江流域:良渚文化文明起源阶段的特征文明起源阶段的特征旧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分享旧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分享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教材为什么要展教材为什么要展示这两幅图,教示这两幅图,教学中可以怎样用?学中可以怎样用?从部落到国家从部落到国家 古史相传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神话色彩浓重。五帝的事迹较
17、为具体。传说中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可能是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考古学证明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土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及2001 号大墓出土时全景史料阅读史料阅读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
18、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lu)蜯(bng)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韩非子五蠹部落社会时期(传说时代):部落社会时期(传说时代):炎黄联盟,尧舜禹的禅让炎黄联盟,尧舜禹的禅让陶寺宫殿遗址具备了国家的陶寺宫殿遗址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初始形态 夏部落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约公元前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王是最高的
19、统治者,称为“后”。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遗存。夏朝最后一个王夏桀,暴虐无道,百姓不断反抗夏朝的统治。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首领汤的率领下,发兵讨桀,大败夏兵,把桀放逐到南方,夏朝灭亡。学思之窗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关
20、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历史纵横 夏商时期的历法 夏商时期,人们对天文、星象有一定的认识。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到商朝,夏历改进为殷历,。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学习聚焦学习聚焦 禹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的建立与灭亡夏朝的建立与灭亡 教材采用怎样的方式叙述夏朝的兴亡?叙述方式:叙述方式:考古资料、传世文献 商和西周商和西周 汤灭夏后建立商朝。史书中有关商朝的记载,得到了考古发掘的有关商朝的记载,得到了考古发掘的验证验证
21、。据载,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商朝也称殷朝。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殷墟遗址,在遗址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商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最后一个王纣,修建许多宫殿苑囿,终日饮酒作乐,生活腐
22、朽,还作炮烙之刑残害臣民,引起共愤。公元前1046 年,周部族的首领周武王,率众伐纣,双方在商都南郊牧野展开激战。纣王临时凑集的奴隶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进商都,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京,史称西周。学习聚焦学习聚焦 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大量的青铜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商朝的建立商朝的建立与甲骨文与甲骨文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记载商朝的统治商朝的统治与内外服管理制度与内外服管理制度商朝的灭亡商朝的灭亡与西周的建立与西周的建立 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
23、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公元前841 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公元前771 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何尊及铭文中的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中国”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武王时期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西周分封示意图西周分封示意图西周的统治西周的统治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的灭亡西周的灭亡
24、青铜铭文证实了文献中西周的记载商和西周商和西周 叙述方式叙述方式 考古资料、甲骨文、青铜铭文,不同性质史料的互证不同性质史料的互证 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商和西周的土地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历史文献中所说的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因土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道路疆界划分,形似“井”字而得名。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历史纵横 宗法制 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
25、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姬姓宗亲内,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cu)。”历史纵横 商周时期的奴隶买卖 据周礼地官质人记载,商周奴隶制国家设有专门掌管奴隶和牲畜买卖的官吏,可见当时奴隶买卖的普遍。曶(hu)鼎铭文记载了有关奴隶买卖的价格,5 名奴隶的身价相当于一匹马加一束丝。史料阅读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井中有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孟子滕文公上商周时期的奴隶制经济商周时期的奴隶制
26、经济青铜文化青铜文化问题探究问题探究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 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有什么历史意义?学习拓展学习拓展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说:“相对于世界其它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阅读这段话,查阅相关
27、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考察其分布特点,就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与统一性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探究与拓展探究与拓展民本思想依据文化遗存阐述我国文明起源的特点1.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的遗存:制造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采集和渔猎的群居生活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制造陶器和磨制石器,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定居生活2.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中华文明起源特征:从旧石器时代走向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早期国家特征:国家以地方管理为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敬天保民3.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国家起源的关
28、系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国家起源的关系文化遗存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证据,推测文化遗存是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起源的依据之一,推测4.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的早期国家特征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的早期国家特征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是了解早期国家特征的依据之一,多重证据法1.1 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1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国家起源的关系;3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4,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2 早期中华文明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要求分析早期中华文明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要求分析历史历史知识知识早期早期中华中
29、华文明文明课程课程内容内容课程内容的结构分析课程内容的结构分析历史历史认识认识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统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第1 课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第第2 课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第3 课课 秦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第第4 课课 西汉与东汉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国家的巩固的巩固从单元导言和目录中认识课文内容与其他内容的关系及其学习的主题与价值从单元导言和目录中认识课文内
30、容与其他内容的关系及其学习的主题与价值1.1 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1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国家起源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3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重要概念:文化遗存;中华文明;早期国家重要概念:文化遗存;中华文明;早期国家 旧石器时代 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文明起源 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华文明形成:早期中华文明形成:夏夏 商商 西周西周早期早期中华中华文明文明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多民族封建国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家的建立与巩固 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
31、,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百家争鸣是这一变动的思想反映。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情况以及早期国家的特征;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与“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认识秦汉时家的建立、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以及秦朝崩溃
32、和两汉衰亡的原因。早期中华文明早期中华文明 夏、商、西周,夏、商、西周,主要特征:早期国家的形成主要特征:早期国家的形成 传统思想和制度文明传统思想和制度文明春秋战国春秋战国、秦、汉、秦、汉 主要特征:儒家思想、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特征:儒家思想、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第1 1 课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第第2 2 课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第3 3 课课 秦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第第4 4 课课 西汉与东汉西汉
33、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巩固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教材内容主题分析教材内容主题分析 旧石器时代 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文明起源 新石器时代早期国家:夏早期国家:夏 商商 西周西周早期早期中华中华文明文明精神文明的产生精神文明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传统思想文化传统思想文化 早期中华文明早期中华文明 夏、商、西周夏、商、西周 早期国家的形成早期国家的形成 制度文明的产生制度文明的产生秦汉时期秦汉时期 大一统,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中华中华文明文明形成形成 学情初中课程标准(2011年版)1.史前时期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
34、源的主要证据。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2.夏商周时期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教学目标1.按时序与大致位置说出新旧石器时代我国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并能据此推断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2.知道夏、商、西周早期国家的更替过程,能用考古发现、青铜铭文和文献史料相结合的方法推测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起源的特征。3.感受早期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格局,以及家国同构、地方管理的早期国家的特
35、征结合课程、教材内容和学情,结合课程、教材内容和学情,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目标确定教学任务与活动(目标根据目标确定教学任务与活动(目标任务任务活动)活动)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文明起源设计教学任务:1.从石器时代我国代表性文化遗存推断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2.运用考古发现、青铜铭文和文献史料说明我国早期国家起源的特征3.学习运用多种史料证据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方法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1.按时序与大致位置说出新旧石器按时序与大致位置说出新旧石器时代我国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并时代我国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并能据此推断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能据此推断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2.2.知道夏、商、西周早期国
36、家的更知道夏、商、西周早期国家的更替过程,能用考古发现、青铜铭替过程,能用考古发现、青铜铭文和文献史料相结合的方法推测文和文献史料相结合的方法推测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起源的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起源的特征。特征。3.3.感受早期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感受早期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格局,以及从私有制和阶级关的格局,以及从私有制和阶级关系的产生再到国家形成的早期国系的产生再到国家形成的早期国家的特征。家的特征。设计教学活动:活动活动1 1:用教材中我国境内古人类遗址分布图,推测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活动活动2:2:运用不同时期的墓葬遗存,推测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活动活动3:3:活动活动4:4:活动活动5
37、.5.例:活动例:活动11通过地图创设情境,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通过地图创设情境,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探究1.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分布呈现怎样的基本特征?多源、多样、多元,以长江、黄河、珠江一带为多。一百多处,2.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分布有怎样的不同?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一万多处。男女分工有何变化?男女分工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原始群落父系氏族母系氏族距今约170万年距今约7020万年距今约70005000年距今约5000年 渔猎、采集渔猎、采集 渔猎、农业、畜牧业渔猎、农业、畜牧业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元谋人元谋人北京人北京人旧石器(打
38、制石器)新石器(打磨结合制作石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辽辽 河河 上游:红山文化上游:红山文化黄河中下黄河中下游游:龙山文化:龙山文化长长 江下游:良渚文化江下游:良渚文化活动活动2运用不同时期墓葬遗存推测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运用不同时期墓葬遗存推测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和女神庙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和女神庙 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1.制作我国石器时代年代轴,标出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2.结合教材表述,针对姜寨聚落遗址与牛河梁遗址的不同文化进行讨论活动
39、活动2运用不同时期墓葬遗存推测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运用不同时期墓葬遗存推测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2.结合教材表述,针对姜寨聚落遗址与牛河梁遗址的不同文化进行讨论原始群落父系氏族母系氏族距今约170万年距今约7020万年距今约70005000年距今约5000年 渔猎、采集渔猎、采集 渔猎、农业、畜牧业渔猎、农业、畜牧业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元谋人元谋人北京人北京人旧石器(打制石器)新石器(打磨结合制作石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辽辽 河河 上游:红山文化上游:红山文化黄河中下黄河中下游游:龙山文化:龙山文
40、化长长 江下游:良渚文化江下游:良渚文化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和女神庙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和女神庙 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1.制作我国石器时代年代轴,标出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第1 1 课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第第2 2 课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与老子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第第3 3 课课 秦秦
41、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第第4 4 课课 西汉与东汉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巩固三、课程内容的核心概念与教材的重点内容三、课程内容的核心概念与教材的重点内容 1.2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经济发展变法运动 政治变动 动荡动荡变迁变迁的的社会社会夏商西周:夏商西周:中国传统国家形成春秋战国:春秋战国: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中国传统政治制度
42、形成 思想变动思想变动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主要原因)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政治变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统治秩序瓦解变法的措施:变法的措施:政治、经济、军事 春秋时期老子、孔子的学说春秋时期老子、孔子的学说孔子的儒家学说老子的道家学说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原因:社会变动与士阶层的形成表现:孟子、荀子、庄子的主张意义:重建社会的主张,思想解放课程内容核心概念分析1.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
43、“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社会社会变动变动春秋春秋战国战国政治、政治、社会社会及及思想思想变动变动这一专题提出了哪些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价值:思想思想变动变动铁器铁器牛耕、牛耕、水利水利灌溉灌溉工程工程冶铁冶铁技术、技术、手工手工业分业分工细工细货币货币流通流通广泛、广泛、城市城市发展发展 春秋战国政治春秋战国政治官僚政治(中央集权)诸侯争霸上下失序西周政治西周政治贵族政治(地方管理)周王一统天下尊卑有序,等级森严春秋战国时期课程内容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
44、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必备知识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的表现变法措施老子和孔子学说;孟子、荀子、庄子针对社会变动的主张(“百家争鸣”的局面)关键能力:1.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百家争鸣的意义3.经济发展、政治变动、思想变动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解释)核心价值社会变革的态度(史鉴意识),传统思想的态度(文化认同)教学分析的表述:教学分析的表述:结合教材内容和学习需要的分析,本课的学习价值对多数同学来说,主要是感受春秋战国时期动荡、变迁的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1.以商鞅变法为例,能够运用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的事实解释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以商鞅变法为例,能够运用经济发展
45、和政治变动的事实解释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以及社会变革的特点;必然性以及社会变革的特点;2.2.能够结合孔子、老子、孟子、荀子和庄子的学说,说明儒家和道家等学派重建社能够结合孔子、老子、孟子、荀子和庄子的学说,说明儒家和道家等学派重建社会的不同主张,体会其社会的担当精神和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深远影响;会的不同主张,体会其社会的担当精神和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深远影响;3.3.感受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及其思想解放的意义。感受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及其思想解放的意义。教学内容与任务:教学内容与任务:根据教学目标,本课可以从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诸子百家重建社会的主张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诸子百家重建社会
46、的主张两个方面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1.1.解释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要性:解释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要性:动力是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手段是变法措施 2.2.理解诸子百家重建社会的思想主张:理解诸子百家重建社会的思想主张:条件、表现、意义1.4 1.4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的发展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6课
47、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7课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历史知识:1.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历史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核心概念:民族交融、大一统发展核心概念:民族交融、大一统发展中华的崩溃与扩大(讲谈社)崩溃:战争、政权分立,扩大:民族交融、区域经济开发绚烂辉煌的世界帝国(讲谈社)胡汉融合的政权生命力强、开放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时代特色鲜明的文化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中外文化交流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
48、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 1.5 1.5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与元朝的统一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历史知识:历史知识:1.两宋的政治和军事;2.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
49、历史认识:历史认识:1.两宋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2.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核心概念:唐宋变革、民族交融核心概念:唐宋变革、民族交融9课: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安史之乱中央集权边防与财政危机-改革10课:辽与西夏,金朝入主中原、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元朝的民族关系沿袭唐宋体制,胡汉分治、边境交往密切11课:农业与手工业、商业与城市的发展,社会的变化 (商品经济、市民社会、唐宋变革)12课:儒学的复兴、宋词元曲、科技、少数民族文字1.6 1.6 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
50、发展与社会变动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 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第14 课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疆域的奠定统治危机的初显第15 课 明清经济与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小说与戏曲科技 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