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答案仅供参考.doc

上传人(卖家):李甫光 文档编号:4709805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0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答案仅供参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答案仅供参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答案仅供参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答案仅供参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答案仅供参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免疫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答案第一章 免疫学绪论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第三章 抗原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第五章 补体系统第六章 细胞因子第七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第八章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第九章 抗原呈递细胞第十、十一章 淋巴细胞 第十二章 固有免疫第十三章 免疫应答第十四章 免疫耐受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第十八章 自身免疫病第十九章 免疫缺陷病第二十章 肿瘤免疫第二十一章 移植免疫第二十三章 免疫学防治第一章 免疫学绪论名词解释1.immunity:即免疫,传统概念是指机体识别排除病原微生物,即抗感染免疫。现代免疫认为,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非己”或“自己”),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

2、一种生理功能。2.免疫防御:是针对外来抗原物质的免疫保护作用,即抗感染免疫。免疫防御功能过强时,易发生超敏反应,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或缺如,则易发生严重感染或免疫缺陷病。3.免疫监视:发现和清除体内的“非己”成分,如衰老,凋亡细胞或突变的肿瘤细胞。如果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就有发生肿瘤的可能,或导致病毒的持续感染。4.免疫稳定:是通过自身耐受和免疫系统内部自控调节的机制,以维持免疫功能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如果免疫稳定功能失调,则易产生自身免疫病。简答题1.简述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a、固有免疫即天然免疫,其特点是:个体出生时即具备,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特定抗原,故亦称为非特异性免疫,产生应答早,无

3、记忆性,是抵御病原生物入侵机体的第一道防线。b、适应性免疫即获得性免疫,乃个体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仅针对该特定抗原而发生反应,故亦称为特异性免疫。包括:由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2.简述免疫并说明免疫的三大功能及功能异常的表现。免疫:传统概念是指,机体识别排除病原微生物,即抗感染免疫。现代免疫认为,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非己”或“自己”),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异常表现功能生理性反应病理性反应免疫防御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性异物超敏反应(过度)等免疫缺陷病(不足)等免疫监视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突变或畸变细胞、衰老细胞肿

4、瘤、病毒持续感染等免疫自稳通过自身耐受和免疫调节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自身免疫病等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名词解释1.M细胞:指散在于派氏集合淋巴结滤泡上皮内的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称为膜上皮细胞或小结相关上皮细胞或微褶细胞,简称M细胞。2、黏膜免疫系统: 亦称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主要指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的派氏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3、淋巴细胞再循环:成熟的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 、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问答题1、何谓淋巴细胞归巢及再循环?有何意义?答:成熟淋巴

5、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成熟的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 、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1、 使淋巴细胞在淋巴组织的器官中分布更合理。2、 淋巴组织不但从循环池中补充新的淋巴细胞,有助于增强整个集体的免疫功能。3、 有利于淋巴细胞与抗原和抗原提呈细胞接触。4、 有利于动员效应淋巴细胞迁移至炎症部位。5、 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记忆细胞也参与再循环,其接触相应抗原后进入淋巴组织,并迅速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再次免疫应答。第三章 抗原名词解释1.Ag:即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

6、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一般具有抗原性和免疫原性两个重要特性。2.抗原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簇,是指抗原物质中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免疫应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抗原分子与抗体特异结合的部位,也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标志。3、半抗原: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或不完全抗原。4、TD-AG:即胸腺依赖性抗原,指需要T细胞的辅助才能刺激B细胞产生相应抗体的抗原。大多数天然抗原,血细胞、细菌、外毒素等均属于TD-AG。5

7、、TI-Ag:即非胸腺依赖性抗原,在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是不需要T细胞辅助就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抗原。6、抗原结合价:指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时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7、Forssma抗原:即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如溶血性链球菌的某些抗原成分分别于人肾小球基底膜和心肌组织有共同抗原,又如大肠杆菌014型脂多糖与人结肠粘膜有共同抗原。8、交叉反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抗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9、免疫原性:就是抗原能刺激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质,即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10、佐剂

8、: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预先或同抗原一起注射到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问答题1.试述抗原的基本特性,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区别。抗原一般具有两个重要特性:一是免疫原性即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二是抗原性或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可在体内、外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区别:完全抗原是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而半抗原是指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半抗原与载体交联或结合可成为完全抗原。2.抗原免疫原性的强弱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抗原的免疫原性主要取决于抗原物质本身的理化性质,还取决于机体针对该物质

9、产生免应答的能力,另外还与该物质进入机体的途径、剂量等因素有关。、抗原方面:a、 相对分子质量: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b、 化学性质及结构复杂性:结果越复杂,其免疫原性越强c、 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易接近性是指抗原表位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受体相互接触的难以程度,与某些化学基团在抗原分子中分布的部位有关,如化学基团侧链间距加大,或化学基团暴露在外端,是理想的易接近性d、 物理性状:一般集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单体蛋白质的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比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原性强。、宿主方面:a、 遗传因素: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受遗传的控制,不同种属针对同一抗原物质产生免疫应答的强弱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同一种属内不同个体

10、对同一抗原的应答能力也有明显差异。b、 生理因素:抗原免疫原性与年龄,性别,健康状态,应激刺激等有关。、进入机体的途径:皮内皮下肌肉注射腹腔静脉IV、除上述因素外,抗原的免疫原性还与剂量以及是否使用免疫佐剂等多种因素有关。3.试比较TD-Ag与TI-Ag。TI-Ag与TD-Ag的比较特性TI-AgTD-Ag组成B细胞表位T,B细胞表位化学特性主要为多糖多为蛋白质结构特点结构简单结构复杂APC的参与多数不需要需要T细胞依赖性否是应答类型体液免疫体液免疫和(或)细胞免疫诱生的Ig类型IgM各类Ig,再次免疫以IgG为主再次免疫应答不产生产生免疫记忆无有诱导免疫耐受性易难4.什么是异嗜性抗原?举例说

11、明其意义。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意义其举例:目前发现一些临床疾病与异嗜性抗原有关,如溶血性链球菌的某些抗原成分分别于人肾小球基底膜和心肌组织有共同抗原,又如大肠杆菌014型脂多糖与人结肠粘膜有共同抗原。5、抗原的种类及医学意义一、根据抗原来源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异种抗原(异种抗原系指来自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质) 同种异型抗原 (是在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存在的抗原性物质,如ABO血型抗原、Rh抗原、HLA抗原) 自身抗原(是同一个体中自身组织细胞在某些因素如感染、外伤、药物等的影响下,获得了抗原性,诱发对自身组织细胞的免疫应答,这类组织和细胞及其成

12、分称为自身抗原。如晶状体蛋白等。)二、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细胞的参与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三、根据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外源性抗原:来源于抗原递呈细胞之外、不由其合成的抗原称为外源性抗原,如被抗原递呈细胞吞噬 的细胞或细菌等。此类抗原由抗原递呈细胞摄取、加工为抗原肽,进而与MHC-类分子结合为复合物,由CD4+T细胞的TCR识别。内源性抗原:由抗原递呈细胞在其胞内合成的抗原称为内源性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 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等)。此类抗原被加工为抗原肽并与MHC-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由CD8+T细胞的TCR识别。医学意义1

13、疾病的诊断与辅助诊断2疾病的治疗3疾病的预防4医学研究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名词解释:1、免疫球蛋白(Ig):指具有抗体活性且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sIg)和膜型(mIg),前者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组织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后者构成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2、抗体(Ab):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3、单克隆抗体(mAb):指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只针对一种抗原表位的高度特异性抗体。4、高变区(HVR):在Ig分子VH和VL中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变化最为明显,称为高变区

14、或超变区。5、Fab段; 即抗原结合片段,每个Fab段由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VH和CH1功能区构成,可以与抗原表位发生特异性结合。6、抗体的调理作用:IgG类抗体V区和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后,可通过其Fc段与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吞噬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对细菌等抗原的吞噬,称为调理作用。7、抗体(antibody):指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是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分子。8、抗体的独特型:是指每个Ig分子V区肽链所具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其表位又称独特位。独特型在异种或同种异体甚至同一个体内均可刺激

15、产生相应抗体,即独特型抗体。本质上,Ig独特型的差异有重链和轻链超变区特有的氨基酸序列和结构所决定,而此处氨基酸序列和结构的差异也正是抗体特异性的分子基础。9、ADCC作用:即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IgG类抗体V区和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通过Fc段与一些具有杀伤作用的细胞表面相应IgG Fc受体结合,可促杀伤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即ADCC作用。问答题:1、试述Ig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水解片段,并以文字标注各功能区生物学活性。(1)基本结构:单体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是一”Y”字型的四肽链结构,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H)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L)以二硫键连

16、接而成。重链和轻链近氨基端的1/4或1/2a氨基酸序列变化很大,为可变区;其他部分氨基酸序列相对恒定,为恒定区。位于CH1和CH2之间,富含脯氨酸的区域,为铰链区。(2)免疫球蛋白的肽链功能区:Ig的重链与轻链通过链内二硫键将肽链折叠,形成若干个球状结构,这些肽环与免疫球蛋白的某些生物学功能有关,称为功能区。IgG、IgA、IgD的H链有四个功能区,分别为VH、CH1、CH2、CH3;IgM、IgE的H链有五个功能区,多一个CH4区。L链有二个功能区,分别为VL和CL。VL与VH是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CL与CH1上具有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IgG的CH2、IgM的CH3具有补体C1q的结

17、合部位,IgG的CH3可与某些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IgE的CH2和CH3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IgEFc受体结合。(或者免疫球蛋白功能区的作用有:1.VH和VL是结合抗原的部位;2.CH1和CL遗传标志所在;3.IgG的CH2和IgM的CH3具有补体C1q结合位点,可启动补体活化经典途径;4.IgGCH2可通过胎盘;5.IgG的CH2/CH3和IgE的CH4有亲细胞活性。)(3)水解片段及功能:a.木瓜蛋白水解片段;2个Fab片段(功能:可与抗原结合)和1个Fc片段(功能:可激活补体、结合细胞、通过胎盘)。b.胃蛋白酶水解片段;一个具有双价活性的F(ab)2段(功能:可同时结合两个抗

18、原表位)和若干个小分子多肽碎片(pFc)(无生物学作用)2、试述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学特性。(1)免疫调节作用(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在体内表现为抗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生理效应;在体外可以出现抗原抗体反应。(2)激活补体:IgG(IgG1、IgG2、IgG3)、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其中IgM激活补体的能力最强;聚合的IgA或者IgG4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3)调理作用:指抗体IgG(特别是IgG1、IgG2)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即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4)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作

19、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细胞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包被于靶抗原(如细菌或肿瘤细胞)上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5)穿过胎盘和粘膜:母体IgG可以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为胎儿提供被动免疫的保护作用。SIgA可穿过粘膜上皮细胞在粘膜表面发挥中和作用和调理吞噬作用。(6)介导I型超敏反应:IgE引起I型超敏反应。3、试述五类Ig的特性和功能。1.)IgG:(1)多为单体,有四个亚类(IgG14);(2)血清中含量最高,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75%-80%;半衰期最长,约为2-3天。(3)于出生后35个月开始合成,35岁达成人水平。(4)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5)能发挥重要

20、的生物学效应:调理作用、ADCC、激活补体、抗菌、抗毒和抗病毒作用、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6)IgG1、IgG2、和IgG3的CH2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是全身抗感染的主要抗体。2)、IgM:(1)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称巨球蛋白。2)半衰期短,约510天。(3)天然血型抗体是IgM。(4)IgM是个体发育过程最早能产生的抗体,胚胎晚期已能合成,新生儿脐带血中若IgM水平升高,表示该儿曾有宫内感染。(4)抗原刺激后出现最早的抗体。(5)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3)、IgA:(1)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2)血清型IgA多为单体,存在于血清中。(3)分泌型IgA(SIgA

21、)由J链连接的二聚体和分泌片组成。主要存在于初乳、唾液、泪液,以及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粘膜表面的分泌液中。(4)分泌型IgA的合成和主要作用(5)部位在粘膜,是参与粘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4)IgD:(1)IgD是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2)B细胞的分化过程中首先出现SmIgM,后来出现SmIgD,其出现标志着B细胞成熟了。5)、IgE:(1)又称亲细胞抗体,CH2和CH3功能区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高亲和力Fc受体结合,引起I型超敏反应(2)是抗寄生虫的主要抗体(3)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Ig。4、简述Ig经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水解后形成的片段和水解片段的功能。(1)木瓜蛋白酶水解

22、片段:2个相同的Fab段即抗原结合片段和1个Fc段,Ig同种型的抗原性主要存在于Fc段。(2)胃蛋白酶水解IgG片段:获得一个F(ab)2片段,该片段为双价,与抗原结合可发生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Ig的Fc段被胃蛋白酶裂解为若干小分子片段,被称为pFc,失去生物学活性。胃蛋白酶水解IgG后的F(ab)2片段,既保存了结合抗原的生物学活性,又避免了Fc段抗原性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临床应用:a.用于研究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b.水解后的产物F(ab)2保留了结合相应的抗原的活性又能减少因段的抗原性引起的副作用。临床应用,可减缓发生过敏反应。第五章 补体系统名词解释1、Complentment(C)

23、:即补体。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与免疫有关、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激活后可溶解细胞,参与炎症反应。2、 C3转化酶:经典途径C4b2a;MBL途径C4b2a;旁路途径C3bBb3、C5转化酶:经典途径C4b2a3b;MBL途径C4b2a3b;旁路途径C3bBb3b4、旁路途径:是指不经C1、C4、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子和P因子参与下,直接由C3b与激活物结合启动补体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5、MBL激活途径: 在感染早期,体内分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和C反应蛋白。MBL与细菌表面的甘露糖残基结合,

24、然后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MASP,MASP继而水解C4和C2启动后序的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6、补体的调理作用:C3b、C4b、C5b氨基端与靶细胞结合,羧基端与表达C3bR的吞噬细胞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杀伤靶细胞。7、MAC(membrane attack complex):即膜攻击复合物(C5b6789),由补体系统C5b C9组成。该复合物牢固附着于靶细胞表面,最终造成细胞溶解死亡。问答题1、简述补体的生物学功能(1)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2)调理作用:C3b(或C4b、iC3b)一端附着于细菌或其他颗粒表面,另一端与

25、吞噬细胞表面CR1(或CR3、CR4)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3)免疫黏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的C3b一端与IC结合,另一端与表达于数量巨大的红细胞、血小板表面的相应受体CR1结合(粘附),通过运输转移给肝脾,被其中巨噬细胞等吞噬而清除免疫复合物(IC),以维护内环境稳定。(4) 解离已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或抑制免疫复合物的形成:C3和C4b与免疫复合物有很强的亲和力,C3b和C4b与抗体结合后,可在空间上干扰抗体Fab段与抗原结合,或干扰抗体Fc段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新的免疫复合物形成,或使已经形成的免疫复合物解离。(5)炎症介质作用:C3a C4a C5a过敏毒素作用;C3

26、a C5a有趋化作用,C2a激肽样作用。2、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系统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与免疫有关,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包括30多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按其生物学功能分为三类: a.固有成分:存在于体液中、参与活化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包括C1C9、MBL、B因子、D因子。b.补体调节蛋白: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包括备解素、C1抑制物、I因子、C4结合蛋白、H因子、S蛋白、Sp40/40、促衰变因子、膜辅助因子等。c.补体受体:包括CR1CR5、C3aR、C4aR、CaR等3、试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全过程经典

27、激活途径(classicalpathway)指主要由C1q与激活物(IC)结合后,顺序活化C1r、C1s、C4、C2、C3,形成C3转化酶(C4b2b)与C5转化酶(C4b2b3b)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它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一)参与经典途径的补体成分:参与经典途径活化的补体成分依次为:C1、C4、C2和C3。(二)经典途径的激活物:主要是与抗原结合的IgG、IgM分子。另外,C-反应蛋白、细菌脂多糖(LPS)、髓鞘脂和某些病毒蛋白(如HIV的gp120等)等也可作为激活物。(三)激活过程:1、识别阶段:每个C1q分子必须和两个以上Ig分子的Fc段结合,游离的或可溶性抗体不

28、能激活补体;2、活化阶段:指形成C3转化酶与C5转化酶的过程。3、膜攻击阶段(效应阶段):指形成膜复合体,介导致溶菌或溶细胞效应的过程。4、试比较补体系统三条激活途径的主要异同点区别点经典途径旁路途径MBL途径激活物抗原抗体(IgG13或IgM)复合物脂多糖、酵母多糖、凝聚的IgA和IgG4含糖基的病原微生物参与成分C1C9C3,C5-C9,B、P、D因子C2-C9、MASPC3转化酶C4b2bC3bBb或C3bBbPC4b2bC5转化酶C4b2b3bC3bBb3b或C3bBb3bPC4b2b3b所需离子Ca2、Mg2Mg2Mg2生物学作用参与适应性免疫效应阶段参与固有免疫的效应阶段参与固有免

29、疫的效应阶段意义在感染后期发作用可直接激活,自身放大,在感染前期发挥作用可直接激活,在感染早期起重要作用相同点:三条途径有共同的末端通路,即形成膜攻击复合物溶解细胞。第六章 细胞因子名词解释1. CK:(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和分泌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是重要的生物信息分子,具有参与和调节免疫应答,介导炎症反应,刺激造血,促进免疫细胞分化发育以及促进组织损伤修复等生物学活性。2. LFN:(干扰素)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作用,故得名。根据其来源生物性质及活性,可分为型和型。型(LFN- 、LFN- 、LFN-、 LFN- 、LFN-)型(LFN-)3. CSF:(集落

30、刺激因子)是指一组在体内外均可选择性刺激多能性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并形成某一谱系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包括巨噬细胞CSF(M-CSF)粒细胞CSF(G-CSF)和巨噬细胞/粒细胞CSF(GM-CSF)干细胞因子(SCF)、红细胞生成素(EPO)。4. TNF:(肿瘤坏死因子)在体内外均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5. 旁分泌或自分泌效应:细胞因子主要作用于邻近细胞或产生细胞因子的本身。6. 趋化因子:是一类对不同靶细胞具有趋化效应的细胞因子家族。问答题1. 何谓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有何共同特性?CK:(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和分泌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是重

31、要的生物信息分子,具有参与和调节免疫应答,介导炎症反应,刺激造血,促进免疫细胞分化发育以及促进组织损伤修复等生物学活性。共同特性:一、 多为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分子量8000-30000P)二、 产生特点:多源性、多样性、自限性分泌三、 作用特点:1作用方式:局限性作用多数细胞因子(旁/自分泌效应), 全身性效应少数细胞因子(内分泌效应)2高效性与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发挥效应3细胞因子半衰期短(时效性)4细胞因子作用的复杂性:多效性、重叠性、协同性、拮抗性、网络性。2、简述细胞因子的分类及生物学作用。分类:1白细胞介素(IL):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 2干扰素(IFN):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作

32、用。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 3肿瘤坏死因子(TNF)在体内外均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4集落刺激因子(CSF)是一组在体内外均可选择性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某一谱系(集落的细胞因子)。 5趋化因子家族:对不同靶细胞具有趋化效应。 6生长因子(GF):可介导不同类型细胞生长和分化的细胞因子。在免疫应答、肿瘤发生、损伤修复方面有重要作用。作用:1介导固有免疫和炎症反应。 2参与和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参与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参与免疫应答和调节) 3决定免疫应答类型 4刺激造血 5其他功能:促进凋亡、直接杀伤靶细胞、促进创伤修复、参与调节N-内分泌系统的作用、介

33、导炎症反应。3、试述型IFN和IFN的细胞来源和生物学功能。型:(LFN- 、LFN- 、LFN-、 LFN- 、LFN-)它们与相同受体结合。IFN-由白细胞产生,INF-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型:IFN-,由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和型: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型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复制能力较强。型主要发挥免疫调节功能。第七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名词解释1、白细胞分化抗原:(LDA)主要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2、CD:(分化群)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

34、种分化抗原归为一个分化群。3、黏附分子:(CAM)是介导细胞,或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膜表面糖蛋白分子。问答题1、粘附分子有哪几类,主要功能是什么?分类: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钙能蛋白家族、黏蛋白样血管地址素功能:1免疫细胞识别中的辅助受体和协同刺激信号,参与免疫识别和活化。 2炎症过程中参与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 3参与淋巴细胞归巢。第八章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名词解释1.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一号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作用,调控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2.HL

35、A:即人类白细胞抗原,位于人类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是人类首先发现与移植排斥有关的MHC分子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3.MHC限制性:是指TCR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的抗原多肽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识别与抗原多肽形成复合物的MHC分子,这种特异性称为MHC限制性。简答题一、HLA分子的分布、结构与功能。HLA分子HLAHLA分布所有有核细胞表面专职抗原呈递细胞以及活化的T细胞和胸腺上皮细胞等表面结构6号染色体编码的链和15号染色体编码的2m链链和链功能识别和呈递内源性抗原,与辅助受体CD8结合,对CTL的识别起限制作用识别和呈递外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4结合,对Th的识别起限制作用二、举例说明Tc细

36、胞作用的MHC限制性。答:Tc细胞即CTL,具有杀伤靶细胞的作用。当CTL杀伤靶细胞时,CTL表面的TCR与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HLA复合物结合,TCR与抗原肽结合的同时必须与HLA类分子的Ig样区结合,才能发挥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此过程受MHC限制性的约束。三、HLA在医学上的意义。答:1.HLA与同种器官移植的关系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受者间的组织相容性,其中HLA等位基因的匹配程度起关键作用。组织相容性程度的确定,涉及对供受者作HLA分型和进行交叉配合试验。在同种器官移植中,类分子的相容性往往更加重要。2.HLA与输血反应的关系HLA分型主要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等白细胞抗原引起的输血

37、反应有关,主要见于反复输血治疗的患者中。3.HLA与疾病的相关性HLA是人体对疾病易感的主要免疫遗传学成分或与疾病关联的原发成分。HLA和疾病关联的机制是由于同一个HLA座位上的等位基因,在结构上的差异。分析这些差异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以会造成个体免疫应答能力的不同,为阐明该疾病发生的分子免疫学基础,提供了有价值的切入途径。第九章 抗原呈递细胞名词解释APC:即抗原呈递细胞,是指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呈递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又称为辅佐细胞。抗原提呈:APC在其表面以能被T细胞受体特异性识别的方式表达抗原的过程称为抗原呈递。DC:即树突状细胞,是功

38、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显著激活初始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是机体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简答题一、简述巨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答:趋化性M表面表达多种趋化因子受体,可在相应趋化因子的作用下,呈阿米巴定向移动,向炎症部位聚集,发挥作用;吞噬作用M表面有模式识别受体,可以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从而吞噬病原微生物,吞噬大颗粒抗原、体内衰老死亡的组织细胞等。抗原处理及呈递M属于APC,能摄取、处理和加工抗原并将抗原信息呈递给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调节免疫应答介导炎症反应二、APC的种类APC分为二大类:一类是专职性APC(professional APC),其组成性表达MHC类分子和T细胞活化所需的共刺

39、激分子和黏附分子,具有显著的抗原摄取、加工、处理与提呈功能, 具体包括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单核-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另外一类是非专职性APC (non- professional APC),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及间皮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其在通常情况下不表达MHC 类分子, 但在炎症过程中或IFN-g等细胞因子的作用下,也可表达MHC类分子和T细胞活化所需的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并具有一定的抗原的处理和提呈功能,但相对于专职性APC,其抗原的处理和提呈功能较弱。三、抗原呈递的主要方式MHC-I类分子途径:(内源性抗原呈递途径)是指细胞自身合成的抗原

40、,如肿瘤抗原和病毒蛋白抗原等。内源性抗原在细胞内生成后,可被存在于胞质中的蛋白酶体,即小分子聚合多肽体(LMP)降解成小分子多肽;小分子多肽与热休克蛋白70/90在胞质内结合后,经抗原肽转运体(TAP)转运到内质网中,通过加工修饰成为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肽;抗原肽与内质网中合成的MHC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类分子复合物;后者转入高尔基体再通过分泌小泡将其运送到APC表面,供相应CD8+T细胞识别结合。MHC-II类分子途径:(外源性抗原呈递途径)外源性抗原经吞噬或吞饮作用,被APC摄入胞内形成吞噬体,后者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抗原在吞噬溶酶体内酸性环境中

41、被蛋白水解酶降解为小分子多肽,其中具有免疫原性的称为抗原肽。内质网中合成的MHC-类分子进入高尔基体后,由分泌小泡携带,通过与吞噬溶酶体融合,使抗原肽与小泡内MHC-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类分子复合物。该复合物表达于APC表面,可被相应CD4+T细胞识别结合。第十、十一章 淋巴细胞 名词解释 T细胞抗原受体(TCR):TCR是T细胞特异性识别受体,是所有T细胞的表面标志。 细胞:即自然杀伤性细胞,指组成表达CD56和复合受体的细胞,绝大多数为CD4-CD8-双阴性。主要识别分子呈递的糖脂和磷脂成分,不受MHC的控制,主要通过穿孔素/颗粒酶途径来杀伤靶细胞,也可以通过分泌细胞因子 如IL-

42、4、等来激活巨噬细胞和细胞参与炎症反应或肿瘤免疫。细胞抗原受体(BCR):BCR是表达在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即膜型免疫球蛋白(m I g),是B细胞的特异性抗原识别分子,也是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协同刺激分子:即是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细胞表面的CD40分子和细胞表面CD40L互补结合,使B细胞活化表达和,与细胞表面或相互作用,对细胞的活化产生增强或抑制作用(B细胞的协同刺激信号);抗原递呈细胞(APC)或靶细胞的协同刺激分子和T细胞表面相应的协同刺激分子受体相互作用,向细胞提供活化的第二信号,介导细胞与抗原递呈细胞或靶细胞的黏附。(细胞的协同刺激信号)协调性细胞():是一群具有免疫

43、抑制功能的细胞亚群,在免疫应答的负调节及自身免疫耐受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可分为自燃性调节细胞()和诱导性调节细胞()问答题试述细胞亚群及各亚群的功能1、根据细胞表达的类型不同分为细胞和细胞。() 细胞:占成熟细胞的%,识别由MHC分子递呈的抗原肽,并具有自身限制性,是体内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淋巴细胞类型。() 细胞:主要发挥非特异性杀伤功能。、根据细胞是否表达CD4和CD8分子分为CD4+细胞和CD8+细胞。() CD4+T细胞:识别外源性抗原肽,受自身I 、II类分子的限制,其活化后分化的效应细胞为Th细胞,少数CD4+效应T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 细胞:识别内源性抗原

44、肽,受自身MHC-I类分子的限制,其活化后分化的效应细胞为细胞,可特异性杀伤靶细胞。、根据免疫效应功能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或)等。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为等效应细胞。() Th1细胞:主要分泌,IL-2和TNF等细胞因子,其效应功能是增强吞噬细胞介导的抗感染机制。除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发挥细胞免疫功能外,Th1细胞也是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效应T细胞,介导迟发型超敏性炎症有关的免疫应答,有时也称TDTH细胞。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5、IL-10和IL-13等细胞因子。通过CK可刺激B细胞增殖并产生抗体,从而辅助体液免疫应答。Th17:分泌IL-17,参与固有免疫和某些炎症反

45、应。T f h细胞;滤泡辅助性T细胞,在刺激B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免疫球蛋白类别的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通过IL-6和IL-21来调节B细胞的功能。Th3细胞和Th1细胞:均属适应性调节性T细胞。其中Th3主要分泌TGF-。功能是抑制Th1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抑制B细胞、细胞和细胞的增殖和功能,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通常在口服耐受和黏膜免疫中发挥作用细胞主要分泌和,主要通过分泌的抑制巨噬细胞的功能,间接抑制细胞的分泌功能抑制炎症性自身免疫反应和介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及移植排斥反应,可能在防治变态反应性疾病和哮喘中起作用。(2)细胞:通常指表达的细胞,是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细胞。细胞通

46、过其TCR特异性识别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一类分子复合物,通过分泌穿孔素、颗粒酶或淋巴毒素,直接杀伤靶细胞;也可通过高表达Fas L介导Fas+靶细胞的凋亡。(3)Treg细胞 :该类细胞在免疫应答的负调节及自身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以下几类:自然调节性T细胞(n T reg):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应答,参与肿瘤的发生和诱导移植耐受。诱导性调节T细胞(i T reg)主要有Th1和Tr1两个亚型。其他调节性T细胞:+,对自身反应性CD4+T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并可抑制移植物排斥反应。此外,Th1、Th2、NKT T细胞也具有免疫调节活性。2简述T、B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即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thymus-dependent lymphocyte),外周血中约占淋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免疫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答案仅供参考.doc)为本站会员(李甫光)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