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梅岭三章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2理解三首诗歌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3.品味诗歌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4.学习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教学重点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教学难点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郭沫若在赠陈毅同志一诗中这样评价他:“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在解放后被授予元帅军衔,他一生又酷爱文学,所以被誉为是“元帅诗人”。陈毅同志于1935年至1937
2、年曾在梅岭开展过三年游击战争,经历了革命斗争中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作为军人,他以自己的行动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支不可战胜的伟大革命力量;作为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像登大庾岭赣南游击词梅岭三章等气壮山河的诗篇。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梅岭三章。二、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四川乐至人,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1901年生于四川省乐至县,曾留学法国。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解放后,第一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
3、交部长等职。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主要著作分别收入在陈毅军事文选、陈毅诗词选集。三、写作背景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1936年冬,敌人得知梅岭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就对此山实行残酷的围剿。陈毅同志在大庾岭遇险,立即返回梅山,正遇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巧逢大雨,山火被淋灭。天黑时,敌人佯装撤走,半夜时又折回搜山。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用刀开出的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丛莽间。敌人搜山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西安事变”发生,才慌忙撤走。四、字词学习1.掌握重点疑难字的读音。旌旗
4、(jng) 阎罗(yn) 即为家(wi) 遍种(zhng) 应有涯(y) 捷报(ji) 烽烟(fng) 国门悬(xun)2.了解以下词语的意义。泉台: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虑不得脱:估计不能脱险。旧部:过去的部下,指牺牲的革命同志。旌旗:旗帜的总称,文中借指军士。阎罗:即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掌管阴间的神。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点起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旋围解:不久围困解除了。旋,不久、随即。意如何:心里想些什么呢。五、疏通文意,掌握常识小序:原文: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译文:一九三六年冬天,在梅山被围困。我受
5、伤病重潜伏在茂盛的草丛间二十多天,考虑到不能脱险,写了三首诗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围困被解除了。注:这是诗前小序。交代写作背景及缘由,从“旋围解”可看出这段小序是后来补写的。第一首诗:原文: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译文:今天我将上断头台,心里想些什么?回想起开创革命大业的艰难历程,我们经历了多少战斗啊。这次(如果我死了),我(就)去阴间召集我旧日的部队,十万人挥舞着红旗斩杀那阴间的阎王。注:以生死绝境发想,追怀往昔,表达了创业未成、死而不已的豪情壮志。面临牺牲的考验,立下革命到底的誓言。表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除恶务尽的决心。提问:1.“断头今日意如何
6、”的起笔有什么特点?2.怎么理解其在全诗中的作用?解答:“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此处前置意在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恶处境并英勇地面对。这个设问句式的开头句,总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抒写情怀,慷慨壮烈。提问:第三、四句运用旧时“泉台”“阎罗”等词语,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解答:“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旧时传说的词语,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至死不渝的革命精神。“阎罗”有影射世上反动头子的作用,意在唤起人们对反动统
7、治者的憎恨。提问:1.诗句中“招”“斩”两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2.“旌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现力?解答:“招”表示要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召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斩”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表示即使牺牲了,到了地府,还要继续革命战斗。“旌旗”原指旗帜,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手法,借代部队,表现出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知识卡片:1.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如“红领巾参加植树劳动”中的“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2.借喻: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如“惊
8、涛拍岸,举起千堆雪”中的“雪”比喻浪花。第二首诗:原文: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译文:我国南方点燃革命的战火已经十年了,我们必须有为革命献身的信念。后死的同志要努力作战,以胜利的消息当作告慰死者的纸钱。注:叮咛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在忆征程之余激励战友,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提问:1.诗句中的“飞”这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2.“南国烽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解答:“飞”这个动词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地传来、接连地传来,富有感情色彩。“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手法,借指战争,表现出革命战争的如火如荼
9、。知识卡片:头悬国门典故:春秋时期,吴越争雄。楚人伍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而不是齐,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夫听信谗言,疑伍子胥谋反,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人说:“扶吾眼悬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 ”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典故出自史记伍子胥列传“此头须向国门悬”含义是:自己即使牺牲了,也希望头悬国门,让我看看反动派是怎样被人民打垮的。活用伍子胥“悬昭东门”的典故,意为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天下大势,表达在“断头”威胁面前的浩然正气,照应第一章首句。第三首诗:原文: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译文:投身革命就要以革命为家,国民党反动派的血
10、腥镇压不久定会结束的。今天我为真理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牺牲,不久的明天定会迎来革命的成功、人民的解放。注:展望未来,宣言革命必将胜利,为自由献身死得其所。抒写了革命者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提问:1.第三章诗句中的“应”这个副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2.“血雨腥风”“取义成仁”“自由花”各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现力?解答:“应”这个副词,表现出反动统治应该有个尽头,信念坚定,感情充沛。“血雨腥风”原指像血色的雨、带腥味的风,用借喻修辞手法,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取义成仁”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运用引用的修辞
11、手法,表现为真理而牺牲的决心。“自由花”为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手法,借喻革命理想。六、整体感知1.阅读本诗,每一章的内容是什么?解答:首章: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的历程,表现出至死不渝,誓与反对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和英雄主义气概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第二章:回顾以往,正视现实,展望未来,从而激励同志坚持斗争,把革命进行到底。末章:思绪驰向未来,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献身的革命精神。七、探究主旨1.这三首诗在表达旨意的侧重点上有何不同?2.讨论:这三首诗各自突出了什么意旨?解答:第一章:抚今,重在情,豪情满怀抒胸臆。第二章:追昔,重在志,壮志未酬勉诸君。第三章:
12、展望未来,重在义,大义凛然绘前景。这三首诗共同的主旨是: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八、写作特点及语言特色1.这三首诗在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特点?2.品读全文,思考这三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解答:写作特点:第一首:破空起笔,用词准确(斩)。第二首:语言形象,用典突出(悬、飞)。第三首:比喻精当,用笔浪漫(自由花)。语言特色:用词准确、形象。如“旌旗十万斩阎罗”中“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捷报飞来当纸钱”中“飞”,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有生命力和感情色彩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全诗借助想象和幻想。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借助想象,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提问:“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这种说法的好处在于:解答:1直观性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2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恶的阴间暴君,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3. 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为革命奉献到底的决心。九、课堂小结十、课后作业 为自己的初中生活学写一个“组诗”,以表达自己的成长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