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测试测试卷卷 一、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翡 翠(fi) 榛 子(zhn) 蜜饯 (jin) 掺 和(cn) B.骡 马(lu) 娴 熟(xin) 唾沫(tu) 僧 人(sng) C.敦 厚(dn) 机杼 (zh) 正 月( zhng) 獠 牙(lio) D.演绎(y) 吞噬 (sh) 脱缰 (jing) 杏仁 (rn) 二、读拼音,写字词。(3.5 分) 1.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xio fn( )们就在庙外 bi tn( ) 。庙会 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 lu tuo( )
2、的。 2.妈妈拿起一把铲子在锅里 jio huo( )起来,不一会儿,锅里的 l( ) 八 zhu( )就变得 nng chu( )了。 三、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并选择合格的释义(填序号)。(3.5 分) “素”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部,除部首外还有_画。 “素”的解释有:与 “荤”相对: 本来的, 原始的: 白皙: 一向, 向来, 从来。 “素材中的“素”应选第_ 种解释。 1.他们俩素不相识,对此问题的看法却不谋而合,可见英雄所见略同。( )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 ) 3.我们要做名有素质的公民。 ( ) 四、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4 分) 闲: A.有空(跟“忙
3、”相对) B.(房屋、器物等)不在使用中 C.闲空儿 D.与正事无关的 1.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 在的时候 2.他没有工作,整日在外游手好闲 。 3.闲 话少说,赶紧讨论问题吧! 4.这机器就没有闲 着。 五、将词语补充完整,然后选词填空。(0 分) ( )灯结( ) ( ) ( )不同 ( )堂大( ) 万象( ) ( ) ( )心( )欲 能( )善( ) 1.在新春来临之际,到处_。家家户户_,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 到来。(2 分) 2.少数民族的姑娘们_,饮食风俗虽然与我们_,但热爱民族大团 结的心却紧相连。(2 分) 六、填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4、 ) 。(2 分) 民俗_, _。 在文字出现以前, 民俗靠话语口口相传, 有了_, 便有了_。文艺张扬民俗,民俗在不断的社会历史变革中得到重塑和创新。这样看 来,_是一个问题,_更是一个问题。 是地域文化的沉积 探讨文艺话语保护和传承民俗 文字记载和文艺话语载体 承载着博大深远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 寻找文艺介入民俗的有效切入点 生动鲜活、历久不衰的生命力 A.6 B.2 C. D. 七、下列诗句按节日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A. B. C. D. 八、
5、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1 分) 1.读句子,填空。(3 分)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本句运用_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 (2)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 似的沸腾着 此句运用_的手法,增强了语言的亲切感,表达了作者_ _。 (3)“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 这两句表现了八儿_。 2.按要求写句子。(8 分)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改为陈述句) _ (2)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改为双重否定 句) _ (3)北京的春节真是十分热闹
6、非凡呀!(修改病句) _ (4)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 提到腊八粥, 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照样子, 写写你喜爱的食物) _ 九、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10 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写的,他的作品还有猫和草原 B.沈从文是我国著名作家,他写过小说边城 C.寒食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韩翃 D.藏戏一课主要讲了藏戏的形成过程和艺术特色 2.根据所学内容填空。(8 分) (1)_,轻烟散入五侯家。 (2)盈盈一水间,_。 (3) 十五夜望月中委婉表达作者思亲之情的诗句是“_
7、, _。 ” (4)你的同学李明经常以自己还小为借口不好好学习,你会用长歌行中的 “_,_”来劝他。 (5) 腊八粥 一文的作者是, 课文主要写了八儿_和_两部分的内容。 (6)我国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风民俗,就汉族而言,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春 节、_、_、_等;从民族戏剧来讲,有能演三五天还没结束的 _,有堪称国粹的_等;古诗里也有对习俗的描写, 寒食描写的是 _节_的习俗。 十、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完成练习。(4 分) 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幅漫画的主要内容。(2 分) _ _ 2.中秋节团聚,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样劝说那些晚辈?(2 分) _ _ 十一、阅读理解。(23 分) (
8、 (一一) )品读课内语段,完成练习。品读课内语段,完成练习。(10(10 分分) )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 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 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 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 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 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 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
9、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 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 中也有灯:走马灯 宫灯 各形各色的纸灯 还有纱灯 里面有小铃 到时候就叮叮地 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在选文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2 分) 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正月十五有哪些风俗习惯?在后面的括号里打“”。(3 分) 吃团圆饭( ) 放花炮( ) 吃饺子( ) 观花灯( ) 逛庙会( ) 吃元宵( ) 3.作者分别从数量、 种类两方面来写“灯多”, 突出灯数量多的词语是“_”。 作者描写处处悬灯结彩的热闹
10、场景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2 分) 4.用“_”画出文中最能说明“有声有光“的句子。(1 分) 5.根据你的课外阅读积累,把下面的人物按其所属名著分类。(2 分) 林冲 贾宝玉 诸葛亮 宋江 孙悟空 林黛玉 唐僧 吕布 鲁智深 曹操 水浒传:_ 红楼梦:_ 三国演义 :_西游记 :_ (二)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13 分) 家乡的春节家乡的春节 按照湖北宜昌的老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从冬至就开始了。 冬至前后,人们便把鸡、鸭和鹅用笼子关起来,以减少它们的活动量,每天用充足的 食物喂养。到了过年时,家禽就长得又大又肥。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传统的“小年”。这天,人们要把灶台打扫干净,杀鸡宰鸭 来
11、祭“灶神”。 腊月二十五日前后,人们选择吉日把家里打扫得一生不染,干干净净迎新年。这时, 千家万户都忙碌起来,包粽子、爆“米花”、炸“油鼓” 除夕可真是热闹非凡啊!家家户户赶做年饭,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 漂亮的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春联。有条件的人家,还会在门口挂上两个大红灯笼。除此之 外, 大家还在房间门口贴上“利市”。 哪一家都通宵灯火, 鞭炮声日夜不绝。 出门在外的人, 必定要赶回来,吃团圆饭。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和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大年初一是春节的最高潮。这天,人们不许杀生。早上,要互相讲吉利话祝福,给小 孩和老人们压岁钱。从初一到十五,人们都不许讲不吉利的话。
12、吃完早饭,人们就从四面八 方潮水般地涌上街头。同时,各种庆祝活动也相继举行,舞狮、篮球赛、唱歌跳舞、下棋、 射击内容可丰富了。 街上人山人海, 有的三五成群在逛街, 有的围在庆典活动旁边观看, 耳边不时响起如雷鸣般的掌声、喝彩声。 正月初二这天开始,人们便要到亲朋好友家串门拜年。初三,大家一大早就起床,开 门扫地, 把扫成堆的鞭炮纸烧掉。 “人日”“人胜节”和“七元日”都指这天正月初七, 传说这天是女娲造人的日子。 汤圆一上市, 春节便接近了尾声。 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 这天晚上, 有张灯结彩、 猜谜踏歌的活动,突出了一个“闹”字,人们还要吃汤圆,预示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过了 这 天 ,
13、春 节 也 就 过 完 了 。 农 民 们 开 始 准 备 春 耕 , 人 们 又 开 始 了 忙 碌 的 生 活 。 (有删改) 1.选文第段采用( )的结构形式。(2 分) A.分总 B.总分总 C.总分 2.“哪一家都通宵灯火,鞭炮声日夜不绝”中“日夜不绝”的意思是_,这句 话形象地写出了_。(2 分) 3.短文是按照_顺序写的,其中详写了除夕和_这两天的情景,这样 写的好处是_。(3 分)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3 分) (1)大年初一是春节的最高潮,这一天人们可以杀鸡宰鸭来庆祝节日。( ) (2)正月初三这天,人们便要到亲朋好友家串门拜年。 ( )
14、(3)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在这一天,人们要吃汤圆,预示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 ) 5.正月十五点灯,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思考一下,你还知道自己的家画乡有哪 些寓意吉祥的习俗吗?(至少两例)(3 分) _ 十二、习作。(25 分) 我们有许多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相信这些节日一定曾给你留下了许多 美好的回忆。请选择一个传统节日,把节日中发生的某件事写下来。 要求:题目自拟;内容具体,有条理,注意详略,语句通顺,表达自己的真情实 感;字数在 450 字以上。 附答案: 一、B 二、1.小贩 摆摊 骆驼 2.搅和 腊粥 浓稠 三、系 4 1. 2. 3. 四、1.C 2.A 3.D
15、 4.B 五、悬 彩 截然 哄 笑 更新 随 所 歌 舞 1.万象更新 悬灯结彩 2.能歌善舞 截然不同 六、C 七、D 八、1.(1)打比方 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2)拟人 对故乡生活的怀念 (3)想吃腊八粥的急切心情 2.(1)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2)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不可能不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3)北京的春节真是热闹非凡呀!(或:北京的春节真是十分热闹呀!) (4)示例:蹒跚学步的小孩子,忙于学业的大孩子,牙齿脱落的老孩子,想起糖葫芦,谁不是 嘴里就立刻分泌口水呢。 九、1.C 2.(1)日暮汉宫传蜡烛 (2)脉脉不得语 (3)今夜月
16、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4)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5)沈从文 等粥 喝粥 (6)示例: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藏戏 京剧 寒食 禁火 十、1.在中秋节团聚时,年轻人和孩子们都在玩手机或平板电脑,有说有笑,却把老人晾在 一边。 2.请放下手机和平板电脑,关心一下长辈,用语言交流,拉近距离。 十一、(-)1.、 、 , , , 2 放花炮()观花灯()吃元宵() 3.处处 几百盏 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和美好快乐的日子 4.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5.林冲、宋江、鲁智深 贾宝玉、林黛玉 诸葛亮、吕布、曹操 孙悟空、唐僧 (二)1.C 2.白天黑夜不间
17、断 除夕的热闹非凡 3.时间 正月初一 详略得当,更能够衬托除夕和正月初一过年热闹的氛围 4.(1)(2)(3) 5.示例:过年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吃馄饨,寓意财源滚滚。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及答案及答案 学校 班级 姓名 成绩 (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90 分钟)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38 分)分) 一、选择题。 (22 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正月 (zhng) 演泽 (y ) 初旬 (xn) B、唾 沫(tu ) 翡 翠(fi) 皎 洁(jio) C、蜜饯 (ji n) 焖 饭(m
18、 n) 娴 熟(xi n) D、嘟囔 (nng) 店铺 (p) 掺 和( hu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规矩 搅绊 万象更新 B、蜡烛 浪漫 各式各样 C、沸滕 稀烂 截然不同 D、腊月 暴竹 万不得己 3、下列汉字中,意思最可能跟烹调有关的一项是( ) A、遛 B、偕 C、熘 D、瑠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回大地,到处一片万象更新 的景象。 B、他们俩付出的努力不一样,最终各自的收获也就截然不同 。 C、他讲的故事太感人,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 D、零七八碎 的东西装满了他的房间 。 5、填入下面语段中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孩子们准
19、备过年,第一件大事 买各种玩意儿, 买杂拌儿, 其次才是买爆竹。 过年期间,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 紧张。他们必须要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 的、用的。 A、无论都, 即使也 B、既然就, 虽然但是 C、不是而是,不仅也 D、不仅还, 因为所以 6、与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 初一的光景 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 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A、风景 B、景象 C、背景 D、景观 7、下列习俗与其寓意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过年时吃年糕(寓意五谷丰登,吃得饱) B、过年时吃鱼(寓意生活富裕,钱财有余) C、建筑上面雕刻蝙蝠(寓意
20、福从天降,福气满满) D、过年时倒着贴“福”字(寓意福气到了) 8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寒食节期间不能吃冷食,故应生火做饭。 B、七夕节的来历与我国民间流传的后羿与嫦娥的故事有关。 C、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中旬才开始。 D、中秋节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吃月饼、赏月。 9、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李” ,小王说: “明天晚上请到我家来,有要事商议。 ” B、小王说: “小李,明天晚上请到我家来,有要事商议; C、 “明天晚上请到我家来,有要事商议。 ”小王对小李说。 D、小王对小李说,明天晚上请到他家去,有要事商议。 10、下列
21、有关本单元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老舍,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这几天,其他日子则略写, 很好地做到了详略得当。 B、 腊八粥中随处可见主人公八儿急切想吃腊八粥的描写,如 “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 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 C、 寒食是宋代诗人韩翃写的,诗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表达了对汉代权贵骄奢淫逸的生 活的批判和鄙弃之情。 D、 十五夜望月中,诗人用一种疑问式的语气,表面上感慨“不知秋思落谁家” ,实际上 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思乡怀亲之情。 11、假如你正埋头看一本有关不同地方风俗民情的书,你的同桌叫你把书借给他看看,你最 得体的回
22、答应是( ) A、等我看完了再说! B、等我把这剩下的半页内容看完再借给你,好吗? C、对不起,我很喜欢这本书,不能外借。 D、等我看完了再来借不行吗? 二、按要求完成练习。 (16 分) 1、根据语境,读拼音,写字词。 (5 分) zhu su n jio zi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期间人们会熬腊八( ) ,泡腊八( ) ,吃( )最吸引 b n r n f ng 。 孩子们的,除了买杂 ( )儿, 就是( )烟花爆竹了。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7 分) (1)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 是牛角的,有的 纱灯;有的 彩绘 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 。 (2)
23、今夜月明人尽望, 。 (3)乐府诗长歌行中,告诫人们要珍惜青春、奋发图强,不要等到年老了后悔莫及的诗 句是: “ , ! ” 3、仿写句子(4 分) 我们的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候,我们要做一面墙(长方形) ,任凭风吹雨打而不动 摇;有时候,我们要做 , ;有时候,我们要 做 , 第二部分阅读与感悟(第二部分阅读与感悟(32 分)分) 三、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12 分) 材料一材料一 近些年,垃圾已成为城市发展的负担。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破解垃 圾围城的关键手段。据统计,家庭垃圾占生活垃圾总量的 60%左右。垃圾分类首先要做的就 是在家里先把垃圾分好类,怎么做呢?第一步:给家庭配
24、备不同功能的垃圾桶。第二步:垃 圾分置。在厨房准备一个绿色的厨余垃圾桶装丢弃的菜叶等。厨房里产生的并不一定就是厨 余垃圾,建议在阳台或者厨房放置一个蓝色的垃圾桶装可回收的废纸、易拉罐、啤酒瓶等。 有害垃圾如废旧电池、灯管和日用化学品等要放在红色垃圾桶。其他垃圾如废旧衣物、破旧 陶瓷品、一次性餐具等应放在橙黄色垃圾桶。 在垃圾分类这场人与垃圾的“战役”中,人们把垃圾从“敌人”变成了 “朋友” 。有人 曾经把垃圾称为“放错地方的资源” 。 通过综合处理, 回收利用, 可以减少污染, 节省资源。 每回收 1 吨废纸可造纸 850 千克, 节省木材 300 千克,比等量生产减少污染 74%。 材料二材
25、料二 厦门垃圾分类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推行。如今,经过几年的实践,早已领跑全国。 数据显示:目前,厦门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接近 100%,参与率达 85%,连续 4 个季度在全 国 46 个重点城市垃圾分类工作情况考核中总分排名全国第一。 厦门居民垃圾分类只是福建省 推行垃圾分类的一个 “美丽缩影” ,正在引领着全省群众生活新时尚。 1、根据材料,破解垃圾围城的关键手段是( ) (2 分) A、在家里先把垃圾分好类 B、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工作 C、让绿色发展深入人心 D、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2、垃圾分类先从家里垃圾分类开始,这是因为家庭垃圾占生活垃圾总量的( ) 左 右 。 (2 分) A、1
26、0% B、 74% C、 60% D、 85% 3、下列有关材料二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目前,厦门垃圾分类宣传很到位,市民参与率达 85%。 B、厦门市连续 4 个季度在全国重点城市垃圾分类工作情况考核中总分排名全国第一,超过 其他 46 个城市。 C、厦门居民垃圾分类正在引领着福建全省群众生活新时尚。 D、厦门垃圾分类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推行,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综合以上材料,对“垃圾”的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垃圾都是有害的。 B、垃圾都可以变废为宝。 C、厨房产生的垃圾都是厨余垃圾。 D、垃圾分类回收,节能又环保。 5、请你写两则有关垃圾分
27、类的宣传标语。 (4 分) 四、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8 分)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 曰: “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 护其短,曰: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 “前山 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并:连同。坐:因为,由于。强(qing) :本文中指 “勉强” 1、 “北人”自护其短的说辞,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是( ) (2 分) A、强词夺理 B、无所不知 C、有理有据 D、铿锵有力 2、关于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下列表述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 A、各地
28、有各地的风俗、特产等,要做到都了解,不然会闹笑话。 B、因水土环境、气候条件等不同,所以菱角在南方生长在水里,而到了北方却生长在山上。 C、对于菱角, “北人”的吃法是一种创新,不应耻笑他。 D、面对没接触过的事物,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不能为了面子而胡乱 说话。 3、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的“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4 分)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2 分) 百家饭 我小时候很顽皮,人家爱叫我“小猴” 。有一次爬树,快爬到高高的树顶了,脚下一闪, 幸亏后背的衣服挂在枯枝上,才没掉下来。 大人们见我倒挂在半空中,吓得赶紧到树下用手 接我。而我偏不往下掉,于是几个大人上树把我
29、救了下来。大人们吓得脸都变色了,我却一 点儿事也没有,回到地上,照样又去玩儿了。有一次,我跟小伙伴们追着玩儿。许多孩子在 我后面穷追不舍,我没命地狂奔,一不小心冲进了一个未加盖的粪坑。幸好这粪坑刚清理不 久, 我才幸免于难, 但下半身已是臭气熏天了。 我妈妈用一块肥皂整整给我洗了八次才罢手。 按农家的说法,孩子掉到粪池里得消除晦气,办法是吃“百家饭” 。几十名孩子被大人们发动 起来,分头到村子里挨家挨户地乞讨煮百家饭的粮食。乡亲们知道是讨百家 饭,不管家境如 何,多少都要给一点儿,什么白米、红米、赤豆、绿豆、精米、香豆反正只要是粮食, 什么都行。乞讨的人家越多越好,其数不限于一百家,不到一百家
30、或超出一百家都没关系。 孩子们去乞讨,大人们便动手在我家门口的空地上搭起了一个露天的大锅台。这锅台很 简单,三块大石头中间搁口大锅。等孩子们全回来了,把所有乞讨来的粮食淘洗干净,放在 大锅里,切上肉丁、火腿丝,还放上盐。配料讲究,目的是要让大家把饭全吃光。孩子们像 过节一样高兴,早就拿着碗筷,猴急地等在锅旁了。 不时地从饭锅里透出一阵阵扑鼻的香味。好不容易才盼到饭熟,大锅盖一开,那真叫好 看,绿豆是绿莹莹的,赤豆是赤红色的,白米是白白胖胖的,红米是红彤彤的因为有肉丁、 火腿丝,饭是油光光、香喷喷的,引得人直流口水。来吃百 家饭的人是越多越好,一律围着 锅台站在露天里。人人都放 开肚皮吃,直到吃
31、得锅底朝天为止。孩子们不等锅底朝天,小肚 皮早吃得滚圆滚圆,裤带一松再松,裤腰滑到了大腿根。 奶奶和妈妈见吃光了饭,脸上绽放出喜悦的红光,大概是庆幸我消灾消难了。尽管我只 遇到一次吃百家饭,留给我的记忆却相当深刻。我估计,百家饭不容易吃到,是因为掉进粪 坑的人毕竟太少了。 1、百家饭是用从“百家”乞讨来的粮食做成的,按农家的说法,吃百家饭是为了( ) (2 分) A、当地节日的习俗 B、祈愿丰收 C、祝福平安 D、消除晦气 2、文章开头写“我”小时候调皮的事,主要作用是( ) (2 分) A、体现孩子的童真童趣、开心顽皮 B、为后文作铺垫,引出所写的话题 C、总领全文 D、无关紧要,可删去 3
32、、文中画“”的句子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煮熟后的百家饭的诱人?( ) (2 分) A、嗅觉和视觉 B、味觉和视觉 C、嗅觉和听觉 D、味觉和听觉 4、 “我”只遇到一次吃百家饭,为什么留给“我”的记忆却相当深刻?其中的原因不包括( ) (2 分) A、百家饭配料讲究,让人直流口水。 B、百家饭里藏着奶奶和妈妈对“我”的关心。 C、煮食百家饭的过程体现了浓浓的乡土情。 D、掉进粪坑的经历令“我”难忘。 5、随着时光的流逝,像百家饭这样的传统习俗,有的变淡了, 有的变模糊了,有的消失了。 对这种现象你怎么看?是任其消亡还是加以保护?为什么?(4 分) 第三部分习作与表达(第三部分习作与表达(30 分)分
33、) 六、习作天地。 (30 分) 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 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 经历。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参考答案: 一、1、C 2、B 3、C 4、C 5、C 6、B 7、A 8、D 9、A 10、C 11、B 二、1、粥 蒜 饺子 拌 燃放 2、清一色 都是 各形各色 通通 不知秋思落谁家 少壮不努力,老 大徒伤悲 3、一个车轮 (圆形), 一直向前牵跑 一座山(三角形) 根基牢固才能立于不败之 地 三、1、D、2、C、3、B、4、D 5、示例:自觉垃圾分类,争做文明公民。垃圾分类好处多, 环境保护靠你我。 四、1、A 2、D 3、示例:他是一个不懂装懂、爱面子而最终闹出笑话的人。 五、1、D 2、B 3、A 4、D 5、示例:我认为这样的传统习俗应当加以保护。因为地方的传统习俗包含了当地的特色与文化内涵,是 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保护传统习俗,也是対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六、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