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 (2017 嘉兴协作体学考评估检测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鹿中原,战乱不休,此场景的出现主要源于西周的 (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答案 A 解析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但由于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造成后期的王室衰微,诸侯割据。 2 (2017 衢州名校学考评估检测 )西周时期以周王的名义 “ 授土 ”“ 授民 ” ,建立了一批诸侯国。这在政治制度上被称为 (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 答案 B 解析
2、宗法制强调的是权力的传承原则即嫡长子继承制,故 A 项错误;分封制是西周时期为了维护统治,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与题干中的以周王的名义 “ 授土 ”“ 授民 ” 相吻合,故 B 项正确;隋唐时期形成科举制,与此题时间不符合,故 C 项错误;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3 (2017 宁波协作体学考评估检测 )孟子 离娄上说: “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 ;礼记 大学说: “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 材料体现的理念是 ( ) A中央集权 B官僚政治 C君主专制 D家国一体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 “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3、,家之本在身 ?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 可知材料是在探讨家与国的关系,凸显家国一体的理念,故 D 项正确。 4 (2017 义乌学考评估检测 )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经常记载分封诸侯的指令,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这表明分封制 ( ) A有利于文化的整合 B吸收了当地的法令制度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C扩大了统治的疆域 D传播了西周的思想文化 答案 A 解析 根据 材料 “ 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 ” 得出有利于文化的整合,故 A项正确;指令要求尊重当地原有的法令制度而不是吸收,故 B项错误;扩大了统治的疆域是分封制的作用但题干没有体现,故 C项
4、错误;传播了西周的思想文化与题干意思相反,故 D项错误。 5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 “ 分封 ” 与 “ 郡县 ”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 “ 讨论 ” ,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 “ 作秀 ” 意义的过场。这就是说 ( ) 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 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 D秦朝集权统治开启了郡县制 答案 A 解析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那么就必须要实行郡县制,因此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故 A 项正确;仅依靠此题无法说明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仅是在关于郡县制和分封制的这个讨论
5、中其作用有限,故 B 项错误;单凭材料无法看出秦始皇早已决定实行郡县制,故 C 项错误;郡县制并非秦朝开始,而是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故 D 项错误。 6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下列哪一项政治举措对打破贵族专权、推动官僚政治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 (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 制 D刺史制 答案 C 解析 官僚制度是制度上的创新。从商鞅变法开始实行的职官任命制和俸禄制,摆脱了宗法制的约束,以军功赐爵否定了世卿世禄制度。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据此分析,分封制与史实不符,故 A 项错误;宗法制也与史实不符,故 B 项错误;郡县制与史实相符,故 C 项正确;刺史制与史实不符,故 D 项
6、错误。 7 (2017 浙江教育绿色学考押题 )公元前 127 年,汉皇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规定 ( ) A意在恢复西周的分封制 B使中 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C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采取 “ 推恩令 ” 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不是恢复西周的分封制,故 A 项错误;“ 推恩令 ” 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导致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故 B 项错误; “ 推恩令 ”削弱地方封国的实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C 项正确; “ 推恩令 ” 的实行削弱了地方封国的实力,故 D
7、项错误。 8 (2017 杭州协作体学考押题 )(加试题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 “ 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 ?” 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 ) A丞相 B郡守 C州牧 D刺史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官员的职责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由此可判断是刺史。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9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 “ 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 ” 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 ) A汉武帝的内外朝制 B唐前期的三省分权 C明朝后期的内
8、阁制 D清朝中期的军机处 答案 B 解析 汉武帝的内朝主要是秉承皇帝的旨意作出 决策,外朝执行,故 A 项错误;唐朝三省分权中,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集体讨论、决策,故 B 项正确;内阁制中的阁臣听命于皇帝,故 C 项错误;清朝的军机处 “ 跪受笔录 ” ,对皇帝负责,故 D项错误。 10 (2017 杭州协作体学考押题 )“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 这一典故源自宋代政府的告示。当时的 “ 州官 ”( ) A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 B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 C拥有封地,官位可世袭 D由文官担任,受通判节制 答案 D 解析 宋代负责转运钱粮的是转运使,故 A 项错误;
9、州郡长官是地方行政长官 ,故 B 项错误;宋代依旧实行官僚政治,官员有薪俸,不得世袭,故 C 项错误;根据所学,宋代派文臣出任【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州郡长官,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可直接上报朝廷,故 D 项正确。 11 (2017 杭州满分检测 )下图信息概述了某朝代政治上的部分特征。这应该是 (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答案 C 解析 随着科举制的实行,门阀士族衰落,到宋代,门阀政治基本解体,宋代实行 “ 重文轻武 ” 政策,文官地位超过武将,宋代宰相的权力被分为三部分,因此材料反映的朝代是宋代,选择 C 项符合题意。 12 (2017 温州 命题交流 )某朝设有主管边疆
10、民族事务的机构,其地位与六部相同。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也负责新疆和西藏的行政、兵刑等事务。该机构是 ( ) A宣政院 B理藩院 C军机处 D提点刑狱司 答案 B 解析 宣政院,元代专门管理西藏地方事务的机构,材料中涉及到新疆,故 A 项错误;理藩院,清代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材料中有西藏和新疆,故 B 项正确;军机处,清代雍正设置的中枢机构,不管理少数民族事务,故 C 项错误;提点刑狱司,是宋代中央派出的“ 路 ” 一级司法机构,故 D 项错误。 13 (2017 金丽衢协作 体学考押题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 “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
11、可跃登上第。 ” 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 “ 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 是指底层平民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上层社会,故答案选 D, A 通过血缘世袭官位, B 察举制选官标准为 “ 孝、廉 ” , C 九品中正制依靠家世门第成为高官。 14 (2017 桐乡满分检测 )“ 他在官职上的地位虽然低,他在政府里的权任却很高。 因为一切奏章、政事、看详批答,都要经他们手。 ” 文中 “ 他 ” 的身份可能是 ( ) A秦朝御史大夫 B唐朝尚书令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C元朝中书令 D明朝
12、内阁大学士 答案 D 解析 秦朝的御史大夫是三公之一,位高权重,掌握监察大权,故 A 项错误;唐朝尚书令负责政令的执行,位列宰相,故 B 项错误;元朝中书令位高权重,掌握行政大权,与题目中 “ 地位虽然低 ” 不符,故 C 项错误;明朝内阁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地位较低,是皇帝的内侍机构,负责政令的审核、批示,故 D 项正确。 15 (2017 杭州协作体学考押题 )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 的是 ( ) 秦始皇建立郡县制 汉武帝颁布 “ 推恩令 ” 唐玄宗设置节度使 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唐玄宗设置节度使导致地方形成割据势力,最终导致安史之乱,之后形成了
13、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 。 二、非选择题 16 (2017 绍兴学考押题交流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 ? 虽然秦代 ? 仅仅持续了二世 ? 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 ?为后世历代所遵奉 ?( 西汉初年 )刘邦采用的是 ? 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 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 “ 盛赞不已 ” ?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 “ 混合体 ” 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 “ 优 ” 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 答案 (1)做法: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