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京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3.通过活动操作,培养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形成认真观察、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形成表象。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教材分析:教材利用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把一定数量的东西进行份数的分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形成平
2、均分的表象。但是为了前后设计的连贯性,教师放弃了教材的主题图,根据自己的设计配置了符合内容的情境信息。学情分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动手操作便于学生理解枯燥的数学定义,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定义的表象认知。对于不同的分法结果,有刚刚学完的表内乘法为基础,学生很容易掌握。教、学具:课件、苹果图片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体会平均分1. 情境叙述:欢欢和乐乐是一对双胞胎姐妹,星期天,爸爸妈妈到商场买来了很多吃的,从中拿来了6个橘子给姐妹俩。把6个橘子分给两姐妹,正好分完,可以怎么分?2. 大家手中的6个圆片就代表6个橘子,试着分一分?3. 你是怎么分的?结果是什么?预设:欢欢1个,乐乐5个或者
3、欢欢5个,乐乐1个;欢欢2个,乐乐4个或者欢欢4个,乐乐2个;欢欢3个,乐乐3个。指导学生用规范化的语言表达:把6个橘子分给欢欢和乐乐,欢欢分到了1个橘子,乐乐分到了5个橘子。4.6个橘子分成2份有5种分法,你更喜欢(欣赏)哪种分法呢?为什么?预设:因为每个人都分到3个这样更公平。5.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公平的分法:每份分得的数量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的数量同样多叫做平均分。(二) 明确概念,理解平均分1. 把6个橘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个?预设:每份是3个。(课件演示分的过程和结果)2把6个橘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这种分法叫什么?预设:平均分。3.找出平均分。课件出示图:8
4、个圆分成四种情况 2份:2个和6个;2份:3个和5个; 2份:4个和4个;4份:2个、2个、2个、2个。哪个是平均分?为什么?预设:第3个和第4个,因为每份的数量同样多。同样是把8个圆进行平均分,这两种分法的区别在哪?预设:一个分了2份,一个分了4份。不管分了几份,但分得的结果都是每份的数量同样多。你能具体说说这两个平均分是怎么分的吗?指导说出:把8个圆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个;把8个圆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2个。(三) 动手实践,尝试平均分1. 动手实践,汇报分的过程情境叙述:姐妹俩的爸爸妈妈还买来了一盒巧克力,一共12块,要平均分给家里的4个人,每人分几块?大家手中的圆片就代表巧克力,请
5、你分一分。谁能上来演示一下你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预设分法:一个一个分的,分了3次;2个2个分完后再一个一个分,分了2次; 3个3个分的,分了一次。2. 方法的最优化选择 哪种方法分的又快又好呢?预设:3个3个的分。 这种分法为什么好呢?请这种分法的同学分享一下你的想法。预设:我就想4几得12,4承3得12,那就每人分3个。想法真好,利用我们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真棒!利用表内乘法会让我们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又快又好,那我们就要选择最优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四)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1. 有18只小兔,住3间房子,平均每间房子住几只?2. 课件出示12个苹果,要求:你想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有几个?(五) 回顾总结1.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预设:平均分(揭示课题)2. 你有哪些收获?(六) 板书设计平均分每份分得的数量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