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文】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文】 第一部分 集合与简易逻辑 2 第二部分 不等式的解法 2 第三部分 函 数 3 第四部分 导 数 5 第五部分 三角函数 6 第六部分 数列 9 第七部分 平面向量 . 11 第八部分 不等式性质 . 12 第九部分 直线和圆 . 12 第十部分 圆锥曲线 . 14 第十一部分 立体几何 . 16 第十二部分 复数 . 18 第十三部分 概率与统计 . 19 第十四部分 极坐标与参数方程 . 20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集合与简易逻辑集合与简易逻辑 1. 数集的符号表示:自然数集 N ;正整数集 N* ;整数集 Z;有理数集 Q、实数集 R
2、2. 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条件为AB时不要遗忘了A的情况 3.对于含有n个元素的有限集合子集数目:其子集、真子集、非空子集、非空真子集的 个数依次为 2n , 2n -1, 2n -1, 2n -2 4.理解集合的意义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如:x|y=f(x) 表示 y=f(x)的定义域, y|y=f(x) 表示 y=f(x)的值域,(x,y)|y=f(x) 表示 y=f(x)的图像 5. A 是 B 的子集ABAB=BAB=A, 6.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若原命题是 “若 p 则 q” , 则逆命题为 “若 q 则 p” ; 否命题为 “若 p 则q” ;逆否命题为“若q 则p” 。互为逆否关系
3、的命题是等价命题.对于条件 或结论是不等关系或否定式的命题,一般利用等价关系“ABBA ”判断其真假 7.要注意区别“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 :否命题要对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都否定,而命 题的否定仅对命题的结论否定;命题“p或q”的否定是“p且q” ; “p且q”的否 定是“p或q” 8、逻辑联结词:命题pq真假判断:两真才真,一假则假;命题pq真假判断:两 假才假,一真则真;命题p真假与 P 相反 9、全称量词“所有的” 、 “任意一个”等,用“”表示; 全称命题 p:xM,P(x); 全称命题 p 的否定p:xM, P(x)。 存在量词“存在一个” 、 “至少有一个”等,用“”表示; 特称命
4、题 p:xM, P(x); 特称命题 p 的否定p:xM, P(x); 10.充要条件:由 A 可推出 B,A 是 B 成立的充分条件;B 是 A 成立的必要条件。 从集合角度解释,若BA,则 A 是 B 的充分条件;B 是 A 的必要条件;小充分大必要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不等式不等式的解法的解法 1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知识:求根公式:根的判别式:=b 2-4ac根与系数关系: x1+x2=b a, x1x2= c a根的分布: 方程 ax 2+bx+c=0 有两正根的条件是: 1212 0,0,0xxx xg; 有两负根的条件是: 1212 0,0,0xxx x g;有一正一负两根的条件是
5、:0, x1x20,再转化为整式不等式 f(x)g(x)0 求解,注意最高次项的系数要为正 15.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单绝对值不等式用公式法:| xaxaxa或. |xaaxa ;双绝对值不等式可用“按零点分区间讨论”的方法来解 16. 指数不等式、对数不等式的解法:先将不等式两边转化为同底的指对数式,再利用 单调性转化为整式不等式求解。注意对底数的讨论,对数不等式还要注意真数要大于 0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函函 数数 17. 函数定义:函数是定义在两个非空数集 A,B 上的一种特殊对应关系,对于 A 中每一 个数 x,在 B 中都有唯一的数与之对应。函数图像与x轴的垂线至多有一个公共点 18
6、.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表达式相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定义域 一致 (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19.定义域求法:使函数解析式有意义(如:分母0;偶次根式被开方数非负;对数的真数 0,底数0且1;零指数幂的底数0);实际问题有意义;若( )f x定义域为 , a b, 复合函数 ( )f g x定义域由( )ag xb解出;若 ( )f g x定义域为 , a b,则( )f x定义域 相当于 , xa b时( )g x的值域. 20.求函数值域(最值)的方法: (1)二次函数区间最值: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关系) , (2)换元法通过换元把一个较复杂的函数变为简单
7、易求值域的函数,其函数特征是 函数解析式含有根式或三角函数公式模型,如 2 2sin3sin1yxx,211yxx (运 用换元法时,要特别要注意新元t的范围) (3)单调性法利用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函数的单调性, (4)导数法:一般适用于高次多项式函数或其他复杂函数,求导解导数为 0 的根 计算极值和区间端点函数值比较大小,得出最值 21. 求函数解析式的常用方法: (1)代换法:已知形如 f(g(x)的表达式,求 f(x)的表达式。可设 g(x)=t,用 t 表示 x,再代 回原式即可 (2) 转化法:若根据函数奇偶性求解析式, 则设 x所求区间,利用 f(x) =
8、f(x)或 f(x) = f(x)求解析式 (3)方程的思想已知条件是含有( )f x及另外一个函数的等式,可抓住等式的特征 对等式的进行赋值, 从而得到关于( )f x及另外一个函数的方程组。 通过解方程组得到 f(x) 解析式。如已知( )2 ()32f xfxx,求( )f x的解析式 22.函数的单调性。 (1)定义: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 I,如果对于定义域 I 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 个自变量x1,x2,当x11 增;00 , a1) 名称 指数函数 y=a x (a0 且 a1) 对数函数 y=logax (a0 , a1) 定义域 (-,+ ) (0,+ ) 值域 (0
9、,+ ) (-,+ ) 过定点 (,1) (1,) 图象 指数函数 y=a x与对数函数 y=log ax (a0 , a1)图象关于 y=x 对称 单调性 a1,在(-,+ )为增函数 0a1, 在(-,+ )为减函数 a1,在(0,+ )为增函数 aa 型不等式,应先画出正余弦函数在0,2的图像,根据取值要求找出 对应角的范围,再加上周期 2k即可,如果角的区间不连续,则平移使之相连。 tanxa 问题要注意加周期 k 第六部分 数列 53. a nn S 与 关系应用: Sna1a2an; (1)已知 n S求 n a,用作差法: 1 1 ,(1) ,(2) n nn Sn a SSn
10、。已知 12 ( ) n a aaf nL求 n a,用 作商法: (1),(1) ( ) ,(2) (1) n fn f na n f n 。检验当n1 时,若a1适合SnSn1,则n1 的情况可并 入n2 时的通项an;当n1 时,若a1不适合SnSn1,则用分段函数的形式表示 (2)由an与Sn的关系求an,通常用n1 代替n,两式作差将SnSn1用an替换,转化为 an与an1的关系,然后求解 (3)由an与Sn的关系求Sn.通常利用anSnSn1(n2)将已知关系式转化为Sn与Sn1的关 系式,然后求解 54.等差数列的有关概念: (1)等差数列的判断方法:定义法 1 ( nn aa
11、d d 为常数)或 11( 2) nnnn aaaan 。 (2)等差数列的通项: 1 (1) n aand或() nm aanm d。 (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1 () 2 n n n aa S , 1 (1) 2 n n n Snad 。. (4)等差中项:若, ,a A b成等差数列,则 A 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且 2 ab A 。 55.等差数列的性质: (1) 当 m+n=p+q 时,则有 qpnm aaaa, 特别地, 当 m+n=2p 时, 则有2 mnp aaa. (2) 若an成等差数列,则 232 , nnnnn S SS SS ,也成等差数列 56.等比数列的有关概
12、念: (1)等比数列的通项: 1 1 n n aa q 或 n m nm aa q 。 (2)等比数列的前n和:当 q=1 时, 1n Sna;当1q 时, 1(1 ) 1 n n aq S q 1 1 n aa q q 。 (3)等比中项:若, ,a A b成等比数列,那么 A 叫做a与b的等比中项。提醒:不是任何 两数都有等比中项,只有同号两数才存在等比中项,且有两个ab。 57.等比数列的性质: (1)当 m+n=p+q 时,则有 mnpq aaaagg,特别地,当 m+n=2p 时,则有 2 mnp aaag. (2) 若an是等比数列,且公比1q ,则数列 232 , nnnnn S
13、 SS SS也是等比数列。 (3)如果数列an既成等差数列又成等比数列,那么数列 n a是非零常数数列,故常数数 列 n a仅是此数列既成等差数列又成等比数列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58.递推数列的通项求法: (1)若 1 ( ) nn aaf n 求an用累加法: 11221 ()()() nnnnn aaaaaaa L 1 a。 (2)已知 1 ( ) n n a f n a 求an,用累乘法:12 1 121 nn n nn aaa aa aaa L (3)已知a1且an1AanB,则an1kA(ank)(其中k可由待定系数法确定),转化为 等比数列ank (4)形如an1 Aan BanC
14、的数列,可通过两边同时取倒数方法构造新数列求解 59.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1)分组求和法: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对应项相加而成的新数列的求和问题 (2)错位相减法: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相乘而成的新数列的求和问题;如 基本步骤如下:乘上公比、错位书写;上下相减、末项为负;中间求和、注意项数, 右式整理、高次化低;去除系数、代 2 检验。 (3)裂项相消法:解决通项公式是等差数列相邻两项乘积的倒数的新数列的求和问题 常用裂项形式有: 111 (1)1n nnn ; 11 11 () ()n nkk nnk ; 第七部分 平面向量 60向量的有关概念与表示 (1)向量:既有方向又有大小的
15、量,记作向量 cba,AB 自由向量:数学中所研究的向量是可以平移的,与位置无关,只要是长度相等,方向相 同的向量都看成是相等的向量 (2)向量的模:向量的长度,记作:|AB | (3)向量的夹角:两个非零向量 a,b,作 baOBOA, ,则AOB 称为向量 a,b 的夹角, 61、零向量:模为 0,方向任意的向量,记作:0 单位向量:模为 1,方向任意的向量,与 a 共线的单位向量是: )0( | a a a 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相等向量 相反向量: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 向量共线: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是共线向量,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共线;共线向量 也称为平行向量记作
16、ab 62向量的几何运算 (1)加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多边形法则 (2)减法:三角形法则共起点;差向量方向指向被减向量 (3)数乘:记作:a它的长度是:aa它的方向:当0 时,a 与 a 同向当0 时,a 与 a 反向当0 时,a0 (4)数量积: 定义:ababcosa,b 性质:设 a,b 是非零向量,则: ab0ab 当为锐角时,ab0,且 a,b 不同向,0a b 是为锐角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当 为钝角时,ab0,且a,b不反向,0a b 是为钝角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特殊地:aaa2或 aaa | 夹角: | ,cos ba ba ba 63向量的坐标运算 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17、下,a(x1,y1),b(x2,y2) (1)加法:ab(x1x2,y1y2) (2)减法:ab(x1x2,y1y2) (3)数乘:a(x1,y1) (4)数量积:abx1x2y1y2 (5)若 a(x,y),则 22 |yx a (6) 2 2 2 2 2 1 2 1 2121 | ,cos yxyx yyxx ba ba ba (7)若 A(x1,y1),B(x2,y2),则 2 21 2 21 )()(|yyxxAB (8)a 在 b 方向上的正射影的数量为 2 2 2 2 2121 | ,cos| yx yyxx b ba baa 64重要定理 (1)平行向量基本定理: 若 ab,则
18、ab,反之:若 ab,且 b0,则存在唯一的实数使得 ab (2)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 e1和 e2是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那么该平面内的任一向量 a,存在唯一 的一对实数 a1,a2使 aa1e1a2e2 (3)向量共线和垂直的充要条件: 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a(x1,y1),b(x2,y2) 则:abx1y2x2y10,abx1x2y1y20 (4)若 a(x1,y1),b(x2,y2),则 21 21 yy xx ba 65、ABC中中向量一些常用的结论: 0GA GB GCG 为ABC的重心; ,OAOCOCOBOBOAO 为ABC的垂心; 向量()(0) | ACAB AB
19、AC 所在直线过ABC内心(是BAC角平分线所在直线); 向量,OC OA OB uuu r uur uu u r 中三终点 A,B,C 共线存在实数 x,y 使得OByOAxOC且 x+y=1. 特别的,若 C 是 A,B 中点,则有 11 22 OCOAOB uuu ruuruu u r 第八部分 不等式性质 66、不等式的性质: (1)同向不等式可以相加;不可以相减: (2)同向正数不等式可以相乘,但不能相除; (3)同向正数不等式两边可以同时乘方或开方:若0ab,则 nn ab或 nn ab; (4)若0ab,ab,则 11 ab ;若0ab,ab,则 11 ab 。 67. 均值不等
20、式定理: 若0a,0b,则2abab,即 2 ab ab 68. 常用的重要不等式: 22 2abab; 2 2 ab ab ; 69.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求解的通法是“定义域为前提,函数增减性为基础,分类讨论是 关键 ”注意解完之后要写上: “综上,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注意:按参数讨论,最后 应按参数取值分别说明其解集;若按未知数讨论,最后应求并集. 集合的形式表示结果 第九部分 直线和圆 70、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当直线 l 与 x 轴相交时, 取 x 轴作为基准, x 轴正向与直线 l 向上方向之间 所成的角叫做直线 l 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 l 与 x 轴平行或重合时, 规定= 0
21、. 倾斜角的值 范围: 0180. 71、直线的斜率: (1)定义:倾斜角不是 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值叫这条直线 的斜率k, 即ktan(90); 倾斜角为 90的直线没有斜率; 当0, 90) 时,越大,l的斜率越大;当(90,180)时,越大,l的斜率越大 (2)斜率公式:经过两点 111 ( ,)P x y、 222 (,)P xy的直线的斜率为 21 21 21 xx xx yy k ; 72、直线的方程: (1)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都有局限性.(如点斜式不适用于斜率不存在 的直线,过定点 00 (,)P x y的直线要设成 x=x0和)( 00 xxkyy) ; (2)直线在坐
22、标轴上的截距可正、可负、也可为 0.直线两截距相等直线的斜率为-1 或 直线过原点;直线两截距互为相反数直线的斜率为 1 或直线过原点;直线两截距绝对 值相等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 73、点到直线的距离及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1)点 00 (,)P x y到直线AxByC0的距离 00 22 AxByC d AB ; (2)两平行线 1122 :0,:0lAxByClAxByC间的距离为 12 22 CC d AB 。 74、直线 1111 :0lAxB yC与直线 2222 :0lA xB yC的位置关系: (1) 平行 1221 0ABA B(斜率相等) 且 1221 0BCB C
23、(在y轴上截距不等) ; (2) 直线Ax1B1yC10与直线Ax2B2yC20垂直 1212 0A AB B。 75、对称问题: (1)中心对称 点 P(x,y)关于 O(a,b)的对称点 P(x,y)满足 x=2a-x, y=2b-y 直线关于点的对称可能转化为点关于点的对称问题来解决 (2)轴对称 点 A(a, b)关于直线 AxByC0(B0)的对称点 A(m, n), 直线关于直线的对称可转化为点关于直线的对称问题来解决. 提醒:在解几中遇到角平分线、光线反射等条件常利用对称求解。 76、简单的线性规划: (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用特殊点判断;无等号时用虚线表示不包 含直
24、线l,有等号时用实线表示包含直线l; (2)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步骤是什么?根据实际问题的约束条件列出不等式; 作出可行域,写出目标函数;确定目标函数的最优位置,从而获得最优解。 (3)在求解线性规划问题时要注意:将目标函数改成斜截式方程;寻找最优解 时注意作图规范;注意直线的斜率正负对最值取点的影响。 (4)线性目标函数的最优解一般在平面区域的顶点或边界处取得,所以对于一般的 线性规划问题,我们可以直接解出可行域的顶点,然后将坐标代入目标函数求出相应的 数值,从而确定目标函数的最值。 77、圆的方程: 圆的标准方程: 22 2 xaybr。 圆的一般方程: 2222 0(DE4F0)xyDxE
25、yF, 圆的参数方程: cos sin xar ybr (为参数) ,其中圆心为( , )a b,半径为r。 7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0l AxByC和圆 22 2 C:xaybr 0r 有相交、相离、相切。可从代数和几何两个方面来判断: (1)代数方法(判断直线与圆方程联立所得方程组的解的情况) :0 相交; 0 相离;0相切; (2)几何方法(比较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 :设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则 dr相交;dr相离;dr相切。 79、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用两圆的圆心距与半径之间的关系判断) :已知两圆的圆心分别 为 12 OO, 半径分别为 12 ,r r, 则 (1)
26、当 1 212 | OOrr时, 两圆外离;(2) 当 1 212 | OOrr 时,两圆外切; (3)当 121212 b0),焦点在 y轴上时y 2 a2 x2 b21.(ab0), (2)双曲线:焦点在x轴上:x 2 a2 y2 b21,焦点在 y轴上:y 2 a2 x2 b21。 (3)抛物线:开口向右时 y22px,开口向左时 2 2(0)ypx p ,开口向上时 2 2(0)xpy p,开口向下时 2 2(0)xpy p 。 83.圆锥曲线焦点位置的判断(首先化成标准方程,然后再判断) : (1)椭圆:由x 2 ,y 2 分母的大小决定,焦点在分母大的坐标轴上。 (2)双曲线:由x
27、 2 ,y 2 项系数的正负决定,焦点在系数为正的坐标轴上; (3)抛物线:焦点在一次项的坐标轴上,一次项的符号决定开口方向。 特别提醒: (1)在求解椭圆、双曲线问题时,首先要判断焦点位置,焦点 F1,F 2的位置, 是椭圆、双曲线的定位条件,它决定椭圆、双曲线标准方程的类型,而方程中的两个参 数, a b,确定椭圆、双曲线的形状和大小,是椭圆、双曲线的定形条件;在求解抛物线 问题时,首先要判断开口方向; (2)在椭圆中,a最大, 222 abc,在双曲线中,c最 大, 222 cab。 84.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 (1)椭圆(以1 2 2 2 2 b y a x (0ab)为例) :范围:
28、,axabyb ; 离心率: c e a ,椭圆01e ,e越小,椭圆越圆;e越大,椭圆越扁。 (2)双曲线(以 22 22 1 xy ab (0,0ab)为例) :范围:xa 或,xa yR; 当实轴和虚轴的长相等时,称为等轴双曲线,其方程可设为 22 ,0xyk k;离心 率: c e a ,双曲线1e,等轴双曲线2e,e越小,开口越小,e越大,开 口越大;两条渐近线: b yx a 。 (3)抛物线(以 y22px 为例) :准线: 2 p x ;离心率:抛物线1e。 85、点 00 (,)P x y和椭圆1 2 2 2 2 b y a x (0ab)的关系: (1)点 00 (,)P
29、x y在椭圆外 22 00 22 1 xy ab ; (2)点 00 (,)P x y在椭圆上 2 2 0 2 2 0 b y a x 1; (3)点 00 (,)P x y在椭圆 内 22 00 22 1 xy ab 86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0 直线与椭圆相交; 0 直线与双曲线相交,但直线与双曲线 相交不一定有0 , 当直线与双曲线的渐近线平行时, 直线与双曲线相交且只有一个交 点,故0 是直线与双曲线相交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0直线与抛物 线相交,但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不一定有0 ,当直线与抛物线的对称轴平行时,直线与 抛物线相交且只有一个交点, 故0 也仅是直线与抛物线
30、相交的充分条件, 但不是必要 条件。 87、焦点三角形(椭圆或双曲线上的一点与两焦点所构成的三角形)问题:常利用定义 和正弦、余弦定理求解。在椭圆1 2 2 2 2 b y a x 中, 2 0 tan| 2 Sbc y ,对于双曲线 22 22 1 xy ab 的焦点三角形有: 2 cotsin 2 1 2 21 brrS。 88、弦长公式:若直线 y=kx+b 与圆锥曲线相交于两点 A、B,且 12 ,x x分别为 A、B 的横 坐 标 , 则AB 2 12 1 kxx , 若 12 ,y y分 别 为 A 、 B 的 纵 坐 标 , 则AB 21 2 1 1yy k , 89解析几何常用
31、结论 (1)双曲线 1 2 2 2 2 b y a x 的渐近线方程为 0 2 2 2 2 b y a x ; (2)以x a b y为渐近线(即与双曲线1 2 2 2 2 b y a x 共渐近线)的双曲线方程为x 2 a 2y 2 b 2t。 (3)椭圆、双曲线的通径(过焦点且垂直于对称轴的弦)为 2 2b a ,抛物线的通径为2p, (4)若抛物线y y 2 2 2 2pxpx的焦点弦为 AB, 1122 ( ,), (,)A x yB xy,则 12 |ABxxp; 2 2 1212 , 4 p x xy yp 90求轨迹的常用方法 (1)直接法: 如果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本身就是一些几
32、何量(如距离与角)的等量关系,只需把这 种关系转化为 x、y 的等式就得到曲线的轨迹方程 (2)定义法: 其动点的轨迹符合某一圆锥曲线的定义,则可根据定义采用设方程,求方程系数得 到动点的轨迹方程 (3)代入(相关点)法:动点( , )P x y依赖于另一动点 00 (,)Q xy的变化而变化,并且 00 (,)Q xy又在某已知曲线上,则可先用, x y的代数式表示 00 ,xy,再将 00 ,xy代入已知 曲线得要求的轨迹方程; (4)参数法:当动点( , )P x y坐标之间的关系不易直接找到,也没有相关动点可用时, 可考虑将, x y均用一中间变量(参数)表示,得参数方程,再消去参数得
33、普通方程 特别提醒:求点的轨迹与轨迹方程是不同的需求,求轨迹时,应先求轨迹方程,然 后根据方程说明轨迹的形状、位置、大小等 第十一部分 立体几何 9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1)直棱柱:指的是侧棱垂直于底面的棱柱,当底面是正多边形时,这样的直棱柱叫正 棱柱; (2)正棱锥:指的是底面是正多边形,且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的棱锥。 特别地,各条棱均相等的正三棱锥又叫正四面体; (3)平行六面体:指的是底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 92、旋转体的面积和体积公式: (1) S圆柱侧=2rl, S圆锥侧=rl, S圆台侧=(r1+r2)l, S球=4R2 , V柱=sh, V锥=1/3sh, V球
34、=4/3R3 (2)球的截面的性质:用一个平面去截球,截面是圆面;球心和截面圆的距离 d 与球 的半径 R 及截面圆半径 r 之间的关系是 r 22 dR 。 93、直线和平面的平行关系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不在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 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 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 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94平面和平面的平行关系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一个平面,那么这 两个平面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1)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平行于另
35、一个 平面; (2)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95直线和平面的垂直关系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 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线面垂直定义应用:如果一条直线 l 和一个平面 垂直,则 l 和平面 内的任意一条直线 都垂直, 96平面和平面的垂直关系 两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 相垂直。 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若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的交线的 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36、 97、两直线平行的判定: (1)公理 4: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互相平行; (2)线面平行 的性质: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那么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 的交线和这条直线平行; (3)面面平行的性质: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 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4)线面垂直的性质: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 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5)平面图形中常用中位线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 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98、两直线垂直的判定: (1)转化为证线面垂直,尤其是两直线无交点时; (2)平面图 形中常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一半 的逆定理 9
37、9、空间中的角 (1) 、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 (1)范围:(0 ,90 ; (2)求法:计算异面直线所 成角的关键是平移(中点平移,顶点平移以及补形法:把空间图形补成熟悉的或完整的 几何体,如正方体、平行六面体、长方体等,以便易于发现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关系)转 化为相交两直线的夹角。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1)范围:0 ,90 ; (2)求法:作出直线在平面上的射影; (4)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特征:斜线与平面中所有直线所成角中最小的角 100、空间距离的求法: (特别强调:立体几何中有关角和距离的计算,要遵循“一作, 二证,三计算”的原则) (1)异面直线的距离:直接找公垂线段而求
38、之;转化为求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即过 其中一条直线作平面和另一条直线平行。转化为求平面到平面的距离,即过两直线分 别作相互平行的两个平面。 (2)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般作出垂线再求解。 (3)点到平面的距离:垂面法:借助于面面垂直的性质来作垂线,其中过已知点确定 已知面的垂面是关键;体积法:转化为求三棱锥的高;等价转移法。 (4)直线与平面的距离:前提是直线与平面平行,利用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都 相等,转化为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5)两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转化为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6)球面距离(球面上经过两点的大圆在这两点间的一段劣弧的长度) :求球面上两点 A、B 间的距离的步骤:计算线
39、段 AB 的长;计算球心角AOB 的弧度数;用弧 长公式计算劣弧 AB 的长。 101立体几何常用结论 (1)棱长为a的正四面体的高: ah 3 6 ;内切球半径: a 12 6 外接球半径: a 4 6 (2) 在三棱锥中: 侧棱长相等(侧棱与底面所成角相等)顶点在底上射影为底面外心; 侧棱两两垂直(两对对棱垂直)顶点在底上射影为底面垂心;顶点到底面三角形各 边的距离相等(侧面与底面所成角相等)且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在底面三角形内顶点在 底上射影为底面内心.提醒:若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在底面三角形外,则顶点在底上射 影为底面的旁心。 第十二部分 复数 102复数概念: (1)复数的分类 复数ab
40、i (a,bR) 实数(b0) 虚数(b0) 纯虚数(a0) 非纯虚数(a0) (2)a+bi=c+dia=c 且 c=d(a,b,c,dR); (3)z=a+bi 的共轭复数是z=a-bi 103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其运算:设 z1= a + bi , z2 = c + di (a,b,c,dR),则: (1) z 1 z2 = (a + b) (c + d)i; z1.z2 = (a+bi)(c+di)(ac-bd)+ (ad+bc)i; z1z2 = )( )( dicdic dicbia i dc adbc dc bdac 2222 (z20) ; (4)复数z abi 的模(或绝对值)|
41、 |z =| |abi = 22 ab 104几个重要的结论: (1)ii2)1 ( 2 ; (2); 1 1 ; 1 1 i i i i i i (3)i性质:T=4; iiiiii nnnn 3424144 , 1, 1;; 0 3424144 nnn iiii 第十三部分 概率与统计 105 算法初步的常见题型及解题策略 (1)已知程序框图,求输出的结果可按程序框图的流程依次执行,最后得出结果可 以在条件判断框的入口处列表判定此时各变量的取值情况 (2)完善框图添加条件问题。结合初始条件和输出结果,分析控制循环的变量应满足的 条件或累加、累乘的变量的表达式注意临界点的变量值的分析 106
42、、随机抽样需借助于随机数表(先对总体逐一编号) ,分层抽样的关键是“按比例” : 总体中各层的比例等于样本中各层的比例。在所有的抽样中,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 相等。系统抽样要注重等距性的理解 107、 “读懂”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直方图的高=频率/组距,直方图中小矩形框的面积 是频率;频率样本个数=频数。由频率分布直方图计算中位数时要根据中位数两侧频率 各为 0.5 计算横坐标值。由频率分布直方图计算平均数时可以用每个小组的中位数乘上 本组频率的累加和得出 108、线性回归方程 线性回归方程:abxy (最小二乘法)其中, 1 2 2 1 n ii i n i i x ynxy b xnx aybx 注意:线性回归直线经过定点),(yx. 109相关系数(判定两个变量线性相关性) : n i n i ii n i ii yyxx yyxx r 11 22 1 )()( )( 注:r0 时,变量yx,正相关;r b0) cos sin xa yb (参数方程, 其中为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