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人教新教材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易混易错知识点整理(分单元课时编排).doc

上传人(卖家):luzy369 文档编号:571910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人教新教材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易混易错知识点整理(分单元课时编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人教新教材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易混易错知识点整理(分单元课时编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人教新教材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易混易错知识点整理(分单元课时编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人教新教材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易混易错知识点整理(分单元课时编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人教新教材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易混易错知识点整理(分单元课时编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易混易错知识点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1.1 追求智慧的学问1.哲学都能给人智慧, 使人聪明。【答案】错误。【解析】哲学是追求智慧之问,不一定能给人智慧, 使人聪明。2.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人们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答案】错误。【解析】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人们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力量。3.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问。【答案】错误。【解析】哲学是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是研究整个世界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不能说是包罗万象。4.哲学是哲学家的事。【答案】错误。【解析】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能说只是哲

2、学家的事儿。5.哲学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答案】错误。【解析】哲学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不能说是决定力量。6.哲学包括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答案】错误。【解析】具体科学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7.哲学离开了具体科学知识就会干涸和枯萎。【答案】正确。【解析】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所以哲学离开了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枯萎。8.世界观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根本原则。【答案】错误。【解析】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根本原则。9.世界观是人们自觉研讨而形成的思想体系。【答案】错误。【解析】世界观是人们自发

3、形成的思想,人人都有,一般是零散的、不自觉的,不系统的。10.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答案】错误。【解析】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1.哲学起源于人们对世界万物的惊讶。【答案】错误。【解析】哲学起源于实践。12.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答案】错误。【解析】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3.哲学都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答案】错误。【解析】真正的哲学在不同程度上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14.哲学研究世界的全部。【答案】错误。【解析】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是研究整个世界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不是全部世界。1.2 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的猜想和想象

4、。【答案】错误。【解析】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人们无法真正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答案】错误。【解析】人们无法真正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是不可知论的观点。3.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答案】错误。【解析】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中的首要问题。【答案】错误。【解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中的首要问题。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决定各种哲学基本性质和方向的问题。【答案】错误。【解

5、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不同回答决定了各种哲学基本性质和方向。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建立在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学说。【答案】错误。【解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缺点是没有科学依据,只是一种宝贵的猜测。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学说7.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答案】错误。【解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原子和虚空或者认为是基本元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哲)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8.命,乃失败者的借口;运,乃成功者的谦词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6、答案】错误。【解析】命,乃失败者的借口;运,乃成功者的谦词,是古代命定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答案】正确。【解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所以哲学史上虽然是两个对子,但只有两大阵营或两大派别。10.唯物主义是完全正确的唯心主义是完全错误的。【答案】错误。【解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是正确的,但也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错误。唯心主义从根本上是错误的,但他的存在对人类的认识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1.3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答案】错误。【解析】1

7、9世纪,自然科学已经由“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2.旧哲学是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法。【答案】错误。【解析】旧哲学当中有形而上学也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坚持了辩证法。3.旧哲学是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答案】错误。【解析】旧哲学当中有唯物主义也有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原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答案】错误。【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原是德国古典哲学,自然科学前提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5.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原因在于它以改造世界为目的

8、,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 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答案】错误。【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原因在于是改造世界的科学,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 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原因在于它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反复检验。6.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能推动时代的前进步伐。【答案】错误。【解析】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能推动时代的前进步伐。7.是否关注人民需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本质区别。【答案】错误。【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本质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8.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

9、精华,统一反映了各个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答案】错误。【解析】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他们从不同程度反映了各自时代的任务和要求。9.真正的哲学是百科之母,为具体科学提供具体方法的指导。【答案】错误。【解析】真正的哲学也不是百科之母,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不是具体方法。10.真正的哲学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把握了所处时代的脉搏。【答案】正确。【解析】哲学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真正的哲学是时代将神的精华,把握了所处时代的脉搏。1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实践的观点强调了改造世界。【答案】正确。【解析】实践的观

10、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最基本的观点。改变世界体现了实践的观点。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到顶峰。【答案】错误。【解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不能说达到了顶峰。13.毛泽东思想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答案】错误。【解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2.1世界的物质性1.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因此意识来源于人脑。【答案】错误。

11、【解析】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但意识来源于实践。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答案】正确。3.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应方式的变化。【答案】错误。【解析】意识是对实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所以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变化。4.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答案】正确。【解析】意识是对实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所以没有被反映者即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5.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答案】错误。【解析】意识是对实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才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6.思想的伟大在于他独

12、立于客观存在之外。【答案】错误。【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思想不能独立于客观存在之外,思想依赖于物质。7.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答案】错误。【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思想不能独立于客观存在之外,思想依赖于物质,但物质不依赖与意识。8.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答案】错误。【解析】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实践是产生意识的源泉。9.意识是大脑对外界刺激的条件反射。【答案】正确。10.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诗词的创作源于作者的内心感悟。【答案】错误。【解析】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诗词的创作属于意识,它源于实践。11.科幻作品也是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答案】错误。【解析】科幻作品属于意识,

13、它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不一定是如实反映。12.诗词是以客观形式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答案】错误。【解析】科幻作品属于意识,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13.龙的概念无法在客观世界找到某种原型。【答案】错误。【解析】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龙的概念作为意识能够在生活中找到依据。14.为无产阶级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答案】正确。【解析】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5.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4、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答案】错误。【解析】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如神话、传说等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2.2运动的规律性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答案】错误。【解析】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它揭示了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揭示了物质的本质。2.规律是客观的,所以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答案】错误。【解析】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5、,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万古不变的。3.意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答案】错误。【解析】意识有正误之分,只有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意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4.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直接现实性。【答案】错误。【解析】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必须通过实践,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具有直接现实性。5.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答案】错误。【解析】客观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客观规律。6.科学理论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答案】错误。【解析

16、】客观实际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7.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突破规律的制约。【答案】错误。【解析】规律是客观的,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也不能能突破规律的制约。8.规则也是一种规律。【答案】错误。【解析】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规律,他们是主观的,是对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本身。9.物质世界的永恒运动状态为我们认识事物提供了可能。【答案】错误。【解析】物质世界的相对静止状态为我们认识事物提供了可能。10.认识自然规律是改造自然规律的前提。【答案】错误。【解析】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认识自然规律是利用自然规律的前提。1

17、1.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可以创造出现实世界。【答案】错误。【解析】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可以创造出理想的世界。但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不能直接创造现实的世界。12.揠苗助长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答案】错误。【解析】揠苗助长的主人公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其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尊重客观规律。13.坚持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答案】错误。【解析】正确的说法是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4.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答案】错误。【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变化。15.意识可以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客观事物。【答案

18、】错误。【解析】意识可以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客观事物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说法,但可以说意识可以通过实践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具体事物。16.意识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答案】错误。【解析】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积极地意识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答案】错误。【解析】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2.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因而是无条件的。【答案】错误。【解析】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3.自在事物的联

19、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答案】错误。【解析】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尽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但仍然是客观的。4.事物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答案】错误。【解析】整体功能不等于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只有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5.人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答案】错误。【解析】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6.要着眼于事物的要素进行系统优化。【答案】错误。【解析】应着眼于事物的整体进行系统优化。7.立足关键部分,充分发挥其对整体功能的决定作用。【答案】错误。【解析】整体居于主

20、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8.联系具有多样性,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答案】错误。【解析】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9.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就有,也是永远不变的。【答案】错误。【解析】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就有,但它自身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变化。3.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1.事物的任何变化都是发展。【答案】错误。【解析】运动和变化既有的是前进的,有的是是倒退的,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但发展一定是变化。2.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

21、事物。【答案】错误。【解析】新事物一般是新出现的事物,但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就是新事物。判断新事物的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3.从4G到5G是变化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答案】错误。【解析】辩证的否定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4.新事物发展的状态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答案】错误。【解析】任何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5.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答案】错误。【解析】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6.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只有质变才有意

22、义。【答案】错误。【解析】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没有质变也就没有发展。因此,对于事物的发展来说,量变、质变同样有意义,我们不能强调一点而否定另一点。也不能比较谁更重要。7.发展一定是质变,质变一定是发展。【答案】错误。【解析】发展一定是质变,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向上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8.只有事物数量的不断增加才能引起质变。【答案】错误。【解析】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一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方面的变化。二是事物在总体数量上不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

23、引起质变。9.5G手机是对4G手机的颠覆性变革,具有强大生命力。【答案】错误。【解析】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收、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5G手机吸取了4G手机的合理成分,不是颠覆性变革。10.发展的实质是新旧事物的相互取代。【答案】错误。【解析】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不是新旧事物的相互取代。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双方力量均衡。【答案】错误。【解析】矛盾双方力量不均衡,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2.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答案】错误。【解析】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的关系,不能相互转化

24、,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任何事物都包含利弊两个方面。【答案】错误。【解析】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包含利弊两个方面。4.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矛盾。【答案】错误。【解析】两个事物必须处在统一体中,才有能存在矛盾。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和部分、多数和少数的关系。【答案】错误。【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6.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答案】错误。【解析】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7.矛盾一方是对立,一方是统一。【答案】错误。【解析】矛盾双方的关系是对立统一8.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方面决定的。【答案】

25、错误。【解析】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答案】错误。【解析】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10.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答案】错误。【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1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关键。【答案】错误。【解析】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12.矛盾的同一性寓于矛盾的斗争性之中。【答案】错误。【解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13.矛盾双方的

26、同一性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答案】错误。【解析】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或者直接说矛盾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14.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答案】正确。【解析】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15.精准扶贫体现了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答案】错误。【解析】精准扶贫体现了矛盾的特殊,体现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

27、接现实性。【答案】错误。【解析】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重要标准之一。【答案】错误。【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科学实验是为了获得感性认识。【答案】错误。【解析】科学实验是为了获得理性认识,更好的改造世界。4.经验是不可靠的,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答案】错误。【解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所以,有的经验是可靠的,并不是都需要亲身实践。5.获得真理性认识是一切科研活动的最终目的。【答案】错误。【解析】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6.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种实践活动。【答案】错误。【解析】实践是

28、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表现,不是实践活动。7.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社会活动是不存在的。【答案】错误。【解析】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并不排斥所有单个人的活动。8.科学理论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答案】错误。【解析】科学理论属于认识范畴,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9.认识的发展推动实践的发展。【答案】错误。【解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10.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答案】错误。【解析】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1.认识

29、的根本目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答案】错误。【解析】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12.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答案】错误。【解析】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理性认识不一定都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人们能够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来改造客观世界。【答案】错误。【解析】人们能够按照客观的内在本性来改造客观世界。2.意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答案】错误。【解析】正确的意识(

30、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世界上总有一些事物是人们不可认识的。【答案】错误。【解析】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4.纠正谬误是获得真理的基础。【答案】错误。【解析】实践是获得真理的基础。5.超越历史条件才能获得真理。【答案】错误。【解析】人不能超越历史条件的限制。6.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之一。【答案】错误。【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社会上多数人公认的认识就是真理。【答案】错误。【解析】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与公认人数的多少无关。8.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因此

31、,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答案】错误。【解析】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9.真理是永恒不变的。【答案】错误。【解析】真理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我。而且真理是有条件的,条件变了,真理可能便成谬误。10.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答案】错误。【解析】该观点是不可知论的观点。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人们可以获得真理。11.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答案】错误。【解析】人的认识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运动,并非是封闭式的循环运动。12.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答案】错误。【解析】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13.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

32、免的,说明真理以谬误为基础。【答案】错误。【解析】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这说明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且实践是获得真理的基础。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5.1社会历史的本质1.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能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答案】错误。【解析】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意识没有这一特点。2.劳动决定了社会规律的形成和发展。【答案】错误。【解析】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3.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答案】错误。【解析】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不是政治领域。4.有目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历史发展。【答案】错误。【解析】意识

33、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不能笼统地说有目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历史发展。5.有的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答案】错误。【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6.社会意识总是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不同步。【答案】错误。【解析】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7.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相互依赖。【答案】错误。【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不依赖于社会意识。8.社会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答案】错误。【解析】社会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9.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答案】错误。【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

34、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10.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答案】错误。【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能脱离社会存在。11.社会意识是一种变革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答案】错误。【解析】社会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转变为变革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12.社会意识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是否反映社会存在。【答案】错误。【解析】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社会意识是否正确地反映社会存在。1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融合,没有确定的界限。【答案】错误。【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有确定的界限。1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35、答案】错误。【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能离开社会存在。5.2社会历史的发展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要通过改革消除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答案】错误。【解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不能被消除。2.改革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社会制度。【答案】错误。【解析】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社会制度。3.改革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举措。【答案】错误。【解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举措。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答案】错误。【解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5.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答案】错误。【解析】经济基础不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而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6.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变革。【答案】错误。【解析】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7.上层建筑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答案】错误。【解析】上层建筑改革不是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或者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物质基础。8.现阶段我国基本矛盾的解决之所以可以通过改革来实现,是因为我国已没有了阶级斗争。【

37、答案】错误。【解析】我国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阶级斗争,现阶段我国基本矛盾的解决之所以可以通过改革来实现,是因为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9.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我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答案】错误。【解析】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变化决定社会性质的变化。10.改革是推动社会关系变革的根本途径。【答案】错误。【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关系变革的根本途径。1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答案】错误。【解析】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12.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促进经济的发展。【答案】错误。【解析】只有当上层建筑为

38、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13.从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答案】错误。【解析】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4.改革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答案】错误。【解析】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15.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答案】错误。【解析】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5.3社会历史的主体1.人民是历史主体,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答案】错误。【解析】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2.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

39、要的基本观点。【答案】错误。【解析】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3.每个人的社会历史贡献相同。【答案】错误。【解析】每个人的社会历史贡献不完全相同。4.人民是推动发展的唯一动力。【答案】错误。【解析】“唯一动力”说法错误,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矛盾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5.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尊重人民。【答案】错误。【解析】社会两大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6.群众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答案】错误。【解析】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

40、匙。7.人民群众是创造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答案】错误。【解析】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8.人民群众的意愿是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答案】错误。【解析】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是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9.人民的需要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答案】错误。【解析】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10.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领导力量。【答案】错误。【解析】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不是领导力量,领导力量是代表当时生产力的阶级和集团。11.群

41、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答案】错误。【解析】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6.1价值与价值观1.校训宣传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答案】错误。【解析】校训宣传并不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基本的途径应是“践行和行动”。2.事物价值的转换取决于认识的发展性。【答案】错误。【解析】事物价值的转换取决于事物的属性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3.获得的回报越多,人生价值越大。【答案】错误。【解析】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不在于回报的多少

42、。4.人生的真正价值是贡献与索取的统一。【答案】错误。【解析】人生价值是贡献与索取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5.价值观念决定人的行为选择。【答案】错误。【解析】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对认识、改造世界的活动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而非决定作用。6.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答案】错误。【解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7.青年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因为价值观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答案】错误。【解析】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所以青年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的

43、范畴,不能起决定作用,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而不能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8.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大小,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答案】错误。【解析】对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人类、社会、国家和人民贡献了什么,而不是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9.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促进社会发展。【答案】错误。【解析】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

44、重要的导向作用。但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会对人们的行为起积极作用,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促进社会发展。10.自我价值的实现是衡量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准。【答案】错误。【解析】社会价值的实现是衡量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准。11.是否有信念的力量是人们是否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答案】错误。【解析】立足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6.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1.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答案】错误。【解析】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2.人们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是一成不变的。【答案】错误。【解析】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

45、条件的变化而不同。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阶级性。【答案】错误。【解析】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4.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标准是最高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追求。【答案】错误。【解析】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维护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价值追求。5.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所以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答案】错误。【解析】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具有主体差异性,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6.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只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就可以了。【答案】错误。【解析】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基本要

46、求有两个: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7.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那么,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无所谓对错。【答案】错误。【解析】衡量人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与否是有客观标准的。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8.承认个人利益是否就等同于认可个人主义。【答案】错误。【解析】承认个人利益绝不等同于认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把个人的特殊利益凌驾于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9.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人们的利益的差异。【答案】错误。【解析】应该是人们的利益的差异会导致价值观的差异。10.价值判断的正确性依赖于价值选择的合理性。【答案】错误。【解析】人们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政治 > 统编版(人教部编版2019) >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政治人教新教材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易混易错知识点整理(分单元课时编排).doc)为本站会员(luzy369)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