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鉴赏一、常见送别类意象汇总(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杨柳。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送别,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柳永的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拖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忧愁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如王维的渭城曲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酒的描写。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旅客停歇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再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还有
2、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诗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的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称为送别词中常见的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春草。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白居易 赋得古草原送别:“青青河边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前半写草,暗寓送别;后半写别,不离春草。使“春草”和“别情”相联系。开头实写,结尾转为虚
3、拟。本诗以古原上离离的春草形象,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水。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诗歌人物形象一、鉴赏指导 【题型】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变式提问: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答案构成:(1)什么形象;身份 (2)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结合诗句简析形象)(3)形象的意义。情感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
4、象(意境)。2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常用方法:先“盖帽”,即说出诗歌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方法点拨: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2、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二、常见艺术形象举隅: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
6、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孤寂、落寞(惆怅),愁苦幽怨的形象。如王昌龄的闺怨。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如苏轼的定风波。爱民惜才的形象
7、。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诗歌语言一、诗歌语言的考查方向 1、品位关键词语(含义和表达作用) 2、理解关键诗句(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3、析诗眼、析炼字(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二、考查类型 (一)、炼字类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他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求品位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得把该字放回句中,并结合全诗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形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 炼动词巧用动
8、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所以,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2、 炼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3、词性改变的活用词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
9、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4、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
10、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二)、语言特色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求品味整首诗歌表现出来的语言风
11、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答题步骤:用一二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技巧(一)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等。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
12、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二)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三) 表现手法: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双关:使语言幽
13、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二、表达方式1、记叙、2、议论、3、抒情、(1)直接抒情: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表现手法)、借古喻今A.借景抒情和B托物言志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的象征意义;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
14、品。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C、借用典故抒情: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D、借古讽今(喻今、伤今)三、其他表现手法:虚实结合、烘托反衬、抑扬结合、细节描写虚实结合(虚实相生)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a眼前之景为实,b想象虚构之景为虚;c景物为实,情感为虚;d形象为实,抽象为虚;e有
15、限为实,无限为虚;f正面为实,侧面为虚。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4、描写 : 直接描写、间接描写(侧面描写)诗歌的立意一注意诗歌种类及其情感 一般来说,按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咏史诗、咏物诗、写景诗、送别诗等,在评价思想感情时要注意区别。 二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 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三、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在注意的问题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
16、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11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