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语文必修高中语文必修 1 1- -5 5 说课稿说课稿( (全全) )精编版精编版 目录目录 1、荷塘月色说课稿 . 3 2、故都的秋说课稿 1 5 2、故都的秋说课稿 2 . 7 3、囚绿记说课稿 . 11 4、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 12 5、离骚说课稿 . 15 6、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 16 7涉江采芙蓉说课稿一 . 17 7、短歌行说课稿 . 18 8、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 20 9、兰亭集序说课 . 22 10、赤壁赋 说课稿 . 24 11、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 则) 25 1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 29 13、我有一个梦想 说课稿 . 34 1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2、说课稿 . 36 15、林黛玉进贾府 说课稿 . 38 16、祝福说课稿 . 41 17、老人与海说课稿 . 43 18 蜀道难说课稿 45 19、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 47 20、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 48 21、琵琶行 说课稿 . 49 22、李商隐诗 2 首 . 51 23、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 53 24、劝学说课稿 . 57 24劝学创新课说课稿 . 58 25、过秦论说课稿 . 60 26、师说说课稿 . 62 27、动物游戏之谜 . 64 27-1 动物游戏之谜 . 66 28、宇宙的边疆 . 68 13-1、宇宙的边疆 68 29、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说课稿 . 70
3、30、窦娥冤说课稿 . 74 30-1、窦娥冤说课稿 75 30-2窦娥冤说课稿 76 31、雷雨说课稿 . 77 32、哈姆雷特说课稿 . 79 33、望海潮说课稿 . 80 34、雨霖铃说课稿 . 81 35、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 82 36、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 84 37、水龙吟教案 . 87 38、醉花阴 李清照 . 89 38-1声声慢教案 89 39、拿来主义说课稿 . 91 40、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 . 93 41. 短文三篇 . 97 42、廉颇蔺相如列传 . 100 43、苏武传 . 102 44、张衡传 . 104 4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说课稿 . 106 46
4、、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 . 108 47、边城 说课稿 . 109 48、归去来兮辞 111 49、滕王阁序 . 112 50、逍遥游(节选)说课稿 113 51、陈情表说课稿 . 114 52.咬文嚼字说课稿 115 53.说木叶 116 54、谈中国是 . 118 55、中国建筑的特征 . 119 56、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 . 121 57、宇宙的未来 . 124 58、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 127 59、诗两首说课稿 . 128 雨巷说课稿 . 128 再别康桥说课稿 . 129 60、大堰河我的保姆 . 131 61、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 132 62、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 134
5、63、鸿门宴说课稿 . 135 64、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 137 65、小狗包弟说课稿 . 138 66、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 140 67、 短新闻两篇说课稿 . 141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 14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 143 68、包身工说课稿 . 145 69、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 147 1、 荷塘月色说课稿、 荷塘月色说课稿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 作品。”本文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形象生动、语言优美、
6、典雅,艺术技巧 纯熟、自然,是一篇经典的美文。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 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寻求宁静、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品味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2、知识目标:学习巧妙的语言修辞,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3、能力目标:训练朗读、分析、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鉴赏语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四)教学难点:通感的学以致用 二、说教法: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 ,拟采用诵读法、直 观演示法、设疑讨论法。声情并茂的配乐诵读法:此法可使听众渐入佳境,引
7、起共鸣。图文并茂的直观演示法:利用 多媒体打出荷塘月色图幻灯片,配合语言描绘,视听结合,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想象,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到美。 合作互动的设疑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探讨。 三、说学法:教学相长,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为 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1、 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课后拓展,多渠道阅读相关文章,广开眼界,锻炼自身收集信 息、自主阅读能力。 2、 多模仿示范朗读,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3、 深入研读课文,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思辨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导入(2 分钟)1
8、、拟用旧知识导入法,让学生列举关于“荷”“月”的古诗词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 角”“出污泥而不染”“月上柳梢头”“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2、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为赏析语言美,感受画面美。 (二)4、5、6 段课文分析(33 分钟) 先介绍作者是为了排遣不宁静的心情,选择了独游荷塘,然后自然过渡到 4、5、6 段荷塘月色的学习。 (一两 句简单的过渡必不可少,即可突出重点,又保证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 1、朗读训练(8 分) 课前预习已整体感知文章,课堂设计配乐朗诵,加深美感印象,可挑选学生代表与老师一起声情并茂的朗读, 并进行点评。 2、赏析语言美,品味画面美(25 分) 提问:这几
9、段写了什么?都说它美,它美在何处? 理论依据:美感是一种心理现象,美感产生的生理基础有视、听、味、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品味作者笔 下的荷塘月色也需要调动多种感官的想象,这种美的想象属于心理学中的再造想象,即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 图样进行的想象。一句话,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想象,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感受的空间,才能深刻品味到这种美。 语言美 本文语言突出特点,运用大量修辞手法,神采飞扬,其中的博喻、叠词、通感为重点,对此学生却较生疏。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 势,使得意象更形象,如文中荷花的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
10、如刚出浴的美人。” 如此光洁、莹润、精致的荷花,你能不多看几眼吗? 学以致用:发挥想象,仿写或扩写,写出你心中的荷花(仿写、扩写是高考考察的语文能力之一) 叠词 切入角度: 用音乐的击鼓打节奏方式领略叠词独有的韵律感, 如“曲曲/折折”“阴/森森”“脉脉”节奏分别是(学 生会用手指叩响桌子去感受叠词带来的音乐美感,荷塘月色的灵动飘逸。) 课外拓展: 诗经中的大量叠词,如“关关雎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通感: 明确定义和用法,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典型例句如,“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
11、觉互通,让 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得到了嗅觉、听觉上的双重美的享受,似真似幻,若隐若现、扑朔迷离。 课外拓展: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的通感现象,注意积累。如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 宋祁玉楼春 “红杏枝头春意闹” 学以致用:当堂造句,巩固消化,锻炼文笔。 画面美 语言的美即表现出了画面的美,详见板书。 根据学生对美的体验以及老师的总结,列出本堂课的主板书,见第 3 页。 3、 课堂小结(5 分钟) 心理学“注意规律”的教学运用:展出几幅荷塘月色图幻灯片,让学生用原文中的句子进行描述。此法的作用一 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二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进行自检;三可实施启发性教学,如下: 教育学
12、“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教学运用: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图片的荷塘月色与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你觉 得哪个更美?”引导学生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表现力,最终落实本课教学目标,品位语言美,从而感受语言背后 的画面美。 4、 课后练习学以致用, 运用本课语言技巧“叠词”“通感”等, 以“沙滩月色”为题写一片情景交融的小短文。 荷塘月色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散文阅 读与欣赏课,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是典型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核心意义分 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须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教材是个例子”(叶
13、圣陶语) , 荷塘月色这 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到威尼斯 ,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 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 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见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 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 下: (出示课件) 荷塘月色荷塘月色 月下荷塘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荷塘月色 荷塘四周荷塘四周 荷叶荷叶
14、 荷花荷花 荷香荷香 荷波荷波 流水流水 月光月光 月影月影 光影和谐光影和谐 树色树色 远山远山 灯光灯光 蝉鸣蛙叫蝉鸣蛙叫 静态美静态美 动态美动态美 正面描写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侧面烘托 静静 动动 素淡朦胧素淡朦胧 板书:画面美板书:画面美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诵读品味,体会本文景物的柔和美、结构的回环美.语言的音乐美。 2、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荷塘月色的重点是通过 45 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 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
15、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 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目标定位赖于教材分析,学情了解清,而教学目标的完成则有赖于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过程的实施, 如何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见于本文特点,我的导语设置从创设情境入 手,采用音乐配置画面,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接纳美的熏陶。抒情的格调为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奠定良好的基调, 作者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经历会深深感染学生,增加学生求知欲望“题好文一半” 对小说简介和作者 2. 了解小说中人物关系等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前八十回. 2. 本文节选自第三回,第一回,通过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开篇,定
16、下了爱情悲剧的基调.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 国府简单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对贾府中人物,贾府环境进行直接描写.第四回,葫芦僧乱判 葫芦案 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以及歌曲 的形式,隐喻而含蓄地将情节大意及其结局和其主旨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荒淫腐败,互相倾轧,暴露了他们残酷地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 精神的青年和默写奴仆的反抗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封建礼教等地主
17、阶级的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 三.作业 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 诵读课文,纠正音字 2. 文章的整体结构 一.(1):林黛玉到贾府 二.(2-4):写她所见到的人 三.(15-16):黛玉的住处 二.分析文章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环境描写主要是通过林黛玉的所见带出的. 1.“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匾上大书 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说明:荣国府既贾家地位尊贵. 2.“进入垂花门挂着各色鹦鹉 画眉等鸟雀” 说明:贾家是一个贵族大家. 3.“亦出了西角门,往东过荣国府正门,.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在” 说明:这是一个士大夫家族. 4.“进入堂屋中,抬头先看见镶着錾银的字迹” 说
18、明:这又是贵族之家. 5.“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几上茗碗瓶花具备” 说明:表现了其家的豪华. 6.“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亦是半旧的青缎靠着背坐裤” 说明:雍容大度. 这几处环境描写表现了贾府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和豪门贵族的气派,并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敕 造)同时贾府的豪华建筑,贾府的奢侈生活,也使人们对日趋没落的封建社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再者,人物性格和生 活情趣的写照;最后,为人物活动,情节的展开提供场所. 第三课时 分析人物形象 一.王熙凤 1.王熙凤的出场是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
19、,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二.林黛玉 1.课文开头写林黛玉“弃舟登岸”时,她想到了什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表现怎样的性格特点?现实原因? 明确:心态:“步步留心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性格:处处小心谨慎 原因:从此她要过一种寄人篱下的生活 2.林黛玉的性格主要通过一次推饭,两次谈书,三次让座表现的,各自说明了什么? 明确:一次推饭说明:知书达理,待人接物处处小心 两次谈读书说明:两次对比她不矜持,不张扬,不想抬高自己 三次让座说明:她绝不轻易行事,表明她处处持重时时谨慎,这也是她寄人篱下的反映. 3.对黛玉的语言,行动的描写之外,还有一处肖像描写,表明什么? 明确
20、:美貌,多病,体弱多病 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歌词:一个是莨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 词表明什么? 明确:这两首词形贬实褒,说明他是封建阶级的一个叛逆. 3.肖像描写:宝玉出场后有两次想象描写是怎样一个形象? 明确:在黛玉看来:宝玉是各眉清目秀,英军多情,风流倜傥 的年轻公子,不但看不出有什么惫懒与懵懂,而且感到有似曾相识的眼熟感,因而产生了亲切感 4.语言,行为分析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 分析:确如王夫人所说,一时甜言蜜语,一时疯疯癫癫,一时有天无日,表现出他痴疯的言语,狂妄的行为. 总之:贾宝玉
21、时 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 建礼教和封建道德反抗. 四. 课文人物的刻画方法 详写: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 略写:邢夫人,王夫人等 实写:贾母,王熙凤等 虚写:贾政,贾赦等 独写:宝玉等 群写:迎春, 探春等 薛公 薛姨妈 女:薛宝钗 子:薛 蟠 子:薛 蝌 女:薛宝琴 封肃是甄士隐的岳父。甄士隐是香菱的生父,香菱后来做了薛蟠的妾。邢岫烟是薛蝌的妻。薛姨妈姓王,是王夫人 的妹妹 16、 祝福说课稿、 祝福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祝福,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22、小说写的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一生 ,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高中语文六册书中,中 国现当代小说及外国小说共占两个单元,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 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
23、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 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 作用。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 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二)点拨法分析引导,拓展思路 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 分组讨论,
24、师生对话、探究等方式。 三、说学法(一)预习: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 的自觉性。(二)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拓展思路。 (三)比较阅读: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 将本篇课文与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进行比较。 四、说教学过程本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 (一)第一课时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整体感知,梳理情节。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1、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情感,创 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检查预习 挑
25、选几位同学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要求:(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2)叙述时 要突出与悲惨命运有关的细节(3)要有感情地复述,尽可能进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 不幸。 3、理清情节 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线索提纲 : 序幕: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被卖改嫁 高潮: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 感受 4、分析人物形象(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 (1)引导学生分析肖像描写 教师提问:本文有几处描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这些描写中你觉得祥林嫂有哪些性格特点? 初到鲁
26、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5、总结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 ,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祥林嫂 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
27、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6、布置作业: 学生课后思考,为下一节的课堂讨论作准备: (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3)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二)第二课时 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作品的主题。总结阅读小说的方法。 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 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 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是祥林嫂? 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
28、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小说起于祝 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 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题目用祝福 ,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形成 鲜明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2、理解作品主题 (1)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祥林嫂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 为什么行乞?得出结论: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4、总结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理清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命运理解环境描写的含义理解主题 3、比较阅读:比较阅读鲁迅的另一
29、篇小说孔乙己 ,分析两个主人公命运的异同。 提示: (1)在思想内容方面,其一,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 孔乙己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 活, ,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 重点各不相同, 孔乙己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 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对孔乙己的同情;其三,就生活环境而言,祥林嫂所处的环境比孔乙 己要恶劣得多,她不像孔乙己那样好吃懒做、自视清高,却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一生勤劳、朴实,但是 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
30、(2)在表现形式上,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但孔乙己在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而祝福则采用 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阶级“祝福”的欢乐声形成鲜明的对照,然后再追叙祥 林嫂的生前事迹,揭示两个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切齿痛恨和愤怒鞭挞 。 经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捕捉课文的新意和灵魂,而且也提高了质疑、析疑、释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认 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提升,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4、总结 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扼杀了祥林嫂一个普通的下层
31、劳动妇女的幸福。最后,在富人的声声“祝福”声 中绝望地离开了人世。鲁迅以其对历史和人生深邃而独特的思考揭穿了封建礼教的虚伪,给后人更多的警示和希望 。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因为同愚昧和邪恶的思想斗争是所有追求“科学”与“文明”的现代人的共同心愿及义务。 5、布置作业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祥林嫂的砍门槛的情节,让学生谈一谈对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不被承 认后砍门槛的情节的看法,分析这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通过此题,深化学生对于人物性格以及对文章主题的理 解。 五、板书设计: 情节: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 人物:肖像、语言、行动主题: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环境:祝福场景 17.老人与海说课稿老人与海说课
32、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的一篇课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喜一悲两个场景:第一幅场景是老人与海鸥亲人般的 默契;第二幅场景是老人去世后海鸥为老人举行葬礼的场景,非常感人。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 于与人交流,情感丰富,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情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 观场景图,配以音乐渲染帮助学生理解。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本课时我将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老人喂海 鸥亲人般的感人情景。为此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本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及“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等特殊词语。 2、能抓住文中老人神奇、动作、语言体会老人与海鸥间
33、的亲情。 3、朗读抒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老人与海鸥间的深厚感情。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来品悟老人与海鸥之间浓浓亲情。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语文教学因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并力求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预设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词句,感悟亲情;四、设置悬念,再度激发情感。 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我的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质疑导入。我采用直接入题让学生读题后质疑,老人与海鸥之间到底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34、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 文本。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先让学生自由读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同时尝试解疑。整体感知符合人的阅读习惯,尝试自 己质疑解疑是孩子的心理期待,同时体会文中“独脚”等特殊名词,为课文学习做铺垫。 学生读完后,指名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词句,感悟老人与海鸥的亲情 基于文本特点与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如亲人一般的情感。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老人怎样的神情给你印象最深,找找相应的句子读读体会体会,然后交流,根据学生 交流我预设了如下两句话展开教学。 1、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2、老人望着
35、高高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围绕第一句话,我作了如下预设: 首先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划划哪些情景最吸引你,可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根据学生交流重点出示句子“老人 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和“在海鸥的鸣 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喝着什么。”,让学生自由谈谈说说体会,各抒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接着引导学生从文中这些句子“老人喂海鸥的情景”继续来体会老人“眼睛立刻生动起来”。学生还可能会找到很 多句子,交流时老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尽情让学生挖掘文本中的词句品读,如想象老人“撮起嘴向欧群呼唤”,“抑 扬顿挫”,“老
36、人得意地指给我们看”等。 另一面引导学生从海鸥的描写中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如“亲昵地说着话”,在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后让学生 带着自己这份独特的情感有声有色地进行朗读,新课标也有要求,老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对文本有 第一层次的感悟后,我出示老人喂海鸥的图片配乐,让学生在情境中释放自己的情感,再次来朗读句子。是呀,正 因为老人与海鸥之间是如此默契,就像一位老人在喂自己的孩子一般,这一切怎能不让人感动,难怪老人一谈起海 鸥,回读句子:“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十多年了,每到冬天,老人必来,每次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欧群,眼睛里带着企盼)。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那双 企盼的眼
37、睛在企盼着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的情感再次升温,六年级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有自己独特 的体验。此时,学生的思维碰撞,情感澎湃,内心肯定有很多感受想说,于是我配以音乐渲染,让学生写一写,相 信这一安排无疑是课堂的又一亮点。 四、设置悬念,再度激发学习情感。 在课进入尾声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出示一幅老人的画像,四周海鸥翻飞。(插图)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十多 年来,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可没想到十多年后的今天却是这样一幅场景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这样 的结尾既让学生的情感再度升温又激发了学习的欲望,更为下节课学习打下了情感的伏笔。 最后讲讲板书设计: 老人与海鸥 喂 (默契) 老人 海
38、鸥 (亲情) 举行葬礼 18 蜀道难说课稿蜀道难说课稿 第二单元欣赏七首唐诗,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李、杜二人是唐代诗坛最耀眼的两位明星,李 白的歌行体诗歌想像丰富,比喻奇特,笔法夸张,韵律流转华美,在人教社必修 3 编写说明中明确欣赏这些作品, 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本单元所选的诗歌,情感的抒发都是含蓄的,这就需要我们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情境 中细细体会。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首先要抓好朗读和背诵,比如读蜀道难要高亢激昂;其次要发挥想像和联想, 不仅要把诗歌描绘的景物、事态还原成脑中的图画,而且要设身处地,感受诗人在此种情境中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 征。 二是启
39、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古人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毛诗序 ) 。鉴赏诗 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是抓好朗读和背诵。朗读和背诵,对于诗歌教学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诗歌本来就是宜歌宜咏的,朗读和 背诵,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检验理解水平,巩固理解成果。另外,对诗歌的理解,不 是单纯的课堂讲解所能完成的,有时还需要学生更多社会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参与。这样,背诵本身还具有贮存 功能,可以留待诗美的缓释。 本课说明: 1 引导学生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针对单元教学目 1 和目标 3) 2 引导学
40、生品味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注意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来谈,不能泛泛而论,进而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 展开讨论。 (针对单元教学目标 2) 3 发挥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想像力,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比如旅游、郊游)和读书经验来理解诗歌,进而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目标 2、3)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法。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本首诗歌的情境中,第一段能熟读成诵。 二、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三、鉴赏本诗第一段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想象力,能尝试着运用某些艺术手法于自己的作文中。 教学关键 课前有充分的朗诵预习;采用灵
41、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下面是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 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 的诗仙形象。 (采用背景音乐古筝曲) 2 请谈谈你所了解的李白。因为学生对李白比较熟悉,所以在这里教师给学生一个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从 而增加对本篇学习的兴趣!师生共同整理出李白的生平简历如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 701 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少 年即
42、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 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得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 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开当途。 教师过渡:其实,李白的性格既有洒脱不群、追求自由的一面,又有执著、深沉的一面。它的情感中感伤亦如影子 一样与欢乐相随,诗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诗人性格自身的原因,使李白一些看似充满欢乐、飘逸洒脱的诗篇中,夹 杂着失望的怅惘、焦虑的痛苦与孤独的感伤。无论是希世之叹,亦或是出世之望,乃至对现实的抨击,其中往往寓
43、 藏着这种心态。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千古名篇蜀道难 。 3 与学生交流背景资料: (课前布置的这项作业是有意识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因为诗歌鉴赏首先就要知人论世, 所以训练学生这种意识,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基础。 ) 1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 瑟调曲旧题,内容多写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 2 这首诗大约是作者在唐玄宗天宝年间长安时所作,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有很多是诗人的想象,因此这首诗被誉为“奇 之又奇”的乐府诗。3 关于这首诗的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四种说法) 教学具体过程 一 多种形式诵读,整体感知全篇 1 自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首先将难字、易读错字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44、读准字音。 其次让学生根据书下注解大体读懂诗意,将不能理解的语句挑出来,小组同学间探讨研究,也可以向教师质疑。 (因为诗歌本来就讲究涵咏玩味,有如千年佳酿,令人沉醉,所以不宜逐句翻译,破坏诗意美,完全可以留给学生 自己揣摩和体会。 ) 2 精品美读,再读感悟。 说明配合蜀道画面和背景音乐,教师进行示范朗诵。要求学生体会感情、语气、语调节奏等,同时布置思考题: 蜀 道难中贯穿全诗的是哪一句?它在全诗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全诗的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有一唱三叹之效 ! 3 三读品味,其义自见 让学生小组间分段朗诵,体会它的效果,并请概括分析每段所咏叹的“蜀道之
45、难”。 (教师可提示学生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一段叹高难行。二段叹险可畏。三段叹战祸之烈 至此完成教学重点 1 诵读和 2 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然后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二涵咏玩味,鉴赏艺术特色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将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鉴赏诗歌的主人,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逐步分析 出本首诗歌的艺术特点。我将公布本课研究学习主题:你认为“蜀道之难”最难在哪里呢?是高,是险还是战祸之酷 烈? 由此先让我们来看看第一段蜀道之高有多高,有多难! 布置任务: 小组合作: 请具体分析第一段所咏叹的“蜀道之难”。 因为第一段叹高难行 (是怎样写蜀道之高难行的?) 学生经
46、过研究讨论,教师逐步引导,师生共同归纳出第一段分为两个部分 1 蜀道来历(介绍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2 蜀道高峻(具体描写) 针对两个部分,教师分别提出两个研究问题: (1)“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何作用? 明确:说明自古难行,付出重大的牺牲。增加了神秘感和浪漫主义色彩。 (这一点是诗歌的常见方法) (2)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具体描写蜀道的高峻?这道题的设置实际上是进行名句的赏析,也是有意识地培养学 生对名句的敏感度。在这里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以下两句: 1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这是点面结合的方法兼夸张。 2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这是大胆
47、的想象和夸张。 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介绍本诗的创作趣谈: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 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回去过。可见蜀道难纯系想像之辞,不过是借送友人入蜀,展开 想像的翅膀,作了一番升天入地的艺术之旅。 总结第一段艺术特色: 一段 叹高难行。 蜀道来历(五丁开山)神秘浪漫 蜀道高峻 点面结合、想象夸张 将研究性学习带入本课堂,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以第一段的鉴赏为例,引导学生在理解 诗意的基础上,抓诗眼、分层次,找名句才能比较系统地进行鉴赏,为第二课时完全自主学习鉴赏打下基础。 经过诵读感知,诗歌特色鉴赏之后相信学生对第
48、一段的理解和感悟比较充分了,为了强化学生对诗歌语言和意境的 理解,我设计了下面一个环节,“想象千山之旅”。 这个环节的设计,并不是单纯的进行写作练习,实质上更是对诗歌语言、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意境的另一种 方式的鉴赏体会。因为在这个环节中,我将要求学生结合千山的风景图片,想象登山之旅,并描绘出来,这其中, 可以借用、化用蜀道难或者改造蜀道难中部分诗句的词语,来进行描写。这样,学生将会对原诗再次进行赏读, 对诗句进行更为细腻的揣摩,甚至可以达到创造性的赏读效果!这一环节也是落实了本单元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诗歌的情境。 二、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之后课堂上请学生谈想象中的千山之旅,学生和教师评点教师也有一篇下水文章与学生交流。教师下水仿写: 2 请同学课堂背诵第一段。本课将在学生一起背诵第一段的琅琅书声中结束! 最后布置作业:熟读第二、三段,小组合作分析二、三段运用了什么方法写蜀道之难的,准备课堂汇报 19、秋兴八首(其一)教案、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