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第2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望岳登飞来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感情,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课前学习任务查阅资料,了解杜甫和王安石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课堂学习任务望岳一、自主学习1根据所学内容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杜甫(712770),字_,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杜少陵。其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对中国古典诗歌影响深远。他被后人称为“_”,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与_合称“李杜”。著有杜工部集,代表诗作有春望北征及“三吏”“三别”等。2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开始
2、了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这首诗就是杜甫在漫游途中所作。二、合作探究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出的场景,听范读音频,把握停顿节奏和朗读的语气。2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的诗眼,并分析望岳的不同角度。(1)望岳一诗以哪个字贯串全篇?(2)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你你能说说诗人是怎样写“望”岳的吗?3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意境,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赏析诗歌的写作特色。(1)诗人是怎样表现泰山的高大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逐句分析诗歌。)(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
3、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并说明理由。(分别从诗歌的炼字、蕴含的哲理、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派出代表在全班交流,如有错漏,可由其他同学补充。)登飞来峰一、自主学习1根据所学内容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积极推行新法,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王安石的诗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2写作背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王安石知县任满,由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回江西临川故里,途中登临飞来峰,写下此诗。此
4、时他正值青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二、合作探究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出的场景,听范读音频,把握停顿节奏和朗读的语气,感受诗人在诗中表现的精神。2理解诗歌大意。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体会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1)前两句诗和后两句诗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朗读诗歌,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结合诗句的描写内容进行分析。)(2)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从诗歌内容和写法特色角度分析诗人阐释哲理的写作思路。)(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写作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思考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派出代表在全班交流。)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