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习活动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7612183 上传时间:2024-04-1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习活动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习活动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习活动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习活动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习活动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同步练习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关于撰写家乡人物(风物)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整理访谈记录,整合访谈内容,为“志”的写作准备好基础材料。B风物,既可以是家乡的建筑、特产、老物件、也可以是传统习俗等。C“志”的表述方式以叙述和议论为主,语言力求准确、平实、简明。D撰写“志”要突出家乡特色,并在记述中融入自己对家乡的思考与情感。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项是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他对待别人总是虚与委蛇,谦虚谨慎,宽以待人;对待工作则是

2、脚踏实地,兢兢业业。过去十年,盘锦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举全市之力,凝万众之心,高瞻远瞩,吐哺握发,主动求变,向海发展,基本摆脱了对资源的依赖,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的再生之路。安徽省,是一个物产资源丰富、生态钟灵毓秀的中部省份。长江、新安江,清流奔涌;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群峰竞秀。了解一个人,不仅要看他的优点,还要观过知仁。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一个人。秦凯始终恪守勤俭持家、致富有道的信条,在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到大城市打工赚钱的风潮中,一直坚守在家乡求田问舍,开辟了一条立足家乡的致富之路,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致富带头人。ABCD3围绕“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这一主题,对家乡的某个人做一个访谈,请提前拟

3、写出访谈提纲,并整理好访谈记录。4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三个口语交际情景,在语言表述方面分别存在不得体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改正。情景一:在某访谈节目中,当主持人得知对方的父亲因病刚刚去世时,立即语气沉痛地说:“我代表观众对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请节哀顺变。”情景二:某高校的一位学生去看望五年未见的中学班主任,一见面,这个学生紧紧握住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老师,久仰了。特别想念您,身体还好吧?”情景三:某著名作家的博客里有这样一条留言:李老师,拜读了您的新作,受益匪浅,很多地方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您真不愧是散文的鼻祖啊! 改为 改为 改为_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母亲的搓线瓦黄孝纪二

4、00一年门前橘子花开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不经意间,已经十三年。这期间,沧海桑田,原先居住的那半栋瓦房,连同门前的小溪、池塘和橘子树,也早已夷为平地,成了高速铁路桥墩下的荒草空坪,再也寻不了一点旧时的踪影。母亲本是一个朴素的人,又一向家境寒微,去世时那些穿过的旧衣物,我们已经按照村里的风俗,连同她睡过的席子被褥,一同在江边的一阵烟火中化去了。待到瓦房拆迁的时候,父亲也已离世,那些残旧的坛坛罐罐及家什用具,或损或丢,或拿或送,经过几场风雨霜雪,也已杳然无痕。如今能够睹物思人的,除了那把铜茶壶,也就只有母亲的搓线瓦了。母亲的搓线瓦是一片特制的粗糙青瓦,凸面刻着朴拙的树枝和树叶,四角各为“劳动幸福”中

5、的一个字。凹面刻着“运莲”、“方成”四字,分别是我母亲和我舅舅的名字。瓦的两侧边缘中央,对称钻有一对小圆孔。今年春节,我到舅舅家拜年的时候,曾专门问起这块搓线瓦的缘由。舅舅告诉我,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在生产队烧砖瓦窑的时候,特地为他姐姐我的母亲制作的,那时我还没有出生。记忆中有一片苎麻地。过了村前的石桥,沿着江边的石板路,穿过田野,再逆着一条溪水上行,溪的两岸是红壤的旱土和油茶山,那片苎麻地就在溪的北岸。一年里,周边的旱土随着季节不断变换着色彩和作物,金黄的麦子,碧绿的花生和红薯,唯独这片苎麻地,似乎年复一年不需要翻垦,每年都齐刷刷地一轮一轮长出一大片密密麻麻的苎麻来。苎麻长有半个人高的时候

6、,我们是不敢到那里面去玩的,据说时常隐藏有很多蛇。只是在南风呼呼的夏日晴空,看着苎麻地哗啦啦作响的叶浪,一会儿碧绿,一会儿雪白,幼小的心境竟也感到十分欢愉。苎麻长到差不多成人高的时候,打苎麻的日子到了。全家人出动,到苎麻地里砍苎麻,每人一把镰刀,把一根根圆圆笔直的青色的苎麻秆子齐蔸割下,砍去顶端的枝叶。一捆捆苎麻挑回家,在浸泡一段时间之后,剥皮、刮皮、晒皮、搓线等一系列需要精巧手工的活计就全凭母亲一双手了。脑海里便永远刻着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在厅屋里,或者门口的石板巷子里,母亲低着头,坐在一张小矮凳上,右脚裤腿卷到大腿上,露出一条光腿来,拿了那块搓线瓦盖在膝盖骨的位置,左手从旁边的篮子里抽出干苎

7、麻丝放在搓线瓦上,右手张开五指,在瓦上不停搓着,面前一根粗细均匀的苎麻线不断延长,垂下来,一圈一圈在脚下的簸箕里重重叠加。搓好的苎麻线,母亲一束束整理好,之后和了木柴灰在大锅子里煮沸,捞出来,在水圳边用木槌捣击漂洗后,挂在竹篙子上晒干。赶圩的日子,母亲用竹篮子挑了苎麻线去卖,换得一些钱来,或者油盐酱醋日用的物品。剩下的苎麻线和干苎麻丝,母亲放在木柜里收着,空闲的时候,给我们纳鞋底,缝补衣服,或者随时搓一些她所需要的或粗或细的苎麻线。几十年反复搓线,这块搓线瓦凸凹两面许多原本粗粝的刻痕,都已经被母亲的手掌和腿膝磨得光滑发亮。如今它静静地躺着,在我书房里书柜的一角,偶尔拿出来端详抚摸一番,都禁不住

8、地勾起深情的过往。(原载中国文化报)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母亲的搓线瓦”作为叙述的核心事物,对母亲的回忆也没有太多的旁枝错节,紧紧扣住搓线瓦展开,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浓厚的乡村情结。B文章开头一段运用对比手法,曾经的瓦房、小溪、池塘、橘子树早已夷为平地,变成了高速铁路桥墩下的荒草空坪,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和遗憾。C文章先追述母亲的搓线瓦,引出儿时的记忆,再记叙由苎麻到搓成苎麻线要经过砍苎麻、浸泡、剥皮、晒皮、搓线、煮线等一直到上市的一系列过程。D作者将目光投向日益被人们淡漠甚至遗忘的农家器具,写平凡的人事,表达平凡人物的思想情怀,展示人性的温情,这

9、也是文学作品对社会对现实的一种功能。6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7结合教材第四单元“记录家乡的人和物”的调查活动,请谈谈像本文中“搓线瓦”这类老物件的特点并评述其所承载的家风文化内涵。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寂寞出学问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某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老师的一

10、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作“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

11、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

12、能真正耐得住寂寞?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于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

13、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秦:应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常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在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

14、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原载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删改)8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倡导?9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10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阅读下

15、面的文章,完成题目。迟子建访谈录记者:评论界有人认为你的小说是“本色写作”,你是一个人如其文和文如其人的“本色作家“。你认同这样的评价吗?迟子建:(笑)不太认同。小说其实是用文字搭建的想象的世界,而作家是会思考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既复杂又单纯,用文字反映出来的世界便既客观又离奇。这在某一程度上透露了作家的性情,却不可能完全浸透作家所有的情感。所以说,一个作家不可能完全做到“本色写作“,或者说,用“本色写作”来概括作家的写作风格不够准确。每个作家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这不可能通过作品完全展现出来。记者:还有评论家说,你的小说都是在向追寻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在追忆中怀想的“逆行的精灵”。你

16、觉得这种评判恰当吗?迟子建:这篇评论我看过。应该说,评论家写这样的评论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也是有根据的。也许,“逆行的精灵”这一评价在文学审美上是中肯的。可能每个人对历史的理解有所偏差。我的小说是写到历史,但并不是向后看。其实,我们所经历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不断地逝去,不断地成为当下的历史。昨天的事是历史,即使我的作品在关注当下,完成时也变成了关注历史。只不过我对远的历史比对近的历史更感兴趣,因为我认为距离产生美,有距离的历史可以让人看得更客观;而在写近的历史时,历史的客观性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记都:其实,你的很多中短篇都是在关注当下。迟子建:是的。这个评论家说我在向后追寻,是国为大家对历史

17、出发点的判断不一样,在理解上有偏差。当然,也可能是我作品的气息让他得出这样的结论。记者:你的小说多以故乡东北为故事背景,你也曾经说过,故乡是你最大的创作源泉,你的创作始终不会离开故乡的那片土地。在中国的当代作家中,你和莫言是把这个特点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两位。不知道在你以后的创作中,你是否会固守在故乡的土地上?是否会有其他的尝试?迟子建:一个作家,如果能把自己熟悉的地方写深写透,写到八十岁能写完就很不错了。很多作家在评论家的影响之下,总想求大求全,多方突围,到头来可能反而没有一样能做得好。而评论家也常担心作家总是以某个固定的地方为写作背景,文思是否会枯竭。我觉得,完全不必有这种担心。这就像挖一口深

18、井,当井水源源不断地冒出来之后,它就永远都不会枯竭。所以能够打深一口井,是一种福气。我的作品并非只限于写故乡,但如果评论家把我的所有作品都归入与故土有关的写作,我也不否认。其实,评论家与作家是两个不同的行当,我比评论家更了解自己。我的写作会有渐变的过程,不同的作品会呈现不同的风貌,但不会刻意求变,更不会脱离我的故土去写作。就像我曾经说过的,我的写作不可能一成不变,不同时期的作品会有不同时期的特点,但从总体来说,我的写作永远都不会背离我所熟悉的那一片土地。记者:无论是在你的小说中还是散文中,都可以看到你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感受,对大自然、对生活甚至对世间万物的心灵感受,那种敏锐非一般人能比。

19、这是不是你可以一直保持高产写作的原因?迟子建:有一定的关系吧。文学写作是一种安慰心灵的方式,也是一种对内心感受的推动。写作和感受是相辅相成的。这种感受是与生俱来的。我从小就对万事万物、大地四季的变化特别敏感。这种能力,应该是无法拷贝的。记者:你的小说,总是由小人物的具体生活构成,即使是伪满洲国这样以一段历史为题材的长篇,也坚持“以日常生活去展现历史”。但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虽然你并未放弃过去的风格,却讲述了鄂温克民族上百年的兴衰史。它触及的是民族文化的题材,也可以说是宏大题材,你是有意向宏大题材靠拢吗?这是不是你今后写作的一个方向?迟子建:其实,我个人认为,伪满洲国才是宏大题材,而额尔古纳河右

20、岸写的是一个弱小民族。很多读者写信告诉我,在这之前他们压根没听说过这个民族。我之所以选择了这个题材,是因为我熟悉这个民族的一切。在我目睹的事实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某些文化和原始的东西正在丧失,一些有味道的东西被人以文明的名义扼杀掉了。因此,我特别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在一百年的历史中,我感受到苍凉和悲凉。历史不是断裂的,一百年前的生活,依然还在延续下去,没有被割断。虽然它在现实中退缩,但历史和现实并没有严格地分割。评论家把它看作一个宏大题材,或许是一种误解。其实,一百年并不一定就宏大,而一天也可能是宏大的。正如我在这本书的后记中所说,我讲述的是这支部落式微的过程,

21、而这本书是一首挽歌。(原文有删改)1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逆行的精灵”的意思是,迟子建的小说以追忆历史为主要内容,写得精彩,犹如精灵一般令人喜爱。B迟子建认为,写近的历史时,历史的客观性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写有距离的历史则可以改善这种状况。C迟子建以挖井为喻,说明自己在今后的小说创作中,将挖掘新题材,扩大写作范围,让自己的写作源泉不枯竭。D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具有独特的感受与迟子建能够保持高产写作有一定的关系,而且这种感受能力作者认为是天生的。12从文中看,记者和迟子建本人对额尔纳河右岸的评价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13“其实,一百年并不一定就宏大

22、,而一天也可能是宏大的”,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个左右有条件、有基础、规模适当的城市,在全市域范围内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完成顶层设计引领、工业、农业、生活、风险防控、激发市场活力各方面的任务。并从组织领导、资金支持、监管执法、宣传引导等方面提供保障。2020年是完成任务的关键时间点:试点城市的大中型矿山

23、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和标准,其中煤矸石、煤泥等固体废物实现全部利用;基本建成废弃产品逆向回收体系。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重点用膜区当季地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同城快递环境友好型包装材料全面应用;全面落实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推行垃圾计量收费。在试点城市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全面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摘编自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北京日报2019年1月21日)材料二:我国每年新增固体废物100多亿吨,历史堆存总量高达600-700亿吨。固体废物产生强度高、利用不充分,部分城市垃圾围城

24、问题十分突出,与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还有较大差距。而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制度设计和实施的刚性不足,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善。目前不少地方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固废减量、回收利用与处置问题上考虑不足,严重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5年以来,广东省危险废物非法处置倾倒案件多达200多起,非法转移倾倒点遍布全省21个地市。“阳江市宏湘金属加工厂违法转移、倾倒危险废物达2万多吨;江门市长优实业有限公司产生的含镍危险废物2.1万吨非法倾倒于广东阳江、江门和广西梧州等地。”生活污泥违法倾倒猖獗,深圳、东莞、惠州、茂名、阳江、肇庆6个地市均存在非法转移倾倒污泥问题;

25、发生非法跨界倾倒生活垃圾案件100多起,倾倒垃圾数十万吨。(摘编自“无废城市”建设的背景、目的和手段知多少?,中国环保在线2019年1月28日)材料三:现阶段建立“无废城市”的多为发达国家,虽然纳入“无废”的废弃物种类有所不同,但没有将农业废弃物纳入“无废”目标。绝大多数案例城市在制定“无废城市”目标前,均已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废弃物管理经验。其废弃物管理体系基本是政府主导、生产企业负责、家庭分类投放、废弃物处理商负责收集运输及处理,商业企业、建筑企业、工业企业则多为单独签约专门服务商。整体来看,由于废弃物管理体系较为完善,大多数案例城市征收的垃圾费已经能够完全覆盖相关支出,废弃物管理进入了良

26、性运转轨道。有些城市的做法极为典范:奥克兰市根据新西兰环境部的政策要求对轮胎、电子设备、包装等行业企业对其产品进行回收处理。旧金山市将弃物收集、处理均外包给废弃物处理公司,并一同制定城市的废弃物管理方案;开发专门的废弃物网页和APP并进行培训,展示废弃物分类及处理信息,并启动数据库供信息查询。马斯达尔城修建低能耗的地下平板货运系统,提升运输效率,减少人工成本。(摘编自蒙天宇“无废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中国环境报2019年2月7日)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一种城市发展模式的“无废城市”,将在全国范围内10个左右有条件、有基础、规模适当的城市,在全市域范围内开展建设

27、试点。B在“无废城市”的建设试点城市,基本实现了同城快递环境友好型包装材料全面应用;全面落实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推行垃圾计量收费。C想要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努力解决好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固废减量、回收利用与处置问题上的欠缺。D绝大多数案例城市均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废弃物管理经验,有较为完善的废弃物管理体系,为其建设“无废城市”提供有利条件。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废城市”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或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努力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需要长期探索与实践。B我国的固体废物保有量和产生量巨大,这和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

28、化的制度设计和实施的刚性不足,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善有关。C并非发达国家才能建设“无废城市”,虽然各国所定的“无废”的废弃物种类有所不同,但没有将农业废弃物纳入“无废”目标体系。D三则材料的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方案指引,材料二侧重建设的现状和突出问题,材料三侧重可从国际“无废城市”案例汲取经验。16根据材料二,请指出广东省存有什么突出问题;从材料三列举的城市典范做法中汲取哪些解决相应问题宝贵经验?三、作文17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用适当的方式关注和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学习剖析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

29、的能力,这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我们可以: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我们居住的家乡有着各类人物、多样景致和独特习俗,承载着我们丰富的记忆与情感。也许某个人物留下了动人的故事,也许某幢建筑有着不朽的价值,也许某个物件有着待殊的来历,这些都值得我们寻访、探究、记录。为家乡文化建设提建议。基于对当代文化发展和区域文化生活的理解,以促进家乡文化的健康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新文化、新风尚,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为出发点,在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传承、生活方式、乡风民俗、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家乡的文化建设提出建议。从以上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文章。要求:(1)题目自拟;(2)

30、不少于800字;(3)不得抄袭;(4)不得泄露写作者个人信息。第 9 页 共 23 页参考答案:1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撰写家乡人物(风物)志的技巧的能力。C.“以叙述和议论为主”错误。“志”的表述方式应以叙述和说明为主。故选C。2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短小精悍:既可以形容作品也可以形容人的身材。虚与委蛇:虚假地给以应付,毫无真情可言。不是“谦虚”的意思,望文生义。吐哺握发:形容为延揽人才而操心忙碌。钟灵毓秀: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对象用错。观过知仁: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求田问舍:舍:房子。

31、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价。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望文生义。3例文:访谈周大新:记忆、乡土与乡情访谈人:张延文(张)受访者:周大新(周)张:周大新先生,您好!很荣幸有机会和您进行如此近距离的交流。有一首歌唱到:十八岁十八岁/我参军到部队/红红的领章印着我开花的年岁/虽然没有戴上呀/大学校徽/我为我的选择高呼万岁。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懊悔。您也是十八岁参军的吧?能不能谈谈当时的具体情况?周:是,我是十八岁参军的。1970年10月至11月间,山东的一支部队来我们公社招兵。当时,我在读高中,但学校上课主要是学农学工,跟镇上拖拉机站的人学开拖拉机,到各村犁

32、地。文化课上上停停,而且那时大学已停止招生,我看不到上学的前途。最重要的是,当时吃不饱肚子,在学校没钱买饭票,回到家也是顿顿吃红薯,只有在给人家用拖拉机犁地时,方能吃顿白面条。为了寻找前途,也为了吃饱肚子,我决定去当兵,就在大队报了名。刚好,接兵的李连长爱打篮球,他到我们学校的球场上打球,看到我们几个同学篮球打得不错,问我们愿不愿意当兵,我们自然说愿意,并告诉他我们已经报了名。于是,他和其他接兵的人对我和我的几个同学就格外重视。我们顺利通过了体检和政审关,拿到了入伍通知书。12月份,我们坐上了开往山东的闷罐子军列,向着山东的部队出发了。到了山东肥城的部队驻地才知道,我们当的是地面炮兵,我们这个

33、炮兵团隶属67野战军。我当时根本就没想到,这一当竟然当了四十多年兵。张:青年女作家、评论家梁鸿在2009年写过一篇关于您的评论那荒凉而温馨的“圆形盆地”周大新论,你们都是河南邓州人,她对于您作品当中的故乡情结作了全面的论述;同时,她描写故乡的文学作品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在国内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在当代文学中,邓州还有包括姚雪垠、张鲜明等著名的作家、诗人,令人刮目相看,这其中的奥妙何在呢?周:我们家乡喜欢写东西的人比较多,这可能与前辈人的影响有关。张仲景当年写过伤寒杂病论;范仲淹虽然不是邓州人,但他在邓州当知州时,写了岳阳楼记;姚雪垠写了李自成。我们读小学、中学时就知道了他们,他们对后人的影响还是很

34、大的。再就是我们那个地方比较穷,穷地方的人也会把写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起码可以挣点稿费。我最初写作就有这样的想法。还有一点,就是我们那里的老百姓一向对会写书的人怀有一种崇敬心理,每年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墙上贴一张写有“敬惜字纸”的红色纸条提醒家人。人们见到写有字的纸片,都会谦恭地捡起来放在家里。大概是这种传统也在鼓励着人们去学习和从事写作吧。张:南阳盛产黄牛,是国家小麦生产基地。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方,乡村和乡土自然容易成为聚焦点。您的第二十幕等关于故乡的小说,主题也总是和工商业等题材相结合的,这和传统的乡土叙事有着一定的差异,您如何理解乡村生活面临的新问题?周:我的故乡的确如你所说,

35、是一个粮食主产区。种植,是老百姓的主要营生和任务,但乡村和城镇向来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农业和工商业不可能完全分开。尤其是我的家乡位于豫鄂两省的交界处,处于中原和两湖的交通要道上,粮农和工坊的工人及商人的来往,一向是很密切的,而且他们之间的身份转换也在经常进行着。这可能也是我的写作和别人的乡土写作不太一样的原因。今天的乡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如何富起来,让农民的生活质量有进一步的提高。乡村要想富起来,就不能不与工业和商业联姻。要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争取卖出的不是原粮,而是各种制成品。要借助商人把自己经过深加工的产品变成商品卖出去,不仅在本县本省卖,也要争取卖到外省外国去。还要办

36、好乡间旅游,为城里人提供新的旅游服务项目:踏赏田园美景,体验种植之乐,夜听乡间之静,品尝农家饭食等等。另一个问题是如何搞好乡间的环境保护,不让空气、水体、土地遭受污染。这是我们在致富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张: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走出盆地使用了平行叙事的方法,将神话和现实互为照应,为南阳盆地的三条河流赋予了三个异形同构的美好的神话故事,带有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而另外一位著名的豫籍作家李佩甫的代表作羊的门,则将他家乡的平原上生存的各色人等比喻成了在乡间生长的不同类型的野草,现实主义的味道更为浓厚。您关于盆地的描写中,是否包含着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呢?周:我在走出盆地这部作品里,是想写人

37、改变命运的不易,当然包含着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一个人要超越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的限制太不容易,超越精神观念的限制更不容易。但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寻找此生的幸福,都在试图突破上天给自己设置的各种樊篱。我期望读者从这本书里能读出一种坚韧来,看到坚韧在人的命运形成的过程中所能起的作用;同时,对幸福在哪里也能生出一点新的感悟。人们都认为幸福在别处,从一个地方找到另一个地方,从今年找到明年,从明年找到后年,它真的在别处和以后吗?张:您的短篇小说哼个小曲你听听,讲到家乡人喜欢哼小曲,这些小曲既带有地方戏曲色彩,又有山歌的野味,这种现象在北方平原地区的乡村并不多见,这是否因为邓州受楚地文化的影响更多一些

38、呢?周:我们邓州古属楚地,人们爱唱歌,爱听曲。在我们村里,我有一个堂哥,在世时特爱哼小曲,俗称拉“肉弦子”,他双手一边干活,嘴里一边拉弦子哼曲,我们在一旁听着,非常好听。那些曲子似曲剧、似豫剧、似越调,但又都不像,完全是他自己的随心创作,听上去悠扬婉转。他并不识谱,不知他的创作之源在哪里,也许就是天生的?在国家搞民间歌曲普查时,我们南阳各县都收集有成本的歌曲,那都是人们在干农活时常哼唱的。张:在哼个小曲你听听当中,有大量的民歌民谣,活泼动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些小曲大都是您自己编的吧?豫籍作家李洱在他的长篇小说石榴树上结樱桃当中穿插了很多“颠倒话”,这些颠倒话作为豫北的一种民间小调,带有

39、反讽的意味;而豫南的这些小曲大多直抒胸臆,但两者都有点冷幽默的味道。您平常喜欢音乐或者唱歌吗?周:那些小曲,有的是在乡间流传的,有的是经过我改造的。我自己非常喜欢音乐,主要是喜欢民族音乐。年轻时,我爱拉二胡,爱吹笛子,特别爱听二胡独奏曲,对二泉映月和良宵非常着迷。也爱听民族歌手唱的歌曲,在连队当战士、班长、副指导员时,我是连队演唱队的主要成员,那时主要是唱一些民族歌曲。后来进了大城市,年龄大了,事情多了,自己不拉了,不唱了,只听,通过音响去听。直到今天,我只要一听到二胡独奏曲和唢呐曲,还有箫独奏,就特别高兴,感到心旷神怡。张:哼个小曲你听听里的主人公五爷,早年就成了孤儿,后来又丧妻,好不容易把

40、儿子养大成才,作为教师的儿子又在武斗当中为了救学生而死。风烛残年的五爷含辛茹苦地将孙子拉扯大,孙子清华大学毕业后成为高级知识分子,而五爷却仍然是孤身一人,从放羊娃变成了放羊的老头。这个故事让人想起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当中的主人公徐富贵,比较起来,五爷的形象显然更为正面,他在面对命运的轮回时,是一个胜利者。哼个小曲你听听里塑造了一个坚强的“父亲”形象,这其中是否也有着您自己家族人物的影子?周:乡间有些人物,当然也包括我们家族的一些人物,人生很不顺,命运很凄惨,但他们最终都能平静面对,达观地看待人生,尽力把失去的东西“忘掉”,去应付新的人生问题,去活完自己的人生。我们村里有个瞎爷,他只是瞎了一只眼睛

41、,但我们这些孩子都叫他瞎爷,他并不生气,他终生未娶,一个人过日子,家里的财产少得可怜,可他很少有忧愁的时候,整天乐呵呵的。五爷就是这些人的代表。我塑造这个人物,就是想向这类人表达我的敬意。其实,人怎么活不是个活?不就几十年时间?人最好的待遇,是不悔来人世。张:非常感谢您接受这次访谈,祝愿您生活愉快,创作再获佳绩!【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访谈提纲的能力。访谈之前要做充分准备。可以查阅相关材料,也可以实地考察风景名胜、建筑设施,或走访本地博物馆和档案馆等。先要了解采写的对象,确定访谈的主题(如家乡名称的由来、家乡的历史传说等),然后拟定采访提纲,根据访谈主题选定合适的访谈对象并征得对方同意。访谈中

42、提出问题应具体明确,切忌笼统,含糊不清。可将问答变为交谈,使访谈气氛融洽一些。交流中要注意倾听受访人的看法,随时给予积极回应。访谈结束后要及时整理访谈记录,整合访谈内容,为“志”的写作准备好基础材料。此题要有采访目的、采访时间、采访地点、采访对象、采访问题等要素。重点是预设采访问题,采访问题要围绕“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这个主题展开。此题的访谈提纲如下:您是什么时候离开家乡的呢?能不能谈谈当时的具体情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家乡曾出过许多名人志士,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位呢?是的,他像您一样是一位热爱家乡、关心百姓,让人尊敬的长者。请问您对我们家乡的发展有什么看法呢?这些看法在您的著作中也有提及

43、,那么您的著作中歌颂的主人公是否就有我们家乡一些人的影子呢?您的作品中人物的性格、风土人情、方言俚语、都透露着您对家乡的热爱和深情,您能否谈一谈对家乡的情感和一些发生在您身上的故事呢?太感人了,那么在您今后的创作中,家乡的题材会是主要的创作方向吗?能谈一谈您的设想吗?非常感谢您接受这次访谈,祝愿您生活愉快,创作再获佳绩!4“家父”改为“令尊”。“久仰”改为“久违”。“鼻祖”改为“大家”。【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关于语言得体的试题,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说话的对象与场合的不同,来选择运用敬辞或谦辞,书面语或口语。所谓得体,就是适合语言环境,用语恰如其分。具体说,就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同某个或某些有关

44、系的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家父: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的称呼。久仰:意思是早已仰慕,一般用作与人初次见面时说的客套话。鼻祖:意思是比喻一个学术流派、技艺的开创者。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5B 6这是回忆母亲搓麻线的场景,连用“低”“坐”“卷”“露”等一系列动词,将母亲辛勤劳作的画面描写得细腻生动,刻画了母亲技艺娴熟、勤劳朴实的形象。语言清新、质朴,透着乡土的气息,充盈着一种素朴的美感。句式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形成一种动态美。这一段场景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传递着一股浓浓的思念之情。

45、 7(老物件的特点)“搓线瓦”这些老物件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结晶,上面反映的是过去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方式。(文化内涵)正像文章中的搓线瓦一样它们的背后往往是一群辛勤劳作的劳动者形象。虽然质朴但承载很多的乡土记忆,也见证了农村日新月异的发展,传承着艰苦朴素、勤劳朴实、勤俭节约等好家风。(评价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很多以前用的老物件逐渐被更加先进的生活、生产用具所代替甚至被废弃,却提醒着我们要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解析】5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不是“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和遗憾”,而是表达沧海桑田,乡村变化巨大,但旧景不再,勾起怀旧之思。故

46、选B。6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重点赏析句子的语言,可以从用词、句式、语言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就用词而言,这句话用到了多个动词“低”“坐”“卷”“露”“拿”“盖”“抽”“张”“搓”“垂”“叠”,这些动词描写了母亲当年搓麻的劳动场面,一方面写出母亲搓麻的动作麻利,技术娴熟,一方面写出母亲通过搓麻卖麻贴补家用,表现了母亲的勤劳朴实。就句式而言,“在厅屋里”“母亲低着头”“右手张开五指”等是短句,“拿了那块搓线瓦盖在膝盖骨的位置”“左手从旁边的篮子里抽出干苎麻丝放在搓线瓦上”等是长句,本句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就语言特点而言,这句话用语朴素,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典雅的文言,而是充满了质朴的乡

47、土气息,给人一种朴素的美感。就感情而言,这句话描绘了母亲当年搓麻的场景,清晰、宁静,充满了假的祥和温馨,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7本题考查分析物象特点和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本题共两问,第一问时分析老物件的特点,可以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第二问时分析老物件的文化内涵,可结合其文化意义和价值进行分析。老物件的特点:文中“搓线瓦”是一件劳动用具,跟纺线的纺车、打豆子的连枷等都是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劳动结晶,反映了当年农业经济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文化内涵:这些老物件记录着我国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记录着农村的各种记忆,在这些老物件的身上,映照着一代代农民艰苦朴素、勤劳朴实、勤俭节约等精神品格,它们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也恰恰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意义:这些老物件作为以前生活的见证者,虽然逐渐失去了现实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却让我们更加深刻地领略了先辈们的精神品格,传承中华传统美德。8做学问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耐得住寂寞。对学问要有兴趣,热爱学术,才能耐得住寂寞。媒体与学术之间应形成良性关系。 9媒体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会影响学者专心治学。在传播学术成果时,一些学者将名利和传播挂钩,成为“媒体学者”,失去学术界限,降低学术影响,暴露自身不足。 10秦绍德针对目前学界普遍存在的浮躁学风,倡导“寂寞出学问”的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习活动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