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 2017-2018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西汉末年,士人已不再是无根的游士,士与宗族的结合,产生了著名的“士族”,刘秀就靠着士族的支持建立起了东汉政权。但东汉中叶以后,政权与士大夫阶层日益失去协调。王莽篡位时裂冠毁冕,曾被迫遁迹山林的士大夫们,又一次面对“主荒政谬”的时代。夹缝中他们找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归隐田园。隐为其表,逸为其实。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意 趣成就了一代艺术新风,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
2、。 虚无主义的玄学引导着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追崇,山水成为对抗门阀的依托和象征。“山水有清音,何必丝与竹”,将宅居置于郊野庄园之中是士大夫们相当普遍的选择,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史籍上有所谓“竹林七贤”,“竹林”就是嵇康在山阳城郊的一处别墅。 士大夫一改汉儒穷经入仕为个体情绪表达的同时,并未走向对理想的否定,在自然中人们仍然探求着蜉蝣于天地而亲化万物的生存意义。陶渊明蔑视功名,宁愿回归田园,“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 归”,布置了“日涉以成趣”的素朴小园,门前以垂柳为荫,“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另一种情形可以列举隐居时的谢安。谢安“于士山营墅,楼馆竹林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
3、集,肴馔亦屡费百金,世颇以此讥焉。而安殊不以屑意”。可见,园林中的士大夫,或简朴或奢侈,他们具体的生活方式都直指人生追求。 借山水以怡情一时成为风尚。临水行祭以祓除不祥,谓之“修禊”,始于三国。但是,像著名的兰亭聚会,名为“修禊”,其实已经升腾为雅致的文化行为。茂林修竹,曲水流觞,“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 种淡泊情怀取之于自然,又以自然来寄托人生追求的行为,是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到“足以极视听之娱”,再度“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一个过程,是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 唐代情形发生了变化,那是隐士最受宠、最春风得意的时代。由于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方式被
4、认为是高尚品德的体现,唐代兴起了一股走“终南捷径”而为官的风气。“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要做隐士,已不必远遁山野林泉,魏晋时代的表隐实逸蜕变为以隐求2 仕。有“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孟浩然,有以“中隐”闻名的白居易,还有“隐于朝堂之上” 的“大隐”人士李泌。在唐一代,文人在入世行“势”或出世入“道”方面,是最心安理得,最被宽容的。时于山水自然,表现出来的是积极地利用,隐逸已不可能是普遍追求的人生归宿。 1“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请选出下面不在原因之列的一项 ( ) A汉末魏晋时代形成的隐逸之风。 B士大夫阶层思想意趣的影响。 C虚无主义的玄学对人们的引导。 D自
5、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 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隐为其表,逸为其实”,深刻揭示了汉魏隐士们归隐的实质是对“ 主荒政谬”现实的逃避。 B隐士们有的坚持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如陶渊明;有的则失去了人生目标,如谢安。 C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是:将淡泊的情怀寄托于自然,又从自然中感悟人生应有的追求。 D“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两句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完全否定。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士大夫文人们隐与不隐以及选择何种隐逸方式,都受制于社会状况和时代风气。 B祟尚自然,将自然人格化是魏晋六朝文学艺术乃至社会文化的突出特征。 C从汉末到唐代,隐逸文化
6、中的自然山水都是隐士们寄托 人生情怀的对象。 D唐代以隐求仕风气的形成是隐逸文化的一次蜕变,也折射出作为封建盛世的唐代政治的宽松和社会的宽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4 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 6 题。 游子吟 侯发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子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着孟郊的游子吟。韦伟心中一动,想起了乡下的母亲,有半个月没有回去看望她老人家了,当即决定回老家一趟。听说可以不学习了,韦大欢呼着跳起来。 3 到超市采购了一些水果,他们就开车上路了。车上,妻子凌华不忘辅 导儿子,说:“韦大,知道游子吟什么意思吗?”韦大从窗外收回目光,摇了
7、摇头。“游子吟,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就是说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凌华一张嘴就卡壳了。她没有做过针线活,也不会做针线活,怎么去讲这首古诗呢? 果然,韦大天真地问道:“妈妈,什么是针线啊?” “儿子,回到老家我给你讲啊。”韦伟开着车,不容分心。 看到韦伟一家子回来了,母亲既感到意外又感到高兴。 韦大给奶奶打声招呼就去跟村里的一帮野小子疯去了。 说了一阵子话,母亲系上围裙,忙着和面擀面条。凌华 微微皱了一下眉头:“妈,晚上也吃面条啊?”婆婆迟疑了一下,说:“起脚饺子落脚面,是咱这儿的风俗。”韦伟接上话茬给凌华解释道,家里有人外出或者欢送客人,要请上路的人吃饺子,这叫“起脚饺子”,说是饺子的样子像
8、古时的银锞和元宝,希望他(她)出门发财;家人归来或者有客登门,接风的饭必定是面条,这叫“落脚面”,传说面条像绳索,绊住来客的腿,要他多住几天,表示亲热。 怪不得每次回来都是吃面条,回城时都是吃饺子。原来有这么多讲究,凌华心里感慨着,忙睛了脸,挽起袖子去帮婆婆做饭。 晚上吃罢饭,母亲坚持自己收 拾家务,说还要给韦大洗一洗裤子。韦大出去疯了一下午,裤子弄得脏兮兮的。韦伟知道拗不过母亲,就去休息了。 临睡前,韦伟就给韦大讲他小时候的事: 有一天下午放学,他跟村里的几个孩子在路上玩耍。一会儿下河摸螃蟹,一会儿上树逮知了,一会儿山上捉迷藏,一会儿沟里丢手绢?听到夫人们的呼喊,他们才发觉天已经黑了。回到家
9、里,他才发现自己的裤子上磨破了好几个洞。第二天咋去上学呢?他就这一条裤子。不到过年,家人是不会给买新的。母亲也没有责怪他,叹了口气说:“这条裤子已经穿了好长时间,早晚要破的?你赶紧吃了饭 睡觉,我给你缝。”吃了饭,他就上床睡了。母亲坐在煤油灯下,就着昏暗的灯光,一针一线地缝起来。他半夜起来上厕所,看到母亲还在煤油灯下佝偻着腰,仔细地缝着?听到父亲吆喝母亲起来做饭,他才睁开眼,看到趴在桌子上瞌睡的母亲醒过来。母亲把裤子撂给他,他发现裤子上的几个洞已经被密密麻麻的针脚缝好了。当时,他咧开嘴巴笑了。要不然,穿个破裤子,小伙伴们还不叫他“叫花子”啊? 讲到这里,韦伟自己也被感动了,鼻子酸酸的,眼角潮潮
10、的。他转脸去看儿子,发现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 4 第二天早上,韦大起床穿衣服时, 发觉裤子跟往常不一样,“哇”地一声哭起来。伤心又委屈。 母亲揉了揉红肿的眼睛,尴尬万分地说:“嗨,奶奶不中用了,眼花了,多年不拿针了,缝得不好?乖乖,别哭!乖乖,别哭!” 原来,母亲连夜把韦大裤子上的几个窟窿全都给缝好了! 韦伟和凌华知道事情原委,哭笑不得。 韦伟给母亲解释:“妈,现在城里流行这种有破洞的衣服,叫作乞丐服。裤子买来时,韦大嫌裤子的颜色新,洞不大,凌华找来砂布打磨了好几个晚上呢。” “以为你们日子过得艰难,回家拿钱呢?”母亲从口袋里摸出一团零碎的 票子,不好意思地说。 看来,要让韦大理解游子吟
11、的内涵是很难了。韦伟叹了口气。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 A小说开头写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盂郊的游子吟,表明他对唐诗有极大的兴趣,也自然引出他向妈妈提出疑问让妈妈卡壳的情节。 B作者注意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不仅流露出她内心的不悦,同时也反映了她不了解传统习俗,不理解老人的用心。 C小说注意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韦伟被故事感动而儿子却睡着了,表现出两代人 之间的“代沟”极深,用传统说教的方式是难以填平的。 D小说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多而剧烈,语言平实但意蕴颇深,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出了作品主题。
12、5小说中的奶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5 分) 6小说以“游子吟”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9 题。 “以义制命”,动荡年代的生命姿态 经济学家杨敬年在 2016 年 9 月 4 日结束了动荡而不悔的一生。 杨敬年 1908 年出生在湖南汨罗。那年,还叫“光绪三十四年”。但在他出生前一周,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离世。新旧交替,整个国家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动。 5 他的家庭又偏偏支离破碎。父亲离家出走后杳无音讯,母亲在他 10 岁时改嫁。家境既贫寒又破碎, 他不得不选择那些提供免费读书的学校。 到 1932
13、 年,他几经周折考入了当时不缴纳学费的中央政治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去江苏省民政厅的工作机会,选择到南开大学继续念书。皇天不负有心人,杨敬年在 1945 年如愿被选拔为第八届留英公费生,到牛津大学攻读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专业。 1948 年, 40岁的杨敬年在 50%的淘汰率下拿到博士学位,他放弃了去美国工作的机会,应约回到南开。当时,天津解放在即,他心中窃喜:“有所作为的时代终于来到了。” 1974 年,他的妻子因脑溢血瘫痪。 1976 年,唯一的儿子又急病离世 。“文革”结束后,到 1979 年获得平反,能名正言顺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时,杨敬年已 71 岁,但仍决定要再工作20 年。他同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渴望把在动荡中浪费掉的时光追赶回来。 在被迫离开讲台的 22 年里,他坚持“以义制命”原则,做尽了所能做到的一切跟学术相关的事,包括翻译 7 部经济学著作,校审、定稿 180 万字的联合国文件翻译。所有这些几乎都不能署名,很少甚至常常毫无报酬,“无所谓,只要能够工作”。 杨敬年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