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全册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框 追求智慧的学问一哲学的起源1.本义: 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2.产生: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3.哲学与时代精神(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4.哲学对生活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醒】:(1)哲
2、学上讲的世界: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 主观世界(人的思维、意识)(2)人类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 + 改造世界(3)哲学科学,哲学有正确和错误、科学和非科学之分。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哲学区别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涉及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主体人人都有,自发形成哲学家研究成果,自觉形成并非人人都有特点朴素的、零散的、不系统、不自觉系统化的、理论化的联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都是 主观的,都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错误倾向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
3、、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与普通人无关。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方法论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用世界观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联系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提醒】:(1)世界观与方法论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2)不能说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1.具体科学的分类: 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比较哲学具体科学区别研究对象抽象整个
4、世界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联系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不是正确的指导)错误倾向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提醒】:(1)“指导”有两重性,不能只当成“促进”。同时指导是一般性的,不是具体方法的指导。(2)不能说“哲学是科学之科学”,能说“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3)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不是具体科学的总和。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第二框 哲学
5、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不是辩证关系)2.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提醒】:(1)“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
6、识的辩证关系。”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划分标准?)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1)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2)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土、气等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把物质混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把近代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丰富和发
7、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直接混同于物质的概念,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正确提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醒】:唯物主义不都是正确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是正确的科学的。唯心主义也不是一无是处。就其局部作用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拓展】:唯物主义常见的例子:(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 中国“五行说”荀子:天地合而万
8、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谢;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王充: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2)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霍尔巴赫:原子是世界的本原。(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4.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1)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
9、,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2)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拓展】:唯心主义常见的例子:(1) 主观唯心主义: 万物皆备于我 心外无物 我思故我在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2)客观唯心主义: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柏拉图)朱熹:理在事先 理生万物 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三框 科学的世
10、界观和方法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和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社会科学前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2.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
11、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辩证唯物主义3.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4.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科学性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它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2)革命性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5.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开放的理论。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邓、三、科、习。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 1.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 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活的灵魂
12、: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中国革命和建设)2.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原创性贡献。【提醒】中特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第二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辩证唯物论)物质(运动) 意识 规律一基本概念与知识1
13、.物质(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共同本质)(2)物质的特性与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运动。【提醒】(1)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物质万事万物的总和 (2)人可以创造物质的具体形态,但不能创造物质(3)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4)唯一特性根本属性2.意识(1)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产生几个阶段: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即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即语言的产生
14、和发展,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2)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3)从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离开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意识体现了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提醒】:(1)意识依赖于物质,并不意味着意识是对物质的被动反映,意识是物质的能动反映。(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有了人脑就有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人脑不会自行产生意识,(3)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
15、了客观存在和社会实践,意识就不能产生。(4)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意识有正确、错误之分。 3.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尊重自然)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根源于物质。所以,物质是本源,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4.物质与运动(1)运动的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16、。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反对两种错误: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5.规律:(1)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特点: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与消灭。 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运动变化都有规律。【提醒】 (1)规律不等于现象,借助感官直接感知的为现象而非规律。(2)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或废除。(3)规律上不能用的词语:发明、消灭、创造、改变规律。能用的:发现、尊重、认识、利用规律。
17、二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一)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3)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才能有效发挥意识的能动
18、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提醒】:(1)意识的作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只能通过指导人们实践把观念中的东西转化为现实的东西。(2)意识的能动作用并不都是正确的。从认识世界看,意识既可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也可能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从改造世界看,正确的意识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对改造世界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会误导实践,对改造世界起阻碍作用。(指导作用推动作用)(3)意识的能动作用不等于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意识的反作用是指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9、4)意识的反映、反作用、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4.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能动的反作用于物质,正确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5.主观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6.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1)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0、(2)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基本概念与知识1.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普遍性的表现: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联系;每个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相互联
21、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3.联系客观性的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虽具有人化的特征,仍是客观的。4.联系的多样性:有直接与间接联系,内部外部联系,本质与非本质联系、必然与偶然联系。5.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6.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
22、统与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提醒】:“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绝对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的说法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是正确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的说法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是错误的。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基本原理总: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二)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1)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三)联系具
23、有多样性要求我们(1)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2)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提醒】条件有客观与主观条件;内部与外部条件;有利与不利条件等。不能只重视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四)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总: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坚持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
24、响部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强调整体)(2)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要求我们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强调部分)【提醒】:(1)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状态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不合理的、无序的状态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2)部分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3)立足整体,树立全局观念,不能说立足部分,立足局部。(五)掌握系统优化
25、的方法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特征。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世界是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一基本概念与知识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6、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2.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3.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分解、平衡与静止的破坏)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基本原理(一)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二)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发展的形式或状态)(1)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坚持适度原则)
27、(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4)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途径)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要求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和考验。(四)辩证的否定观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的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5.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
28、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6.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要重视内因,不能忽视外因,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提醒】:(1)运动变化发展 发展质变 扬弃抛弃(2)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前进与上升的。(3)事物的运动、变化有前进的、上升的,也有后退的、下降的,而发展只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发展也绝不是事物简单的数量增减和位置变动。(4)简单地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完善或以事物的名称、旗号来判断新旧事物,都是不科学的。(5)量变和质变是发展的两种状态或形式,不是
29、两个阶段。(2)不能认为量变必然导致质变,量变要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是质变不等于发展。(3)事物的发展是循环往复,不断前进,“发展是循环往复的过程”的表述是错误的。(4)不能简单地说量变和质变哪个重要,而对于事物的发展而言,质变更为重要。(6)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不能说旧事物总是强大的。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方向、前途、总趋势,不能说事物发展的方向、前途、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一基本概念与知识1.矛盾: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矛盾的两
30、个基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3.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4.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事物之间区别不同)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划分不同阶段)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
31、的灵魂。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是矛盾共性与个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7.两点论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看到主要矛盾,又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是在认识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论。二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的基本原理(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利弊、优缺
32、、成绩与问题、机遇与挑战等)(二)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3)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
33、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4)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醒】: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不能相互转化。事物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但不能把它理解成“优点”与“缺点”、利与弊等两个方面。矛盾双方仅有对立或仅有统一,都是无法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三)矛盾的普遍性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直面矛盾,分析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问题、困难;既又;尽管但是;利弊,成就和不足;机遇和挑战;
34、优缺;双刃剑。)(四)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点、特色、自身实际、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群众来,到群众去;抓住典型;示范;借鉴;先试点、再推广;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榜样;借鉴经验;在理论、思想、政策、精神的指导下但要结合当地实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提醒】:矛盾的普遍性与
35、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强调办事情、解决主要问题)(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关键词:中心、 重点 、关键、核心、首要、 首位、第一、要害、着重、重心、突破口、突出任务、重中之重、主题、主线、集中力量等,牵牛要牵牛鼻子。(解决问题、改造世界时)(七)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强调看问题、评价人、事、物)(1)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
36、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2)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关键词:主流、方向、大局、性质、本质、实质、主体、主导、总体、基本面、总的来看、认清形势、利弊、得失、优劣、好坏,防微杜渐(看问题、认识世界时)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方法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提醒】:(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
37、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们的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2)联系、发展、矛盾的关系:矛盾是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引起了事物的变化,推动着事物的发展。(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对立统一(矛盾)规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38、探索认识的奥秘 (认识论 ) 实践 认识 真理一基本概念与知识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两者的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3.实践(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39、(纯主观的思维、认识活动不是实践)(2)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 (3)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其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常见关键词:为了、计划、战略、布局、蓝图、规则等)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他人与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历史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
40、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常见关键词:合作、协作、多人、配合、团队;历史阶段、当时、过去、如今等)直接现实性。实践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体现(原因)(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推动认识不断深化。4.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属性:客
41、观性、条件性、具体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二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二)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要求我们坚持真理,反对谬误。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都是具
42、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不断丰富发展真理,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认识具有反复性。(为什么人们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
43、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见前)5.实践的特点(见前)6.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原因(见前)7.认识的反复性(差异性、
44、多样性)(见前)【提醒】(1)认识的来源途径: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获取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不管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2)促进认识发展的动力有多个,但根本动力是实践。(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认识获得的来源是实践,即认识“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实践推动认识动态发展,即认识“由浅入深”(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处于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5)认识的目的根本任务:认识的目的是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6)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7)仁者见
45、仁,智者见智,表明认识受到主体差异的影响,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并不否定真理的客观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则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因为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8)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9)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10)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每个人、每个团体、每个时代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11)追求真理永无止境,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获得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认识只能无限地接近真理”的观点是不可知论,是错误的。(11)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区别和联系区别: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唯物论领域。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认识论领域。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系统化、理论化,就是科学理论。意识、认识、理论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和科学理论都是正确的。联系: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客观与主观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