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古代史 专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7976629 上传时间:2024-09-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古代史 专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古代史 专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古代史 专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古代史 专题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当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图1最有可能呈现的是()图1A农业起源地及其农作物外传 B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资本流动C工业革命后商品原料的交换 D经济全球化下劳动力的转移2.埃及古王国时期的哈德杰夫教谕中有这样的描述:“为你自己去寻找灌溉良好的土地去耕种,去打鱼,去狩猎。在你的田地中为他选择一块每年灌溉良好的土地,它让你受益,甚至于你的儿子,爱护他,甚至于你的继承人。材料表明()A.埃及古王国时期人地矛盾尖锐 B.古埃及人重视对土地的经营C.小农经济是古埃及的经济基础

2、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3.酒神节是雅典最重要的节庆之一、经常在城邦标志性建筑之一的狄奥尼索斯大剧场举办。节日来临时,雅典公民几乎全部出动,十将军们会在戏剧开演前行祭酒礼,城邦要员集体也须出席酒神节戏剧公演活动。酒神节的举办()A旨在强化城邦的共同体意识 B助长了雅典城邦奢侈享乐之风C得益于雅典人文精神的觉醒 D提高了雅典城邦的地位和名望4.古波斯的浮雕带有两河流域特别是亚述雕刻艺术的明显印迹,波斯人还采用埃及的圆柱和柱廊结构,以替代美索不达米亚建筑中惯用的拱门和圆顶;许多希腊工匠参与了波斯王宫的建造,其宗教雕塑尽显希腊风采,以至于形成了所谓的“前希腊化艺术”。材料表明()A.亚历山大东征

3、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B.帝国崛起对西亚文明带来的破坏C.古代波斯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D.希腊人在波斯帝国担任重要职务5.公元367年,罗马政府立法限制占地规模。前167年,又取消了罗马公民的财产税。公元前123年,推出了低价粮措施。这反映了()A.贵族与平民利益的协调 B.帝国注重利用法律维系统治C.罗马民主政治不断完善 D.罗马奴隶社会地位得到改善6.荷兰学者赫伊津哈在中世纪的秋天中写到:“在中世纪嘈杂的繁忙生活中,有一个声音总是压倒一切的,这就是钟声在日常生活中,钟声就像关怀人的、善良的精灵,总是以熟悉的声音宣告悲伤或喜悦、平静或焦躁、集会或告诫。”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 )A.基督教会

4、推动了社会文化发展 B.封建领主权力不断扩大C.庄园农奴制下的生活单调乏味 D.宗教伦理具有双重作用 7.中世纪欧洲城市大多都有城墙、塔楼、城门等防御工事。图2为地中海地区佛罗伦萨城市防御工事图。该图从侧面反映了( )图2A.工商业经济快速发展 B.军事防御功能的强化 C.城市自治运动的兴起 D.城市以同心圆式扩张8.据学者特雷德戈尔德估算,拜占庭帝国在七世纪初的人口为1700万人,在8世纪80年代只有700 万人,至1025年则增加到1200万人。而根据学者斯塔萨克布鲁斯统计,拜占庭帝国在7至8世纪虽然失去了“帝国粮仓”埃及,但史料中仅出现了31次饥荒或粮食短缺,与之相比,这种情形在46世纪

5、的拜占庭帝国则出现了103次。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相互矛盾的史料可信度不高 B.连年的征服战争严重消耗帝国资源C.年代久远导致真相无从考证 D.锐减的人口未对既有资源带来压力9.10世纪前后,大食和唐文献均载有一个情节相似的商人与鲸鱼故事,古罗马史籍也有相似记载,古印度同样有一些情节相近的佛本生故事。商人与鲸鱼故事的源头在印度,原型是商人与摩竭鱼佛本生故事。从商人与鲸鱼故事的流传可以看出()A.古印度文化是商人传说的源头 B.佛教文化对外传播的基本路径C.海上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互动 D.唐朝与大食有直接的官方往来10.在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认为神是世界的主宰,人可以通过祭祀向神祈福。释迦牟尼

6、则认识到世间一切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人应该依靠自己的觉悟来求福。这反映了古代印度()A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精神觉醒 B婆罗门教义不断丰富与发展C政权逐渐摆脱了神权的控制 D种姓制度理论的思辨化趋势11.646年开始,日本政府把原先的氏族变为世袭贵族,选调其中那些社会等级最高的人出任比较重要的职位;同时把全国划分为66“国”,向每一“国”委派一名“国司”及其辅助官员。该举措()A利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埋下战国割据的隐患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管理 D助推武士阶层的崛起12.表1是古代东亚地区使臣往来统计表。这表明,在明代()表1(表示使臣出使方向)中朝使臣往来中日使臣往来朝日使臣往来中国朝鲜朝鲜中国中国

7、日本日本中国朝鲜日本日本朝鲜明代以前2088824681424共计1343年年平均次数0130650003005001002明代161129916372270共计277年年平均次数0646006013008025A.中国是东亚国际秩序稳定的核心力量 B.儒家文化有利于东亚国际秩序的稳定C.东亚地区政治一体化的趋势有所加强 D.东亚国家间的平等友好关系更加密切13.南非班图人有编筐匠、木匠、铁匠、陶工等,这些工匠“每一个人生产为了自己,同时也为其他的部落成员,陶工给予编筐匠以陶器而得到筐子,裁缝把缝制好的皮口袋供给铁匠而得到铁刀”。这反映了当时班图人()A重视手工业技术的革新 B工匠生产服务于国

8、内市场C注重发展环印度洋贸易 D手工业生产呈现商品化趋势14.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还可广泛援引谚语,比如“勿因黑猩猩丑就杀死它”“到癞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贬身份”等,善用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有学者认为,当地谚语的效力相当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据此可知()A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 B风俗习惯奠定立法基础C程序公正助推法律进步 D遵循先例成为审判原则15.安第斯砷铜技术区和玻利维亚智利秘鲁边境到阿根廷西北高地的南安第斯青铜技术区。中、北安第斯还大量使用“塔巴嘎”之类的合金,发明了相应的表面富金银化处理技术。这些考古成果( )A. 表明安第斯一带曾广泛使用青

9、铜器 B. 表明古代美洲的冶金技术领先世界C. 有助于研究南美洲文明的发展过程 D. 证明南美洲独立发展出了冶金技术16.有学者指出,在印加帝国时期,私人交换规模有限,交换形式主要是物物交换。有些物品虽能传到较远地方,但传递方式是一个又一个相邻部落互相渗透的,而不是商人渠道。这可用于说明,在印加帝国时期()A道路交通遭到破坏 B内部统治秩序紊乱C商品经济较为落后 D社会阶层流动频繁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真正的历史学是从修昔底德的著作开始的”。修昔底德出生在雅典伯利克里统治下的“黄金时代”。其代表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严格地按照编年体记

10、事。约有四分之一篇幅是演说辞,其中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他在著作中引用伯里克利的话说:“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力图站在世俗的立场上总结这场战争的原因及其教训。他将自己参与过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作为写作的唯一主题,“对于战争中所发生的事情,我的原则是不记载从碰巧在场的人那里获得的情况,甚至不凭借我本人的印象;我所记载的,要么是我亲历的,要么是我从他人那里获悉,但我尽最大可能一一准确核实过了的”。虽身为雅典人,但对这场战争的叙述却是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来记述的,并非偏袒雅典。摘编自李永明从篇看修昔底德的历史思想等材料二“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11、”,这是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初衷。其成书于赵宋政权内外交困由盛而衰的转折关头。司马光为编写资治通鉴,设定了极其严苛的三道编撰程序。第一道是编“丛目”,就是按照年月日的时间顺序排出史料索引。有学者研究指出,三百多万字的通鉴是从六七千万字的正史、杂史中精心淘炼出来的,而且资治通鉴中所引用的许多史书现在早已失传。第二道工序叫做写“长编”。长编可看作一种史书体裁,写作原则是“宁失于繁,无失于略”。按照这个要求,修书者必须详细阅读各种史料,一旦出现记载不一致的情况,还要认真考异(分析史料),并详细注明是否采信的理由。最后一道工序是定稿。这项工作主要由司马光自己完成,他要在“长编”的基础上考订史实、删繁去

12、冗,同时还要统一语言风格和全书整体逻辑。为编写资治通鉴,司马光等人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这样的工作,如果没有一种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无论如何是办不到的。摘编自周吉宋朝进行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与资治通鉴的史学特点。(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与资治通鉴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0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公元1世纪后期,罗马帝国将原由元老院管理的元老院省以谷物形式上缴的赋税改为由元首支配,它们主要被用于为平民提供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不久,帝国还加强了对竞技运动的管理,平民也能在竞技娱乐中

13、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这一时期,罗马重建了克劳狄神庙,修复了马尔采鲁斯剧场与卡皮托神庙。据统计,仅图密善在位时期(8196年)新建的大型建筑就达21座,修复的大型建筑有25座,完成了其父兄在位时动工兴建的3座大型建筑。虽然当时的罗马人已经发明了新的建筑技术,可以减少人工的使用并降低成本,但是罗马皇帝仍尽量多地使用人工的力量。这一时期,平民从元首的福利政策中获益,丧失了参与政治的兴趣,成为元首制的受益者和拥护者。材料二在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城市中,行会所奉行的契约性生产和逆市场主义经营保障了城市绝大多数工商业者的生存。现代意义上的民生含义包含了生存和发展两大方面,在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的中世纪西欧,生存是民

14、生问题的主要方面。行会管制小商品生产与经营是为了保障城市工商业者的普遍生存,是民生保障的主要因素,而救助行会内部的穷人与不幸者也是为了保障城市特殊工商业者的生存,是民生保障的次要因素。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丁建定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史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罗马帝国的主要治国之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会对中世纪早期西欧城市民生的影响。(4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汉字最早于公元前3世纪初的弥生时代初期传播到日本,古事记和万叶集记载的传说都采取了借汉字发音书写日语的形式。在汉字传入日本的最初 500 年间,都是以汉语文言文书写的三字

15、经千字文四书五经等书作为教科书学习汉字汉文。公元 34 世纪,汉字在日本得到了较为广泛地普及。公元56世纪,中国儒教和佛教传入日本,进一步促进了汉字的传播。公元78世纪,随着唐朝的汉音传播到日本,汉字在日本成为了公用文字,汉音汉文处于日本语言的最高地位。汉字进入日本时,由于中国语言和日本语言并不一致,人们使用语言很不方便。因此,日本人在先学习和掌握汉字的意思和规律后,用汉字来记录本民族的语言,出现了书面语和口语相互脱离的现象。日本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采用汉字给日语注音的方法,于7世纪左右创造了“万叶假名”,自此日本从无文字时代过渡到了有文字时代。此后,又对“万叶假名”进行简化和改造,把楷书简化

16、改造成草书,又把草书简化改造成假名。日本在创造假名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和国字”。中国汉字传入日本多为古汉语中的汉字,日本文字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汉字,其基本笔画仍然是汉字的偏旁。现代日语是由汉字和假名组合而成的,具有独特的文字结构。摘编自全炳善韩国和日本的文字系统阶段性变异研究基于汉字传播视角(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汉字在日本传播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汉字的传播在日本文字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8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5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召开的一次“近东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会上提出的关于文明的三条标准,分别是城市

17、、文字和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由于古代遗留的信息很少,传统意义认为只要有两条标准就够了,而在两条里面,文字是不可缺的,有了文字再有其他的一种,就可以认为是文明社会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通过对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研究,提出“三要素”并非绝对标准,并结合中国的考古发现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三是出现王权和国家。这一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根据王巍考古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等整理材料反映了中外学者对古文明标准的不同观点,请结合中外文明古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文明标准的认识。(

18、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参考答案1、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ABACADADCA题号111213141516答案CADACC1.【答案】A【解析】据图示可知,该图涉及亚洲、非洲、美洲及欧洲地区物种交换的路径信息,主要中心地在东亚和西亚,说明反映的是农业起源地与农作物外传的相关内容,故选A项;新航路开辟后的资本流动的方向后是从欧洲流向亚非拉地区,这与图示中箭头所体现的起源地和目的地的方向不符,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其核心地带在英国,不符合图示信息,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下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从相对落后的亚非拉地区向

19、欧美先进的工业国转移,与图示中的路径方向不符,排除D项。2.【答案】B【解析】据材料“寻找灌溉良好的土地”、“去耕种”、“它让你受益”等,可知古埃及人重视对土地的经营,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人地矛盾尖锐,A项错误;C项体现不出材料主旨意思;材料体现不出统治者是否重农抑商,D项错误。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酒神节是雅典最重要的节庆之一雅典公民几乎全部出动”,可知雅典通过组织酒神节要求公民积极参与城邦公共节庆,目的在于培育公民的城邦意识,有利于维护城邦管理,故选A项;材料中的酒神节是雅典公民参与的组织化的城邦公共节庆,并非奢侈享乐之风,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通过酒神节凝聚公民的集体意识,没

20、有体现雅典人文精神的觉醒,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酒神节提高了雅典城邦的地位和名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4.【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古波斯建筑受两河流域、埃及和希腊的影响,因此古代波斯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C项正确。从材料信息推测不出这些现象发生在亚历山大东征后,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古代波斯对西亚文明的继承发展,C项错误;希腊工匠参与了波斯王宫的建造,不等于希腊人担任了波斯帝国的重要职务,D项排除。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限制占地规模”、“取消罗马公民的财产税”、“低价粮措施”,可知罗马征服的这些政策侧重保护平民的利益;结合罗马的扩张史可知,这些政策是为了通过协调贵族

21、和平民的利益,缓和公民之间的矛盾,故选A。罗马帝国建立于公元前27年,B项错误;这些政策的本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项“民主”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奴隶,D项错误。6.【答案】D【解析】赫伊津哈在中世纪的秋天提到的钟声,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钟声不仅仅是报时的工具,它还承载着宗教仪式和社区活动的信号,如宣告悲伤或喜悦、平静或焦躁、机会或告诫。这表明宗教在中世纪西欧社会中具有精神指导和社会整合的双重作用,故选D项;材料中只提到钟声的功能,不能直接代表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封建领主权力的相关描述,此项与材料不相关,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明确说明庄园的生活,

22、材料总“悲伤或喜悦、平静或焦躁、机会或告诫”也也选项中“单调乏味”不相符,C项排除。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地中海地区佛罗伦萨城市防御工事图”“12世纪的防御工事”“14世纪的防御工事”等可知,14世纪的防御工事变大了很多,反映出城市的活动范扩大了,侧面体现出从12世纪到14世纪中古西欧城市经济即工商业经济发展较为迅速,故选A项。图片只能看出防御工事“范围”扩大,无法体现出军事防御功能的强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城市的“自治”,排除C项。根据设问“侧面反映了,“城市以同心圆式扩张”是直观的体现在图片中,故D项不符合设问要求。8.【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在7至8 世纪,帝国在经历疆

23、域和粮食资源锐减的同时,蒙受的人口损失也很严重,以至于帝国现有的人口并没有对既有资源带来压力,D项正确。两位学者是从不同视角进行史学研究,而多种史料互证有助于丰富历史认识,A项和C项错误;材料不足以说明战争对资源的消耗,排除B项。9.【答案】C【解析】材料显示情节相似的商人与鲸鱼故事在唐、大食、古罗马流传,而故事源头在印度,印证了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不同文明之间得到交流,C项正确。材料设问强调的是商人与鲸鱼故事的“流传”,而不是强调故事的“源头”,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所涉及的“大食”、“古罗马等,不属于佛教传播基本路径范围,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官方往来”,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

24、】由“人可以通过祭祀向神祈福”、“人应该依靠自己的觉悟来求福”、“世间一切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等可得,古代印度无论是婆罗门教还是佛教都关注人的作用和能动性,意味着提倡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觉醒,故选A项;题干仅提到了婆罗门教的主张,并未体现“不断丰富与发展”,且B项只是题干的部分内容,排除B项;题干是有关古代印度宗教方面的主张,并未提到政权问题,且政权摆脱神权控制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也没法体现“逐渐”,所以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题目主旨是关于古代印度宗教的主张,并未提到种姓制度理论的特点,D项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D项。11.【答案】C【解析】据材料大意可知,日本将氏族变为世袭贵族,选用其中等级较

25、高的人担任政府官员,并将全国分成若干行政区域,派遣官员进行管理,结合所学,646年日本开始“大化改新”,把原来占有土地和部民、独立性很强的各级氏姓贵族改组为律令制国家的官僚,在地方设置各级机构,派官员管理,把地方置于中央控制之下,这些措施削弱了地方力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管理,故选C项;题干中未提及土地制度改革,结合所学,大化改新中将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这并不能直接促进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排除A项;结合所学,日本战国割据局面主要是和中央政府权力的衰落、地方上的混乱与大名崛起等因素有关,体现中央集权遭到破坏,材料所述为中央集权强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武士阶层的崛起主要

26、是因为土地兼并,庄园兴起,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体现中央集权遭到破坏,材料所述为中央集权强化,排除D项。12.【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可知,明朝之前朝鲜、日本向中国出使使臣次数较多,明朝时期朝鲜、日本向中国出使使臣的数量仍然占重要地位,说明自汉朝到明朝时期,东亚国家向中国出使使臣的次数远多于中国向东亚国家出使使臣的次数,结合所学可知,汉朝到明朝时期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吸引了周边国家出使中国,中国同东亚国家确立“封贡体系”,从而形成了东亚地区传统的国际秩序,而中国由于其较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成为东亚国际秩序的核心,故选A项;儒家文化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治国

27、思想,在维护中国秩序安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B选项中有利于东亚国际秩序稳定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古代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和中国确立了传统的“封贡体系”,历史上日本和朝鲜也都曾派使臣到中国学习中国的制度、文化等,仿照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而政治一体化是指两个或多个政治单位为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与联系,组合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而中国、日本、朝鲜都是独立的国家,未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同日本和朝鲜确立了“封贡体系”,朝鲜、日本接受中国的册封,而中国则以天朝上国自居,故平等友好交往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陶工给予制筐匠以陶器而得

28、到筐子,裁缝把缝制好的皮口袋供给铁匠而得到铁刀”可知,南非班图人手工业相互交换现象比较常见,说明当时班图人手工业生产呈现商品化趋势,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南非班图人手工业交换现象,未涉及手工业技术的革新,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不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无法说明其服务于国内市场,排除B项;材料中的手工业产品只是相互交换,并不是用于印度洋贸易,排除C项。14.【答案】A【解析】据材料“广泛援引谚语善用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可知当地法庭在庭审时通过援引当地谚语用于诉讼审判,谚语甚至具有了部分法律效力,这说明当地的文化传统对司法审判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故选A项;材料只是强调谚语对司法审判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这属

29、于司法实践的范畴,与立法过程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谚语对当地司法审判过程存在较大影响,而不是法律自身的进步,实际上这是法制不健全的体现,排除C项;“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说明当地法庭审判除了受到谚语影响,还需要立足事实,谚语和先例并非是当地司法审判的主要原则,排除D项。15.【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考古研究表明,安第斯美洲存在着两个冶金技术中心,从中可以了解到该地区的冶金技术,并且可以认识到该地区的冶金技术在文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故选C。材料说明的是安第斯美洲的两个冶金技术中心的相关情况,并不能推知安第斯一带青铜器的使用情况,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美洲冶金技术水平与其他地区的

30、对比,故无法得知古代美洲的冶金技术领先世界,B项错误;材料中虽涉及到了砷铜技术、青铜技术以及表面富金银化处理技术,但还不足以追溯到冶铜技术的源头,不足以说明完整的冶铜技术发展过程(自然铜红铜砷铜青铜),因此材料中的考古发现还不能充分认定南美洲独立发展出了冶金技术。16.【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印加帝国内部的私人交换少且规模有限,商品传播方式较为落后,说明当地商品经济发展较为迟缓,故选C项;印加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仅凭材料信息,得不出“破坏”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印加帝国内部的物品流通方式较为落后,与统治秩序的混乱无关,排除B项;社会阶层流动指从一个阶层流动到另一个阶层,与材料主

31、旨不符,排除D项。2、非选择题17.【答案】(1)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史料充实;辨异存真;善于叙事;追求真理(任两点2分)。资治通鉴:考核史料;分析事件因果;客观理性;强烈的政治性目的(任两点2分)。(2)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历史背景:雅典民主政治发达;社会经济空前发展(奴隶制工商业发展);文化繁荣(人文主义起源发展)。(任两点4分)资治通鉴历史背景: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困难,土地兼并严重;边防形势严峻。(任两点4分)共同价值:都提供了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都按编年记事,对后世的历史编纂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史书编纂的经典之作;都追求历史史实的真实

32、性,促进了历史研究的科学化和专业化。(任一点2分)【解析】(1)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特点,据材料一“严格地按照编年体记事”、“约有四分之一篇幅是演说辞”并结合所学,可得史料充实;据材料一“他将自己参与过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作为写作的唯一主题”、“要么是我亲历的准确核实过了的”,可得辨异存真;据材料一“但对这场战争的叙述却是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来记述的”并结合所学,可得善于叙事;据材料一“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力图站在世俗的立场上总结这场战争的原因及其教训”、“虽身为雅典人并非偏袒雅典”,可得追求真理。资治通鉴的特点,据材料二“修书者必须详细阅读各种史料还要认真考异(分析史料)”

33、,可得考核史料;据材料二“同时还要统一语言风格和全书整体逻辑”并结合所学,可得分析事件因果;据材料二“设定了极其严苛的三道编撰程序”并结合所学,可得客观理性;据材料二“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可得强烈的政治性目的。(2)第一小问历史背景,关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据材料一“修昔底德出生在雅典伯利克里统治下的黄金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政治上(雅典民主政治发达);经济上(社会经济空前发展或奴隶制工商业发展)、文化上(文化繁或人文主义起源发展)等方面思考和组织答案。关于资治通鉴,据材料二“其成书于赵宋政权内外交困由盛而衰的转折关头”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财政困难、边防形势严

34、峻等方面思考和组织答案。第二小问共同价值,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两则材料信息,把握到共同方面,如史料价值(详实的历史资料)、对后世编纂学的影响(编年记事)、研究方法(追求历史史实的真实性)等。18.【答案】(1)治国之策:扩大元首的财税支配权;提高罗马平民生活保障水平;推动平民对娱乐活动的参与;兴办工程,维持并扩大帝国对奴隶(人工)的需求。(4分,答出两点即可)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强化了皇帝的权威(强化了罗马平民对帝国政体的认同);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加重了对奴隶阶级的剥削。(4分,答出两点即可)(2)评析:发挥了保护城市工商业者的主体作用(填补了政府和教会在民生领域的缺位

35、);形成了限制工商业者恶性竞争的机制;有助于保障城市基础产业的完整性;(2分,答出一点即可)救助对象主要限于行会成员,范围狭小;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只能勉强保障受助者的生存;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城市经济发展。(2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第一小问治国之策,据材料一中罗马帝国将原由元老院管理的元老院省以谷物形式上缴的赋税“改为由元首支配”得出扩大元首的财税支配权;据材料一上缴的赋税“主要被用于为平民提供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得出提高罗马平民生活保障水平;据材料一“帝国还加强了对竞技运动的管理,平民也能在竞技娱乐中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得出推动平民对娱乐活动的参与;据材料一“新

36、建的大型建筑就达21座,修复的大型建筑有25座”“罗马皇帝仍尽量多地使用人工的力量”得出兴办工程,维持并扩大帝国对奴隶(人工)的需求。 第二小问影响,从对社会、皇帝、经济、奴隶等角度来分析得出对社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对皇帝强化了皇帝的权威(强化了罗马平民对帝国政体的认同);对经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对奴隶加重了对奴隶阶级的剥削。(2)首先要明确影响要一分为二地分析,即认识到其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积极影响,据材料二“行会所奉行的契约性生产和逆市场主义经营保障了城市绝大多数工商业者的生存”并结合选必一第18课所学“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得出发挥了保护城市工商业者的主体作用(填

37、补了政府和教会在民生领域的缺位);据材料二“逆市场主义经营”“行会管制小商品生产与经营”得出形成了限制工商业者恶性竞争的机制;据材料二“保障城市工商业者的普遍生存,是民生保障的主要因素”得出有助于保障城市基础产业的完整性。消极影响,据材料二“救助行会内部的穷人与不幸者也是为了保障城市特殊工商业者的生存”得出救助对象主要限于行会成员,范围狭小;据材料二“在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的中世纪西欧,生存是民生问题的主要方面”“救助行会内部的穷人与不幸者也是为了保障城市特殊工商业者的生存,是民生保障的次要因素”得出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只能勉强保障受助者的生存;据材料二“行会管制小商品生产与经营是为了保障城市工

38、商业者的普遍生存”得出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城市经济发展。19.【答案】(1)中日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便利了汉字的传播;古代日本社会对先进中国文化的推崇,汉字成为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媒介;日本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无文字时期,只能以汉字作为记录的工具;儒学和佛教文化传入日本,推动汉字的传播;(每点2分,任意3点6分)(2)汉字在为日本的无文字时代,起到了标记日本民族语言的作用;有利于日本古代文献资料的传承;促进了日本书面语言的创制和发展;促进日语书法艺术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日本文字历史方面的研究。(每点2分,任意4点8分)【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中日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便利了汉字的传播;结合所学可知,古

39、代日本社会对先进中国文化的推崇,积极学习中国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结合材料可知,日本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无文字时期,只能以汉字作为记录的工具;结合所学和材料,儒学和佛教文化传入日本,促进了汉字的传播。(2)结合材料“古事记和万叶集记载的传说都采取了借汉字发音书写日语的形式”等可知,汉字在为日本的无文字时代,起到了标记日本民族语言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传承日本古代文献资料的作用;根据材料“日本文字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汉字,其基本笔画仍然是汉字的偏旁”等,可知汉字促进了日本书面语言的创制和发展;根据材料“把楷书简化改造成草书,又把草书简化改造成假名”可知,中国书法对日本书法艺术的影响;综合材料内容可知,研究

40、汉字对日本文字的影响,有利于日本文字历史方面的研究。20.【答案】观点:西方学者的三条标准不能作为判断文明起源的唯一依据。(3分)阐释:没有文字的文明依然可作为文明时代到来的标准。玛雅文明的继承者印加文明就没有文字,仅采用结绳记事记录信息,照样被认定为古老的美洲文明;中国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经考古发掘了距今约四千年前的王宫、城市主干道网等遗迹,出土了陶器、玉器、铜器和青铜爵等文物,虽然没有文字的发现,但二里头遗址仍然被作为夏都遗址的客观存在;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古城遗址,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出土了精美的玉器,虽然也没有发现文字,也被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

41、分。因此,西方以文字为文明起源的关键标准,具有片面性,世界文明是多元的,不同文明也应该有多元统一的标准。(9分)(“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依据)其他参考观点:(1)西方考古专家的观点具有权威性和通用性(2)文明时代起源的标准应该符合唯物史观、因地制宜【解析】据材料可知,其主要论述了中西方学者对“文明”的标准有不同的观点:西方学者认为是城市、文字和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而“文字是不可缺的”;中国学者认为“文明”的标准包括以下三点: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三是出现王权和国家。据此可以把观点定位为“西方学者的三条标准不能作为判断文明起源的唯一依据”

42、。然后结合所学(古代美洲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用不同的史实来反驳西方学者的观点:没有文字的文明依然可作为文明时代到来的标准。玛雅文明的继承者印加文明就没有文字,仅采用结绳记事记录信息,照样被认定为古老的美洲文明;中国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经考古发掘了距今约四千年前的王宫、城市主干道网等遗迹,出土了陶器、玉器、铜器和青铜爵等文物,虽然没有文字的发现,但二里头遗址仍然被作为夏都遗址的客观存在;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古城遗址,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出土了精美的玉器,虽然也没有发现文字,也被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还要对上述内容做一个小结,以呼应所述观点:因此,西方以文字为文明起源的关键标准,具有片面性,世界文明是多元的,不同文明也应该有多元统一的标准。第 13 页 共 1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第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古代史 专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