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 课 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 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 科学探究 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温度计相似之处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够记录实验中的发现并有顺序地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能够根据实验中的相同现象归纳概括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 科学态度、 STSE 乐于观察和实验, 能做到实事求是。 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探究合作的学习。 能用辩证的观点对待液体的热胀冷缩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利与弊。 教学重点: 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证据、逻辑推理、想象建立假设和推断、理解事物及现象的 重要性。 教学准备 制作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的材料(红
2、水、带塞的玻璃小瓶、透明的细玻璃线管 或塑料管或透明吸管)、冷水、煤油、酒精、水槽、热水。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生已经了解了温度计,并在上一节课中学习了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引 导学生关注温度计是依据什么原理制作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1提问:上节课我们观察和使用了温度计,温度计在测量水温的时候发生了什 么变化?想一想,温度计可能是利用了液体的什么性质?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对上一节课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液柱发生的变化, 引导学生 提出科学探究的问题:温度计是利用了液体的什么性质?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出探究问题:液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二、活动 1 探究液
3、体是否热胀冷缩 1.讨论:引导学生对温度计中的液体具有什么性质进行讨论和解释,引出更具体 的科学探究的问题,即液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谈话:要研究液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我们先来研究最常见的液体 -水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提问:如何来研究呢? 2.设计实验方案。这一活动环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材料设计制作一个“红水 温度计”的实验装置和怎样利用该“温度计”测量温度,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 生完善设计方案。 3.制作实验装置(“ 温度计”)。基本的操作步骤是:先往小瓶内装满红水,用塞 子塞紧,通过塞子插人一根透明的细管,使管子里的红水液柱上升到一个合适的 高度(约高过瓶盖 2
4、 厘米)。注意指导学生做到使管子与塞子、塞子与瓶子之间 尽可能保持密闭。 4.观察“红水温度计装置”实验现象。提醒学生实验前必须在“红水温度计”的 透明的细玻璃线管(或塑料管、透明吸管)上标记出红水在管中的初始水面位置。 5.整理实验记录,有序地描述所看到的现象。比如“液体温度计”在放入热水前、 中、后的现象分别是什么?放人冷水中呢? 6.选用其他的液体进行实验。分别选用煤油、酒精等多种液体进行实验。如果没 有煤油,可以用食用油代替。实验中要注意安全、分工合作,并填写好学生活动 手册。 7.归纳。从以下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分析比较不同的“温度计”在实验中出现了哪些相同的变化? 引起这些变化的实
5、验条件是什么?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指导学生认识到:透明细 管内的液柱的升降说明瓶内液体的体积大小有变化,而不是液体的多少有变化, 因为瓶子是密封的,外面的液体进不去,里面的液体也出不来。而且以上的变化 是在冷热不同的条件下发生的,由此可以推想各种液体体积变化与冷热条件有 关系,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即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 拓展 认识生活中液体的热胀冷缩 1.提问:将其他液体做成“温度计”放入热水和冷水中,是否也会出现同样的现 象呢?下面利用教师提供的酒精、牛奶、煤油等液体,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并记录 下来。 (1)要引导学生利用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知识,解释自然界中发生的热胀冷缩
6、 现象或者生活生产中应用热胀冷缩的现象。 比如烧开水过程中的溢水现象、超市中饮料瓶中未装满,等等。 2.学生实验、观察和记录。 3.组织学生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并交流。 4.迁移解释:认识生活中液体的热胀冷缩 (1)为什么超市里的饮料都不装满?是因为商家在偷工减料吗?还是另有原 因? (2)你是否观察过家里的烧水壶在烧水的时候从不把水灌满,有的烧水壶甚至 在壶壁上标记了最高水位(不可超过此水位)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3)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从利与弊的视角分析生活中液体的热胀冷 缩现象实例, “弊”怎样克服, “利”怎样利用。 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