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二、教材分析二、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轴对称现象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引领学生进入图形中的对称世界,并加以理性的分析。本节课的内容即是学生学习图形的延续,也为后面探究轴对称性质及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对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特征的事物并不陌生,而且性格活泼好动,对于轴对称现象这节新接触的教学内容有较强的好奇心。本节的学习内容有许多需要发挥学生想象和个性的活动,要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白板操作基础,对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十分感兴趣。基于学
2、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以致用,取长补短,使每个孩子都能够有所收获。三、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观察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2)能够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及其对称轴。(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动手操作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培养学生建立简单数学模型的方法。(三)情感与态度目标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2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1)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解决措施:通过 flas
3、h 动画演示,利用磁力片小组合作摆出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动手实践,利用对数字、字母、汉字的观察,找出轴对称图形。学生利用白板课件拖拽轴对称图形,最终解决重点内容。(2)难点: 区分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解决措施:通过对比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动画,对上述实践活动进行总结,让学生认真观察并对比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降低本节课的难点。五、五、教学策略教学策略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一课多备”的方法,通过变式训练、分层练习,让学生经历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渗透观察、猜想、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方法。3六六、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环
4、节时间节点环节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激趣引课激趣引课初识轴对称初识轴对称引出主题00:18-01:57欣赏 4 组生活中常见轴对称现象的图片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它的丰富的文化价值。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感知轴对称感知轴对称概念学习02:44-04:56演示轴对称图形的动画过程。用语言描述动画过程,总结轴对称图形概念概念落实04:57-08:44小组利用磁力片摆出你所喜欢的轴对称图形, 并进行展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概念巩固08:45-11:37任务一: 找出下列图形哪些是对称轴?学生退拽答案自动判断对错,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锻炼动手能力。概念巩固11:38-15:
5、10任务二:下列数学、字母以及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再次巩固新知。概念巩固15:11-18:20任务三: 请你找出它们的对称轴。自主探究猜字谜,边看边写。4自主探究自主探究升华轴对称升华轴对称“滴墨水”实验视频19:58-22:34观察实验过程, 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定义。利用实验演示,调动学生积级性。自主自探22:57-23:35给出四张全等图形, 根据位置判断哪些图片成轴对称。利用图片对比,得出不是所有的全等三角形都成轴对称。比一比23:36-25:58找出轴对称图形和图形成轴对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对比概念,达到突破难点。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应用轴对称应用轴对称成果探究26:
6、01-30:35出示题目, 移动一个正方形能形成几种轴对称图形。呈 现 学 生 的 不 同 答案。训练学生一题多解能力。成果展示30:36-31:59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演示组内智慧的结晶,感受到团结的力量。成果汇报32:00-33:04每组答案,师生一起点评,纠正错误点,由学生补充其他情况利用白板拖拽功能,展示答案,师生共评。分层练习分层练习总结对称轴总结对称轴学习选项34:26-38:49尊重学生差异, 提供两种种教学内容, 学生根据自己的完成情况逐次选择:1、 可以完成当堂检测的 1-2 题。2、 基础比较的学生完成最后一题。对于抢答得分最高的小组,给予奖励。学生自主完成,然后以抢答的方式回答 1-2题。最后一题拓展题可以利用互帮的形式得以完成。利用当堂检测是学生构建导图的过程,即也是对本课所学内容输出的过程,是对学生思维的进一步训练。5注:此模板可另附纸,为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的发表奠定基础。结课感悟38:50-39:40在评价学生思维图示的过程中, 完成了本节课的小结。 老师展示图片给予对称是一种思想,为了它, 美丽和完善希望同学们能将这种思想延续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创造属于我们的完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本节课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不但总结知识上的收获,也要总结合作交流上、体验操作上的收获,反思 整 堂 课 的 学 习 体验。